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腎單位的生理結構和血液淨化生理學的過程圖示

 

 

腎晶片結構和實物示意圖及細胞照片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平媛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製藥科學與技術學院林炳承(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羅勇研究團隊在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方面取得創新研究進展,為器官晶片最終取代動物實驗進行新藥開發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成果發表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生物材料》上。

 

腎是人體重要臟器,在體外模擬腎臟對於血液透析等治療手段的推進和新藥的體外腎毒性評價等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而腎臟複雜的生理結構和流體動力學行為導致現有技術僅能模擬腎的一部分結構和功能,人工腎的開發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科學挑戰。

 

研究團隊利用微流控器官晶片技術突破了人工腎模擬的種種限制,開發出了新一代的人工腎,包含了腎小球、小球血管、腎小囊(Bowman囊)、腎小管、管周血管、腎血流、腎尿流、過濾、分泌、重吸收等10種結構和功能上的仿生設計,可以完整模擬整個血液淨化過程,觀察外源物質,譬如藥物的腎代謝和消除過程。研究人員利用該人工晶片腎在體外鑑定出順鉑可以導致腎小管毒性,阿黴素導致腎小球毒性,實現了藥物的體外腎毒性分型。

 

 

相關焦點

  • 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研究進展
    仿生微流控器官晶片是2011年以來快速發展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通過在微型晶片上建立模仿人體器官的微組織,並加入高通量檢測功能,從而使其成為一種高效、節約、仿生的生理毒理學研究與藥物研發工具。在肝晶片方面,近年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的設計理念仿生微流控晶片集仿生、小巧、高效於一體。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類器官的製備可以利用體細胞、成體幹細胞(包括祖細胞)或多能幹細胞。2009年,腸道器官模擬技術率先取得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成人腸道幹細胞可以在體外增殖和自發組織化。其特徵是能夠表達LGR5,這是一種編碼Wnt激動劑R-spondin受體的基因,同時需要特定的分子圍繞在旁,如Wnt、表皮生長因子和noggin。
  • 東南大學趙遠錦:微流控器官晶片研究
    現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微流控與器官晶片、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等。已發表SCI論文175篇,其中63篇IF大於10,論文被引5700餘次;一作和通訊論文包括Science Robotics;Science Advances(3篇);Nature Protocols;Adv. Mater.(10篇);JACS(3篇);Angew. Chem.(2篇);Adv.
  • 大連化物所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構建糖尿病腎病模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領導的微流控晶片研究團隊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成功構建了一種功能化腎晶片系統,並用於模擬糖尿病腎病早期病理變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ab on a Chip (2017,17(10):1749-1760)雜誌上。
  • 新型生物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器官晶片」中的含氧量!
    器官晶片(圖片來源:哈佛大學 Wyss 研究所)那麼,到底什麼是器官晶片?它其實是一種在載玻片大小的晶片上構建的器官生理微系統,包含活體細胞、組織界面、生物流體和機械力等器官微環境關鍵要素。它能在體外模擬某個人體器官或者整個器官系統的活動、力學與生理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人造器官。
  • ...快進鍵:晶片上打造的「人體器官」,正孵化出藥物研發的新興實驗場
    他的團隊正致力於組織器官晶片、單細胞亞細胞分析晶片及臨床組學分析與生物標誌物檢測的微流控晶片系統研製,已經發明和報導了肝、腎、血管、腸等器官晶片成果。由於肺泡是病毒感染宿主的「主戰場」,因而對肺泡部位感染免疫機制的研究,是抗病毒研究的重中之重。 理論而言,通過體外構建氣 - 液界面細胞培養模型來模擬體內肺泡結構的微環鏡,可以研究新冠病毒在肺泡中的侵染狀況以及快速有效地探索後續治療方法。而且肺器官晶片也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研究,似乎可為這次疫情直接助力。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心臟晶片研究獲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心臟晶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基於微流控技術開發了系列仿生螺旋纖維,並將其作為微彈簧用於心肌細胞收縮力學的傳感。
  • 血管化腎類器官問世,人工腎逐步成熟
    ,將腎類器官暴露於細胞流體切應力下,成功培養出了血管化的生物人工腎。劃重點:流體切應力→血管化血管化太重要了,這在以往始終是一個沒能突破的難題。人體各個器官都離不開血管,毛細血管極其豐富的腎臟尤其如此。沒有血管就沒有氧氣,沒有營養,不能清除代謝廢物。甚至不同細胞都無法交流,每個細胞都在搞獨立、搞分裂。總之,沒有血管,就沒有腎臟。以往科學家為了解決人工腎的血運問題,將腎類器官植入動物體內供血。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河北科技大學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河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蘇然團隊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人工腎研究進展更新
    2018年12月4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人工腎研究小組(The Kidney Project Team) 在臉書上發表了最新研究進展更新聲明.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打開APP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5:59:57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劉昌勝院士/陳曦副教授在《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Organ-on-a-Chip Platforms for Accelerating the Evaluation of Nanomedicine」的綜述文章。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的煤炭網>新聞>新能源>太陽能>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日期:2020-11-09 18:23:00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ahhednc人體不同器官或整個系統的毒性檢測是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傳統的二維細胞培養模式以及動物實驗取得了諸多成就,但受周期、成本、精準度、倫理等因素的限制,難以預測人體對於各種藥物的響應。研究表明:人體器官晶片技術能準確地控制多個系統參數,與傳統的毒理學動物實驗相比更能反映人體內真實情況,在新藥篩選方面更具特異性。
  • 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
    英國劍橋大學網站近日發布公告稱,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三維(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有望用於開發新療法,同時減少研究中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       新設備基於導電聚合物海綿「支架」,研究人員將其組裝成三維的電化學電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