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災的歷史地理學思考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疫災的歷史地理學思考

2020年02月17日 08: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龔勝生

字號

內容摘要:疫災與人類相始終。人類醫學進步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與疫災不斷鬥爭並戰勝疫災的歷史。近3000年來,中國的疫災頻度總體上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疫災與人類相始終。人類醫學進步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與疫災不斷鬥爭並戰勝疫災的歷史。中國記載疫災的歷史悠久,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了「疫」字。秦漢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山海經》和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有了疫災流行與動植物、氣候等自然環境要素關係的論述。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人口密度大,疫災易於流行,是個多疫之國。古人一方面不斷地遭受著疫災侵襲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記錄著這些痛苦以警示後人。正史、方志、實錄、檔案、文集、醫案、報刊等各類歷史文獻都記錄下了豐富的疫災史料。這些疫災史料雖然分布零散,但歷時長、總量多,可謂汗牛充棟。經過20餘年的努力,我們廣泛搜羅歷史文獻中的疫災史料,以編年體方式,編撰完成了五卷本共280多萬字的《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彙編》。根據我們的研究,從春秋戰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公元前770年至1949年)的2720年間,我國至少有893年為疫災流行之年,疫災頻度達32.83%,平均不到3年就有1年發生疫災。其中,先秦兩漢時期(公元前771年至220年)的疫災頻度為5.74%;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年)的疫災頻度為20.99%,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疫災高峰期;隋唐五代時期(581—960年)的疫災頻度為12.40%,是中國歷史上疫災相對稀少的時期;北宋時期(960—1127年)的疫災頻度為35.12%,南宋時期(1127—1279年)的疫災頻度為53.29%,元代(1279—1368年)的疫災頻度為57.78%,明代(1368—1644年)的疫災頻度為78.34%,清代(1644—1911年)的疫災頻度為98.51%,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疫災頻度為100.00%。自北宋以來,疫災頻度不斷上升且居高不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疫災高峰期。近3000年來,中國的疫災頻度總體上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

  疫災流行既是社會文化現象也是自然生態現象

  疫災的發生,既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也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既受社會規律制約,也受自然規律制約。因此,疫災流行既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也是一種自然生態現象。

  從社會規律看,一是疫災流行的規模與人口狀況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疫病大多是近鄰接觸型傳播,疫災大都是密度依賴型災害。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人口密度不斷提升,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強,不僅疫災流行的頻度越來越高,而且疫災流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我國由先秦兩漢時期約20年一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約5年一流行,發展到北宋時期的3年一流行,民國時期的無年不流行。二是疫災流行的強度與人類幹擾自然的深度密切相關。在我國歷史上,隨著人類幹擾自然和破壞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種群不斷增多,而且疫病的致病能力也不斷增加,疫災的破壞性不斷增強,如東晉時期出現的天花,南宋時期出現的鼠疫,清朝時期出現的霍亂。

  從自然規律看,一是疫災流行的長期趨勢受氣候變遷趨勢制約。寒冷期氣候變化大,自然災害頻繁,疫災相對頻繁;溫暖期氣候較穩定,自然災害較少,疫災也相對稀少。二是疫災流行的季節變化受氣候變化制約。總體而言,溼熱氣候有利於疫災流行,寒冷氣候不利於疫災流行。因此,夏秋季節疫災頻發,冬春季節疫災稀少。三是疫災流行的空間分異受生態環境的空間分異制約。我國東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歷史上疫災主要發生在東南半壁;我國南方地區相對溫暖溼潤,北方地區相對寒冷乾燥,因而南方地區的疫災多於北方地區。有的病原體具有自然疫源性,這類疫病所導致的疫災流行,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蟲病等;還有的病原體存活需要較嚴格的生態環境,這類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瘧疾、黑熱病、霍亂等。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是人類長期適應自然生態的產物,它們對疫災空間分布的影響也是自然規律制約的體現,如晚清民國江南水鄉的生活方式導致霍亂年年流行。受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雙重製約,中國歷史上的疫災流行具有顯著的空間分布特徵,即人口稠密地區多於人口稀疏地區;城市地區多於鄉村地區;交通沿線地區多於偏僻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多於自然災害稀少地區;自然疫源地地區多於非自然疫源地地區。

  古代疫災防控成效有限

  疫災危害極大,疫情就是敵情,救疫就是救國,因此,中國古代十分重視疫災的防控。在中國古代,每當疫災發生之後,政府和民間都會採取一些救災措施。政府的救災措施主要有:蠲免租稅,賑濟錢糧,施醫給藥,瘞埋死者;下罪己詔,祭祀山川神,請求上天寬宥或神仙幫助;大赦天下,釋放囚徒,舒緩怨艾之氣;禁止屠宰,停葷減膳,彰好生之德。民間的救災措施主要有:捐錢捐糧,施醫給棺,建義冢,瘞死屍;倡導孝道,不畏傳染,盡心侍奉患者;求神拜佛,禮懺建蘸,行巫道術,驅逐厲鬼;抬神巡遊,儺戲酬神,請求瘟神保佑;改期過年,顛倒時序,消災轉運。上述應對措施,或以疫災為上天所譴,或以疫災為厲鬼所為,或以疫災為瘟神所降,或以疫災為戾氣所致,由於病因找不對,基本上發揮不了作用。因此,中國古代的疫災要麼是在自然的阻隔下停息,要麼是在易感人群的滅絕下止息。不但如此,有些措施初衷是要防疫,但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導致疫病流行得更快速、更廣遠。比如,抬神巡遊之時,萬民空巷,士女聚觀,不僅勞民傷財,而且直接導致疫病傳播蔓延;又比如,改期過年,舉國若狂,送往迎來,互賀新年,也為疫病傳播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民國時期,逐漸有了一些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疫災的應對才漸漸步入科學的、制度化的軌道。但是,當時公共衛生體系畢竟處於草創階段,社會又動蕩不安,疫災流行之時,政府和民間的應對效率,總體而言仍然非常低下,因此全國性的疫災大流行屢見不鮮。從衛生行政體系看,直到民國晚期才有衛生部的設置,且垂直衛生行政體系最多到縣;從衛生服務體系看,應對疫災除少數幾個常設的綜合性醫院外,大多是臨時性的時疫醫院,醫生、病床、藥物都顯得嚴重不足;從衛生防疫體系看,除中央防疫處和海關檢疫處外,地方政府根本就沒有防疫機構的設置。疫災流行時,政府的應對措施主要有:撥給防疫經費;實施鐵路、港口檢疫和交通管制;成立防疫委員會,派遣醫療專業隊到疫區指導;禁止抬神巡遊、建蘸誦經等民間陋習。民間的主要應對措施有:地方鄉紳或醫者設置時疫醫院,免費救治貧民;民間慈善組織送醫送藥、捐款捐物;抬神巡遊、禮懺祈禳、改期過年等。即使是現代醫學發達的上海,當時也年年霍亂流行,還被稱為「傳染病之城」。可以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除了牛痘接種的持續推廣、1910—1911年的東北大鼠疫防控、1917—1918年的山西大鼠疫防控,我國在疫災防控方面取得的成績都是十分有限的。

  總結經驗 多舉措加強疫情防控 

  回顧中國的疫災流行史,總結經驗教訓,為現代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提供決策諮詢,是科學工作者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全國各地肆虐,對於當下疫情,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防控。

  一是把疫情防控重點放在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動性強的城市地區。所有大規模疫病傳播都是近鄰性密度依賴型傳播,如果說人口密度是疫病流行的「啟動器」,那麼,人口流動就是疫病流行的「加速器」。由於城市地區有著更高的人口密度和更強的人口流動,因此疫病防控的重點在城市地區,要集中有限的防疫資源,重點做好縣級以上中心城市的防控。

  二是加強所有交通線路上人口流動的管控,強化疫病的隔離效果。應該指出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源頭可能來自某種野生動物,但其宿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並不密切。因此可以肯定,這次疫情中,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各類交通工具並不是傳播疫病的載體,進行交通管控要精準把握管控對象,即管控憑藉交通工具進行空間遷移的流動人口,而不是管控交通工具和道路,加強流動人口管控,不應以交通線路的破壞為代價。

  三是將疫病流行視為重大災害,納入應急管理部的職責範圍,建立疫災戰備物資庫。疫病流行具有突發性,屬於危害國家安全的重大災害,納入應急部門的管理理所當然。疫情就是戰情,要像儲備抗震救災物資那樣儲備救治疫災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檢測包等醫療物資。2003年的「非典」流行催生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平息之後,有必要建立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長效機制。

  四是儘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對餐飲行業從事野生動物消費做出更嚴格的規定,對違反規定的行為做出更嚴厲的懲罰。細菌、病毒及其宿主都是生命形式,都具有其與生俱來的固有價值,人類處於生物鏈的頂端,應該遵循地球倫理,與自然和諧相處。歷史告訴我們,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善待野生動物就是善待我們人類,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與人類社會同進化,人類幹預、破壞自然的程度越深,面臨的自然反饋也越強,新細菌、新病毒的致病能力也越高,疫災就越難對付。

  五是正確引導網絡輿情,以疏為主,確保民眾及時獲取正確的疫情信息。歷史上,信息主要靠口口相傳,疫災流行之時,往往謠諑紛飛,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如今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製造者,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要及時「疏」通民眾的情緒,「疏」通政府的政令。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病的輿情引導與管理,是有經驗教訓可以吸取的。

  六是建設大型疫病醫療中心,消除醫院成為疫病傳播源的隱患。早在秦代湖北就有「厲遷所」的設置,清代東北也有「避痘所」的設置,隔離傳染源歷來都是控制疫病流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中國在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傳染病醫院——「中國傳染病醫院」就是疫災流行激發的產物。目前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為應急醫院,必將對疫病防控發揮重大作用,但其建置是非永久性的。古人曾「伐亂」與「伐疫」並重,今人更應該未雨綢繆。建議武漢市政府將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予以永久保存,同時,建議每個省會城市按照每萬人一張病床的標準規劃建設一座疫病集中治療中心,讓每一個染病之人都能夠及時得到專業的救治。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何為歷史地理學
    日本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菊地利夫1977年出版的《歷史地理學方法論》是一部在日本歷史地理學界有著廣泛影響的著作。此書自1987年起,由辛德勇老師翻譯,在學術季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上進行連載,當時題名為《歷史地理學導論》。譯文刊出後,也引起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界的重視。然而,年經日久,連載的譯文翻閱不便。
  • 現在是歷史地理學最好的時代
    1934年,顧頡剛先生與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時,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為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當時急需的是地理學的技術手段和思想資源。抗戰中,史念海先生在重慶與顧先生討論歷史地理學該如何發展,顧先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向地理學學習。顯然出於同樣的考慮,抗戰後侯仁之先生留學英倫,學的就是源自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
  • 海賊王中擁有腕龍能力的奎因,外號為什麼是「疫災」?因為造毒!
    而百獸海賊團的大招牌疫災的奎因,他的能力是龍龍果實·古代種·腕龍形態。這次,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奎因這個看似沒有聯繫"疫災"外號是怎麼來的吧。腕龍與疫病所謂"疫災",看起來就像是將疫病和災害加在一起的造詞。但是怎麼看都看不出腕龍和疫病的關聯性。
  • 2020夏季洪水頻發,中國老話「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是真的嗎?
    而許多人很關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句咱們中國一直傳下來的一句老話,而且也是現在很多年齡較大的讀者曾經經歷驗證過的一句話。在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樣的事情,太遠的歷史咱也不談,就舉一個例子。在1931年的長江洪災,這個是有史料可查的。
  • 海賊王949話:路飛不懼疫災彈,他的見聞色再次預見未來
    《海賊王》949話更新,這一話中奎因的手下開始大規模使用疫災彈,很多囚犯都被感染,但是路飛不懼疫災彈,知道它會傳染,路飛還是接觸了被感染的囚犯,用拳頭將他們打醒,還讓他們聯合起來反抗戴戈夫和巴巴努斯。在這裡路飛還用上了見聞色,他的見聞色再次預見了未來,在關鍵時刻解決了巴巴努斯,沒讓疫災散彈發出來,還直接幹掉了巴巴努斯。奎因是個心機很重的人,在離開兔碗監獄的時候,就已經準備了後手,讓監獄的看守都用上疫災彈。這種特殊的子彈,只要被擊中,就會染上殭屍怪病。得病的人會全身燒痛,而且傳染性極強,只要有一個被殭屍怪病感染,其他人也會受到波及。
  • 福州市採取措施確保「龍王」颱風災後無大疫
    福州市採取積極措施,以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強颱風「龍王」引發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淹了半個福州城。洪水退後,沉積的畜禽屍體、淤泥和垃圾威脅著市民的身體健康。福州市政府昨天發出動員令,動員廣大市民人人動手,清除垃圾和糞便等。同時,要求各區、街道及時清毒,重點消殺下水道口、糞坑、垃圾堆和被淹過的食堂、房屋等,防止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
  • 海賊王935話預測:多處細節顯示,疫災Queen增派更多精銳討伐山治
    在漫畫第934話中,多個細節顯示,四皇凱多海賊團的最高戰力,疫災Queen增派了更多的精銳出來,目的明確,捉拿討伐山治假扮的【山五郎】,這是為何呢?(點擊關注醬鋪漫畫,看更多的海賊王動畫和漫畫情報分析)先來說說,疫災Queen為何出現在採石場這裡,照理說,他這樣的最高戰力,一些據點的小事情應該不放在心上的。但問題很簡單,第一個細節是基德的逃跑,讓他已經知曉。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而後在序言中開宗明義,道出人文主義地理學並非是一門幫助人們提高勞動技能的學問,而是幫助人們提升感知能力,喚起心智,進而不斷地思考——如何活得更像「人」。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地區,許多介紹段義孚作品的信息必介紹他顯赫的出身,以及在多國名校學習的經歷。我原來對此種做法有些微詞,認為這些家庭和教育背景雖然對段義孚成為著名學者有幫助,但是並不是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 訪談︱張偉然:歷史地理學80年,研究技術引領學科發展
    第二個階段,大體從1954年到1979年,20多年間,歷史地理學真正進入到一個分頭並進的實質性發展階段。之後,從國內人文地理學復興(1979),到上個世紀末(1999),差不多20年,可以算第三個階段。這期間,歷史人文地理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而歷史自然地理卻相對低落。新世紀以來,十多年時間,由於GIS技術的推動,以及一些新的學科理念的引進,歷史地理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出現了一個「中興」的局面。
  • 四項措施力保山西鄉寧山體滑坡地帶「災後無大疫」
    四項措施力保山西鄉寧山體滑坡地帶「災後無大疫」 2019-03-18左素俊 攝   中新網太原3月18日電 (記者 陸祁國 範麗芳)記者18日從山西省疾控中心獲悉,由國家、山西省、臨汾市專家組成的衛生防疫專家組提出的四項防疫措施已經落實,努力確保山西鄉寧棗嶺鄉山體滑坡現場和周邊地帶災後無大疫,最大限度保障民眾和救援人員生命安全。
  • 古代的「虎災」到今天的「虎滅」,歷史逐漸地演變引發讀者思考!
    類似於「虎災」,在古代老虎把活人咬死再吃掉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於是有了獵人的出現,人民齊心協力消滅老虎,保障人們的人身安全。漸漸的出現了現在老虎的數量逐漸減少的事件,使人們感覺到要去保護老虎。讓自己的後代見到有這樣一種動物存在。現在如果人們想見到老虎就要到動物園或者在一些動物訓練館才能見到,或者很多人都沒有見到過真實的老虎面孔。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這種描述主要被當作一種具有實用性質的知識,或是人類的習俗及不同存在方式的一種生動別致的寫照。它們是一些為旅行者導遊的資料彙編,一些常常穿插著許多使讀者心曠神怡的驚奇故事的報導,一些充滿歷史回憶的地名和距離的羅列。它們有時是一些考古學和系譜學的論述一些統計的和行政的基本知識。這類作品當然是為了滿足所有的人—甚至是最卑微的人—在聆聽談說外國人及異地風光時油然而生的好奇心。
  • 《布立吞人(不列顛人),撒克遜人和斯堪地那維亞人:格拉維爾瓊斯的歷史地理學》
    這本由巴爾維爾和羅伯茨主編的文集,嘗試去追尋格蘭維爾·瓊斯的研究軌跡,主要是格拉維爾教授晚年有關中世紀早期英格蘭領地結構和鄉村共同體演化研究作品的選輯,展現了格蘭維爾·瓊斯教授豐富的學術旨趣和對威爾斯(主要但不限於)歷史地理研究的貢獻。
  • 「負油價」時期的地理學思考
    石油在地理學講,是動物遺體深埋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逐漸演變形成的
  • 清史研究所舉辦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 探析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1月30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第四講在公共教學一樓1406教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國強研究員應邀作了題為「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教授主持。
  • 小逄觀星|紀錄片《同心戰「疫」》熱播: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小逄觀星】可愛的中國,可愛的身影——觀紀錄片《同心戰「疫」》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我喜歡看紀錄片,我喜歡看同代人拍的紀錄片6集紀錄片《同心戰「疫」》,讓我看到了一幅幅面孔。有熟悉的面孔,他們是鍾南山、張定宇、張伯禮、陳薇、杜斌、焦亞輝等等;更多的是陌生的面孔,但陌生的面孔裡,我也看到了熟悉的姿態,那是逆行的姿態,透著堅毅和從容。看不見的敵人,看得見的戰線。有戰線,就有戰士的身影。
  • 【明晚直播預告】博雅大家談:地理學為什麼如此重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特邀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周尚意教授、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劉志偉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直播間,為您講述地理學為什麼重要,地理學的思考又如何顛覆了我們傳統的認知。 主講嘉賓:周尚意教授 ready.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與傳統的地理學有所不同,段義孚的人文主義地理學並不研究客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現象,而是以人的生存作為核心,研究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重在探究人直接經驗的生活世界和環境的社會建構,強調人性、人情、意義、價值和目的,關注人的終極命運,進而發現人類在生態整體中的定位以及人類與環境的本質關係。
  • 地理學的兩個世界
    歷史證明,凡百折不回的事情必有堅定理念的支撐。在中國的王朝地理學中包含理念世界,只是這個理念世界不像希臘數理世界那樣出身高遠,而是由經驗層面向理念層面的躍升,「九州」觀念就是這樣的例子。同樣是「九州」這個概念,可以分身為兩個世界的代表,一個在現實世界,是《禹貢》的敘述,另一個在理念世界,如《呂氏春秋·有始覽》的敘述。「九州」是先秦時期形成的重要地理概念。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近期,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城環學院的唐曉峰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後師從侯仁之先生攻讀歷史地理學碩士,又赴美在雪城大學獲得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對歷史、地理思想、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頗有心得;而且,此次《神州》中文譯本的最後一章「改革開放(1978- ):尚未休止的巨變」就是由他補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