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滸苔綠潮對近海惰性溶解有機碳庫的長期遺留效應

2020-08-13 中科院之聲

滸苔綠潮在我國黃海已連續暴發多年,成為嚴重海洋生態災害。科學家通過系統研究,對黃海綠潮的暴發起因和規律已有較充分的了解,在綠潮防控措施研究方面也取得較大成效。然而,對綠潮消亡後的遺留效應這一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缺乏深入了解。

綠潮暴發時滸苔藻體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營養鹽而快速繁殖,最旺盛時期藻體分布面積高達5.7萬多平方公裡。當綠潮消亡時,上百萬噸滸苔來不及打撈而下沉至海底。這些下沉的藻體將在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物理、化學等因素作用下發生降解,並對近海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如短期內引起近海微生物豐度的迅速升高,並出現海水低氧、酸化等現象發生(Zhang et al., 2019),但對長期時間尺度上綠潮的遺留效應仍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張永雨帶領的海洋碳匯與能源微生物研究組,與中國石油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長達520天的滸苔降解實驗,系統闡述了綠潮消亡後可能對近海DOC碳庫及微生物群落的長期遺留效應,並解析了滸苔藻體有機碳的歸宿問題。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Water Research(Chen et al., 2020)上。

研究發現,滸苔藻體降解是個長期過程,期間DOC的釋放和微生物群落呈現階段性變化特徵。DOC快速釋放主要發生在第1周內,海水也伴隨出現缺氧和酸化特徵。之後近1年半時間內,微生物驅動DOC從容易被降解的活性碳向極其穩定的惰性碳的逐漸轉變,最終形成可在海水中長久儲存的惰性溶解有機碳(RDOC)。滸苔降解過程中微生物群落不斷演替,群落代謝特徵從最初以多糖降解功能為主,逐漸轉變為以芳香族或烷烴類物質降解功能為主。

該研究表明滸苔綠潮的遺留效應可長期存在,約1.6%的滸苔藻體有機碳在微生物作用下能被轉化為RDOC而長期封存於海水,暗示連年暴發的滸苔綠潮對近海RDOC庫具有潛在的累積效應。研究工作受到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重點部署項目等的資助。

滸苔綠潮場景及藻體長期降解過程中溶解有機碳和細菌豐度的動態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山東連續出現滸苔綠潮警示人類過度經濟行為
    滸苔綠潮登陸山東沿海  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利用衛星、飛機、船舶和海洋站對黃海滸苔綠潮進行監視監測,27日在青島南部海域有較大面積滸苔漂浮,覆蓋面積約400平方公裡,分布面積約13900平方公裡,最北端外緣線已進入膠州灣。
  • 滸苔「綠潮」困擾多國 清理方法可向法國取經
    滸苔所屬的石蓴目有很多綠藻明星,比如石蓴、礁膜,兩位都是著名的海鮮,廣泛用於提煉糊精等工業原料。  與它們類似,滸苔也是食品界的一位名角兒。在我國東南沿海和日本,人們有食用滸苔的悠久歷史。寧波大學的徐大倫等人研究發現,滸苔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鐵質的優質食品,特別是它含有大量的穀氨酸和天冬氨酸,這讓它吃起來鮮美異常。
  • 青島的滸苔哪來的?江蘇終於承認了……
    (新華日報的報導)這篇題為「護航青島上合峰會,江蘇全力防範滸苔綠潮侵襲」的報導中,江蘇省日前在南通召開全省海洋環境保護暨滸苔防治工作會,全面部署今年江蘇管轄海域滸苔綠潮監視監測和打撈處置工作,貫徹落實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海洋環境保障暨黃海跨區域滸苔綠潮災害聯防聯控協調組會議精神
  • 中國海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70年系列之六:海洋生物學研究成果豐碩
    2001 年,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計劃項目)「中國近海有害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及預測防治」,重點從赤潮藻種的生物學特徵與生態策略、富營養化過程和調控作用、關鍵物理過程的調控作用、有害赤潮的生態效應等角度,對東海大規模甲藻赤潮的形成機制、危害機理和預測防治等開展了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對提高中國應對赤潮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有很大幫助。
  • 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峰特聘研究員(第一/通訊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科院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聚焦近兩年在我國黃海出現的大規模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黃海漂浮銅藻的核酸型結構組成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對深入認識銅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報導。
  • 海上直擊黃渤海滸苔:分布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裡
    新華社青島6月27日電(記者 張旭東)滸苔綠潮近日在山東沿海登陸。記者27日搭乘「向陽紅52」船,與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海洋監測人員赴嶗山頭和黃海千裡巖海域現場監測滸苔。截至目前,黃渤海滸苔綠潮分布面積已超過5萬平方公裡,覆蓋面積約477平方公裡。當日6時,「向陽紅52」船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科考船基地碼頭起航。
  • 潛心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研究!中科院海洋所孫松當選國際...
    孫松長期致力於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在海洋生態系統演變的理論與方法、海洋生態災害發生機理與綜合防控、深海探測與研究體系建設等方面起到引領作用。發表論文283篇,其中被SCI收錄116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文章147篇;出版《生物海洋學》等專著7部,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和「海洋工程科學與技術獎」特等獎等獎勵4項(均排名第1)。
  • 高清圖:萬米海灘變草場 青島再遇滸苔侵襲
    6月27日,山東省青島棧橋海水浴場被大規模滸苔覆蓋。中國網圖片庫 黃杰顯攝影 2013年6月27日,大規模滸苔襲青島。受持續南風影響,今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滸苔襲擊青島前海各海灘及海水浴場,相關部門正在加緊清理。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海洋專家:青島滸苔不含毒素 與藍藻有著本質區別
    新華社青島7月6日電(記者桂濤、劉寶森)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6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青島附近海域近期出現的大量滸苔不含任何毒素,與藍藻存在本質區別。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周名江研究員表示,這次青島出現的滸苔屬於大型藻,對人體無害,且只有在較清潔的水域中才能生長,而藍藻屬於微型藻,是環境汙染標誌,會產生毒素,影響飲水,二者有本質區別。  2007年5月,江蘇太湖曾暴發大面積藍藻,近百萬市民家中自來水飲用受影響。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 2019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海洋災害:風暴潮災害!
    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災種依然是風暴潮災害,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9%,人員死亡(含失蹤)全部由海浪災害造成。災害影響區域相對集中,浙江省和山東省受災最為嚴重,兩地直接經濟損失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3%。01風暴潮災害「利奇馬」颱風風暴潮災害影響範圍廣,造成損失重,福建及北至遼寧的8個沿海省(直轄市)均遭受一定影響,直接經濟損失合計102.88億元,佔年度總直接經濟損失的88%。
  • ...氣候變化》雜誌發表論文揭示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的長期氣候效應
    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 SLCF)通過影響地球系統的輻射收支產生氣候效應。硫酸鹽、黑炭、臭氧等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導致的輻射強迫,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於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的大氣停留時間較短,之前的研究通常認為其僅具有短期氣候效應,而不具有長期效應。
  • 農業資源中心等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