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史丹福大學開發「實時ELISA」,可連續快速檢測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

2020-12-27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近日,史丹福大學開發出了「實時ELISA」技術,可對體內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進行實時動態監測。

常規的體檢一般都會進行血液檢查,這種檢測可為常規的診斷提供依據,但這種通用的測試僅能在單個時間段內提供血液快照信息,而無法進行動態的監測。對循環系統中的生物分子進行連續不斷的實時檢測,可以提供有關患者健康狀況及其治療反應的見解。

史丹福大學電氣工程與放射學教授Tom Soh說:「驗血很有用處,但它不能告訴您例如患者的胰島素或葡萄糖水平是增加還是減少。對這些生物標記物水平進行動態檢測是十分重要的。」

近日,Soh教授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助理教授Eric Appel及其同事合作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提供這一至關重要的缺失信息。

他們的技術稱為「實時ELISA(RT-ELISA)」,能夠非常快速地執行多種血液測試,然後將各個結果拼接在一起,從而能夠連續、實時地監測患者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研究人員最終得到的不是快照,而是「電影」。

RT-ELISA原型包括三個模塊:在第一個模塊(底部)中,將受試者血液與含有靶蛋白檢測探針和螢光檢測抗體珠的溶液混合。第二個模塊(右上方)去除過多的血細胞。第三個模塊(左上方)將螢光標記的珠子轉移到檢測窗口,以通過高速相機進行檢測 圖源:Caitlin Maikawa

這項工作於12月21日發表於《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題為「A fluorescence sandwich immunoassay for the real-time continuous detection of glucose and insulin in live animals」。

研究人員使用該設備同時檢測了糖尿病實驗大鼠體內的胰島素和葡萄糖水平。研究人員還說,他們的設備還有更多功能,可以輕鬆改裝以監測幾乎任何目標蛋白質或疾病生物標誌物

從技術上講,該系統基於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ELISA一直是生物分子檢測的「金標準」,幾乎可以鑑定血液中的任何肽類、蛋白質、抗體或激素。例如,ELISA分析擅長於識別過敏源。它還可用於檢測HIV、西尼羅河病毒,以及可導致COVID-19的SARS-CoV-2冠狀病毒等。

Soh說:「我們不斷進行ELISA。」

實時ELISA本質上是一個晶片實驗室,晶片內的微小管道和閥門比頭髮直徑還小。靜脈注射針將患者的血液引導到該設備的微小迴路中,並在此微小迴路中反覆進行ELISA。

Soh將這一過程比為製作「蛋白質三明治」,該過程將兩個分子或抗體連接到目標蛋白質上。定製一種抗體來識別並結合在特定的生物標誌物上,結合之後,第二種抗體隨即被激活。該抗體發螢光或發光,可通過高速相機對其進行監測。根據血液樣本的發光程度,科學家不僅可以確定目標蛋白是否存在,還可以確定其濃度。血液中存在的靶分子越多,樣品將越亮。

Soh說,目前已經為葡萄糖、乳酸鹽和氧氣等一些血液標記物開發了實時連續血液監測器,但事實證明,將這種技術擴展到這幾個例子之外「非常困難」。這就是實時ELISA對多種蛋白質的靈活性特別好的原因。

Soh說:「不要僅僅將其視為胰島素傳感器。而應將其視為以全新的方式進行ELISA的一種技術。」

實時ELISA可能還可以為生物醫學研究帶來好處,可以提供有關藥物和其他療法有效性的即時和詳細反饋,但Soh認為,該設備在重症監護室和急診室中將使最為有用的,因為及時和準確是最重要的。

例如,Soh指出了由COVID-19引發的「細胞因子風暴」。隨著疾病的發作,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發出高度防禦性警報,並產生抗病毒信號蛋白,稱為細胞因子。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在疾病得到控制後,身體也無法降低細胞因子水平,而是產生越來越多的細胞因子,這可能導致膿毒症和內部器官衰竭

Soh設想了實時ELISA的未來版本,該版本將能夠告訴醫生,在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中,細胞因子水平是否正在下降。Soh和他的團隊已經在這方面開展工作,對其設備進行改裝以測量關鍵的細胞因子,即IL-6。而目前,我們必須將IL-6測試送到實驗室進行處理,並且需要三天才能得到結果。

Soh說:「在膿毒症中,時間是關鍵,每隔一個小時,死亡的可能性就會增加8%。將患者的檢測時間縮短,可能會挽救生命。」

名詞解釋

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指將可溶性的抗原或抗體結合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載體上,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進行免疫反應的定性和定量檢測方法。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為免疫學中的經典實驗。

膿毒症(sepsis):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臨床上證實有細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雖然膿毒症是由感染引起,但是一旦發生後,其發生發展遵循其自身的病理過程和規律,故從本質上講膿毒症是機體對感染性因素的反應。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blood-test-device-blood-chemistry.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0-00661-1

今日視頻內容推薦

全球累計確診突破8000萬!多國出現新冠病毒變異!傳染性更強!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開發「實時ELISA」,可連續快速檢測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近日,史丹福大學開發出了「實時ELISA」技術,可對體內多種生物標誌物水平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常規的體檢一般都會進行血液檢查,這種檢測可為常規的診斷提供依據,但這種通用的測試僅能在單個時間段內提供血液快照信息,而無法進行動態的監測。對循環系統中的生物分子進行連續不斷的實時檢測,可以提供有關患者健康狀況及其治療反應的見解。
  • 「Nature子刊」基因生物標記物可快速準確預測肝毒性和潛在的肝癌
    農用化學和製藥公司開發新產品時,必須先進行廣泛的潛在毒性測試才能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該測試通常需要冗長而昂貴的動物研究。近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因生物標誌物識別技術,並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題目為:「Identification of early liver toxicity gene biomarkers using comparative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感染源,「路勝生物」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病毒亞基因組RNA檢測試劑盒
    36氪獲悉,基因組醫學公司「路勝生物」(Lucence)今日宣布發售全球首個用於直接檢測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亞基因組RNA(sgRNA)試劑盒DeepMARK™。DeepMARK™二代測序試劑盒利用基於擴增子的新一代測序(NGS)技術,可在一次測序中同時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和亞基因組RNA,幫助科學家們快速追蹤感染溯源,確定病毒傳染性,及指導疫苗研發。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菊花」亦然。至少,史丹福大學的一篇論文是這麼說的。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發明了一種「菊紋識別」智能馬桶,可以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識別你的「菊紋」和便便,從而達到健康監測的目的。
  • 「新進展」在家就可讀取癌症生物標誌物水平!華人科學家共同開發出手持檢測設備
    通過對癌症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可以改變這種現狀。癌症標誌物是指由腫瘤細胞直接產生或由非腫瘤細胞經腫瘤細胞誘導產生的物質。對於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可對腫瘤存在、發病過程及預後作出判斷。一直以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較低,尤其是晚期才被診斷出來癌症的患者,生存率更低!通過對癌症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可以改變這種現狀。
  • 深圳大學苟德明教授Nature子刊發文 開發循環microRNA檢測新方法
    2015年10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來自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苟德明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子刊Scientific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S-Poly(T)Plus
  • 生物技術與新型生物標誌物助力多種疾病的診斷
    2017年9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新型生物標誌物或生物技術應用於疾病診斷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新型檢測技術可「兩分鐘」診斷肝癌發生風險
  • Nature子刊:這個新設備給腦外傷的快速評估帶來了希望
    頭部受傷後大腦會立即釋放化學生物標記物,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化學生物標記物可以查明患者何時需要緊急醫療護理。這為重要治療節省了時間,並且避免了患者在沒有腦部受傷的情況下進行不必要的醫學檢測。該技術由伯明罕大學Goldberg Oppenheimer博士領導的高級納米材料、結構和應用(ANMSA)研究方向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開發。
  • 學界| 斯坦福Nature論文宣布新突破:深度學習皮膚癌診斷達專家水平
    本文編譯自史丹福大學的官方介紹新聞,讀者可在文末查看論文摘要和點擊「閱讀原文」查閱原論文。預約一個醫生幫你檢查一顆痣是否會癌變已經非常可怕了,但想像一下,如果你住的地方又離最近的醫生非常遠,沒有時間做檢查或者沒有錢跑那麼遠去做檢查該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手機診斷疾病會是一種救急的選擇。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 一文讀懂腫瘤標誌物,ctDNA腫瘤早篩的重要性
    比如CEA是指癌胚抗原,適用於結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子宮癌等多種腫瘤。因為這塊屬於專業名詞,秒友們不必太過糾結。 倒是每種腫瘤標誌物的大致分布情況,有興趣的秒友可以了解一下,後面如果涉及到檢查,可根據腫瘤標誌物的分布情況做參考。
  • 生物標誌物的識別如何幫助改善多種人類疾病的診療?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多種指示疾病的生物標誌物,這對於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新型療法的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報導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因此,目前急需一類能夠指徵上述"窗口期"的生物標誌物",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Nobuyuki Takakura教授說道。
  • 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
    -020-0392-7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有助於快速提取和分析遺傳物質的技術,可用於在移動狀態下開展COVID-19測試,包括在機場和遠程測試中心。【5】Science子刊詳解!開發和評估四種檢測SARS-CoV-2抗體的血清學測試方法doi:10.1126/scitranslmed.abc3103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它是一種基因組為RNA的包膜病毒。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日前,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 2018 年 CSCO 學術年會期間,羅氏診斷腫瘤精準醫療衛星會邀請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和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共同擔任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彭俊傑教授和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長張緒超教授就腫瘤分子標誌物及其檢測技術在肺癌和結直腸癌領域的最新應用與進展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因此,在各種穿戴式生物傳感器中,通過皮膚接觸的表皮可穿戴生物傳感器最受人關注。 表皮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可以在皮膚表面對汗液或間質液採樣,並對其中的生物標誌物進行實時分析或連續監控。這類傳感器通常依賴於生物受體以生物催化和離子識別標誌物,並以光學、電化學或機械等不同的傳導模式相結合。目前,電化學和色差是兩種主要的傳導模式。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該項聯合研究成果於近日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題為《人體類固醇II型5a還原酶與抗雄激素藥物非那雄胺的結構研究》,由南科大生物系魏志毅副教授課題組與匹茲堡大學張誠教授、新加坡 A*STAR 研究所範昊研究員、騰訊 AI Lab 黃俊洲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完成。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