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2020-12-06 華龍網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intensity in 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s」。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任宏教授指導的博士生高景鑫,蔡偉光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另一位共同通訊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助理教授米志付。據悉,該論文是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的論文。

據介紹,課題組在大量樣本的長期追蹤調查過程中,發現在其他條件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每戶家庭建築面積與單位面積能耗之間呈現出特定的聯繫。基於此事實基礎,論文構建了「稀釋效應」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重慶市近千個樣本家庭入戶調查分析,驗證了人均建築面積對單位建築面積能耗的「稀釋效應」。為了增強結果的穩健性,論文利用全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稀釋效應」在宏觀層面同樣存在。

論文進一步探討了這種「稀釋效應」對建築節能政策評估與碳排放達峰分析帶來的影響,並通過「稀釋效應」揭示了單位面積能耗與家庭建築面積之間的潛在聯繫,指出了這一問題極易被忽視,但對相關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建築能耗與碳排放是課題組一貫堅持的研究方向。課題組近三年在該領域發表了SCI/SSCI期刊論文20餘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7篇,ESI熱點論文5篇,2篇論文入選ESI研究前沿核心論文。該篇論文是其中一項標誌性成果。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新增21篇SCI論文已上線見刊,發表周期僅40天
    見刊通知經核實,由愛思德學術推薦發表的21篇醫學類論文已在某SCI期刊官網上線見刊,論文編號見文末,本刊及醫學相關仍有版面可安排發表。期刊一影響因子:IF=2.4+期刊分區:中科院三區接收領域:所有理工農醫領域均可投稿,人文社科類除外發表周期:2-3個月左右(2020版面)
  • 中國團隊首次在《Nature》子刊發表中國AI全景論文,背後有哪些故事?
    來源:一財網在7月9日下午舉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科學前沿全體會議上,中國團隊在《Nature》子刊發表的中國AI全景論文正式發布。這篇於6月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發表的全景論文,名為《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ina》(中文譯名:《新一代中國人工智慧》,簡稱「AI in China」),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關於中國AI發展的全景論文,展現了人工智慧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國家層面的規劃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中國團隊首次在Nature子刊發布中國AI全景論文
    今年 6 月,由 AI 青年科學家聯盟 · 梧桐匯牽頭,聯盟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作為通訊作者,15 名來自中國學界和 AI 產業界的領軍人物聯手,在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上發表了論文《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ina》。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cancer/目標和範圍Nature Cancer 旨在發表生命、物理、應用和社會科學領域的所有癌症研究中最重要的進展,涵蓋基本的臨床前、轉化和臨床工作。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曲阜師範大學:守正創新以文化人,推動人文社科...
    從「中國教育大數據研究院」到山東省首家「國學院」,從「孔府檔案學」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兩漢《尚書》學研究」……決勝「十三五」收官之際,曲阜師範大學人文社科領域的重磅成果頻頻湧現,這既得益於建校六十五載以來的深厚學術積澱,也彰顯了「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使命擔當。  「人文社科研究要有頂天的氣度和立地的情懷。
  • 祝賀:山東理工大學發表首篇《Nature Commun》!
    論文以黃昊飛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山東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這是山東理工大學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在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論文。 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研究團隊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並在JACS、Chem. Eur. J. 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
  • 2020年論文發表期刊級別具體劃分情況
    註:本文閱讀時長大概在13分鐘左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論文發布高峰期了,已經晉升過或者讀博的老鳥們或多或少對論文發表的流程和期刊的級別有個大概的概念了,內心是沒有那麼慌張的。一切都是小問題 小問題 不著急 不著急........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2018全國人文社科學者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行榜發布!
    近日,學術志聯合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繼續發布2018年度全國人文社科學者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排行榜。排在榜單第一位的,是南京財經大學的陸珉峰,2018全年共發表論文38篇。相當於每月平均3篇以上。
  • 施一公團隊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力挺國產學術期刊」的一片點讚中,中國學術期刊如何加速發展、邁入「世界頂級影響力俱樂部」的議題再次為學界所關注。  中國已經是個科研大國,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數據,2018年中國的科技論文數量為39.77萬篇,約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學報(社會科學版)》首獲「全國高校社科名刊」,複合影響因子...
    第六屆全國高校社科期刊評優活動由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組織、教育部社科司批准,對全國高校的社科期刊進行評選,影響較大、覆蓋範圍較廣、權威性較高,本次共評出全國高校社科名刊103種、精品期刊160種、優秀期刊201種。
  • 武漢大學跨專業博士蛻變「論文達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論文!
    畢業資格論文向來是眾多工科博士生的魔咒。然而電子信息學院有這麼一位博士生,畢業時2篇一作論文,分別發表在Nano Letters(IF=12.27)和ACS Nano(IF=13.903)上,1篇共同一作論文發表在Nature子刊Light : Science & Applications(IF=14)上。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