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清華研究團隊盤點類腦計算晶片簡史

2020-08-28 新智元


【新智元導讀】近日,清華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篇文章回顧了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最新進展,同時提出了評估其有效性的四個指標。


再過幾天,馬斯克就要官宣其腦機接口的最新進展了。

他此前接受採訪表示,「Neuralink準備在一年內將腦機接口植入人體」。

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從未終止,近年來受神經啟發式的計算晶片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回顧了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最新進展,以洞悉迄今為止取得的進展,提出仍需克服的挑戰。

他們發表在《自然·電子學》上的評論文章還概述了一系列共同設計原則,這些原則可以為新的神經啟發性電路、設備和算法的開發提供思路。

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0-0435-7


  • 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大地震」

近年來,全球許多研究團隊一直在研究受人腦啟發的計算技術,比如深度學習算法。儘管人們認為某些技術在更廣泛的應用中很有前途,但是常規硬體有時候並不能支撐其計算負荷,因此會限制這些技術的性能。

為了克服現有硬體的局限性,同時要確保受大腦啟發的計算技術取得最佳結果,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便是創建新的電子組件,以更好地反映人腦的結構。

一類受神經啟發的計算晶片是專門為模仿人和其他動物的大腦神經結構的人工智慧應用而設計的。

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新論文中仔細研究了神經啟發性計算晶片設計的最新發展,並反思了他們在該領域的努力中所汲取的一些教訓。

基於NVM的神經啟發計算晶片的未來路線圖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用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技術的發展以及對計算能力的強烈需求,人們開始對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產生極大的興趣。

但是神經啟發式計算硬體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57年 Perceptron7 的問世,Perceptron7 是一臺專用模擬計算機。

1961年,ADALINE8 通過將分立的可變電阻器組裝到能夠進行訓練的自適應硬體感知器中而構建。但是由於沒有高密度設備集成的能力,這些原始硬體的規模巨大,而所包含的突觸設備的數量卻非常有限。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當 HP Labs 在2008年首次從實驗上建立了憶阻器的概念與固態電子器件的聯繫,利用基本的設備來開發神經啟發式的計算晶片,一場根本性的革命就開始了。

2010年,一種模擬演示突觸功能的憶阻器被創造出來,這是探索基於NVM的神經啟發式計算的首次嘗試。

從那時起,各國研究人員針對基於NVM的神經啟發式計算的設備、體系結構、晶片和算法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

神經啟發計算晶片的裡程碑


  • 評估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有效性的四個指標


除了概述評估大腦啟發式晶片的重要指標外,Wu和他的同事還介紹了一套共同設計原則,可以作為該領域未來研究的參考。這些原則主要基於其過去的研究發現和觀察結果。

研究人員提出的協同設計工具是他們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實際的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設計中,如果沒有這種協同設計工具,就很難獲得高性能的晶片。

例如,可用作突觸存儲器的非易失性存儲器(NVM)設備通常具有固有的內在特性,而這些非理想狀態會降低晶片的性能。

但是要降低器件的非理想狀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且我們無法完全消除它們。因此清華大學研究人員設計的協同設計工具不僅在設備上,而且在電路或系統上可以幫助優化晶片的性能。

論文第一作者Huaqiang Wu表示,「本文的想法來自我們先前設計神經啟發性計算晶片的嘗試。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很難在單個級別(例如設備或電路級別)上優化這些晶片的性能,並且需要使用涵蓋廣泛領域的共同設計策略來優化此類晶片從設備到算法的各種元素。」

研究人員主要研究了神經啟發的計算晶片在支持算法,增強神經網絡或人工神經網絡方面的潛力。

Wu強調了工程師在評估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有效性的四個指標:計算密度、能效、計算精度、晶片學習能力。

評估神經啟發式計算晶片的有效性的四個指標

在回顧過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指標對於神經啟發性計算晶片的設計和優化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最能代表晶片的獨特功能,以及與傳統晶片相比潛在的優勢。

比如,計算密度是一種反映晶片面積效率的指標。它使工程師能夠確定晶片一次可以存儲多少信息,以及它們內存是否足以運行大規模神經網絡。

可以從上圖中看出,與基於CMOS的晶片相比,基於NVM的晶片具有明顯的優勢。

因此,NVM是大規模神經啟發計算晶片未來主流技術的非常有希望的候選者。

目前已經開發了幾種基於NVM的小型晶片,從1000個單元到100萬個單元。

然而,集成多個大型模擬NVM陣列的神經啟發計算晶片的實現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從設備到晶片再到算法,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Wu表示,「希望我們的工作將幫助非專業讀者找到更多有關神經啟發性計算晶片的信息,同時也將促進這一研究領域的更大發展。」

目前,清華大學研究人員正計劃制定其他指南,以加快和促進人工智慧和受神經啟發的電子領域的研究。他們的這篇論文可以為那些研究受大腦啟發的晶片的工程師提供總體路線圖。

Wu最後表示,在我們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將設計神經啟發性計算晶片分為兩部分:

1 在設備製造和技術集成部分,我們將優化設備性能,製造新的神經啟發設備,並探索三維神經啟發計算晶片。

2 在晶片和系統部分,我們將開發共同設計工具並設計通用的神經啟發計算晶片,尤其是基於NVM的內存計算晶片。

相關焦點

  • 清華類腦計算再登《自然》:張悠慧施路平團隊定義新計算機結構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清華類腦計算研究成果,再登Nature。去年8月,清華類腦計算中心施路平團隊自行研發的類腦晶片「天機」,登上了Nature封面。為實現可行性,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套被主流類腦晶片廣泛支持的基本硬體執行原語(hardware execution primitives)。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計算成果再登Nature:張悠慧施路平團隊出品,有望打破馮諾依曼瓶頸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清華類腦計算研究成果,再登Nature。新研究的關鍵詞是:類腦計算、新計算機系統框架、通用人工智慧(AGI)。
  • 「天機芯」團隊又登Nature,清華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Tianjic chiparchitecture),這是世界上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並通過自動駕駛自行車成功驗證了通用智能的可行性。此次研究成果是施路平團隊在類腦計算與通用人工智慧領域的進一步探索。三篇論文分別從「異構融合的新型類腦計算晶片與系統」、「基於憶阻器件的神經形態晶片」、「類腦計算完備性與系統層次結構」的角度完成了類腦計算領域的首次實現,標誌著清華大學在此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自然》雜誌的一位審稿人認為,「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因此,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具備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功能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對於智能工業、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應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這一項工作從原理上證明,利用範德華異質結的特性模擬人類視網膜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思路有望將來被用來實現新型的類腦視覺晶片。二維材料有望成為後摩爾時代重要的基礎電子材料,該領域的發展也讓人們可以對原子層材料進行樂高式的堆疊和集成。
  •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文章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與器件領域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用新型類腦器件連接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原理,進展與挑戰》(Bridging Biological
  • 清華團隊的新型融合AI晶片「天機」登上...
    其實,這是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為驗證全球首款異構融合AI晶片設計的系統。該研究登上了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8月刊的封面,封面標題為《雙重控制》(Dual control)。天機晶片是多學科融合的結晶,團隊成員來自清華大學、北京靈汐科技、北京師範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論文的第一作者有7位,清華大學的成員是核心。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為論文通訊作者。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概念。
  • 「天機芯」團隊再登《自然》,清華1年多完成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三篇論文分別從「異構融合的新型類腦計算晶片與系統」、「基於憶阻器件的神經形態晶片」、以及「類腦計算完備性與系統層次結構」等角度完成了類腦計算領域的首次實現。研究團隊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可以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我們的研究聚焦完備性理論研究,先回答基本的問題。」張悠慧說。
  • 清華「天機芯」團隊再發重磅研究!以全新類腦計算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當時,Nature總編斯基珀博士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稱讚清華天機晶片的論文將人工智慧中的計算機科學研究與神經科學研究結合起來,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重要裡程碑。而晶片僅為硬體產物,與之配套的類腦計算架構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可實現類腦計算軟體和硬體之間的兼容,快速促進類腦計算的開發效率。
  • Nature: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POG 由統一的描述方法和事件驅動的並行程序執行模型組成,該模型集成了存儲和處理,描述了什麼是類腦程序,並定義了如何執行。由於 POG 是圖靈完備的,它最大程度地支持各種應用程式、程式語言和框架。硬體方面,則包括所有類腦晶片和架構模型。
  • 清華類腦團隊成果「一種類腦計算層次結構」入選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
    清華大學類腦團隊成果——「一種類腦計算層次結構」成功入選專家推薦委員會中外主任特別推薦成果。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旨在搭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平臺和國際網際網路共享共治的中國平臺。2016年起,大會每年從全球數百個申報項目中評選出領先科技成果進行發布,這些成果通常被認為代表了當時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最高水平。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國內最近幾年在晶片研發上也不甘示弱,也有西井科技這樣的初創公司投身到類腦晶片的研發中來,清華等知名高校也紛紛建立類腦研究中心。相比於傳統晶片,類腦晶片的確在功耗上具有絕對優勢,拿英特爾在本次CES上展出的自我學習晶片Loihi來說,不僅其學習效率比其他智能晶片高100萬倍,而且在完成同一個任務所消耗的能源比傳統晶片節省近1000倍。
  • 清華大學張悠慧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論文登上《自然》雜誌
    類腦計算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的「類腦計算完備性」 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一成果標誌著清華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自然》雜誌對這一論文進行了解讀和評論。InfoQ 中文站翻譯並分享。以大腦為模型的硬體也許能夠給計算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但要在這種系統上實現算法卻是一個挑戰。本文所提出的概念框架可以簡化實施過程,加快這一領域的研究。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的計算機系統可以從大腦得到啟發。
  • 清華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發展人工通用智能需要多學科融合
    解密「天機芯」今年8月,施路平團隊的成果登上了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的封面,文章介紹了該團隊研製的新型類腦計算晶片「天機芯」的發展情況,引發海外科技界的高度關注。據新華社報導,「天機芯」是一款新型人工智慧晶片,把人工通用智能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即基於計算機科學和基於神經科學這兩種方法,集成到一個平臺,可以同時支持機器學習算法和現有類腦計算算法。報導稱,研究人員在一輛無人駕駛自行車上驗證了這一晶片的能力。
  • 腦科學日報:自知力越好生活質量越差?能檢測爆炸物的半機械蝗蟲
    近日,法國格勒諾布爾神經科學研究所Sandrine Humbert和索邦大學Alexandra Durr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Huntington’s disease alters human neurodevelopment,揭示了亨廷頓舞蹈症在神經發育期存在皮層的發育障礙。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1,Nature: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啟發了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一個使用大腦神經網絡結構作為下一代計算機基礎的研究領域。 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1,Nature: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啟發了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一個使用大腦神經網絡結構作為下一代計算機基礎的研究領域。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