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2021-01-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研究發現:(1)持續磷添加顯著降低了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土壤有機碳庫的貢獻,但是氮添加的效應則不顯著;(2)磷添加主要通過提高微生物殘體分解相關的酶活性,促進微生物殘體的循環再利用,進而降低微生物殘體在土壤有機碳庫中積累;(3)土壤團聚體組成和養分添加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土壤團聚體的物理保護在調控微生物殘體對養分添加響應方面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弱。結果表明,在熱帶海岸帶森林中,土壤微生物碳體響應土壤氮磷可獲得性的驅動機制有所不同,外源磷添加對微生物殘體積累的抑制作用將不利於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研究結果不僅為揭示熱帶森林土壤碳循環的微生物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對於提升熱帶海岸帶森林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核心團隊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項目等共同資助。

圖1. 養分添加對不同土壤團聚體組分中微生物殘體積累的影響。

圖2. 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調控土壤微生物殘體積累的路徑分析(PLS-PM)。

來源: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相關焦點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關於有機質激發效應的研究儘管開展了很多,但其內在機制還不明確。土壤微生物量佔土壤總碳和總氮比例較小,儘管如此,土壤微生物對土壤有機碳庫及其動態變化具有重要影響。在農田生態系統中,耕作、施肥等人為活動會顯著改變土壤微生物量以及氮素有效性,然而,微生物量以及氮素有效性的變化對植物殘體分解和土壤有機質礦化的影響依然不明確。
  • 土壤汙染修複課題逐步深入 多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我國土壤修復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各種土壤汙染數據還在收集整理當中。南京土壤研究所課題組就此展開了深入摸底,在青藏高原草氈表層形成過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進展,並且利用稀土元素和13C雙向標記研究團聚體動態變化。
  • 淺談:水稻對土壤性質及生物的影響
    1轉基因水稻外源物質在土壤中的存留規律 目前普遍認為轉基因作物外源物質進入土壤的途徑主要有2條:一是通過轉基因作物遺留在田間的植株殘體及花粉向土壤中釋放,這是外源蛋白進入土壤的主要途徑。二是通過轉基因植物根系分泌物進入土壤。如秸稈還田的耕作方式為外源蛋白進入土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46-55]。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鑑於此,本文擬綜述國內外近10年來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以期為更有效地利用森林土壤動物對森林土壤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提供科學參考。1.森林土壤動物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森林土壤動物活動有利於土壤形成團粒結構,使土壤孔隙大小比例適中,形成水氣協調的良性循環狀態,增強土壤的通氣透水性,促進林木生根。
  • 應用13C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進展
    應用13C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土壤有機質化學結構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土壤學報》  作者:李 娜,盛 明,尤孟陽,韓曉增  2019/7/2 15:56:24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 SEL|蚯蚓在長期免耕土壤中促進了根系來源碳向土壤大團聚體的累積
    導 讀 本研究通過13CO2標記示蹤控制試驗,研究了長期不同耕作措施農田蚯蚓的存在對土壤團聚體含量和根系來源碳在土壤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
  • 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一、土壤腐植酸腐植酸是土壤中最深刻的「暗色物質」,其生命的每一個周期皆與生命體相關聯。①依生命體而生:主要以動、植物殘體(主要是植物殘體)為物質來源。②借生命體轉化:主要通過微生物的參與和作用,不斷分解、轉化、合成。
  • 研究解析高CO2濃度條件下參與大豆光合碳轉化和殘體降解的細菌群落...
    解析高CO2條件下參與光合碳轉化的微生物群落特徵是明確未來氣候變化與土壤碳轉化關係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CO2濃度升高會改變植物殘體內物質組成(例如C/N、纖維素、木質素等含量),而參與降解植物殘體的微生物活動受殘體性質的影響很大,但是關於大氣CO2濃度升高條件下參與作物殘體降解的微生物特徵尚不明確。
  • 解密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①依生命體而生:主要以動、植物殘體(主要是植物殘體)為物質來源;②借生命體轉化:主要通過微生物的參與和作用,不斷分解、轉化、合成;③復歸生命體:主要通過土壤腐植酸反哺生命體,促進綠色植物(生產者)生長,增強畜禽、水產、人等(消費者)的免疫力,為微生物(分解者)提供營養物質和能量來源。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因此,探討土壤細菌和植物群落對氮沉降響應的異同及互作機制,對預測未來氮富集背景下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光和微生物聯合作用下淺水湖泊水體中植物殘體降解研究取得進展
    每到秋冬季水生植物大量衰亡,植物殘體分解過程對湖泊系統生源要素循環有重要影響,甚至會導致草源性「湖泛」汙染現象。因此,深入認識淺水湖泊中水生植物殘體降解機理,有助於湖泊科學管理和治理修復。儘管關於湖泊中植物殘體分解的相關研究較多,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於植物殘體在湖泊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分解過程,植物殘體的光降解過程常常被忽視,光對生物降解的影響更是未有報導。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不同政策影響下的東北地區土地覆蓋及生態系統服務變化研究獲進展;版納植物園揭示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和功能對生物合成納米銀的響應特徵。激發效應能夠調控土壤碳氮周轉的速度,並影響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對養分的獲取和競爭,維持生態系統各組分間的養分平衡。作為全球變化的主要方面之一,日益嚴重的氮沉降對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激發效應。然而,目前探究野外氮沉降對激發效應影響的研究非常有限。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通過添加有機質可以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調控相關功能基因表達及其物理化學條件,從而提高水稻土中砷的生物甲基化,緩解砷的毒性或提高生物修復效率。(3)土壤微生物組是全球變化的調節器,通過影響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溫室氣體排放與消納。土壤微生物組可能能夠促進地球增溫,如驅動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甲烷和氮氧化物。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在土壤中具有三大重要功能:(1)鐵氧化物可作為膠結劑促進土壤微團聚體的形成,從而形成對有機碳的物理保護;(2)鐵氧化物可通過吸附和共沉澱作用與土壤有機碳結合形成複合體,從而降低有機碳的生物有效性、提高有機碳的穩定性以促進有機碳在土壤中的累積;(3)鐵是土壤中重要的電子受體或供體:厭氧條件,鐵氧化物易被微生物作為電子受體利用而被還原溶解產生Fe(II);鐵還原的微生物代謝過程不僅直接耦合有機碳礦化,
  • ...北京):畢銀麗——煤礦微生物復墾區灌木林下土壤養分的空間異質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1)微生物復墾技術近年來已成為礦區土地復墾新的研究方向,新建人工生態系統正向趨於穩定。微生物復墾5年後,接菌持續促進了土壤養分含量提高,土壤養分呈現明顯的空間格局變異性。
  • 土壤微生物群組
    土壤微生物組是陸地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重要驅動者,直接參與了植物獲得養分和土壤養分循環兩個過程。(5)土壤微生物組是活性物質的資源庫,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土壤微生物組中的有益生物可抑制人類和動植物致病菌增殖和傳播,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可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來影響人類健康。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次生代謝產物(如藥物)的資源庫,多數天然抗生素來自於土壤微生物。
  • 土壤有機質的知識普及
    基本來源  (1)植物殘體:包括各類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體及根系。這是自然狀態下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對森林土壤尤為重要。森林土壤相對農業土壤而言具有大量的凋落物和龐大的樹木根系等特點。中國林業土壤每年歸還土壤的凋落物乾物質量按氣候植被帶劃分,依次為: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曖溫帶落時闊時林,溫帶針闊混交林,寒溫帶針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