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教授 張偉然
直到20世紀50年代,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才真正實現
回顧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歷史,80多年來,基本上走了一個「之」字形。
1934年,顧頡剛先生與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時,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為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當時急需的是地理學的技術手段和思想資源。抗戰中,史念海先生在重慶與顧先生討論歷史地理學該如何發展,顧先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向地理學學習。顯然出於同樣的考慮,抗戰後侯仁之先生留學英倫,學的就是源自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20世紀50年代,在侯、譚、史三位先生的引領下,主要在地理學的支撐下,歷史地理學得到迅猛發展。可以說,直到這個時期,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才真正實現。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各主要分支漸次展開。
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的第一道分水嶺是研究範圍的變化。沿革地理作為傳統史部的一個門類,基本上只研究歷代疆域政區沿革,此外雖兼及都邑、河渠,但並不佔重要地位。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向後的部分,它的觀念結構是按照地理學的思維體系展開的。很多沿革地理不涉及的重要領域,如歷史自然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在50至60年代,開始成為歷史地理學引人注目的骨幹組成部分。
第二道分水嶺是研究精度的變化。沿革地理研究的目標是知其然,而歷史地理的研究則要知其所以然。譚先生在《長水集》自序中提到其1962年發表的《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他自以為這才是一篇夠得上稱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論文,原因就是其中包含了關於黃河歷代河患原因的探討。事實上,即使疆域政區研究,研究精度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沿革地理雖然研究疆域政區的歷時性變化,但它只關注單個政區,而並不在乎同一時間層面上各個政區的並列狀況。1955年,譚其驤先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採取對每個朝代設置標準年的做法。這就將傳統的疆域政區研究提升到了政區地理的高度。
然而,從50年代到70年代,歷史地理學迅猛發展的背後並不是沒有問題。在當時主流地理學家的概念中,歷史地理學的發展並不完全是地理學的事,還牽涉到與歷史學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互動。
80年代,在文化復甦的大背景中,歷史地理學出現了短暫的與史地兩界均保持互動的良性局面。進入90年代,單一的學科管理模式從體制上切斷了歷史地理學與地理學的聯繫,導致其發展出現了向歷史學一邊倒的傾向。
就學科的健康發展來說,無論是倒向地理學還是倒向歷史學,向任何一邊傾斜都是不行的。歷史地理學本來就是一個以時間、空間和所研究對象為軸線而構成的三維思維體系,缺少或過於強調任一維度,都會嚴重影響這一思維體系的成立。
我們進入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來到了一個前人從未夢想過的世界
所幸的是,時代不同了。80年代以前,中國地理學的發展基本上停留在計量革命以前的階段。那個時候地理學對於歷史地理學的支撐,主要表現在科學理念層面;至於資料和方法,有一些,但有限。具體工作中,從收集資料到分析資料、解決問題,用的主要還是傳統歷史學的那一套。唯其如此,有些專題工作對於地理學的需求,事實上並不高。一些歷史學者只要選定一個歷史地理的題目,仍舊像做歷史學一樣地做,也可以做出一些歷史地理的研究。
90年代以來,由於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發展,地理學對於歷史地理學的輻射力,大大地提升了。這一輻射,首先是從表達層面,繼而上升至資料處理層面,再上升至資料的分析和收集層面,再擴大至資料範圍層面,再推進至問題形態層面,可以說,由技而進乎道,從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理念。歷史地理學研究從文獻描述階段一躍而進入大數據階段,差不多實現了一場技術層面的革命。雖然,目前數據的產出能力與現代地理學還不可同日而語,但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這一技術在歷史地理學領域應用越來越廣的基本態勢已不可逆轉。
毫無疑問,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各種交流較之以往頻繁、密切了許多。90年代中葉以前,由於信息技術欠發達,大多數學者幾乎處在一種「獨學無友」的狀態,生活節奏慢,與同行溝通不便。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交流的便捷度、信息的可得性與之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與人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距離都拉近了許多。即使遠隔千山萬水、分在東西半球,信息分享都是瞬息間的事。
我們進入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來到了一個前人從未夢想過的世界。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怎樣將歷史地理研究做得更好,怎樣實現歷史地理學的快速增長,提升歷史地理學的相對地位。
當前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它給不同學科帶來的機遇是嚴重不均的。有些學科適應性好,其輻射力會成倍增長。與此同時,有些難以適應的學科其發展前景會逐漸萎縮。在這個重新洗牌的當口,歷史地理學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以最大可能贏得生機,是我們需要鄭重考慮的問題。
歷史地理學應該緊緊跟上地理學的步伐
我個人覺得,作為為地理學提供長時段支撐的一個學科,歷史地理學應該緊緊跟上地理學的步伐。數十年來的經驗表明,雖然歷史、地理兩大學科門類對於歷史地理學來說都不可或缺,但相對而言,地理學對於歷史地理學的拉動作用更大、更顯著一些。無論是學科理念、問題意識還是資料範圍、技術手段,地理學的發展速率要遠遠快於歷史學。它給歷史地理學提出的問題和挑戰,相較於歷史學也更為豐富。因此,我們在保持與歷史學良性互動的同時,更應密切關注地理學的最新動態。
尤其有一點要著重指出的是,地理學是一門高度基於經驗的科學。當今城市化、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各國地理學的表現越來越趨同。要想讓中國的地理學表現出足夠的個性、特色,本土的地理經驗特別重要。在這方面,歷史地理學具有天然優勢。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一大獨特之處是它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當前國際上的地理學,其學科範式根植於西方,對其他地區完全形成了碾壓之勢。過去我們總認為,中國學術相對落後,是因為中國的經濟不行。現在,中國國力已經增長至世界前列,再用經濟來解釋學術水平,已完全不能令人信服。我認為,這中間,首先需要提出本土的學術問題,形成一些新的學術概念。中國數千年的地理經驗,作為一筆寶貴的學術財富,現在主要遺存在歷史地理學領域。因此,要想讓中國的地理學呈現出足夠的本土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歷史地理學人的努力。完全有理由相信,歷史地理學的重要性,將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提升而不斷增長。
閱讀連結
何謂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實際上其研究內容還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區域歷史地理。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然後逐漸在中國傳開。
[ 責編:秦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