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

2021-01-08 科學網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櫛蠶的歷史生物地理學遷移模式

現生和古生櫛蠶的分布格局

緬甸櫛蠶的系統地位和遷移歷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產自緬甸白堊紀(約一億年前)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9月29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

據研究人員介紹,在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並形成當前的分布格局是一個有趣而引人入勝的科學難題。同時,這個問題的解讀和理論上的突破,還能夠與歷史語言地理學、古人類學等學科的相關結論互相印證。而櫛蠶是一類非常罕見的無脊椎動物,亦可稱天鵝絨蟲、黏液蟲等,隸屬有爪動物門。現生櫛蠶包括2科(櫛蠶科Peripatidae和南櫛蠶科Peripatopsidae)54屬186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包括非洲中部、馬來半島、美洲中部、澳洲等地,中國無分布。櫛蠶主要在南半球間斷性分布,是典型的岡瓦納古陸起源類群,同時在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也有少量種類分布。這樣的全球分布格局無疑是解讀上述科學問題最理想的研究材料之一。

研究人員稱,櫛蠶還具有重要的系統學研究價值。它通常被認為屬於泛節肢動物,與緩步動物和節肢動物近緣。其形態自寒武紀以來,在近5.4億年的時間裡大致維持不變。其所保留的大量祖徵,對於理解泛節肢動物系統發生和昆蟲早期類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櫛蠶還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如陸棲、夜行、肉食性,靠噴出粘液捕食小動物生活。

據悉,有爪動物門現代分布格局解讀中爭議最大的問題就是分布於印度(從岡瓦納古陸分裂而來)的梯櫛蠶屬(Typhloperipatus,隸屬櫛蠶科)究竟是從勞亞古陸擴散而來,還是印度次大陸的土著種類?這分別對應「歐洲-岡瓦納擴散」(Eurogondwana)和「走出印度」(out-of-India)兩個假說。這兩個假說之前都有各自的證據支持,但無法獲得壓倒性的結論。在本論文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三塊緬甸櫛蠶琥珀,通過對其詳細研究,最終解釋了櫛蠶當今分布格局的成因,並支持「歐洲-岡瓦納擴散」假說。

首先,研究人員利用中科院動物所顯微CT和北京光源、上海光源和德國漢堡光源等同步輻射裝置對三塊櫛蠶琥珀進行了掃描和計算機三維重建,確認其屬於櫛蠶科。櫛蠶科與南櫛蠶科至少在晚泥盆紀(3.74億年前)就分離了,而後者目前主要分布在澳洲、南美和南非的南部。印度板塊在1.2到1.4億年前才從岡瓦納古陸分離,若有櫛蠶土著種類,則應該是南櫛蠶科,而非櫛蠶科。其次,印度板塊漂移過程中經歷了極端的環境變化(火山、乾旱等),喜溼熱的櫛蠶存活機率非常低。其中一個例證就是馬達加斯加板塊與印度板塊一起脫離岡瓦納古陸後,共同漂移了約3300到5300萬年,直到晚白堊紀(約8700萬年前)才逐漸分開的。而馬達加斯加尚未未發現櫛蠶,據推測其櫛蠶土著種類已經滅絕。即使未來能夠發現,也極有可能是南櫛蠶科種類。

研究結果顯示,印度分布的梯櫛蠶屬與緬甸櫛蠶琥珀?Cretoperipatus形態上較為接近。可以確定印度分布的櫛蠶應該是在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後的第二階段(2500萬年前),才從亞歐板塊擴散而來。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來自緬甸、約一億年前白堊紀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岡瓦納古陸又稱「南方大陸」,是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
  • 科學網—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來自緬甸、約一億年前白堊紀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岡瓦納古陸又稱「南方大陸」,是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專家在南陵縣第四紀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9月9日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1-5萬前的晚更新世,標誌著中科院在南陵縣的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梅花鹿角化石龜甲化石金昌柱教授曾兼任中國第四紀地質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第四紀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金昌柱教授這次來南陵縣進行洞穴考古調查和研究,主要是結合繁昌人字洞遺址的考古發掘,了解皖南地區第四紀古動物的演化和分布,查找更多早期人類活動的證據。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2015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1件保留後肢腿羽珍稀古鳥類化石表明最早的鳥類是四翼飛翔的「雙翼飛機」,被譽為相關研究領域中的一座裡程碑。天宇的科研成果不僅豐富,而且意義重大,在世界古生物學研究領域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 中科院在鈣鈦礦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這兩方面問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葛子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在穩定性提高方面,3D/2D共混結構鈣鈦礦被廣泛應用於穩定高效太陽能電池的製備。而近期,葛子義團隊發現這種共混結構中2D鈣鈦礦並不穩定,快速的成膜過程使2D鈣鈦礦中存在大量的結構缺陷,導致其在溼度下易分解,造成穩定性降低。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日報9月15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儲能研發中心陳林研究員主持編輯的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方面的英文專著《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日報9月15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儲能研發中心陳林研究員主持編輯的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方面的英文專著《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兩卷本)順利在美國IGI Global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該作用常常會導致界面電荷轉移、金屬結構改變、分子吸附調變等現象,最終影響到催化反應性能,有關SMSI作用的研究大都涉及金屬/氧化物催化體系。過渡金屬碳化物擁有類貴金屬的電子性質,這賦予了它們非常獨特的催化性能。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2020.9.7 星期一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科研進展1、慧眼衛星直接測量到宇宙迄今最強磁場2、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國東部第三紀海侵跡象3、城市環境所在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研究中獲進展4、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5、東北地理所在溼地植物根際鐵碳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 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腎單位的生理結構和血液淨化生理學的過程圖示     腎晶片結構和實物示意圖及細胞照片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平媛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製藥科學與技術學院林炳承(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