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碳氮循環關鍵酶動力學特徵及其溫度敏感性對外源碳添加的...

2021-01-08 食品夥伴網

  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亞熱帶地區氣候變化相比於其他地區更為明顯。亞熱帶地區是水稻主產區之一,高強度的人為耕作幹擾使水稻土物理

化學生物

特性與旱地土存在顯著差異。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但升溫造成溫室氣體(如CO2和CH4)排放增加,產生進一步的溫室效應,這種正反饋作用不容忽視。

 

  溫度敏感性往往用溫度變化10℃反應速率的相對變化(Fractional changes)來表示,即Q10值。溫度增加能夠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Q10>1)。溫度增加能夠直接提高土壤中水解酶和微生物的活性或改變其群落結構組成,加速有機質分解;而且,全球變暖通過增加植物凋落物、生物量或根際沉積碳等增加了外源碳的輸入,從而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利用態底物。同時,溫度和底物可利用性也對土壤胞外酶活性(Vmax)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溫度增加能顯著提高土壤酶活性;但在底物可利用較低的情況下,酶活性對變暖表現得不敏感。然而,不穩定碳的可用性(生化因子)和溫度(環境因子)對碳循環關鍵酶動力學特徵的影響機制還缺乏系統認識。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團隊通過以13C-乙酸鹽作為不穩定碳,在不同溫度下(5,15,25,35°C)厭氧培養典型水稻土75天,採用96孔微平板-螢光法測定土壤碳氮循環關鍵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幾丁質酶和木聚糖酶),研究了厭氧條件下外源碳添加和溫度增加對水稻土碳循環關鍵酶動力學特徵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不添加乙酸鹽的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和幾丁質酶的活性比添加乙酸鹽土壤高2.1-2.7倍,表明不穩定的有機C輸入可能抑制有機碳降解酶的活性。木聚糖酶活性隨溫度增加和培養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圖1,2)。參與C循環的酶(β-葡萄糖苷酶和木聚糖酶)對溫度敏感,而參與N循環的酶(幾丁質酶)僅在添加乙酸鹽後對溫度敏感(Q10-Vmax≥1)。CO2排放的Q10值在5-15°C時比在25-35°C時高1.1-3.4倍;CH4排放的Q10值在5-15°C時比在25-35°C時高2.8-13.5倍(圖2,3),表明有機質礦化和甲烷排放在低溫下對溫度變化更敏感。溫度和底物可利用性對土壤酶活性影響的比較表明,不穩定C的增加顯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有機質周轉,升溫對厭氧條件下水稻土胞外水解酶活性的影響有限(圖1)。由此得出結論,酶活性受到環境和生物化學因素相互作用的限制:在低溫條件下,底物可利用性滿足土壤微生物需求,酶活性主要受溫度限制。隨著溫度的升高,底物被快速消耗甚至變得枯竭,其含量成為酶活性的限制因素。酶活性限制從環境因素到生化因子的這種轉變解釋了微生物活性隨溫度升高的適應性。隨著不穩定的C輸入(此處為乙酸鹽),厭氧稻田土壤有機質分解增加,特別是在低溫(5-15°C)條件下。這表明溫度變化可能對水稻土中酶活性的影響有限,因為微生物活動同時受到氧氣和底物可利用性的限制。該研究可為深入解析稻田厭氧條件下有機質降解機制及水稻土的可持續管理提供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撐。

 

  該項研究近期以Labile carbon matters more than temperature for enzyme activity in paddy soil 為題發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亞熱帶生態所青年創新團隊項目的資助。

 

  圖1 酶動力學特徵對溫度和底物可利用性的響應機制

  圖2 不同溫度下稻田土壤碳氮關鍵酶活性對外源碳添加的響應

  圖3 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的溫度敏感性

相關焦點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未有定論。因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團隊通過對水稻土進行氯仿燻蒸和不燻蒸處理形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異,並設置了乾濕交替(0-30天不淹水,氧氣充足;31-78天淹水,氧氣受限)、持續淹水(氧氣受限)和厭氧淹水(氮氣排空空氣,無氧氣)三種水分條件進行78天的培養實驗。
  • 揭示不同活性碳輸入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激發效應的影響機制
    外源活性碳輸入引起的土壤碳礦化激發效應,是影響全球土壤碳平衡的重要過程,其對土壤有機質(SOM)礦化的影響強度,甚至超過溫度等環境因子。一般認為,激發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外源碳輸入導致土壤微生物C-N計量學上的不平衡,驅使微生物加快分解SOM以獲取更多的N——這稱為「N-mining」假說。然而,激發效應可能隨土壤活性碳輸入量的增加而改變其強度甚至方向(即由正激發變為負激發效應);在不同碳輸入量下,激發效應的機制是否都可用「N-mining」假說加以解釋,至今尚難定論。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向燻蒸和不燻蒸水稻土添加不同晶型鐵氧化物(水鐵礦和針鐵礦)以及13C-標記乙酸,並追蹤乙酸碳和土壤原有有機碳的礦化和轉化過程,揭示了鐵氧化物和微生物生物量對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過程的影響機制。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
  • 亞熱帶生態所在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中獲...
    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然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無定論。  因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對水稻土進行氯仿燻蒸和不燻蒸處理,形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異;設置了乾濕交替(0-30天不淹水,氧氣充足;31-78天淹水,氧氣受限)、持續淹水(氧氣受限)和厭氧淹水(氮氣排空空氣,無氧氣)三種水分條件,進行78天的培養實驗。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基於多目標元素的重金屬低累積水稻品種篩選及其吸收轉運特徵
    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摘 要選擇重慶市主推的13 個水稻品種為受試對象,採用田間原位小區試驗,比較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種籽粒對鎘(Cd)、砷(As)、鉛(Pb)、鉻(Cr)等潛在危害大的重金屬元素累積的差異,分析其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的轉運與分配特徵及其與籽粒吸收累積的關係,篩選多目標元素低積累品種,為水稻安全生產提供依據。
  • 水稻根際和非根際土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在調控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過分解代謝作用使有機物礦化向大氣釋放CO2;2)將非穩態的有機碳通過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斷形成穩定態有機碳庫。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深層土壤碳、氮礦化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田秋香在研究員劉峰的指導下,對中亞熱帶(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不同層次土壤進行培養實驗,分析不同溫度下土壤碳、氮礦化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同時利用結果表明深層土壤碳、氮礦化水平都低於表層土壤,其中表層土壤碳、氮礦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而深層土壤中兩者無明顯相關關係。這主要是由於深層土壤中活性碳源(提供氮礦化能源)和活性有機氮源(提供氮礦化原材料)缺乏,限制了淨氮礦化水平。深層土壤碳礦化的溫度敏感性低於表層土壤,但氮礦化的溫度敏感性略高於表層土壤。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淺談:水稻對土壤性質及生物的影響
    1轉基因水稻外源物質在土壤中的存留規律 目前普遍認為轉基因作物外源物質進入土壤的途徑主要有2條:一是通過轉基因作物遺留在田間的植株殘體及花粉向土壤中釋放,這是外源蛋白進入土壤的主要途徑。二是通過轉基因植物根系分泌物進入土壤。如秸稈還田的耕作方式為外源蛋白進入土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46-55]。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高產土壤具有高的碳氮資源利用效率及其機制
    微生物是土壤物質轉化的驅動者,微生物多樣性越高通常被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越強,然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碳氮元素轉化及利用效率的關係並不明確,嚴重影響優質土壤資源保護和中低產田改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謝祖彬團隊利用土壤學、穩定性同位素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特性與碳氮資源利用的關係。結果表明,氮肥施用在高產土壤上比在低產土壤上具有更高的利用率、留存率和低損失率。外源有機質輸入土壤後,能夠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和對有機質的分解,高產土壤微生物對外源有機質的代謝效率是低產土壤的2倍,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周轉與更新。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將解決種子代際傳播汙染問題
    日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的集成創新,在國際上率先研創出低鎘雜交水稻及相應技術體系(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將扭轉我國部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趨勢。       那麼,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原理是怎樣的?研發難點是什麼?對此,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業人員為我們做出解答。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劉玲莉研究組基於內蒙古溫帶草原多水平氮素添加試驗平臺,採用高通量測序和整合分析等方法,研究草地土壤細菌和地上植物群落對於外源氮輸入的響應。研究發現,隨著外源氮輸入的增加,植物多樣性呈線性下降。然而,細菌多樣性對氮輸入呈非線性響應,當氮輸入量超過32 g N m-2 y-1,細菌多樣性急劇下降,群落結構發生變化。
  • 美國放行基因編輯蘑菇和玉米 不含任何外源DNA
    現在已應用的基因編輯技術,都是在生物自身基因組上進行改造,通過敲除幾個鹼基對或者一段DNA序列,讓作物獲得優良性狀,並未引入其他生物的外源基因。這樣一來,即使在分子檢測中,也無法區分基因編輯作物與常規育種的作物。 一般的轉基因作物最明顯的特徵,是具有外源生物的DNA。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天地
    基因編輯在親本去鎘技術中的運用親本去鎘技術的原理是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定點突變水稻吸收鎘的關鍵基因,從而有效阻斷水稻對鎘的吸收,降低水稻植株的鎘含量。基因組編輯技術在親本去鎘中的運用(圖片來自網絡)目前,水稻吸收鎘的主效基因已經被挖掘,以它作為靶標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導入可使該基因突變的外源基因(CRISPR/Cas9系統),可使靶標基因發生定點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