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英國劍橋大學網站近日發布公告稱,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三維(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有望用於開發新療法,同時減少研究中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

       新設備基於導電聚合物海綿「支架」,研究人員將其組裝成三維的電化學電晶體。細胞在支架內生長,然後將整個裝置置於塑料管內,細胞所需營養可通過塑料管流動。使用柔軟的海綿電極代替傳統的金屬電極,為細胞提供了更自然的環境,也是器官晶片技術成功預測器官對不同刺激反應的關鍵。研究人員表示,藉助該裝置,他們可以新方式研究細胞和組織。

       生物學研究目前仍然在培養皿中進行,其中特定類型的細胞在平坦的表面上生長發育。雖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藉助此方法取得了不少醫學進步,但這些二維環境並不能準確展示人體細胞的原生三維環境,事實上還可能導致錯誤信息。

       最新研究作者、劍橋大學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系羅易斯·歐文斯博士說:「我們現在需要求諸三維細胞模型以開發下一代療法,三維細胞培養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新療法,並知道應該避免哪些療法。」

       研究人員稱,其他器官晶片設備需要完全拆開以監控細胞的功能,但新設計允許實時連續監測,因此,可對不同疾病及其潛在療法的效果進行長期實驗。藉助這一系統,他們可以監測組織生長及其對外部藥物或毒素的反應。此外,還可以誘導組織罹患特定疾病,以供研究與該疾病有關的關鍵機制或發現正確療法。

       而且,新設備還可以修改,成為多種類型的器官晶片,如肝臟晶片、心臟晶片等,最終得到「身體晶片」,其可以模擬各種治療方法對整個身體的影響。研究人員計劃利用他們的設備開發腸道晶片並將其附著到大腦晶片上,以研究腸道微生物組與大腦功能之間的關係。

       目前,他們已在法國為該設備申請了專利。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科學進展》雜誌。

相關焦點

  • 新型生物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器官晶片」中的含氧量!
    導讀近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一種新型生物傳感器,在「器官晶片」系統中實時監測含氧量,使該系統能更加近似地模仿真實器官的功能。器官晶片(圖片來源:哈佛大學 Wyss 研究所)那麼,到底什麼是器官晶片?它其實是一種在載玻片大小的晶片上構建的器官生理微系統,包含活體細胞、組織界面、生物流體和機械力等器官微環境關鍵要素。它能在體外模擬某個人體器官或者整個器官系統的活動、力學與生理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人造器官。
  • 在呼吸的肺部表面3D列印柔性傳感器 隨時隨地監測患者器官
    在人體器官上直接列印柔性傳感器將有利於實時準確的監測患者的器官。但是在不斷活動的器官上列印柔性傳感器十分困難。 目前就面臨兩方面難題:一是列印過程中必須實時監測器官的運動,同時快速的調整噴頭位置和列印路徑;另一方面,列印的生物材料要求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拉伸性能、粘接能力和電學性能。
  • 人體器官晶片:顛覆性的生物新星
    始於成百上千的可能對人類健康有積極影響的化合物,醫藥公司一般花費十餘年甚至更長時間耗資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發,才能夠從這些化合物中得到一兩種可進入市場的藥物。 現有的常規新藥研發方法包括了體外細胞實驗、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的全流程。其中,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主要起到研究藥物機制、毒理和藥效的目的。
  • 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研究進展
    Yum等將肝臟隔室與含有其他組織類型的細胞隔室相互連接,用以研究肝細胞如何影響其他類型的細胞。除此之外,一些肝晶片還開發了高通量快速監測系統,以便快速評價藥物和化合物的藥效和毒性。例如,Riahi等在晶片中加入了一種高靈敏的微流控電化學免疫傳感器,能夠對晶片細胞產生的生物標誌物進行在線檢測,從而為肝毒性的長期體外評估和實時監測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 光響應性光子水凝膠使原位操作和細胞支架剛度監測成為可能
    在自然界中,組織和器官中的細胞嵌入細胞外基質(ECM)中,這是影響細胞組織和功能的生化和生物物理線索的異質動態組合。在人工細胞培養系統中重現這種異質性和動態性有助於時空控制細胞行為,這對於基礎細胞生物學研究,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和藥物開發等非常有價值。
  • 東南大學趙遠錦:微流控器官晶片研究
    2019(第三屆)微流控晶片前沿研討會將繼續邀請到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學科代言人和產業先鋒,一起探討微流控晶片給基礎科研和臨床診療帶來的巨大變革,同時討論微流控在體外診斷、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方面的產業機遇。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受邀出席本次大會!
  • 史丹福大學開發「實時ELISA」,可連續快速檢測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近日,史丹福大學開發出了「實時ELISA」技術,可對體內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常規的體檢一般都會進行血液檢查,這種檢測可為常規的診斷提供依據,但這種通用的測試僅能在單個時間段內提供血液快照信息,而無法進行動態的監測。對循環系統中的生物分子進行連續不斷的實時檢測,可以提供有關患者健康狀況及其治療反應的見解。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我們知道,目前的細胞培養是二維培養,缺乏維持組織特異性功能所需的細胞-細胞和細胞-細胞外基質相互作用,很難模擬出體內的三維微環境。動物實驗昂貴,涉及倫理問題,後期處理問題等,並且動物代謝與人類在藥物代謝通路上存在著物種差異,獲得的結果很難推廣到人體試驗中。器官晶片是介於二維細胞培養和動物實驗之間的一種模型,它既能使用人源細胞,又可以模擬體內的三維微環境。
  • :光響應性光子水凝膠使原位操作和細胞支架剛度監測成為可能
    具有異質性和動態性的賦予細胞支架已被認為是用於細胞培養的下一代生物模擬支架的關鍵要素。在自然界中,組織和器官中的細胞嵌入細胞外基質(ECM)中,這是影響細胞組織和功能的生化和生物物理線索的異質動態組合。
  • 哈佛團隊利用「器官晶片」系統助力新藥研發:可體外預測體內藥物代謝
    器官特異性細胞在其中一個通道的膜的一側培養,而血管內皮細胞在另一條通道上重現血管,而每個通道都分別灌注有細胞類型特異性培養基。多孔膜允許兩個隔室相互連通,並交換分子,例如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藥物,以及由器官特異性代謝活動產生的藥物分解產物。
  • 晶片上培養腦細胞,測試新藥,LLNL實驗室開發出3D晶片大腦
    近年來,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多學科團隊試圖在晶片設備上複製人體系統,並開發出了能夠捕獲體外培養腦細胞神經活動的「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未來,它或許會取代動物測試。製作和建模晶片大腦神經元被認為是大腦中神經系統向其他細胞傳遞信息的基本工作單元。神經元交流時,會產生微小的電信號,微電極可以收集這些電信號。
  • 「Nature子刊」史丹福大學開發「實時ELISA」,可連續快速檢測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
    ELISA」技術,可對體內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常規的體檢一般都會進行血液檢查,這種檢測可為常規的診斷提供依據,但這種通用的測試僅能在單個時間段內提供血液快照信息,而無法進行動態的監測。對循環系統中的生物分子進行連續不斷的實時檢測,可以提供有關患者健康狀況及其治療反應的見解。
  • 科研人員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模擬新冠病毒感染誘發肺損傷和免疫反應
    器官晶片是一種新興前沿交叉科學技術,它融合物理、化學、工程學和生物學等多學科方法,可在幾平方釐米大小的流控晶片上仿生構建多種人體組織器官的微縮模型,用來反映人體器官的關鍵結構與生物功能。特別是,它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體外再現人體對多種外界因素刺激的響應,在生命科學研究、疾病研究和新藥研發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潛力。
  • 電子晶片上的器官!電生理學測量從二維拓展到三維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稱為「電子晶片上的器官」的平臺,該平臺可利用生物電傳感器對心臟細胞的電生理學進行三維測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研究人員將一系列由金屬電極或石墨烯傳感器製成的傳感器陣列固定在晶片表面,然後蝕刻出一個鍺金屬底層。移除這個底層後,生物傳感器陣列就可釋放並以桶形結構從表面捲起。
  • 天津大學張雷教授研發可實時監測糖尿病傷口pH和葡萄糖的多功能水...
    本站訊(通訊員 李莎)近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雷教授課題組在糖尿病傷口監測和促癒合方面取得最新進展,開發了一種可實時監測傷口狀態的新型水凝膠敷料,可將糖尿病傷口的pH和葡萄糖信號轉化為光信號,利用手機採集圖像並進行數據定量分析。
  • 或成敗血症病人救星:斯坦福創新設備能對血液進行實時連續監測
    據外媒報導,對病人血液變化的持續監測對醫生來說是革命性的重大進步,史丹福大學的一個生物工程師團隊讓我們離這一現實又近了一步。近日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種有可能檢測出醫生需要監測的任何分子或蛋白質的血液水平的實時變化的新型設備。
  • 高精度鋰電池監測晶片DS2762的原理及應用
    通過MAXIM公司的DS2762即可實時監測電池的電壓、電流、充放電狀況及剩餘電量等參數,並可以把這些數據儲存起來,提供給單片機作相應處理。DS2762晶片是MAXIM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智能鋰電池監測晶片,該晶片集數據採集、信息儲存、安全保護於一身,而且功能強大、硬體接線簡單。
  • 實時監測PM2.5重金屬
    浙江日報杭州12月22日訊(記者 戴睿雲)大氣監測分析能實時精確檢測出PM2.5顆粒物裡的28種元素含量,包括對人體有害的鉛、汞、鎘、砷等;汽車底盤關鍵零部件都能準確、定量預測其疲勞使命……22日,杭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揭曉,由聚光科技、萬向錢潮等公司自主創新的5個項目入選一等獎,這些突破性的技術引人注目。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機體/器官晶片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器官晶片,作為一種基於微加工技術的的微流體器件,近年來在體外器官模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由於它可能在物理和化學方面採用微流體裝置技術模擬體外環境,因此維持可以通器官晶片來維持細胞功能和形態,並複製器官間的相互作用。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最近,美國FDA開始測試三維「肝臟類器官」晶片,以檢測食品添加劑、營養補充劑和化妝品中所使用化合物的肝毒性。外周神經系統在組織穩態和修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很少在類器官中表現出來。為此,最近的一項研究通過包括多功能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嵴細胞,生成了具有功能性腸神經系統的人體腸道類器官。用來製造類器官的原始材料可能會帶來可變性,從患者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提取的類器官存在微小但可檢測的變異,這些變異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和遺傳背景以及研究組使用的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