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2020-09-03 光明網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科學家通過生物標誌物和同位素追蹤技術,發現微生物能產生多種且穩定的有機質,這突出了微生物過程在土壤有機質穩定性中的作用。但研究發現土壤物理化學組分和環境在有機質保存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尤其是長期穩定;通過氯仿燻蒸處理後微生物群落和活性有差異的土壤,其最終礦化速率和空白相同,Kemmitt et al.(2008)提出「控制閥理論」(regulatory theory),支持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控制穩定機制。上述爭論的焦點是生物和非生物控制因素控制有機質的生物利用性問題。為調和爭論,J. Lehmann and M. Kleber(2015)提出「土壤連續體概念性模型」(Soil Continuum Model, SCM):土壤有機質是逐步分解的有機物連續體,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共同決定其保存或礦化。因此,揭示土壤微環境中微生物-有機質-礦物間內在聯繫和本質,可能是理解土壤有機質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難題的關鍵。

目前,學術界關於土壤微觀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很少,且尚缺乏用於土壤微環境構建的研究方法。土壤團聚體是土壤的基本骨架,其表面被認為是微生物-有機質-礦物互作熱點區域。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筆鋒的指導下,博士畢業生黃習知和華中科技大學博士李一偉結合微流控圖案化微陣列技術,構建包含土壤-微生物互作特點、且在一定尺度上克服土壤微觀異質性的土壤點陣晶片技術,結合X-射線光電子能譜實現土-水微觀界面過程的動態連續監測(Huang,SBB,2017,Huang,Scientific Report,2018)。科研人員研究典型黑土土-水微界面有機質的轉化及其溶液微環境動態耦合過程,發現在21天培養過程中,土-水界面有機質在礦物表面的Coating很快達到飽和(4天);在後期培養過程中,通過氬離子團簇逐層刻蝕分析技術發現在Z軸方向上厚的微生物量碳(MBC>130nm)和有機無機複合物(20nm-130nm)仍在逐漸增加。這表明土壤有機質積累不是無序的在礦物界面上沉降或吸附固定,而是優先地在已有的有機無機複合物上增厚。隨著有機質層增厚,溶液中活性養分(有機碳和銨態氮)減少,胞外酶活性增加,養分可利用性和後期微生物代謝活性(微量熱儀)下降。

基於微界面連續觀察結果,研究人員提出土壤有機質穩定性的固-液耦合生物地球化學機制:微生物介導的有機質轉化過程有利於有機-無機複合物多層自組裝結構的形成;增厚的有機質層存儲可利用態養分,屏蔽內層有機質的降解,限制溶液中微生物代謝,促進有機質的穩定性。該機制耦合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控制機制,為土壤有機質連續體模型(Soil continuum model)提供證據,對Z軸上增加土壤碳固定提出結構性啟示。該研究成果是自土壤晶片技術(SoilChip)提出以來的第三篇原創性論文,土壤晶片技術為理清土壤多過程耦合的複雜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提供了研究方法,未來結合同位素示蹤技術和界面表徵技術,可為認知土壤其他元素或汙染物的歸趨提供基於微-納尺度過程的基礎性知識。

相關研究成果以Direct evidence for thickening nanoscale organic films at soil biogeochemical interfaces and its relevance to organic matter preservation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亞熱帶所開放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的支持。

土-水微界面多過程耦合的有機質循環模型示意圖

相關焦點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筆鋒的指導下,博士畢業生黃習知和華中科技大學博士李一偉結合微流控圖案化微陣列技術,構建包含土壤-微生物互作特點、且在一定尺度上克服土壤微觀異質性的土壤點陣晶片技術,結合X-射線光電子能譜實現土-水微觀界面過程的動態連續監測(Huang,SBB,2017,Huang,Scientific Report,2018)。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亞熱帶生態所在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中獲...
    稻田土壤具有較大的固碳潛力,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然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無定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中科院院士傅伯傑到亞熱帶生態所開展學術交流
    10月8日,應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和所青年創新促進會的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到亞熱帶生態所開展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指標體系與方法」的學術報告,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王克林主持報告交流會。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植物殘體和凋落物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後形成土壤有機碳組分,秸稈還田與有機肥施用也是稻田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由於這兩部分的來源較為直接,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認識也較清楚。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黨組巡視組向亞熱帶生態所反饋巡視情況
    馬揚在反饋意見中指出,亞熱帶生態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院黨組要求,面向區域生態與農業的重大挑戰,在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過程與調控、亞熱帶農牧系統畜禽營養與健康養殖等方向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時期「一二三」規劃任務。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按照國家林業局發布的2013年現價評估,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每年的生態效益價值量總和為4502.39億元人民幣。這也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系統、科學地用數字反映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態效益,是我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績效評價的重大突破。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 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微界面水質學研究組學術秘書招聘1...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微界面水質學研究組根據工作需要,現向社會公開招聘學術秘書1名。一、崗位職責負責課題組財務管理與報銷;負責實驗室日常管理與維護;完成研究組長分配的其它工作。原標題: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微界面水質學研究組學術秘書招聘1人公告文章來源:http://www.rcees.ac.cn/tz/rczp/202012/t20201203_5807996.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土壤激發效應和碳固持研究中取得進展
    土壤碳庫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之一,在全球碳循環及全球變化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外源碳輸入的改變(數量和質量)是當前全球變化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外源碳輸入土壤後一方面可刺激土壤原有有機碳的礦化(激發效應),另一方面可被微生物固持形成新的土壤有機碳,從而影響土壤碳平衡過程。
  • 科學網—初步闡明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礦化機理
  • 生態中心發現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導作用
    酸性土壤(pH<5.5)在我國分布面積廣泛,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一直以來,氨氧化細菌(AOB)被認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驅動者,但在多數酸性土壤中檢測不到AOB,或發現AOB的存在與硝化作用無關,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機理一直不夠清楚。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密度影響溼地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
    近日,以謝永宏研究員領銜的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溼地生態研究團隊以洞庭湖典型溼地植物辣寥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和密度條件下辣寥生態生理特徵的差異性。結果表明:土壤水分含水量隨水位下降而下降,但高密度條件下下降較少(圖1)。在0cm和-20cm水位條件下,辣寥生物量隨密度增加而逐漸下降,但在-40cm水位下,密度對辣寥生長無明顯抑制作用(圖2)。
  • 【他山之石】瀋陽生態所在土壤有機碳形成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環的重要驅動者,一方面微生物通過分解土壤有機質獲得自身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和能量,另一方面微生物死亡後其殘留物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亞熱帶森林沉降汞研究取得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重要的汞匯,也是全球汞循環過程中活躍的關鍵地帶之一。從全球角度而言,森林生態系統能夠以凋落物的形式從大氣中轉移1000Mg-1200Mg的汞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約佔全球大氣汞儲庫的20%。凋落物中的汞進入森林土壤系統中之後的歸趨,一直以來存在諸多爭議。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Tong 等的研究表明了沉積物中羥基自由基(OH 環)在土壤-沉積物和沉積物孔隙水中氧化砷和四環素汙染物方面的潛力,同時也表明了沉積物界面的氧合作用存在尚未發現的OH 環重要來源。近些年,從表層地球系統科學視野研究了關鍵帶土壤非均質性和時變水文系統對汙染物遷移影響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