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張偉然:歷史地理學80年,研究技術引領學科發展

2020-12-06 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張偉然

       澎湃新聞:

禹貢學會成立於1934年,到今年正好80年。這中間,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呈現出怎樣的階段性?

       張偉然:

我覺得大體可以分為四段。從1934年到1950年代初,差不多20年時間,是第一個階段。儘管「禹貢」學會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現代的歷史地理,但事實上,那段時間並沒有改過來。1950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歷史系選修課目中,仍列有「中國沿革地理」一課。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設》該年第11期(1950年7月)上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一文,大聲疾呼應更名為「歷史地理」,這才引起社會上的普遍重視。第二個階段,大體從1954年到1979年,20多年間,歷史地理學真正進入到一個分頭並進的實質性發展階段。之後,從國內人文地理學復興(1979),到上個世紀末(1999),差不多20年,可以算第三個階段。這期間,歷史人文地理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而歷史自然地理卻相對低落。新世紀以來,十多年時間,由於GIS技術的推動,以及一些新的學科理念的引進,歷史地理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出現了一個「中興」的局面。

《禹貢》半月刊創刊於1934年3月,至1937年「七七事變」被迫停刊,共出版7卷,82期,發表文章700餘篇。

       澎湃新聞:

傳統的沿革地理學屬於史學範疇,顧頡剛先生、譚其驤先生提倡將它改造成現代的歷史地理學,這屬於地理學範疇。從史學範疇到地理學範疇,這樣的轉變對歷史地理研究有什麼影響?

       張偉然:

沿革地理是中國的傳統學問,這個研究範式是從《漢書•地理志》一脈相承下來的。它的核心是歷代政區沿革,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也就是歷代的地名。歷史地名從數量上總歸有七成以上屬於政區名,而且是歷史地名中變化最大的部分。前輩學人講治史四鑰匙,年代、目錄、職官、地理,其中的地理就是「沿革地理」。它基本上是個從文本到文本的考證過程。

       地理學在中國古已有之,但中國現代的地理學,其整個學科範式都是舶來的。地理學從時間上可分為三段:研究當下的,叫現代地理學;研究地史時期的,叫古地理學;研究這兩者之間,即人類歷史時期的,就是歷史地理學(historical geography)。這個歷史地理學,就有很多過去沿革地理所沒有的東西。比如,歷史自然地理。過去沿革地理頂多講一點水道,份量很輕。主要內容還是疆域政區沿革。要把沿革地理改造成現代的歷史地理,思考問題的原點就換掉了。整個知識結構、提問方式和研究手段都大大地豐富了。

       澎湃新聞:

第一個階段為什麼沒能實現這一改變?

       張偉然:

第一代歷史地理學者完全看到了這個問題,但從禹貢學會成立,到1950年代初,他們的生活一直很奔波。國無寧日,社會動蕩,一直沒辦法坐下來好好地做研究。可以這樣講,儘管禹貢學會造出了一種聲勢,但整個民國年間歷史地理實際取得的成績有限,不足以支撐整個學科範式的轉變。所以,才會有1950年教育部仍將「中國沿革地理」列為大學歷史系選修課目之舉。

       澎湃新聞:

在第二個階段,歷史地理學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張偉然:

從歷史地理的學科發展來說,第二個階段特別重要。1949年以後,中國政治上一邊倒向蘇聯,學術也受到蘇聯影響。地理學裡面,人文地理不能講了,那是資產階級的東西;要講經濟地理。地理學的基本結構也就分成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兩大部類。

       1949年以後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有個很大的特色是「以任務帶學科」,很強調地理學參與國民經濟建設的作用。從1950年代中葉起,歷史地理學形成了三個重鎮。一個是譚其驤先生所在的復旦,一個是侯仁之先生所在的北大,再一個就是史念海先生所在的陝西師大。

       譚先生從1954年起受命重編改繪清人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後來發展到編纂出一套全新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學界習慣簡稱為「譚圖」)。這項工作前後綿延30年,調動了全國的相關力量;除了復旦,其編纂人員還分布於中國社科院、南大、中央民院、雲南大學等單位。就算在文革中也只中斷了3年。出成果,出人才,可以說比較好地實現了以任務帶學科的目標。

       侯先生和史先生雖然沒有這樣大規模的項目推動,但侯先生從1950年代起就是中國地理學會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工作除了在理論上對歷史地理學不斷進行闡發,主要圍繞著城市(特別是北京城)、沙漠這兩個專題展開。

       史先生在陝西乃至全國都享有崇高的學術威望,他涉及的面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為中心,覆蓋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軍事地理、政區地理、交通地理、文化地理、聚落地理等多個方面,而尤以自然、經濟、軍事三個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侯先生、史先生下面都有一些學術助手,他們基本上跟著老師亦步亦趨。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三駕馬車」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左起)       

       澎湃新聞:

這一時期歷史地理的學術增長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偉然:

方方面面。首先是,整個知識體系變了。歷史自然地理,這一塊是過去完全沒有的。沿革地理裡面雖然偶爾也有點水道的內容,但那主要是資料排比,基本上沒有什麼科學內容。然而到了歷史地理裡面,歷史自然地理如歷史氣候(這一塊主要是竺可楨先生和中科院地理所的團隊推動起來的)、河道與湖泊、沙漠、海岸線、珍稀動物和植被變遷等,都成了極為重要的內容,而且是可以直接為國民經濟建設決策提供參考的部分,因而很受重視。經濟地理這塊,史先生關於黃河流域戰國至隋唐的農業發展以及經濟格局變遷的系列論文,也都是超邁往古的。

       其次,研究方法變了。地理學很強調野外考察。1950年代以後,歷史地理學對於野外考察這一塊大大加強了。侯先生研究沙漠,帶著他的團隊一趟趟往烏蘭布和、毛烏素沙漠跑;你看他的《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這樣的工作擱過去沿革地理時代,簡直是不能夢見的。史先生跑野外更厲害。為了研究軍事地理,「文革」中陝西軍區曾專門給他提供一輛小吉普,那些軍事要塞,大多是別人根本看不到的地方,他想看哪裡看哪裡。到後來80年代招研究生了,他還帶著研究生到處跑。《河山集》前四集特別是二、四兩集裡面那些工作,沒有深厚的野外功夫,完全是做不出來的。譚先生身體差一點,再加上他主持編圖事情多,跑野外跑得沒那麼勤快;但在上海和太湖流域,也跑過不少。1974年他帶著研究室的同人在太湖以東地區考察,完了還寫了一篇《太湖以東及東太湖地區歷史地理調查考察簡報》。我個人覺得那個簡報的水準是很高的。

       再一個是研究目標變了。或者說,技術標準變了。沿革地理,主要是排比資料、加以斷按。無非是描述一下現象。做歷史地理,再這樣就不行了,得探討規律,分析原因。比如譚先生《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一文,由黃河下遊的安流追溯到中遊的水土流失,由水土流失聯繫到植被,由植被想到土地利用方式,譚先生說:「我自以為這才是一篇夠得上稱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論文。」關鍵就是其中有分析,有原因和規律層面的探討了。

       澎湃新聞:

「技術標準」這個概念很有意思,能不能再舉兩個例子?

       張偉然:

好。從沿革地理到歷史地理,水道變遷研究的變化最明顯。傳統的研究主要是描述現象,何時何地、有何變化。那樣的工作,純粹的歷史學家完全可以做。比如史學家岑仲勉也寫過一本《黃河變遷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那基本上是一本史學著作。歷史地理範疇裡,黃河流域,你看《河山集》二集裡面,史先生討論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討論黃河中遊的下切、側蝕;長江流域,張修桂先生探討長江中下遊的河床演變、湖沼變遷;這些工作,都包含著地理學的科學內容,應該說,這就不是一般的歷史學家所能夠勝任的了。

       技術這個東西有很強的穿透性。沿革地理被改造成歷史地理以後,不光是水道變遷,事實上,各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例如政區沿革,這是沿革地理最核心的東西。以往在講單個政區沿革時也會精確到某年,甚至某月,比如說,某郡某年置、某年廢,等等;但是不強調空間序列。就整體來說,那時講沿革一般只講到「某代」。很多人熱衷於考證某代的「地理志」,或者補正史中所缺的某代「地理志」(或曰「疆域志」)。那樣的工作不能說毫無意義,但用現在歷史地理學的眼光來看,意義非常有限。歷史地理一個核心的理念是要講時空序列。研究政區,既要講清楚縱向(每一個政區隨時間)的變化,同時還要講清楚橫向(同時並存的其他政區)的狀況。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立體的認識。

       在譚先生以前,中國很早就有人編過歷史地圖。朱墨套色,古今分明,看著很漂亮。精度最高的就是清末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但是,過去那些歷史地圖中所有的行政建置,都是不標明年代的。都只標明某代,而不註明某年。就是說,那些地圖所反映的政區都是歷史上不曾實際存在過的。都是不同年份的政區拼起來的。

       1954年,當局請譚先生重編改繪楊圖的時候,還以為只要將楊圖上那些歷史政區挪到現代底圖上,有錯誤的改一改,兩三年時間就差不多了。誰知譚先生一看,完全不行。他堅持歷史地圖一定要能反映某一時間政區的實際狀況。於是他給每個朝代要反映的政區都設定一個「標準年」,有些特別重要、前後變化較大的朝代設兩個(如唐代)。這樣一來,工作量大到簡直不知要增加多少倍。事先人家以為讓他帶一兩個助手、幹兩三年的事,他帶著一個四五十人的團隊幹了二十多年才做出來。

       譚先生的這個做法,等於給歷史政區地理制訂了新的技術標準。從此,研究政區地理,就必得考慮縱橫(時空)兩個方向的數據序列,政區時效要精確到年。像以前有些人補地理志的那種工作,只一味地將某代的政區羅列出來,而不考慮時空序列,相比之下就顯得落伍了。而且,譚先生通過對每個朝代給出一兩個標準年的方式,將歷代疆域政區變化的大勢給勾勒了出來。這就給以後的政區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界面。

       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對某一朝代展開斷代研究,將該朝代的行政建置做出逐年變化,也就成為一種邏輯的必然。後來譚先生指導周振鶴先生研究西漢政區地理,將西漢兩百年的政區設置逐年復原出來,又為斷代政區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

楊守敬《歷代輿地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1582年(萬曆十年)明朝疆域圖        

       澎湃新聞:

這已經講到第三個階段來了吧。這一階段歷史地理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張偉然:

第三個階段我講它從1979年開始,並不完全是出於對歷史地理學的考慮。歷史地理內部的變化那一年也有,比如從那一年開始招研究生,現在有不少還在學界很活躍的大佬如周振鶴、葛劍雄、唐曉峰等先生都是那一年開始讀研究生的。但這個變化當時還不顯著。有一個更大的背景是,那一年,人文地理學在中國復興了。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將1979年以後看作是歷史地理學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應該是合適的。

       上面講到歷史地理學區別於沿革地理的一大標誌是它對地理學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學是一個發展很快、不斷推陳出新的學科。從1949到1979年,中國地理學仿效蘇聯,對於歐美地理學的進展有點隔膜。而長期以來,歷史地理學由於從業人員多數出身於歷史學背景的緣故,對地理學的吸收和消化也有個過程。這樣一來,歷史地理學對於地理學的最新進展,反應總歸要滯後一點。中國地理學界早在1979年就打出了人文地理學復興的旗號,而歷史地理學界,直到1990年才由譚先生撰文呼籲積極開展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比地理學界晚了11年。

       譚先生是一個很不喜歡空談理論的人。他呼籲積極開展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實際上不是一個空頭口號,而是對1980年代以後(也就是新時期受過研究生教育的這批學者登上學術舞臺以後),歷史地理所呈現出的新局面而作出的總結和展望。你看他指導的研究生,沒有一位是做歷史自然地理的。他的學生,只有我是學地理出身。侯、史兩位先生門下學地理出身的倒是不少,但事實上,多數人也在做歷史人文地理。其中特別著名的如辛德勇、韓茂莉夫婦,他們本科都是學地理的,但都沒有做歷史自然地理。當然,他們文理兼通,絕對有做好歷史自然地理的能力。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歷史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大繁榮,而過去地位很高的歷史自然地理萎縮了。從事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學者少,招生困難,成果數量與歷史人文地理完全不成比例。更要命的是,很多工作中地理味道越來越淡。歷史和地理本來該兩條腿走路的,地理這條腿幾乎有點瘸了。        

       澎湃新聞:

這一時期有哪些新的學術增量?

       張偉然:

不太好講。從成果數量、研究隊伍的發展壯大來講,學術增量當然是有的;但從思維體系、研究方法的層次,我覺得這一時期歷史地理的學術發展總體上缺乏激動人心的東西。

       我本人在1990年代後期,經常對歷史地理的前景感到憂慮。我深感歷史地理學前面60多年,幾代人的努力,都在實現「禹貢學會」的理想。也就是在實現顧先生41歲,譚、侯、史三位22-23歲時的學術理想。這些理想實現後,歷史地理往哪裡去,不知道。大家做的工作越來越瑣碎,越來越缺乏創造性,整個學科那種蒸蒸日上的朝氣沒有了。整個給人一種迷茫的感覺。

       澎湃新聞:

這是你個人的想法,還是其他人也有類似的看法?

       張偉然:

沒跟很多人交流過。至少唐曉峰先生也有過類似的憂慮。        

       澎湃新聞:

為什麼說GIS技術讓歷史地理學出現了一個「中興」的局面?

       張偉然:

這裡面,我覺得要分兩個層次來看。首先,從表面看,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種表達技術,功能極為強大。

       前不久,一個朋友問我,譚圖從1980年代出版以來,為何不修訂,是不是當時的研究已經到頂峰了。我說不,恰相反,譚圖的研究不僅沒有到頂峰,譚先生本人對這套圖就一直不滿意。他多次告誡我,絕對不能光看這套圖就了事,一定要去核查原始材料。出版20多年以來,之所以沒出修訂版,主要的制約因素是技術。

       譚圖對每個朝代設定一兩個標準年,實際上很不夠用。例如,南北朝時期分幅圖的標準年是公元497年,如果讀者想了解的內容不在這一年,當時的政區情況就得自行去考證。可是,作為紙質的圖集,總得有所選擇,不可能將每一年的建置都畫出來。而且,作為印刷品,每一次改動,無論修訂幅度大小,都得重新製版。成本非常高。

       GIS技術出現之後,這些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把資料庫做好,利用計算機自動製圖,在界面上輸入任意一個年份,它就會自動生成所需的地圖。而一旦發現數據有誤,只要在後臺將數據修訂一下就足夠。不需要什麼成本。這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帶來了無窮的活力。

       目前GIS在歷史地理研究當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復旦史地所、陝西師大西北環發研究院都成立了空間分析實驗室。具體的工作,除了復旦史地所與哈佛聯合開發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人民大學華林甫主持的清代歷史地圖、北大韓茂莉主持的中國歷史農業地圖、陝西師大張萍主持的絲綢之路歷史地圖等,都是應用GIS技術開展的較大規模的工作。        

       澎湃新聞:

除了製圖,GIS在歷史地理研究中還有哪些應用?

       張偉然:

這正是我想講的第二個層面。GIS是個「器」,它不僅有「用」,還會影響到「道」。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體系,GIS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歷史地理史料的觀念,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過去研究城市的空間擴展,要麼用考古資料,要麼用舊地圖。往往只能復原出不同時期的城牆位置。你知道城牆有時候並不說明太多問題,古代很多城市在城牆內仍有一些農田、菜地,城牆外反而會有一些市井存在。從地理角度來說,應該把一個城市的「建成區」(非農業用地範圍)的擴展過程復原出來才有意義。古代城市,記載疏闊,可能沒有太多好辦法。近代以來,情形完全不同了。滿志敏在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建成區的擴展時,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認為一個地塊修建道路,可以看作是它脫離農業用地而成為建成區的標誌。上海城區道路的興修過程,各區地名志、各種檔案資料斑斑可考。將這些道路的興修過程建成資料庫,再用GIS表現出來,也就動態地展現了近代上海城市建成區的擴展過程。

《法租界建成區擴展示意圖》,引自牟振宇《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間過程研究(1849-1930)》第38頁。此文為其博士論文,導師滿志敏。

       這個事例,表面看來還是GIS,但其中關鍵,並不是表現手段、而是對資料的開發利用的問題。找到了一種有效的代用指標。過去誰知道那些地名志還能派這樣的用場呢?這是GIS技術擴大了資料範圍、影響到我們對資料利用方式的一個例證。同時,這樣的工作也改變了我們對於歷史城市地理的既有認識。以後誰做歷史城市地理,只要能找到資料,仍舊不注意建城區變遷的話,恐怕就不能令人滿意了。

       歷史自然地理領域,GIS技術的應用就更廣泛。剛才講到歷史自然地理在1990年代很低落,近年來,由於GIS技術的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幾乎如同浴火重生。雖然現在專門從事這一領域的學者仍有待增加,但研究的內容和手段已經大非昔比。聊舉一例。以往研究歷史時期水道變遷,黃河也好,長江也好,都只能定性描述。揭示大勢,描述過程,說清楚原理,沒辦法落實到地圖上。當然少不了也要畫地圖表示,那種地圖都只能示意,很不嚴格、很不精確的。應用GIS技術以後,藉助於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數據,以及大比例尺的舊地圖,研究精度大幅度提升了。

圖為滿志敏利用GIS技術與遙感數據研究推測的北宋京東故道。引自《北宋京東故道流路問題的研究》,《歷史地理》21輯。

       我認為,最近這些年歷史地理學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方法論層面的革新。以前定性研究的時候,一般都是貼著資料,儘量理解到位,然後分析、描述。不會想著去對資料作標準化處理。因為沒那個必要。GIS技術興起以後,思維方式變了。必得有一套標準化的數據。這就需要對問題、對資料作一些標準化的考量。需要哪些屬性,怎麼定義,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怎麼樣;如果直接的資料找不到,可否找到代用資料。等等。這樣,一方面會發現一些原來根本不認為是資料的資料,另一方面是對資料的處理方式也會發生變化。結果自然是導致研究結論的解析度大幅度提升。我認為這是導致歷史地理學煥發出無限生機的一個很主要的驅動力。

        澎湃新聞:

GIS以外,還有哪些因素在最近歷史地理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張偉然:

我還是想強調地理學的作用。地理學有一整套思維方法,往往可以在一些關鍵的地方發揮作用。1980年代以前,歷史地理學跟地理學界的交流十分密切。譚先生、侯先生都是中科院地學部的學部委員。1990年代以後,歷史地理與地理學界的關係有點疏離。最近十幾年,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看到了後果,所以,我們現在一些同道有意識地在向地理學的思想方法回歸。當然,這絕對不是說要就此捨棄其他學科的思想方法。

       歷史地理是一個高度綜合、橫跨文理的多學科交叉領域,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學科交叉,研究對象、研究手段具有極豐富的多樣性。我說的向地理學回歸,是有鑑於前一階段很多歷史地理工作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只是一些史學工作,對地理學既不理解,也不關心。弄得路越走越窄。現在極有必要重新梳理個中關係,來一個「再出發」。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辛德勇的《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是一篇我非常佩服、非常羨慕的文章,我經常思考,他為什麼能寫出這篇文章。表面上看來,這是他文獻功夫好。他的文獻是跟黃永年先生學的。可是,文獻功夫好的學者歷來不乏,為什麼只有他能找到這個思路?我認為,實際上這與他學地理出身、受過科學訓練深有關係。

       學地理的人都要學高數,地理學家看待一些數量問題天然地會帶有統計觀念。將這一觀念用於分析史料,那就是系統記錄與零星史料的價值大不一樣。辛德勇正是帶著這樣的理念,才敢於顛覆清儒以來的考據路線。通過比勘班固《漢志》和裴駰《史記集解》兩份系統記錄,加以分析判斷,從而得出一個秦始皇三十六郡的新方案。從知識的準確性來講,只要沒找到秦代的原始記錄,任何研究出來的方案都值得商榷;但如果我們相信世上有一種叫作科學的東西,恐怕不能不承認,辛德勇的這個方案就目前來說是最可信的。

       以前我曾寫過一篇隨筆,談譚其驤先生的五星級文章,舉到了譚先生的《秦郡新考》。當時辛德勇的這篇文章還沒有出來。看了以後,我覺得辛的《新考》比譚先生的《新考》更合理。以後有機會修訂那篇隨筆的話,我要把其中的《秦郡新考》去掉。

       再舉一個跟我個人有關的例子。我的碩士論文做的是南北朝佛教地理(1990)。剛接觸佛教地理時,看到一種論調:中國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東晉才開始廣泛傳播,南北朝時期蒸蒸日上,隋唐發展到頂峰,之後就走下坡路,宋代以後基本上停滯了。因此,研究佛教史應當以南北朝、隋唐為重點。受此影響,我當時選擇做南北朝。進入新世紀以後,通過與地理學界的交流互動,我覺得研究佛教地理完全不必受佛教史的局限。著眼於佛教作為一種文化景觀,考慮它與自然、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明清以來無疑比中古以前更重要。這一時段資料大大增加,堪稱海量;蘊藏的問題也千奇百怪,匪夷所思。這樣,視野一轉換,一下就出現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澎湃新聞:

除了地理學呢?

       張偉然:

除了地理學,我想著重指出考古學的作用。歷史地理學要用到考古的資料和方法,這是很久以前就認識到的。當年在譚先生領導的編圖團隊中,就有好幾位學考古的人員。但在以前,考古學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在歷史地理研究中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前輩中對考古特別重視的是武大的石泉先生。他是侯仁之先生的高座弟子。石先生兩個大弟子徐少華、陳偉,尤以考古功夫深湛為一大特色。徐少華的《周代南土歷史地理研究》、陳偉的《楚東國歷史地理研究》在1990年代都是份量很重的重要著作。近年來,由於考古資料日新月異,特別是楚簡、秦簡、吳簡等資料大批出土,相關研究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對秦漢及以前的歷史地理認識。

       還有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唐曉峰先生。他是學考古出身的。他做的王朝地理、上古地理思想,以及他指導學生做的山西南部、淮水流域在先秦的歷史地理,我覺得都是意義非凡的工作。

       前幾年我經常跟於薇博士(現在中山大學)一起討論。她是學先秦史出身的,興趣在華夏文明怎樣從黃河流域推進到了長江流域。我和她都很感慨:中國文明號稱五千年,歷史地理一般以文獻史料為主,也就只能對付秦漢以下。以政治地理而言,歷來研究政區的都是從秦代郡縣天下開始,頂多在考察郡縣制起源時上溯至戰國。就是說,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前面近三千年的政治地理狀況都是不甚了了的。這就不能不期待考古學、先秦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澎湃新聞:

你說的研究技術包不包括一些理念?

       張偉然:

看情況。我主要著眼於實際操作層面,如果一個理念導致了技術層面的進步,那就算是驅動力。否則,只是加貼一個新標籤,技術上還是老一套,那就沒什麼大意義。

       比如,文化區的劃分,原來都是設指標、做統計、畫地圖,純客觀的做法。借鑑文化人類學理念後,我們開始講認同,考慮一些主觀指標。這個理念影響到操作層面了,當然是一種驅動力。另一種情況,比如過去沒有人做過「武俠地理」,要是有人提出個新概念,要建立一門「歷史武俠地理學」,那就不太會有什麼學科驅動力在裡面了。        

       澎湃新聞:

最後回到一個古老的問題,你覺得歷史地理學應屬於歷史學還是地理學?

       張偉然:

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意義。就好比一個孩子,你要問他到底是他父親的孩子,還是他母親的孩子。歷史地理作為一個主要由歷史學與地理學,此外還有其他眾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要強調它屬於任何一個單一學科,我認為都失於偏頗。

       從學科體系來說,歷史地理是按地理學的框架來展開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學的驅動;但從研究資料上看,它用的又主要是歷史學的資料。既然要用史料,那麼歷史學的手段和方法也就盡在不言中。國家從便於管理的角度,把它歸口到某個學科,這只是一種方便。完全必要。但從做研究的角度來說,絕不能、也不可能以此為限。

       一個比較合理的做法是,以問題的最佳解決為度,牽涉到什麼學科,就去補什麼學科;要用到什麼方法,就去學什麼方法。凡該學、該用的,一個都不能少。至於算什麼學科,管它那麼多呢,誰愛怎麼說就由他說去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現在是歷史地理學最好的時代
    1934年,顧頡剛先生與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時,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為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當時急需的是地理學的技術手段和思想資源。抗戰中,史念海先生在重慶與顧先生討論歷史地理學該如何發展,顧先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向地理學學習。顯然出於同樣的考慮,抗戰後侯仁之先生留學英倫,學的就是源自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70年來中國人文地理學創新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1) 改革開放前的踐行「蘇聯模式」、經濟地理學一枝獨秀的發展階段——技術經濟分析方法顯著提升了學科的定量化水平;(2) 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文地理學全面復興、快速壯大的發展階段——人文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並重的學科格局基本成形,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理論成為學科發展的理論基石;(3) 進入21世紀以來人文與經濟地理學逐漸形成具有全球影響的學術特色的發展階段
  • 地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名單
    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並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居於骨幹和引領地位,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高層次人才和智力支撐,充分體現全國各高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實力和水平。
  • 何為歷史地理學
    ,認為這才是歷史地理學未來發展的方向,因為歷史地理敘述應當重視過程,相比於地理變化,更加重視變化著的地理。日本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菊地利夫1977年出版的《歷史地理學方法論》是一部在日本歷史地理學界有著廣泛影響的著作。此書自1987年起,由辛德勇老師翻譯,在學術季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上進行連載,當時題名為《歷史地理學導論》。譯文刊出後,也引起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界的重視。然而,年經日久,連載的譯文翻閱不便。
  • 華林甫 孫景超 趙逸才 | 四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先生認為:「《歷史地理》的編輯和出版,標誌著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另有學者認為: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和《歷史地理》的創辦,才使歷史地理學最後擺脫了附庸的地位,其學科的獨立性始為學術界所承認。因此,譚其驤先生1989年認為:經過四十年的努力,中國歷史地理學這門學科已經基本形成了。
  • 訪談︱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雲南大學郭臺輝教授通過對十五位引領潮流的著名學者的訪談,力圖生動地反映這一轉向背景下的學術史和學科史的發展進程。本文是郭臺輝與彼得·伯克的對話。 學人簡介: Peter Burke(彼得·伯克),劍橋大學歷史系; 郭臺輝,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
  • 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舉行
    希望中國地理學會按照中國科協的戰略部署,繼續以會員為主體,以學術交流為主線,進一步加強智庫建設,不斷推進學術建設和科學傳播工作;發揮學科優勢和學會組織優勢,引領全國廣大地理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 ...矢志追求卓越,以規劃引領發展,努力建設一流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編者按:「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我校全面落實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開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徵程,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為科學編制學校「十四五」規劃,準確研判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聚焦「十四五」發展重點,發展規劃處與黨委宣傳部策劃推出「『十四五』規劃大家談」系列訪談活動。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有待建立的地理學應該研究和解決社會發展和自然的矛,在這裡,自然是資源與環境。自然地理綜合研究應指向資源和環境。」[3] 顯然,黃先生在這裡已為綜合地理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紀60年代以後,環境汙染問題突出。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時,環境汙染成為第一重點,至80年代初,全球環境變化一躍而居於最前列。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1934年創刊,是反映我國地理科學研究水平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也是我國地理類優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哈佛大學地理學的發展沒有因為地理系的解體而消失,2006年,哈佛的地理學很快又翻出新的一頁,地理學又重新回到哈佛。只是這一次,以GIS與遙感為代表的地理空間信息學科正在稱為一種新興的學科,在哈佛的地理學復興中起著關鍵作用。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導 讀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一文是《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發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而特邀的學科發展綜述論文, 文中自然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和方向的進展由陳發虎、傅伯傑等相關學科的領軍科學家完成
  • 《地理學與生活》:梳理古老地理學龐雜分支,可讀性強的經典之作
    可以說,這本書既是一部能引領人們窺探地理學奧秘的教科書,同時也是一本生動的科普讀物。三位作者曾說,當學生們讀完《地理學與生活》之後,即使不再進一步學習地理,他們也感到很欣慰:因為他們已接觸到地理學豐富而廣博的內容,並且作為一個有教養的成年人已掌握了新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以應對當前和未來的任務。
  • 寒旱所地理學在全國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
    日前,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將第二輪第二批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結果揭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地理學評估全國排名第一。   據悉,學科評估是對研究生培養學科進行整體水平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排名,此項工作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自願申請參加。學科評估以客觀數據為主要依據,按公開程序進行評估排名。它是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同一學科之間的比較,可比性強,能夠反映出各學科整體水平高低的實際情況,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高中新課程改革訪談:地理學科 薄夫寶
    >本網記者:新課程就地理學科而言,新在哪裡?通過搜集資料、社會調查和實踐操作等途徑,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最終感受和理解地理學的價值。     學習方法和學習評價的新     學習方法上,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索。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
  • 2017(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0705地理學專業
    2017(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0705地理學專業 2017(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0705地理學專業   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出爐:地理學學科高校排名
    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第四輪評估於2016年在95個一級學科範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評估結果按照「精準計算、分檔呈現」的原則,根據「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為9檔公布。
  • 2015最受歡迎的考研專業:人文地理學專業
    二、就業前景  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係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 解讀九大基礎學科,2021年高考生重點關注!
    學歷史等於挖墓考古?學哲學的常常高深莫測?學數學的口算能力「爆表」?…你可能對這些基礎學科還不了解!今天,i思學長收集整理了人民日報關於高校九大基礎學科的權威解讀,分享給各位考生和家長!歷史學「抱歉了,我不會鑑定贗品,更不會考古挖墓…」歷史學主要以人類歷史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主要學習和掌握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生、發展的過程,理解和弄清歷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相關史實的原委、作用和影響,並力圖發現和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為今天的社會生活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