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生態所在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中獲...

2021-01-19 食品夥伴網
  稻田土壤具有較大的固碳潛力,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然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無定論。


  因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對水稻土進行氯仿燻蒸和不燻蒸處理,形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異;設置了乾濕交替(0-30天不淹水,氧氣充足;31-78天淹水,氧氣受限)、持續淹水(氧氣受限)和厭氧淹水(氮氣排空空氣,無氧氣)三種水分條件,進行78天的培養實驗。研究人員監測有機碳礦化量和土壤可溶性有機碳、亞鐵離子含量和氧化還原電勢等指標,發現除乾濕交替的不淹水階段外,幾種淹水條件下的燻蒸土壤在培養末期的有機碳穩定礦化速率均低於不燻蒸土壤;多元回歸顯示,可溶性有機碳的變化量只對乾濕交替的不淹水階段的有機碳礦化量有顯著貢獻,對其他幾種淹水條件下的有機碳礦化量無顯著貢獻;土壤亞鐵含量和氧化還原電勢的變化量只在持續淹水和厭氧淹水條件下與有機碳礦化量顯著相關。綜上,該研究表明:水稻土氧氣條件決定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氧氣充足時,土壤有機碳可利用性是限速因子;氧氣受限或缺乏時,微生物生物量、有機碳形態組成和可利用電子受體是限制因子。該研究結果從土壤有機碳礦化的「調節閥」角度,進一步豐富了稻田土壤有機碳積累的內在生物化學機理,可為水稻土增碳及質量提升提供科學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以Oxygen availability determines key regulator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sation in paddy soils為題,發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自然基金創新群體、亞熱帶生態所青年創新團隊等的支持。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相關焦點

  • 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到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未有定論。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發現, 「調節閥」機制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調控由氧氣條件決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揭示不同活性碳輸入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激發效應的影響機制
    外源活性碳輸入引起的土壤碳礦化激發效應,是影響全球土壤碳平衡的重要過程,其對土壤有機質(SOM)礦化的影響強度,甚至超過溫度等環境因子。為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團隊通過向淹水水稻土添加不同量的13C標記葡萄糖,連續觀測了60d培養期內的SOM激發效應動態,並結合13C-PLFA技術,分析了不同類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情況,探討了在不同葡萄糖輸入量下激發效應機制(微生物N獲取策略)的變化。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基於此,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等的資助下,整合14C同位素標記技術和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技術(克隆文庫、T-RFLP及定量PCR),結合室內培養實驗與稻田長期定位試驗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水稻土碳氮循環關鍵酶動力學特徵及其溫度敏感性對外源碳添加的...
    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亞熱帶地區氣候變化相比於其他地區更為明顯。亞熱帶地區是水稻主產區之一,高強度的人為耕作幹擾使水稻土物理化學生物特性與旱地土存在顯著差異。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但升溫造成溫室氣體(如CO2和CH4)排放增加,產生進一步的溫室效應,這種正反饋作用不容忽視。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水稻根際和非根際土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在調控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過分解代謝作用使有機物礦化向大氣釋放CO2;2)將非穩態的有機碳通過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斷形成穩定態有機碳庫。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 生物質炭施用對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2. 江蘇省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摘 要本文旨在揭示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的變化,為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質炭施用下的固碳效應提供參考。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科學家通過生物標誌物和同位素追蹤技術,發現微生物能產生多種且穩定的有機質,這突出了微生物過程在土壤有機質穩定性中的作用。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對鹽脅迫敏感,鹽漬環境會導致水稻產量顯著下降。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