「土壤」一詞,在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語言中均可以找到,雖然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對什麼是土壤有著各自的觀點和認識,但《維也納土壤宣言——土壤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的重要性》(IUSS,2015)表明了科學界對土壤功能和重要性的共識,即「土壤是環境的基石,也是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等生命的基礎;土壤具有濾水功能,是提供飲用水和其他水源的關鍵;土壤存儲和供應植物營養,能夠轉化包括汙染物在內的多種化合物……」
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土壤調控物質和能量循環,是由固體、液態和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疏鬆多孔體。固相物質包括三部分:巖石風化後額產物。即土壤礦物質;土壤中植物和動物殘體的分解產物和再合成的物質;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前者構成土壤的無機體,後兩者構成土壤的有機質。
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礦物、有機質和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三維空間組織結構、異質性和微生物定殖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
該界面是土壤形成和發育的基礎,在維持土壤生產力、保持和提高土壤健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土壤本身具有生產與生命力,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營養元素、水分等適宜條件;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能量交換和物質交換最活躍的地球表層;是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生命基礎。土壤本身更是具有環境淨化力,吸附、分散、中和和降解環境汙染物功能。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他們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酶可催化有機和無機分子的轉化,而這些土壤生物如蚯蚓、甲蟲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部分,在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土壤具有一定的孔隙度,是許多揮發性有害物質的通路;土壤中含有動植物生長所需、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碳、氮、硫等營養元素。
土壤中氮素的遷移轉化直接關係到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受土地資源的限制。多數土壤含氮量較低,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氮的過程也較為複雜,就形態而言多為銨態氮(NH4+)和硝態(N03-)。一般旱作土壤中硝態氮比銨態氮濃度高,容易通過質流而擴散到根部,因此硝態氮是旱地植物營養主要的氮源之一;而對於水田如種植水稻的水稻土,其氮營養主要是銨態氮。
作為植物生長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氮元素的元系循環轉化與土壤微生物的關係甚為密切,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養分限制分子。
土壤氮素的遷移轉化主要是土壤氮素行為中的物理過程,是指土壤中無機態氮(NH4+和NO2-)的遷移。土壤氮素轉化則多數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是生物化學過程,包括含氮有機質的礦化過程、硝化——反硝化過程、腐殖質的形成過程、植物和微生物對有效態氮的吸收固定作用以及黏土礦物對NH4+吸收固定等。
硝態氮易為植物主動吸收,土壤PH低時更是如此;而銨態氮可與之競爭以減少植物吸收銨態氮。施用大量硝態氮時,植物體內合成的有機陰離子數量增加。有機氮經過礦質化作用可形成銨態,或使用尿素分解也成銨態氮,這些土壤中的銨態氮會被硝化菌利用,轉化為亞硝酸態最後轉化成硝酸態氮,這種轉化作用稱為硝化作用。植物利用氮素形態的嗜好性或多或少有差異,一般而言硝態氮被廣泛接受。如銨態或亞硝態累聚濃度過高,將造成植物中毒現象,因此,硝化作用的微生物不可忽視。
有機或無機肥料施入土壤後,特別是在條施、穴施、帶施等集中施用時,在肥料和肥粒附近造成一個特殊的環境——肥際微域。其肥料濃度可能數倍或十幾倍高於整個土體,C/N(有機碳和氮的比率)比顯著降低。隨著時間的延續,土壤養分逐步向周圍擴散、遷移,在肥料顆粒周圍形成不同的養分濃度梯度,微生物形狀發生變化——越靠近肥料的微域,土壤含水量越低,而土壤PH、脲酶和過氧化氫酶的活性越高。硝化細菌數量在1—3CM範圍內較低,在7CM範圍最高;反硝化細菌數量也在1—3CM範圍較低,但隨微域離肥料距離增加而增加。
土壤有機碳循環是指有機碳進入土壤,並在土壤微生物(包括部分動物)的參與下分解和轉化形成的碳循環過程。進入土壤的有機碳主要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殘體,土壤中的有機碳包括土壤腐殖質、土壤微生物及其各級代謝產物的總和。土壤有機碳的分級與轉化主要受外源有機物的化學組成、土壤水分條件、溫度、質地和土壤PH等因素的影響。
土壤磷的遷移轉化包括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和生物化學反應,如有機磷的礦化和無機磷的生物固定,有效磷的固定和難溶性磷的釋放過程。土壤中的有機磷除一部分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需經微生物作用進行礦化轉化為無機磷後才能被作物吸收。土壤中無機磷的生物固定作用即使在有機磷礦化過程中也能發生,因為分解有機磷的微生物本身也需要有磷才能生長和繁殖。當土壤中的有機磷含量不足或C/P(碳磷比)比大時,就會出現微生物與作物競爭磷的現象,發生磷的生物固定。
土壤特殊的組成與發生,也賦予了土壤對自然環境要素的內外在反應。一旦土壤受到侵襲,將會以現存(直接顯露)或潛在(通過轉化)的形式,造成不可逆轉的土壤傷害。
關於土壤與人及動物健康的關係,有人說「人類的健康依賴於土壤的健康」,這句話並非虛言。
土壤可從多種途徑影響人體健康,從而導致特殊的疾病和健康危害。土壤與食物鏈的連結,人與食物的連結,都在同一個生態循環體系內。土壤中營養元素過量或缺乏,以及外源有毒化學品的侵襲、累積或汙染,在其循環過程中都將有可能影響植物、動物和人類食物鏈的組成成分,從而影響植物、動物和人類的正常生長與發育。
土壤汙染具有不可逆性和長期性。但凡土壤遭到汙染,狀況便極難恢復,重金屬元素對土壤的汙染就是一個不可逆過程,而就算是有機化學物質的汙染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降解時間。更甚的是,一旦土壤受到汙染,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和水循環(包括水質和水循環過程)等必然受到相應的影響。
備註:文章內容整理自21世紀環境科學《環境土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