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礦化機理
-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過程中磷風化速率與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吳豔宏帶領「山地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利用貢嘎山冰川退縮跡地,定量評估了早期成土過程中原生礦物P的風化速率,揭示了控制P風化速率的關鍵機制。包含該研究在內,成都山地所「山地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利用貢嘎山這一「天然實驗室」,已對山地生態系統P的風化釋放(來源)、形態轉化(過程)、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機理)和流失(去向)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
科研人員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礦化機理—新聞—科學網
磷的有效供給是生態系統發育和穩定的必要條件,因而成土早期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理對裸地植被恢復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
土壤中氮的形態和轉化
一、土壤中氮的形態 土壤中的氮素形態分無機態及有機態兩大類 ,但以有機態為主,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難易分為3類:第一,水溶性有機氮;第二,水解性有機氮;第三,非水解性有機態氮;它們在一般酸鹼處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種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礦化。 土壤無機態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過全氮的1%-2%。
-
土壤秘籍|你要吃的「土」熱騰騰地出鍋了!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他們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酶可催化有機和無機分子的轉化,而這些土壤生物如蚯蚓、甲蟲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部分,在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土壤具有一定的孔隙度,是許多揮發性有害物質的通路;土壤中含有動植物生長所需、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碳、氮、硫等營養元素。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各種非生物和生物過程均會通過影響汙染物在土-水-氣-生多界面的遷移和轉化行為,進而影響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生態與環境健康風險。採用原位採樣技術,綜合運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質譜(HPLC-MS-MS)、核磁共振(NMR)、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高通量測序技術和生物化學方法,輔以室內模擬試驗來揭示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水、土-生、水-生多相微界面的遷移轉化和降解過程,識別主控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闡明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多相微界面的環境行為和相互作用機制。
-
有機汙染場地土壤化學修復過程中高活性自由基產生原理及其調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團隊主持完成的「有機汙染場地土壤化學修復過程中高活性自由基產生原理及其調控技術」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科學家通過生物標誌物和同位素追蹤技術,發現微生物能產生多種且穩定的有機質,這突出了微生物過程在土壤有機質穩定性中的作用。
-
科學網—植物根系生命活動調控土壤生態過程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生態中心劉慶課題組採用紅外輻射加熱的原位模擬控制試驗,並通過定期移除凋落物,比較研究了亞高山針葉林兩種主要樹種
-
中國土壤的分類及分布
但是,這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是所有人都應該努力去做的,因為沒了土壤,人類也將無處容身。保護土壤,保護我們耐以生存的基石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土壤有機碳是指各種形態存在於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 包括土壤中各種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物質。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這也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系統、科學地用數字反映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態效益,是我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績效評價的重大突破。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
土壤有機質的知識普及
(3)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洩物和分泌物:土壤有機質的這部分來源雖然量很少,但對土壤有機質的轉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人為施入土壤中的各種有機肥料(綠肥、堆肥、漚肥等),工農業和生活廢水,廢渣等,還有各種微生物製品,有機農藥等。
-
土壤含多少有機質才算正常?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不同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也不盡相同。1.棕壤:棕壤又稱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於半溼潤半乾旱地區的山地垂直帶譜中,如秦嶺北坡、呂梁山、中條山、六盤山等高山及洮河流域的密茂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下。在褐土分布區之上。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土壤與巖石的差別,在於土壤中棲息著難以計數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成為一個活的生命體,支撐了植物生長,維繫了人類發展。然而,土壤形成過程最長可達上億年,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演化過程,棲息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形成了穩定的群落區系,迄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其中的主要難點是,土壤發生的歷史條件不可複製,形成過程不可逆轉,發育過程很難模擬。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發現, 「調節閥」機制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調控由氧氣條件決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圖書推薦 | 《土壤-植物系統中多環芳烴的遷移轉化過程(英文版)》
高彥徵,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土壤有機汙染控制與修復研究所負責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先後在香港浸會大學、英國雷丁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後。長期從事土壤環境質量與汙染控制方向科研工作。
-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汪學寧訪問成都山地所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汪學寧訪問成都山地所 2016-05-12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字體> 5月12日上午,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GEO, CEDD)處長汪學寧、高級土力工程師孫向榮訪問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可能很多人的思維中首先會蹦出「土老冒」、「土得掉渣」、「窮得吃土」等「土」的貶義詞,而事實上,土壤可是對我們生活有重要意義。同時,土壤還具備了各種微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水分、空氣、酸鹼度、滲透壓和溫度等條件,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可以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是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1克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畝地耕層土壤中的微生物重量可達幾百斤到上千斤。
-
茶人學習: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腐殖質
,首次揭示了土壤腐殖質對作物的營養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其中的礦質養分的過程。);後者進入土壤,在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分解、轉化、合成等一系列過程。植物殘體(包括動物殘體)以及土壤自身的有機質在土壤中的分解是一個生物化學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碳以CO2的形式歸還到大氣中;而氮、磷、硫和微量元素以無機的形態釋放到土壤中,供高等植物利用;部分養分被土壤微生物同化為微生物生物量,參與土壤微生物的快速周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