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歷史地理學最好的時代

2021-01-09 光明網

  作者:復旦大學教授 張偉然

  直到20世紀50年代,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才真正實現

  回顧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歷史,80多年來,基本上走了一個「之」字形。

  1934年,顧頡剛先生與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時,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為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當時急需的是地理學的技術手段和思想資源。抗戰中,史念海先生在重慶與顧先生討論歷史地理學該如何發展,顧先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向地理學學習。顯然出於同樣的考慮,抗戰後侯仁之先生留學英倫,學的就是源自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20世紀50年代,在侯、譚、史三位先生的引領下,主要在地理學的支撐下,歷史地理學得到迅猛發展。可以說,直到這個時期,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才真正實現。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各主要分支漸次展開。

  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的第一道分水嶺是研究範圍的變化。沿革地理作為傳統史部的一個門類,基本上只研究歷代疆域政區沿革,此外雖兼及都邑、河渠,但並不佔重要地位。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向後的部分,它的觀念結構是按照地理學的思維體系展開的。很多沿革地理不涉及的重要領域,如歷史自然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在50至60年代,開始成為歷史地理學引人注目的骨幹組成部分。

  第二道分水嶺是研究精度的變化。沿革地理研究的目標是知其然,而歷史地理的研究則要知其所以然。譚先生在《長水集》自序中提到其1962年發表的《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他自以為這才是一篇夠得上稱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論文,原因就是其中包含了關於黃河歷代河患原因的探討。事實上,即使疆域政區研究,研究精度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沿革地理雖然研究疆域政區的歷時性變化,但它只關注單個政區,而並不在乎同一時間層面上各個政區的並列狀況。1955年,譚其驤先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採取對每個朝代設置標準年的做法。這就將傳統的疆域政區研究提升到了政區地理的高度。

  然而,從50年代到70年代,歷史地理學迅猛發展的背後並不是沒有問題。在當時主流地理學家的概念中,歷史地理學的發展並不完全是地理學的事,還牽涉到與歷史學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互動。

  80年代,在文化復甦的大背景中,歷史地理學出現了短暫的與史地兩界均保持互動的良性局面。進入90年代,單一的學科管理模式從體制上切斷了歷史地理學與地理學的聯繫,導致其發展出現了向歷史學一邊倒的傾向。

  就學科的健康發展來說,無論是倒向地理學還是倒向歷史學,向任何一邊傾斜都是不行的。歷史地理學本來就是一個以時間、空間和所研究對象為軸線而構成的三維思維體系,缺少或過於強調任一維度,都會嚴重影響這一思維體系的成立。

  我們進入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來到了一個前人從未夢想過的世界

  所幸的是,時代不同了。80年代以前,中國地理學的發展基本上停留在計量革命以前的階段。那個時候地理學對於歷史地理學的支撐,主要表現在科學理念層面;至於資料和方法,有一些,但有限。具體工作中,從收集資料到分析資料、解決問題,用的主要還是傳統歷史學的那一套。唯其如此,有些專題工作對於地理學的需求,事實上並不高。一些歷史學者只要選定一個歷史地理的題目,仍舊像做歷史學一樣地做,也可以做出一些歷史地理的研究。

  90年代以來,由於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發展,地理學對於歷史地理學的輻射力,大大地提升了。這一輻射,首先是從表達層面,繼而上升至資料處理層面,再上升至資料的分析和收集層面,再擴大至資料範圍層面,再推進至問題形態層面,可以說,由技而進乎道,從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理念。歷史地理學研究從文獻描述階段一躍而進入大數據階段,差不多實現了一場技術層面的革命。雖然,目前數據的產出能力與現代地理學還不可同日而語,但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這一技術在歷史地理學領域應用越來越廣的基本態勢已不可逆轉。

  毫無疑問,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各種交流較之以往頻繁、密切了許多。90年代中葉以前,由於信息技術欠發達,大多數學者幾乎處在一種「獨學無友」的狀態,生活節奏慢,與同行溝通不便。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交流的便捷度、信息的可得性與之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與人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距離都拉近了許多。即使遠隔千山萬水、分在東西半球,信息分享都是瞬息間的事。

  我們進入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來到了一個前人從未夢想過的世界。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怎樣將歷史地理研究做得更好,怎樣實現歷史地理學的快速增長,提升歷史地理學的相對地位。

  當前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它給不同學科帶來的機遇是嚴重不均的。有些學科適應性好,其輻射力會成倍增長。與此同時,有些難以適應的學科其發展前景會逐漸萎縮。在這個重新洗牌的當口,歷史地理學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以最大可能贏得生機,是我們需要鄭重考慮的問題。

  歷史地理學應該緊緊跟上地理學的步伐

  我個人覺得,作為為地理學提供長時段支撐的一個學科,歷史地理學應該緊緊跟上地理學的步伐。數十年來的經驗表明,雖然歷史、地理兩大學科門類對於歷史地理學來說都不可或缺,但相對而言,地理學對於歷史地理學的拉動作用更大、更顯著一些。無論是學科理念、問題意識還是資料範圍、技術手段,地理學的發展速率要遠遠快於歷史學。它給歷史地理學提出的問題和挑戰,相較於歷史學也更為豐富。因此,我們在保持與歷史學良性互動的同時,更應密切關注地理學的最新動態。

  尤其有一點要著重指出的是,地理學是一門高度基於經驗的科學。當今城市化、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各國地理學的表現越來越趨同。要想讓中國的地理學表現出足夠的個性、特色,本土的地理經驗特別重要。在這方面,歷史地理學具有天然優勢。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一大獨特之處是它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當前國際上的地理學,其學科範式根植於西方,對其他地區完全形成了碾壓之勢。過去我們總認為,中國學術相對落後,是因為中國的經濟不行。現在,中國國力已經增長至世界前列,再用經濟來解釋學術水平,已完全不能令人信服。我認為,這中間,首先需要提出本土的學術問題,形成一些新的學術概念。中國數千年的地理經驗,作為一筆寶貴的學術財富,現在主要遺存在歷史地理學領域。因此,要想讓中國的地理學呈現出足夠的本土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歷史地理學人的努力。完全有理由相信,歷史地理學的重要性,將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提升而不斷增長。

  閱讀連結

  何謂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實際上其研究內容還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區域歷史地理。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然後逐漸在中國傳開。

[ 責編:秦超 ]

相關焦點

  • 何為歷史地理學
    大塚學派,則是側重實地調查,提倡研究地理現象的歷史背景。鑑於日本學界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本體論、目的論等方法論方面的著作,菊地利夫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出版了這部集大成的理論著作——《歷史地理學方法論》。這部著作在多個領域具有開拓意義,可謂是日本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石。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例如,儘管人類的某些種族表現出與某一界限明確的地理區域有聯繫,人文地理學就不必去解釋他們在膚色對氣候因素反應方面的差異了。把這類問題留給研究人類特性的生理學內容的其它學科吧。我們不要忘記,人類有一種來自遺傳的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特徵,它們是人類學和醫學的研究內容。現在我們來修正第一個定義。  我們可以提出第二個定義: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集團和自然環境的關係的。
  • 訪談︱張偉然:歷史地理學80年,研究技術引領學科發展
    地理學很強調野外考察。1950年代以後,歷史地理學對於野外考察這一塊大大加強了。侯先生研究沙漠,帶著他的團隊一趟趟往烏蘭布和、毛烏素沙漠跑;你看他的《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這樣的工作擱過去沿革地理時代,簡直是不能夢見的。史先生跑野外更厲害。為了研究軍事地理,「文革」中陝西軍區曾專門給他提供一輛小吉普,那些軍事要塞,大多是別人根本看不到的地方,他想看哪裡看哪裡。
  •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
    有人說,2020年,是最壞的一年,也有人說,這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無論如何,2020年,讓我們對時代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們更加確信自己正處於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有人把這個時代稱為「烏卡(VUCA)時代」。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現在還可以說,這本書是一部中國歷史地理著作,因為歷史地理學也可以用「歷史敘事中的地理問題意識」來表達。其實,歷史是一個存在整體,在裡面可以提取任何問題意識,不在乎你從什麼學科角度。《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美]段義孚著,趙世玲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
  • 地理學的兩個世界
    現在,許多講中國古代城市史的人都引證這段話,異口同聲地說:中國古代的都城就是這個樣子。這個看法相當深入人心,好像已經不太容易改正了。吳良鏞先生早就說過,這不過是中國古代的「理想城」。也就是說,《考工記》講的東西,是掛在嘴上、畫在紙上的,不是建在地上的。考古學家已經發掘研究了幾乎所有中國古代的名都,嚴格來說,這些都城都不是《考工記》說的那個樣子。
  • 疫災的歷史地理學思考
    疫災的歷史地理學思考 2020年02月17日 08: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龔勝生 字號 內容摘要:疫災與人類相始終。人類醫學進步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與疫災不斷鬥爭並戰勝疫災的歷史。
  • 《地理學與生活》:梳理古老地理學龐雜分支,可讀性強的經典之作
    地理學總是受到文、理分科的困擾,這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1975年,美國和加拿大的學校也只得將地理學課程切割開來,分別開設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學校並沒有一種通論課程,可以讓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地理學。直到《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出現,才解決了這一難題。這本書是世界地理學界的經典之作,三位作者也都極為出色。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與傳統的地理學有所不同,段義孚的人文主義地理學並不研究客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現象,而是以人的生存作為核心,研究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重在探究人直接經驗的生活世界和環境的社會建構,強調人性、人情、意義、價值和目的,關注人的終極命運,進而發現人類在生態整體中的定位以及人類與環境的本質關係。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本次大會圍繞「中國生物地理學的進展與展望」的主題,旨在總結和交流近年中國生物地理學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方法、技術進展和應用新成果,研討中國生物地理學問題的全球意義,以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地理學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等社會需求的重要作用。9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院長、生物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劉鴻雁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本刊主要刊發在我國人文地理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研究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力求及時反映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
  • 《布立吞人(不列顛人),撒克遜人和斯堪地那維亞人:格拉維爾瓊斯的歷史地理學》
    這本由巴爾維爾和羅伯茨主編的文集,嘗試去追尋格蘭維爾·瓊斯的研究軌跡,主要是格拉維爾教授晚年有關中世紀早期英格蘭領地結構和鄉村共同體演化研究作品的選輯,展現了格蘭維爾·瓊斯教授豐富的學術旨趣和對威爾斯(主要但不限於)歷史地理研究的貢獻。
  • 地理學 終究是讓人認識自己
    該書英文副標題中包含「景觀」(landscape),也是地理學最基本的術語,所以這是一本以景觀為核心的地理書。    作者段義孚先生是英美兩國科學院雙料院士。跨文化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對空間的何種理解才是我們人性當中最需要的,也是人類知識產生不斷積累之後,能夠沉澱下來的東西。《神州》這本書特別好的是,選用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歷史資料。譯者趙世玲老師把所有文言的部分全部翻出來了。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講座一開始,傅伯傑院士就概括了地理學的內涵與特點。
  • 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地理學專業大學排名
    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地理學專業大學排名 2020-10-16 16:23 來源:軟科 作者:
  • 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作為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交叉,生物地理學旨在了解歷史因素和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生物多樣性對快速全球變化的響應,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 地圖的歷史④|T-O地圖:中世紀神學支配下的地理學
    從此,西方文明史上的古典時代壽終正寢,歐洲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傳統的歷史學家把中世紀看做是黑暗的時代,因為當時的西歐四分五裂,封建領主遍地開花,缺乏足夠強大的國家來代表世俗君權,而教廷又試圖讓神權來主導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乃至金錢),因此宗教的勢力空前強大。這種前所未有的宗教影響,也體現在了歐洲中世紀的製圖學上。
  • 2015最受歡迎的考研專業:人文地理學專業
    二、就業前景  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係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 地理學的十四大原理
    距離的衰減作用既表現在自然地理過程中,也表現在人文地理學諸領域。在自然地理學中,距離往往通過物質運動過程中的能量消耗,產生相互作用的降低。在人文地理學中,距離往往通過交通成本、或中間幹預機會起作用,削弱兩地的交流,因而距離衰減成為地理學的一條定律[4,19]。由於距離衰減作用,對任何均質的空間,只要某一物質或事物先佔據了某一位置,空間就被異化了。
  • 清史研究所舉辦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 探析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1月30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第四講在公共教學一樓1406教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國強研究員應邀作了題為「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