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大..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超冷銣原子形成的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系中,首次在實驗上精確測量了該體系完整的激發譜特性,發現並深入研究了該激發譜中「旋子-聲子」結構的性質。該實驗除進一步揭示了自旋-軌道耦合體系超流性質外,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揭示弱且短程的相互作用體系可以具有旋子形式的激發譜,為今後強關聯體系的量子模擬提供新的途徑。該成果以「Softening of Roton and Phonon Modes in a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with Spin-Orbit Coupling」為題發表於3月13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14, 105301 (2015)]上。 

 

自旋-軌道耦合把電子的速度與自旋關聯起來,其與諸多凝聚態焦點問題密不可分,諸如量子霍爾效應,拓撲超導體,Majorana費米子等。在固體材料中,電子的自旋-軌道耦合性質決定於由材料本身結構導致的內稟電場,其參數很難調節。而在近年來發展的超冷中性原子量子模擬系統中,我們可以人工構造出自旋-軌道耦合,並進一步通過改變外磁場和操控雷射光強、頻率的方法靈活地調節體系參數,為更深層次研究和理解這些重大的凝聚態現象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旋子和聲子是超流體的兩種典型的激發模式,其由朗道在1941年首次預言並隨後在超流液氦體系中得到了實驗驗證。旋子激發源自於原子間的強相互關聯。它對於理解玻色體系中固相的湧現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空間平移對稱性自發破缺的徵兆。潘建偉小組在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的基礎上,利用布拉格譜技術首次探測了該體系的激發性質,並得到了包含「旋子-聲子」結構的完整激發譜。更為有趣的是,通過改變拉曼耦合強度,實驗成功地觀測到旋子激發的軟化,表明了體系從超流體朝著超固體演化。他們的發現表徵了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獨特的超流性質,並為今後研究強關聯體系的量子模擬和特性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 

 

該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教育部等單位的支持。 

 

(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近代物理系、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創新中心、科研部) 

 

網頁連結: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4.105301

相關焦點

  • 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中國率先實現超冷原子二維人工自旋軌道耦合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小組和北京大學劉雄軍研究小組11日在北京宣布,雙方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在實驗中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相關論文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  自旋軌道耦合是量子物理學中基本的物理效應。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中國科大在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何俊峰研究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對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展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使用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首次在電子摻雜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Sr2IrO發現和理解摻雜莫特絕緣體產生的奇異量子現象是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核心問題。摻雜莫特絕緣體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軌道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電子體系展現出與3d電子體系迥異的物理現象,如自旋-軌道誘導的金屬-絕緣體轉變、強磁各向異性導致的自旋液體行為然而,由於實驗現象的複雜性和理論計算技術的限制,人們對這類體系中一些非常基本的物理機制還不清楚,特別是自旋-軌道耦合與電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方面。
  • 中科院半導體所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61888102)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駱軍委研究組與科羅拉多大學Alex Zunger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劉奇航教授、深圳大學張秀文教授合作在隱藏自旋軌道耦合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昌錦課題組在5d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Sr2IrO4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光子的自旋-軌道轉換在近十年來得到廣泛的研究,然而它的逆過程——軌道-自旋轉換至今仍未在實驗中得到很好的觀測和調控。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本次發布的成果,是中國科學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帶來重大影響,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研究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為什麼自旋軌道耦合這麼重要?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物理所在退相干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實驗室研究員謝心澄,孫慶豐和博士生江華、成淑光在前期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的研究了退相干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影響。該工作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 103, 036803(2009)]。  拓撲絕緣體是現代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淦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當外加磁場克服層間耦合使相鄰鐵磁層的磁化平行時,人工反鐵磁體的電阻發生顯著變化,導致GMR效應。如今,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成為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磁隨機存儲器等),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的磁化動力學和磁疇結構等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針對人工反鐵磁體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於過渡金屬及其合金材料。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物理所等證實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鈣鈦礦銥氧化物體系中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物理實驗室EX6組研究員程金光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指導研究生崔琦、蔡雲麒和焦媛媛等,利用高壓高溫合成了一系列Sn摻雜的SrIrO3鈣鈦礦,通過與美國和日本多個實驗和理論課題組合作,並利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變溫中子粉末衍射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證實在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