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在渤海褐潮原因種歷史溯源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日前,國際生態學期刊《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贏中(第一/通訊作者)課題組在渤海褐潮原因種的歷史溯源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研究聚焦自2009年以來對我國渤海海域貝類養殖業和生態系統造成巨大損失的褐潮,首次證實了褐潮原因種抑食金球藻在其生活史中存在休眠體階段且可在海洋沉積物中長期存活,並發現該藻不僅在渤海海域至少已經有1500年的存在歷史,而且其分布範圍覆蓋南起南沙群島,北至北戴河、丹東的中國四大海域自近岸養殖區到3450米水深外海的廣泛海域,從而否證了褐潮可能是「外來種入侵引起」的假說,對深入研究褐潮成因和其一般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褐潮是有害藻華,因爆發時水體呈褐色而得名。目前全世界的褐潮主要由2到3種微藻引起,其中爆發最經常、規模最大、最令人關注的是海金藻綱的一種微微型浮遊植物——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該藻引起的褐潮1985年首次在美國東海岸報導,1997年在大西洋另一側的南非沿海也首次記錄到褐潮爆發。褐潮爆發期間其細胞密度可高達每升10億個細胞,雖然現在還沒有證實該藻產毒,但美國東海岸和我國渤海的褐潮都可致養殖貝類大量死亡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在全世界引起巨大關注。我國是繼美國、南非之後第三個爆發褐潮的國家,2009年以來秦皇島海域的多起褐潮給當地水產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也對生態系統造成了重大破壞性影響。作為我國一種新型的有害藻華物種,抑食金球藻是通過休眠體入侵的外來物種,還是本土物種在環境條件變化的刺激下才爆發藻華,是一個具有重要生態學和實際意義的問題。

  科研人員通過對實驗室4℃暗箱保存1年以上的沉積物樣品進行萌發實驗,結合單克隆抗體(FITC-MAb)和PCR對萌發細胞鑑定,並對沉積物樣品進行RT-PCR檢測,證實沉積物樣品中存在抑食金球藻的休眠體。對採集自我國四大海域的201個表層沉積物和1個柱狀沉積物樣品進行PCR檢測和測序驗證,證明抑食金球藻在我國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南起南沙群島(北緯10.012°),北至北戴河(北緯39.623°)、丹東(39.794°),南北覆蓋3000公裡(緯度近30°),東西跨越經度約15.7°,水域涵蓋近海至3450米的開闊外海(南海),至少在渤海存在的歷史可回溯至1500年前。該結果將抑食金球藻在北半球的分布記錄至少南延了1700公裡,從而明確地否證了渤海褐潮由外來種入侵引起的假說。

  通過發掘新近發表於Science(de Vargas et al. 2015, 348: 1261605)關於海洋浮遊生物多樣性論文的補充材料及生物系統學分析,研究證實抑食金球藻是一種全球各大洋廣泛分布的廣布種,產生休眠體可能是造成該種全球分布和褐潮年際復發的重要原因。該研究獲得的結果不僅提供了關於我國褐潮原因種抑食金球藻的「種源」和其全球地理分布格局的決定性認識,也為進一步研究褐潮爆發成因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科學問題導向,即褐潮爆發原因必須從本地環境條件的變遷中探索。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基金委-山東省聯合基金項目(U1606404)、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2016ASKJ02)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相關焦點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低緯度沉積物中放射蟲的分類學、沉積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地層學和古海洋與古氣候學研究,獲得了系列成果,出版了研究專著《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沉積物中的放射蟲》(陳木宏、張強、張蘭蘭、劉玲,2017,1-279頁,圖版
  • 牛肝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物種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但由於化石缺乏、物種界定困難和難以完整取樣,對真菌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緬甸櫛蠶的系統地位和遷移歷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產自緬甸白堊紀(約一億年前)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 MPE:李捷等唇形科香茶菜屬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印度板塊碰撞歐亞板塊和阿拉伯半島-非洲大陸撞擊歐亞板塊顯著改變了亞洲地區的板塊構造,前者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後者則搭建了亞洲與非洲動植物區系的交流通道。以上兩大地質歷史事件無疑對相關物種的分布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有研究利用合適的植物類群同時針對以上兩個科學問題進行探討。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於仁成: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 【智匯海洋 No.142】
    1971年出生,山東即墨人,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生物學和有害赤潮研究。1 我國近海的赤潮災害在我國近海,渤海周邊海域、東海長江口鄰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個典型的赤潮高發區。 在渤海周邊海域,遼東灣、萊州灣和渤海灣3個海灣的赤潮問題最為嚴峻,歷史上曾多次暴發大規模赤潮。渤海是重要的經濟動物產卵場和育幼場,在近岸海域有許多重要的海水養殖區,赤潮對渤海的海水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破壞。
  • 中國海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70年系列之六:海洋生物學研究成果豐碩
    2008年,劉瑞玉主編的《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記錄了46門22629個現生物種的學名,並採用了國際上廣泛接受的最新分類系統,澄清了歷史上對一些物種分類學上的混淆,糾正了一些錯誤名稱,充分反映了中國海洋生物分類與多樣性研究所取得的重要進展。黃宗國和林茂等編著的《中國海洋生物圖集》於2012年出版。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渤海汙染取得顯著成效 海洋汙染防治這盤「棋」剛開啟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指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是海洋領域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首戰,從渤海當前開展的河海共治「消劣行動」、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圍填海嚴格管控等行動均是我國探索海洋汙染治理的新路子。渤海汙染治理範圍定為渤海全海區和環渤海的三省一市,重點是環渤海「1+12」城市,包括天津市、遼寧省、河北省和山東省。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145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大會圍繞「中國生物地理學的進展與展望」的主題,旨在總結和交流近年中國生物地理學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方法、技術進展和應用新成果,研討中國生物地理學問題的全球意義,以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地理學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等社會需求的重要作用。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峰特聘研究員(第一/通訊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該研究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文章第一作者為張小倩,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海洋公益專項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科技創新專項的資助。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組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調研青島能源所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劉家義對青島能源所發展及山東能源研究院建設進展給予了肯定,表示要高度重視山東能源研究院建設,對山東能源研究院建設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要求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等相關部門支持山東能源研究院統籌布局與規劃基本建設。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建組組長、海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從海洋所歷史沿革、海洋大科學中心建設架構和機制等方面做了介紹。
  • 中科院海洋所在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學術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闡述了薩武海峽潛標觀測最新進展。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研究團隊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學家合作完成。
  • 訪談︱張偉然:歷史地理學80年,研究技術引領學科發展
    地理學裡面,人文地理不能講了,那是資產階級的東西;要講經濟地理。地理學的基本結構也就分成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兩大部類。       1949年以後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有個很大的特色是「以任務帶學科」,很強調地理學參與國民經濟建設的作用。從1950年代中葉起,歷史地理學形成了三個重鎮。一個是譚其驤先生所在的復旦,一個是侯仁之先生所在的北大,再一個就是史念海先生所在的陝西師大。
  • 何為歷史地理學
    大塚學派,則是側重實地調查,提倡研究地理現象的歷史背景。鑑於日本學界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本體論、目的論等方法論方面的著作,菊地利夫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出版了這部集大成的理論著作——《歷史地理學方法論》。這部著作在多個領域具有開拓意義,可謂是日本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石。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沼氣的成分主要為甲烷(50%~60%)和二氧化碳(40%~50%),經脫碳(二氧化碳)後可得到與天然氣品質相當的生物天然氣,以便利用現有的天然氣輸送和終端利用設施進行安全高值利用。目前工業應用的沼氣脫碳製備生物天然氣的工藝主要有高壓水洗、物理吸收、化學吸收、變壓吸附、膜分離等。
  • 中科院海洋所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峰特聘研究員(第一/通訊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Insights on the Sargassum horneri gold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