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2-23 海洋知圈

黃海銅藻金潮對紫菜養殖設施造成嚴重損壞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峰特聘研究員(第一/通訊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研究聚焦近兩年在我國黃海出現的大規模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黃海漂浮銅藻的核酸型結構組成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對深入認識銅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報導。同綠潮一樣,大規模的馬尾藻生物量會對生態健康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成為世界上廣泛關注的生態現象。

在我國黃海,滸苔綠潮和水母災害連續多年頻繁發生,但大規模的馬尾藻金潮災害較為少見。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出現在我國黃海的銅藻金潮給江蘇紫菜產業造成重創,大規模的漂浮銅藻襲擊了蘇北紫菜養殖區,造成紫菜養殖設施的大規模損毀及紫菜養殖區的大面積絕收,鹽城、南通二市紫菜行業的經濟損失高達5億元;此外,幾十萬噸的銅藻生物量沉到黃海海底,也給黃海生態系統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銅藻分子系統數構建和核酸型網絡分析

本研究在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近海生態災害發生機理與防控策略」資助下,通過2016年、2017年多個航次的實地以及沿岸調查,對黃海海域及沿岸出現的漂浮銅藻進行了大範圍時空取樣和系統分析。

研究發現:2017年春季在蘇北海區出現的大規模漂浮銅藻,其成熟期在種群內部存在顯著差異,且成熟的藻體更易沉到海底,難以完成生殖過程。通過新開發的多個分子分型標記,首次發現2016-2017年不同季節出現在我國黃海不同地域的巨大銅藻生物量僅有2個優勢核酸型構成,遺傳多樣性極低,來自多個分子標記的數據表明在江蘇紫菜養殖區的銅藻與在榮成地區海帶養殖筏架上的銅藻遺傳多樣性一致。研究結果為追蹤漂浮銅藻的來源和認識成災銅藻種群的分布提供了關鍵的遺傳學信息和分子生物學方法,有助於銅藻金潮的防控和治理。  

構成大規模漂浮銅藻生物量的2個優勢核酸型組成比例分析

銅藻(Sargassum horneri)隸屬馬尾藻屬,是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種大型褐藻,在我國南北方沿海較為常見,藻體由固著器、主幹、側枝、葉片、氣囊和生殖託構成;幼苗階段固著生長在巖石上或低潮帶石沼中,成體階段通過發達的氣囊可以實現漂浮生長和遠距離遷移,目前已經入侵到了美國和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 

    

  論文引用: 

  Liu Feng*, Liu XF, Wang Y, Jin Z, Moejes FW, Sun S (2018a) 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Limnol Oceanogr. Doi:10.1002/lno.10806.      

  論文連結: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lno.10806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聚焦近兩年在我國黃海出現的大規模馬尾藻金潮,首次揭示了黃海漂浮銅藻的核酸型結構組成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對深入認識銅藻金潮的成因和生物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馬尾藻金潮在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都有報導。同綠潮一樣,大規模的馬尾藻生物量會對生態健康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成為世界上廣泛關注的生態現象。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中科院海洋所在「黃、東海漂浮銅藻的來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銅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一種常見的潮下帶大型褐藻,定生於海底巖礁上,單棵銅藻長度可達10m、重量可達5kg以上,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沿海島嶼周圍。從2010年開始,在我國黃、東海發現有大量漂浮銅藻,以2016年最多。這些漂浮銅藻交纏在江蘇灘涂的條斑紫菜養殖伐架上,給紫菜養殖產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海洋所在渤海褐潮原因種歷史溯源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日前,國際生態學期刊《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贏中(第一/通訊作者)課題組在渤海褐潮原因種的歷史溯源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於仁成: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 【智匯海洋 No.142】
    」於仁成,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博士。 2 黃海海域的綠潮災害 與渤海、東海和南海相比,黃海海域的赤潮問題並不嚴重。但是,從2007年以來,黃海連年暴發由大型綠藻滸苔(Ulva prolifera)形成的大規模綠潮,至今已連續10年。綠潮期間,綠藻覆蓋海域面積最大超過1000 km2,規模堪稱世界之最。
  • 中科院紅球藻DGAT酶研究獲進展!或提升愛爾發等企業發展空間
    據《實驗植物學雜誌》及中科院水生所等網站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發中心在雨生紅球藻II型DGAT酶的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發現一個II型DGAT家族中的蛋白HpDGTT2不具備DGAT功能、但是行使其上遊醯基轉移酶(即溶血磷脂酸醯基轉移酶,LPAAT)的功能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緬甸櫛蠶的系統地位和遷移歷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產自緬甸白堊紀(約一億年前)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研究揭示滸苔綠潮對近海惰性溶解有機碳庫的長期遺留效應
    滸苔綠潮在我國黃海已連續暴發多年,成為嚴重海洋生態災害。科學家通過系統研究,對黃海綠潮的暴發起因和規律已有較充分的了解,在綠潮防控措施研究方面也取得較大成效。然而,對綠潮消亡後的遺留效應這一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缺乏深入了解。綠潮暴發時滸苔藻體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營養鹽而快速繁殖,最旺盛時期藻體分布面積高達5.7萬多平方公裡。當綠潮消亡時,上百萬噸滸苔來不及打撈而下沉至海底。
  • 中國海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70年系列之六:海洋生物學研究成果豐碩
    2008年,劉瑞玉主編的《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記錄了46門22629個現生物種的學名,並採用了國際上廣泛接受的最新分類系統,澄清了歷史上對一些物種分類學上的混淆,糾正了一些錯誤名稱,充分反映了中國海洋生物分類與多樣性研究所取得的重要進展。黃宗國和林茂等編著的《中國海洋生物圖集》於2012年出版。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合成策略,大部分銅碘簇都是中性的,陰離子型或陽離子型銅碘簇目前報導較少,大大限制了這類化合物的研究和發展。
  • 黃、東海漂浮銅藻的來源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應用藻類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刊出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
  • 中科院海洋所:赤潮973項目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該研究面向國家需求,瞄準國際前沿,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在東海大規模原甲藻赤潮形成機制、東海大規模甲藻赤潮的宏觀調控設想、大規模赤潮的危害機理以及赤潮的應急治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成果,項目的實施對國家提出的「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目標的實現有重要貢獻。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調研青島能源所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他對研究所在固態鋰電池聚合物複合電解質關鍵材料、工藝技術等方面的研發和前瞻性布局給予關注,對在固態電池方面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技術給予肯定,表示通過走自主研發之路,研究所在固態電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為我國深海科考裝備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電源保障。同時,調研團隊還聽取了有關螺旋藻生產甘油葡糖苷技術和微生物發酵製備反式烏頭酸技術以及臨床單細胞拉曼藥敏性快檢儀成果的匯報,深入了解了科研產品與實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