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高CO2濃度條件下參與大豆光合碳轉化和殘體降解的細菌群落...

2020-11-23 生物谷



大氣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可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改變植物光合碳向土壤中釋放的質和量,進而顯著地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光合碳進入土壤後經土壤微生物途徑向不同方向轉化,因此,微生物對植物光合碳向陸地生態系統碳分配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高CO2條件下參與光合碳轉化的微生物群落特徵是明確未來氣候變化與土壤碳轉化關係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CO2濃度升高會改變植物殘體內物質組成(例如C/N、纖維素、木質素等含量),而參與降解植物殘體的微生物活動受殘體性質的影響很大,但是關於大氣CO2濃度升高條件下參與作物殘體降解的微生物特徵尚不明確。為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博士王豔紅、副研究員於鎮華和研究員金劍等研究採用13C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結合Illumina高通量測序技術解析了不同CO2濃度條件下(正常CO2濃度和高CO2濃度)參與大豆光合碳轉化的根際細菌群落結構特徵;通過研究作物成熟後的秸稈在土壤中的分解轉化,明確了參與植物殘體降解相關的

細菌

群落結構動態變化過程。

參與大豆光合碳轉化的細菌研究結果表明,與正常CO2濃度條件相比,高CO2濃度顯著降低了(p< 0.05)參與13C代謝的細菌群落豐富度和多樣性。CO2濃度升高降低了包括Pseudarthrobacter等在內的10個屬的細菌相對豐度,這些微生物主要是快速生長型細菌並且對活性碳源敏感性高。同時,CO2濃度升高刺激了包括Novosphingobium等在內的5個屬的細菌生長,這些細菌具有同化複雜或惰性碳組分的功能(圖1)。上述結果表明,CO2濃度升高引起的非活性碳源在根際沉積物中的增加,可提高參與代謝光合碳的

細菌

數量,可能在未來高CO2濃度條件下成為調節土壤碳循環的重要機理之一。

參與植物殘體轉化的細菌研究結果表明,在整個培養期間,土壤整體的細菌群落結構在兩個不同CO2濃度殘體添加的土壤處理中均無顯著差異(圖2),但是參與不同CO2濃度大豆殘體代謝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在培養後的第28天出現了顯著的差異(圖3),包括Actinomadura在內的4個屬是參與殘體代謝的主要細菌,其中Actinomadura、Nocardia和Shimazuella在正常CO2濃度殘體添加的土壤處理中比高CO2濃度殘體添加的土壤處理中分別顯著高出118–144%、71–113%和2–4倍。而Nonomuraea屬的細菌相對豐度在高CO2濃度殘體添加的土壤處理中比正常CO2濃度殘體添加的土壤處理顯著高出87–90%。上述結果表明,在高CO2濃度條件下,

細菌

趨向於代謝難降解的碳源,這可能與高CO2濃度條件下產生的殘體化學組成變化相關。

研究結果將對評估大氣CO2濃度升高影響農田黑土有機碳沉積提供理論參考。此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D03003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771326、41271261)的資助。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光和微生物聯合作用下淺水湖泊水體中植物殘體降解研究取得進展
    實際上,在天然水體中,強氧化性物質-活性氧物種(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水體的光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有機質的降解及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並不了解水生植物衰亡期ROS的產生過程,特別是缺少對光和微生物共存的條件下,產生的ROS對植物殘體分解及微生物的影響。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應用14CO2連續示蹤技術,從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不同養分條件對光合碳傳輸的影響以及光合碳的分解動態三方面來揭示光合碳向土壤碳庫的輸入與轉化調節機制(圖2)。研究結果發表在Plant and Soil(Ge et al., 2014, DOI: 10.1007/s11104-014-2265-8)。該研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輸入對土壤不同碳庫的貢獻,解析了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動態去向,研究為深入解析稻田碳循環及土壤微生物在光合碳轉化中的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多環芳烴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研究進展!
    以萘(Nap)、菲(Phe)、苯並[a]芘(BaP)等典型PAHs作為研究對象,並結合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闡述好氧微生物與厭氧微生物對PAHs的生物降解和轉化途徑。研究表明,細菌、真菌及古菌對PAH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能,其中,細菌對PAHs降解能力優於真菌和古菌,而且可通過雙加氧酶氧化過程及羧化、甲基化或羥化等還原途徑實現PAHs降解。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沉水植物缺乏功能性氣孔,植物體 - 水體邊界存在著阻隔氣體擴散的靜水層,使得沉水植物普遍受到低濃度無機碳的脅迫。為此,沉水植物進化了一系列的碳濃縮機制(CCM),包括對 HCO3- 的利用、C4 途徑和 CAM(景天酸代謝)途徑等。研究沉水植物的光合碳濃縮機制對更好地理解水生植物光合碳同化途徑的起源、進化以及生態適應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 Chemosphere:植物-微生物修復汙染土壤過程中細菌群落對PAHs的響應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鞏宗強研究員團隊通過根箱試驗分析了多環芳烴汙染土壤中黑麥草、大豆聯合外源菌株的植物-微生物修復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細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多的類群(約佔微生物數量的80%)。在土壤養分匯源轉化和植被養分吸收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群落結構與組成不僅能夠反映出土壤性狀的變化趨勢,而且能直接影響土壤生態功能的發揮。一般而言,在穩定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中,土壤細菌數量較高,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豐富,對外界的脅迫具有更強的恢復能力。
  •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藥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水環境是抗生素抗性基因重要的儲存庫,自然水體受市政汙水、農業徑流等人類活動影響,可為抗性基因的增殖和傳播提供理想的環境條件。研究表明,在生活汙水、養殖廢水等抗生素含量較高的環境中,細菌群落物種分類組成變化與抗生素抗性基因動態密切相關。然而,在低抗生素選擇壓力的自然水體中,細菌群落組成對抗生素抗性基因動態變化的影響研究較少。
  • 江陰現金回收鎳氫電池正極片報價co2
    江陰現金回收鎳氫電池正極片報價co2有些農民會幹脆將地膜直接焚燒。「國家明令禁止焚燒地膜,但仍有農民私自偷燒地膜。」呂軍在調研時發現,焚燒地膜的現象依然存在。「為了躲避,農民在正在燃燒的地膜上,覆蓋一層沙土,讓它慢慢燃燒,這樣黑煙就不易被監管部門發現。
  • 可捕獲和轉化CO2...
    但近年來被看好的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則可以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實現對太陽能的轉化、存儲和利用。一項新的研究報導稱,來自德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將微流控技術與菠菜植物的天然光合膜結合起來,開發出了「合成葉綠體」,它能夠模仿複雜的和栩栩如生的光合過程。
  • 光合細菌汙水資源化研究進展
    在環境條件不佳或者碳氮比異常的條件下,生物量可能會低於1 000 mg/L。產率受水質條件和操作條件影響很大,氧氣濃度過高或者碳氮比異常均會導致產率低至0.2;經馴化的菌株、蘋果酸和酵母膏等成分的添加均能促進產率的提高,使其達到1.0以上。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 GeoChip:焦化廢水處理中含氮和硫含量汙染物的生物轉化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文章在《Water Research》發表,該研究利用GeoChip晶片,探究了焦化廢水中高濃度的含氮和含硫汙染物的生物轉化過程。快來跟小編一起來學習這篇佳作吧!然而,微生物降解廢水中有害物質的效果具有不穩定性,廢水中一些物質如酚類、氰化物的含量影響著處理的效果。另一方面,生物處理焦化廢水,會產生大量含氮及含硫物質。目前,對於參與焦化廢水中含氮及含硫化合物生物轉化過程的微生物的研究還有待深入,此外,環境因素,特別是環境中的pH值,可能對生物轉化過程有重要影響。
  • 安徽農業大學趙劍課題組在大豆和茶樹代謝生物學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2019年1月,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發表了趙劍團隊博士後張高陽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解析了轉基因大豆磷脂酶D(PLD1)突變體種子在高溫高溼度環境中展現更強的抗逆抗衰老變質的分子機理。大豆起源於溫帶,而在亞熱帶高溫高溼度環境中生長成熟的大豆種子極易變質衰敗,種子活力迅速下降或喪失。這是除了酸鋁脅迫外另一個限制大豆在南方種植的主要因素。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背景下,水庫藍藻水華暴發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研究表明凋落物分解初期細菌數量增加,隨溼度條件變化細菌群落組成沒有變化。放線菌門細菌在分解後期有助於胞外降解酶的產生,且細菌可以在厭氧或高溫的微生物群落中佔主導地位。細菌與真菌經常共存並相互作用,但對細菌與真菌在植物分解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所知甚少。由於細菌和真菌在植物中爭奪相同的底物,細菌可能會清除真菌胞外酶分解的產物,並且任可能互為食物資源。
  • 研究揭示滸苔綠潮對近海惰性溶解有機碳庫的長期遺留效應
    科學家通過系統研究,對黃海綠潮的暴發起因和規律已有較充分的了解,在綠潮防控措施研究方面也取得較大成效。然而,對綠潮消亡後的遺留效應這一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缺乏深入了解。綠潮暴發時滸苔藻體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營養鹽而快速繁殖,最旺盛時期藻體分布面積高達5.7萬多平方公裡。當綠潮消亡時,上百萬噸滸苔來不及打撈而下沉至海底。
  • 難降解廢水生物電化學系統強化處理的研究進展
    該系統陽極和陰極中至少有一個電極會發生微生物催化的氧化/還原反應,在電極上發生有微生物或者微生物代謝產物參與的電子傳遞過程。近年來,學者們對生物電化學工藝在強化難降解廢水處理中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研究,並在影響因素、處理對象多元化等方面獲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