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這個新設備給腦外傷的快速評估帶來了希望

2020-11-07 brainnews

頭部受傷後大腦會立即釋放化學生物標記物,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化學生物標記物可以查明患者何時需要緊急醫療護理。這為重要治療節省了時間,並且避免了患者在沒有腦部受傷的情況下進行不必要的醫學檢測。該技術由伯明罕大學Goldberg Oppenheimer博士領導的高級納米材料、結構和應用(ANMSA)研究方向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開發。

在完成概念驗證研究之後,該團隊現在已經完成了Innovate UK的商業化計劃iCURE,確定了該技術的商業化途徑,並確定了八個國家的潛在合作夥伴。該方法使用一種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的光譜技術,要在生物標記物上發射一束光。生物標誌物是從針刺血樣中提取的,方法是將血樣吸入特殊的光流體晶片中,在那裡血漿被分離並流過高度特異性的表面。光線使生物標記物振動或旋轉,這種振動或旋動可以被測量到,從而準確指示受傷的程度。

為了達到所需的精度水平,測試必須及其靈敏,快速且特定,這就是伯明罕大學ANMSA研究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脫穎而出的地方。敏感性的關鍵在於生物標記物與表面相互作用的方式。該團隊開發了一種低成本的平臺,由表面覆蓋鍍金薄膜的聚合物製成。這種薄膜結構會在強電場的作用下重新分布、優化成特定的模式,恰好與光束產生共振。

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Pola Goldberg Oppenheimer博士解釋說:「這是一種相對直接、快速的技術,它提供了一種低成本但高度精確的方法來評估創傷性腦損傷。這是迄今為止前所未有的技術。

來自慈善機構Headway的數據,每年約有100萬人在頭部受傷後前往醫院急診科。當前評估外傷性腦損傷的方法通常依賴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the Glasgow Coma Scale),在該量表中,臨床醫生會根據患者睜開眼睛的能力、他們的言語反應以及根據指令運動的能力做出主觀判斷。

Oppenheimer博士指出:「我們目前用於診斷外傷性腦損傷的方法確實非常過時的,並且依賴於護理人員或急診醫生的主觀判斷。」「在這一領域,迫切需要新技術,使我們能夠為患者提供恰當的診治,並且避免對沒有外傷性腦損傷的病人進行不必要的昂貴又費時的檢查。」

證明該技術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139個樣本來自外傷性腦損傷患者,82個樣本來自對照組。研究表明,在外傷性腦損傷組中,生物標誌物的水平比從對照組中提取的樣品約高出5倍。研究小組還發現,在外傷發生大約一小時後,生物標誌物的水平迅速下降,這進一步凸顯了快速檢測的必要性

圖1. 優化的診斷平臺


這項研究的下一階段目標是使得用於分析樣本的設備技術小型化,以便可以將其輕鬆地放置在救護車上,以供醫護人員使用;可以將其用於體育賽事中頭部外傷的檢測;可以將其用於全科醫生服務或醫院裡監測病人的頭部受傷隨時間的進展情況。該團隊正在努力在更大的患者群體中優化和推廣原型技術。

參考文獻:
KiJonathan J. S. Rickard et al. Rapid optofluidic detection of biomarkers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via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0). DOI: 10.1038/s41551-019-0510-4


編譯作者:丁丁(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清華研究團隊盤點類腦計算晶片簡史
    ,同時提出了評估其有效性的四個指標。 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新論文中仔細研究了神經啟發性計算晶片設計的最新發展,並反思了他們在該領域的努力中所汲取的一些教訓。 Wu強調了工程師在評估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有效性的四個指標:計算密度、能效、計算精度、晶片學習能力。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虛擬實境治療腦外傷後遲智
    虛擬實境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如飛機駕駛艙、分子結構世界等),通過多種傳感設備使用戶這對提高腦外傷後認知功能障礙的康復療效,對讓患者儘快重返社會,對今後進一步實現遠程認知康復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將21世紀的前沿學科—認知科學和21世紀的十大熱門技術—虛擬實境技術進行充分的學科交叉與融合,針對腦外傷後的認知功能障礙,採用混合知識表示方法及擴展Petri網的功能等技術方法,對如何在虛擬環境中實現康複評估與訓練知識的表達、如何建立康復過程模型進行深入研究。
  • Nature子刊:有望提早篩查自閉症的新方式——核磁共振
    因此,大腦發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腦血管的成熟,而在這個過程中,腦血管的變化就可能導致持續性的神經發育障礙。就在今年下半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Baptiste Lacoste研究組在此方向取得了一項新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為ML帶來拓撲學基礎,Nature子刊提出拓撲數據分析方法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思、一鳴一位義大利數學家表示,現在我們可以使用一種新數學方法,讓機器學習系統能更高效、快速地學習識別複雜圖像。該數學家提出的理論已經被 Nature 子刊《Machine Intelligence》接收,該論文的作者表示,這種新方法可以稱為「拓撲數據分析(TDA)」。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可以用於人類早期癌症診斷。將巨噬細胞變為「線人」具體來說,包括巨噬細胞在內的許多免疫細胞在準備執行免疫功能時,會在基因水平發生改變。當巨噬細胞與腫瘤環境接觸時,某些基因會啟動,幫助激活巨噬細胞的主要功能:吞噬功能失常或死亡的細胞。Gambhir正是利用了這一過程。
  • Nature子刊:微生物組療法想要成功,少不了這個方法
    希望該文對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微生物組療法腸道菌群紊亂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已成為腸道病理學及其它領域新的治療目標[1]。想要繪製腸道微生物信息網絡圖,評估各種微生物成員的功能作用和可塑性,需要大量的實驗和幹預,因此,動物模型難以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