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2020-12-0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19年初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當代重要地理學家段義孚先生的《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
段先生生於中國,學於西方,這本書原是他受編輯之邀寫給英語國家的地理從業者,甚至是普通公眾閱讀的一本書,因此話題宏大,對中國讀者來說可能有「簡史」之感。作為華裔地理學家,段先生在書序中說,他寫這本書一是想要「向故土致獻敬意」,二是「想寫一本不落窠臼的區域地理書」,將地理、經濟、社會和文學、藝術貫通起來,並期望此書的翻譯出版能「拋磚引玉」,「中國的地理學者能夠真正實現歷史與人文、經濟、社會的並重」。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本頗有歷史、人文味道的中國地理。

近期,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城環學院的唐曉峰教授,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後師從侯仁之先生攻讀歷史地理學碩士,又赴美在雪城大學獲得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對歷史、地理思想、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頗有心得;而且,此次《神州》中文譯本的最後一章「改革開放(1978- ):尚未休止的巨變」就是由他補寫的。此次採訪,就請唐教授談談他是如何理解段先生寫作《神州》的初衷,他對於人文地理研究、地理學史的書寫又有何思考。

澎湃新聞

:近期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段義孚先生的《神州》,這本書出版時間較早,內容也比較宏觀,著眼於「景觀」。之前您問我:這是一本歷史書還是一本地理書?我的直觀感受是:「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看這個副標題,重點就是地理嘛!我也明白您的問題,這本書從第三章「史前景色」到第八章「1950年後的意識形態和景觀」,有講邊疆、外來文化、人口南遷、歷史上的城市等等,這些內容都有在看歷史書的感覺,但我也注意到,這本書開篇就講地形、氣候、植被等,後面也有以地理單元為小標題講述的內容,比如「四川盆地」「黃土高原」,在您補寫的最後一章,著重講到交通、環境工程,我覺得這些都是比較地理化的語言。在您提問之前,我沒有把這個問題特別當作一個問題看。那現在我想問的是:您接受補寫1978年以後這部分內容的寫作,您是怎麼思考、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唐曉峰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我之所以問你「這是歷史書還是地理書」,是因為我曾經感到過這個問題。我80年代在美國讀地理系,見到過這本書,翻看了一下,見有大量歷史名詞,感到很像講歷史,就沒有讀下去,因為當時心思主要在地理學理論上。但我知道段義孚是地道的地理學家,他不會無緣無故(無地理緣故)地講起中國歷史來。所以,這到底是怎樣一本書,一直是個問號留在腦子裡。

現在有了中文譯本,看起來容易許多,才注意到段義孚在歷史敘事中的地理問題意識。我以為這正是本書的特色。我在另一篇短文裡稱它作「景觀史記」,就是表達這個意思。現在還可以說,這本書是一部中國歷史地理著作,因為歷史地理學也可以用「歷史敘事中的地理問題意識」來表達。其實,歷史是一個存在整體,在裡面可以提取任何問題意識,不在乎你從什麼學科角度。

《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美]段義孚著,趙世玲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

譯者、編者找我續寫第9章,我沒有馬上答應,等看過譯稿,特別是第8章「1950年後的意識形態和景觀」的部分,才知道這不是一項很難的任務,因為原書中的現代部分,只作敘述體,並不怎麼涉及那段歷史的複雜性。按照此例,繼續敘述,便不是難事。另外,當年段義孚在海外搜集「新中國」的資料,會花些氣力。而對一個在中國生活而有著直接經驗的人,寫出類似程度的概述,會容易一些。當然,繼續敘述,也要貫穿地理學上的問題意識。

段義孚在敘述景觀變化時,要講造成景觀變化的社會原因(重要的是經濟、人口),讀這個部分就很像是讀歷史。在中文版序言的結尾,段義孚有些感慨,他寫道:「至於城市裡的樣子,我到酒店外面散步,看見一個小區裡有一小塊綠地,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公園安全嗎?在芝加哥,幾乎肯定會有搶劫犯和嗑藥的攔路打劫。而這裡,我看見人們坐在石桌旁邊心無旁騖地下象棋,孩子們嬉戲吵鬧,而最讓我驚奇的是旁邊還有一塊專門的場地讓老頭老太們鍛鍊。他們在一個健身器械上來回擺腿,同時盯著孫子。我在想,如果我年輕20歲(可惜我現在86了),我幹嘛不把這些場景寫進我關於中國的書裡?」其實這類題目正是段義孚後來做出重要學術推動的方面,即尋常生活中的地方與景觀。在段義孚的心中,「中國」是一個未曾完成的題目。

澎湃新聞

:最近重看《人文地理隨筆》注意到封底的一段話,您說「我得承認,自己對地理學的理解,是受了洋人的啟發。西方人文地理學,想得很多,管得很寬,『人味兒』十足,明確劃在人文社會學科一邊,這是我開始喜歡地理的一個重要原因」。以前看書的時候我沒注意到這段話,這次看到有點意外。很想問:中國傳統的地理學不是人文性也挺強的嗎?您怎麼看這個「人味兒」?

201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唐曉峰教授的《新訂人文地理隨筆》

唐曉峰

:當年感慨美國人文地理學的「人味」,有幾個層次。最直接的是,美國地理學歸於人文社會類,不像中國屬於理科類。美國不是不研究自然地理,但自然地理的許多問題已經歸併到其他學科中。比如緊挨著雪城大學就有一個屬於紐約州立大學系統的森林學院,那裡研究許多自然地理問題。我國的當代「人文」地理學(例如80年代的北大地理系),主要是經濟地理、城市規劃,這兩個專業社會性強,人文性不強。另外,也是最具特點的,美國的人文地理學者算是把「人文」做到了家,以段義孚為例,直深入到人(甚至個人)的心裏面,與情感掛鈎。這在我國地理學界,一些人會認為是「離譜了」。

即使是研究歷史地理學,政治成分很大(復旦),自然環境成分也很大(北大)。實際上,歷史上的地理問題中,社會文化成分也很大,但那個時期真正的歷史人文地理學還沒有發展起來。看過陳正祥寫的文化地理,題目求新,但所講問題散而膚淺。到美國後,聽說復旦大學的盧雲開始研究歷史文化地理,雖然沒有讀到原作,但估計會是系統性較強的研究,有開創意義。現在張偉然等學者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已經相當深入了,文化問題必須涉及感知、意象,否則只是文化的二手貨。

我在雪城地理系,正趕上那裡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高峰期,鄧肯、賽明思、阿格紐、梅尼格等,都是在西方打先鋒的學者。尤其是那位鄧肯教授,我對他是又恨又愛,恨他專講我聽不懂的東西,逼我們看「離譜」的書,一會兒是福柯,一會兒是吉爾茲,還讀了一回小說。我乍到雪城,上的頭一門課就是他的「approach to the power of place」,這是啥意思?這個人文大棒給了我當頭一下。這是一個關於place的討論課(seminar),從美國、英國、加拿大請來一批學者,一周一位,輪流開講。他們都是人文地理大家,比如D.萊、雷爾夫等。當時沒有請段義孚本人,但要讀不少他的文章。在鄧肯的課上,我悟到了美國人文地理學的真相,變得十分喜愛。

現在地理學家有個共識,認為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係,沒錯。但有個問題,人地關係都包括什麼,不能只講軀體與地的關係,人還有思想、心靈,怎麼辦?管不管?人類不是只在大地上走路幹活,他們還要面對大地作詩,繪畫,更重要的,汲取哲學營養,建立意義世界。人類絕不容忍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所以,如果只著眼於走路幹活的一面,則小看了人地關係。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有人說,在思想心靈與地的關係中,地只是媒介,有一個人——地——人的關係過程,所呈現的複雜性主要在人的一面,不在地的一面,所以這類問題不能算是地理問題。因為地理學應該處理在地面上呈現出來的複雜性,如果複雜性在人的內心,就應該讓心理學家去管。這個看法有一定道理,但關係還可以倒過來看,即地——人——地。

某地,因為人的意識形態活動,而變成攜帶某種意義的「地方」,相對於原初,它已經變成大地中的「他者」,中國的四大佛山就是群山中的他者,《山經》的作者想不到日後會有這樣的山地。

說到《山經》,我們看到,《山經》的作者已經構建了龐大的具有神靈意義的群山世界,世界的意義其實就是人生的意義,這是人地關係最本質的地方。《禹貢》賦予世界(以及人生)的意義另具內涵,它成為華夏文明敘事的一部分。華夏大地不僅僅有供人類生息的豐富物質資源,也還有令華夏子孫獲取精神素養的河出崑崙、鳳鳴岐山、五嶽四瀆、三江五湖、涿鹿之野、天府之國、上黨天下脊、陰山敕勒川……,這些構成古代中國的意義世界,它們是心靈活動落在大地上的成果,是重量級的文明成就。如果講中國地理,不講這些,能算是「中國」嗎?

禹貢九州山川之圖

北京城成片的胡同區培育了北京人,北京人以自己特殊的情感塑造了胡同文化。這片片胡同區,與皇城宮殿一起,賦予北京古都以意義。「城南舊事」包含地理空間上的「所指」,作為一個概念,它已經不是講房屋建築,而是舊事所須的「地方」。舊事不在城南,意義會消解大半。

另外,人味足不足,是要看挖掘得深不深。那麼「人味」的深度在哪裡?當然不是數學公式的深度,而是哲學深度、心理深度。段義孚就是告訴我們地理問題是如何延伸到人的內心深處的。我的美國導師曾寫過一篇地理學與存在主義,驚動了法國的波伏娃。有一本書可以代表美國人文地理學中「人味」的深度,即《人本主義地理學》(

The Humanistic Geography

,編者是萊、賽明思),這是本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代表著一個時代。

澎湃新聞

:對一個文科教育背景的學者,講地理學的話,人文地理學是相對能夠讓人感到親近的內容。有一個問題是:怎麼看人文地理學中的「文」和「理」?

唐曉峰

:這個問題關鍵點是不能把「理」只看作現代自然科學那種邏輯實證主義的「理」。「理」的範圍很寬,每件事情都有「道理」,廣義一點說,能說服人的,就是道理,大道理管大事情,說服千百萬人,小道理管小事情,最小的是自己說服自己。當初《周易繫辭》用「地理」這個詞,是強調卦爻中的「理」,說服了許多人。早期文獻裡還有「地裡」這個詞,實際裡程的意味更多些。後來的風水家們也用「地理」,是要宣揚他們的鎮伏之「理」,現在還有很多人信,信,就是被說服了。當然,這些「理」與邏輯實證主義的「理」不同,用邏輯實證主義衡量,那些道理都「不對」。

從社會意義上講,有些道理是用來證明世界的,有些道理是用來解釋世界的,解釋世界的道理屬於說服人的道理,包括宗教。只要你被說服了,你信仰了,這個道理就是成功的。在說服人的道理裡面往往會有價值觀,科學原理裡面不講這一套。老子打兒子,如果敘述為「一個人打另一個人」,當然要治罪,但若附加上老子、兒子的名分,倫理價值觀就來了,打了白打,打是愛。法律界有這類爭論。

從地理學發展史來看,現代地理學當然追求科學性,也就是探索科學規律,這種努力在自然地理方面很成功,但在人文地理這一翼,情形沒那麼簡單。為了文(人文)與理(科學原理)的統一,地理學家們煩惱了100年(從洪堡時代到計量革命出現)。20世紀70年代以後,地理學家一方面調整了計量方法使用的範圍,另一方面放棄了一律追求科學性的努力,在人文地理方面,轉而向其他社會人文學科找尋盟友。上個世紀後半,在社會人文領域推出(或發掘出)了很多理論,它們與實證邏輯主義的理論不同,主要是闡釋性理論,不是證明性理論。

在地理學理論闡釋中,一些基本的學術規範與大多學科差不多,講究概念的精確性,材料的可靠性,推理的嚴密性,只是人文事件常常含有很複雜的主觀因素,問題開放,可重複性小,所以個案研究、個案解釋是主流。但即使是個案研究,仍需要很好的理論能力,讀一篇邏輯嚴謹的文章,同樣有快感。複雜的道理,需要思考能力,也需要表達能力。理科可以用複雜的公式表述,文科只能用語言,現在很多文科研究也設計出複雜的圖表、圖示,是想展現理論(問題)的時空結構性。

澎湃新聞

:近代地理學在中國的出現就帶著「科學」的光環,而這個「科學」又與「救國」、與「富國富民」相聯繫。您覺得近代地理學在中國這一時期的處境,能不能將其與西方航海時代前後的地理學相比較呢?或者說,如果要比較,那麼是跟西方地理學的哪個階段比較接近,可以一談?

唐曉峰

:西方有一個「地理大發現」,我們近代可以說也有一個地理大發現,只不過我們的大發現是書本上的,不是親身跨海過洋的,但同樣具有震撼意義。當然,意義的內涵不同,感受不同。歐洲人大發現之後,變得洋洋得意,而我們大發現之後,一度喪氣。地球是圓的,遍地都是國家,所謂「中國」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且還是個弱國。

對於中國學者來說,在地理學上被發現的,不僅是大洲大洋的事實,還有一批理論,而當時最風行世界的地理學理論是「環境決定論」。它無情地告訴我們,中國之所以是弱國,是因為環境不行,而環境是天定的。這讓中國人從「科學」的西方人嘴裡聽到了另一種「天命」,這是令人沮喪的。

不過求變求新的中國人畢竟從理性上知道了工業時代的來臨,並由此想到要重新設計國土,這是真正的告別王朝地理。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就是這個思路。在這個地理思想變局中,中國自己的人才一批批成熟,之前外國學者的確做出了貢獻,像李希霍芬、葛德石等,但中國自己的科學家更具有實踐意義。

《建國方略》

澎湃新聞

:我看王庸先生的《中國地理學史》,寫中國傳統時代的地理學就是地圖、方志兩大內容,近代地理學則是用西方地理學的內容分類:地文、氣候、人文地理、經濟地理這些內容。在您看來談中國地理學史,還有別的講述方式嗎?

唐曉峰

:王庸自己也認為寫出來的不能算地理學史,因為僅僅地圖、方志這兩項,不但內容撐不起來,地理學的重要本質也沒有辦法講清楚。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王庸的困惑」,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做宏觀分期,我認為在現代以前,中國地理學史可分為三大階段,各有核心性的主題特質:上古是文明特質,秦漢之後是王朝特質,近代開始是科學特質,前兩個時期的特質是聯繫遞進的,近代科學特性的形成可以說是「科學革命」。現在對文明特質、王朝特質的研究較多,而對近代科學特質形成的過程研究還很不夠。科學特質不只是地球觀的問題,地球觀解構了文明與王朝地理的一部分,但具體地理問題研究的科學範式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對這些真正的學術層面的研究還很不夠。比如地質地理學這個流派是怎樣在中國形成的,就很值得研究。傳統的地理盟友是歷史,地理志列入正史,二者聯稱「史地」。而近代以後,地質地理學誕生,地理盟友變為地質學,這是地理學走向科學的重要一步。在這個過程中,李希霍芬起了重要作用,李希霍芬在中國4年,做的就是地質地理學,他的這個套路在歐美都有影響。北京大學也有地質地理學系。翁文灝說,沒有李希霍芬來中國,中國的現代地質學會晚發展十年。現在還沒有看到有人埋頭關注這個問題,還不清楚中國學者是如何具體地一步步借鑑李希霍芬的學問的,人們都只關心他的「絲綢之路」。

現在敘述地理學史,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個是按照古代文本(被視為古代地理成就)的歷史發展脈絡做敘述,夾敘夾議,侯仁之的《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就是這種做法。還有一種敘述,是打亂古代文獻,而依照現代科學地理學概念分類安排章節(比如地貌、水文、氣候、土壤等等),然後在古代文獻中找出相關記載,對號入座。比如寫「古代的水文地理」這個章節,就把各類古書中有關水文的片段摘出,再組織成文。這是科技史的做法。這種做法不無意義,但也值得討論。陳寅恪評論古代哲學研究,「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陳寅恪的看法值得參考。這也是輝格史學的問題。

對散見在古書中的關於地理知識的零碎記載當然也應當關注,但應注意一個問題。古書中很多記載只是經驗地理知識的簡單記錄,比如講某個地方井水甜,某個地方井水苦,這在研究具體歷史地理區域特徵時有用,而研究地理學史就不一定有用,除非找到古人關於這個差別的解釋。地理知識在社會上散布的面很廣,有些不是專門的地理文獻,裡面也會有大量地理知識,甚至是一種地理認知成就,這類東西也應該放在地理學史裡面討論。只是在討論時不能與時代基本體系脫離。此外,一些重要的大型工程(運河、長城、城市建設),其難度包含對於地理知識的成功運用,也可以算作古代地理學水平的證據。

研究地理學史與研究歷史地理不同,研究歷史地理可以採用現代眼光直接進入古代地理問題,比如侯仁之關於沙漠地區歷史地理的研究、譚其驤關於東漢以後黃河安流800年的研究。而地理學史則要先恢復古人眼光和見解,然後再對古人的眼光和見解進行評論。我們的議論不是不可以超越古人,但不能顛覆其基本脈絡與基本屬性。

最後還要強調地理學思想史。古代地理學家是在其時代特有的學術思想體系中治學,在事實敘述層面可能不明顯,但在解釋層面、價值判斷層面,則不是任意的。地理學思想史主要是關注這兩個方面的時代特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
    這本書是當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人本主義地理學」最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段義孚先生是一位美籍華人,他是人本主義地理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接下來,請唐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人本主義地理學在西方起源的社會背景,以及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這兩點對於我們理解「地理的意義與戀地情結」這個話題以及段義孚先生這本書都非常有好處。唐曉峰: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興起背景是針對此前科學主義非常盛行的一段學術時代,對那個時代的批判,彌補科學時代所忽略的問題,於是它從另外一個角度對人和地的關係做研究,展開更寬泛的釋義。
  • 唐曉峰與周尚意對談:中國地理景觀背後的文化建構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部周尚意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彼岸書店,圍繞段義孚先生《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一書,為我們講述了中華文明中的「景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變遷。
  • 地理學的兩個世界
    任何發達的地理思想中都含有兩個世界,理想的與現實的,或稱為應然世界與實然世界世界是物質的,也是思想的。在地理學的敘述中,乃有兩個世界。任何發達的地理思想中都含有兩個世界,理想的與現實的,或稱為應然世界與實然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具體的地理描述從來都不缺乏,無論在哪個民族的知識史中都大量存在。在所謂地理學思想史中,民族(或文明)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理想世界觀上。
  • 地理學 終究是讓人認識自己
    主題:看見中國——人文地理大師段義孚《神州》新書分享會    時間:2019年3月2日下午三點至五點    地點:彼岸書店·牡丹園店    嘉賓:唐曉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周尚意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    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    為什麼讀
  • 訪談︱張偉然:歷史地理學80年,研究技術引領學科發展
    第二個階段,大體從1954年到1979年,20多年間,歷史地理學真正進入到一個分頭並進的實質性發展階段。之後,從國內人文地理學復興(1979),到上個世紀末(1999),差不多20年,可以算第三個階段。這期間,歷史人文地理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而歷史自然地理卻相對低落。新世紀以來,十多年時間,由於GIS技術的推動,以及一些新的學科理念的引進,歷史地理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出現了一個「中興」的局面。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它們是一些為旅行者導遊的資料彙編,一些常常穿插著許多使讀者心曠神怡的驚奇故事的報導,一些充滿歷史回憶的地名和距離的羅列。它們有時是一些考古學和系譜學的論述一些統計的和行政的基本知識。這類作品當然是為了滿足所有的人—甚至是最卑微的人—在聆聽談說外國人及異地風光時油然而生的好奇心。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一堆未經整理、未加解釋的,也就是沒有科學性的雜亂無章的知識。
  • 【明晚直播預告】博雅大家談:地理學為什麼如此重要?
    直播名稱 博雅大家談系列:地理學為什麼重要?要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站在地理學的視角上尋找答案。 不僅如此,對於當下的世界,地理仍是解開眾多錯綜複雜的事件的一把鑰匙。 Q1: 為什麼傳統意義上蘇聯進攻阿富汗背後的觀點(取得印度洋出海口,將阿富汗納入加盟共和國等)的原因並不成立?
  • 國際化視野中的中國人文地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和跨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對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文經濟現象地理過程的影響日益顯著。第三次全國人文地理學發展前沿沙龍聚焦——    2006年12月23日至24日,第三次全國人文地理學發展前沿沙龍在華東師範大學隆重舉行。
  • 《人文地理學》趙榮第二版書應該這樣做筆記
    ,被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的引入者《人類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維達爾·白蘭士(法)建立的法國學派主要特色是在人地關係理論與區域人文地理研究兩方面,白蘭士反對拉採爾的環境決定論,強調人類對外界環境的適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森普爾(美)拉採爾的學生,宣揚地理環境對人類體質、民族發展與國家歷史有決定性的影響
  • 2015最受歡迎的考研專業:人文地理學專業
    二、就業前景  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係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 2016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聯合學術年會在長春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十三五』時期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協同創新」和「面向世界和服務國家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發展」。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張國友主持,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長高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吉林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張平宇,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正方,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方創琳先後致辭。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一方面,在大學中設置地理系講授人文地理學課程,在成立的地理學會和建立的地理研究所中設立人文地理學研究領域、組織人文地理學調查研究,使人文地理學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與整個地理學,乃至整個地學在中國早期得以同步發展。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829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考研——才聰學習網
    2021年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829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考研全套緒論1.1複習筆記一、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特性1.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的側重點不同,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2.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理學者對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認識不盡相同,但人文地理學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內核,即地理學的傳統研究範式,具體包括三大主題:(1)人地關係的傳統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可以說,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構成了科學編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對於一階的科學史研究來說,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從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以下簡稱SSK)的立場出發,指出這種劃分實際上是可以被消解的,而且這種消解又可以帶來科學觀和科學史觀上的新拓展。
  • 華東師大《人文地理學》中國大學MOOC課程第五期開課啦!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家園的學問,它主要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間分布和空間過程,旨在更好地協調人地關係和特定地方的人人關係。適應全球化和全球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學習、研究人文地理學,能更好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而適應人文社會科學的「空間轉向」,人文地理學也正成為理論創新的重要生長點。
  • 師生對談人文學科的意義
    直至到了大學,王琪瑤依舊沒有停止思考,人文學科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困惑,感想,反思,都留在這篇文章裡。世界觀自不必說,我們一直受著您和其他老師們的影響,而且您一直在告訴我們文科學習的意義,告訴我們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之間的關係,告訴我們並不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而這些話也屢次在同學們的作文中提到過,雖然從我們口中說出來的目的更多地帶了些對理科生的醋意。
  • 華林甫 孫景超 趙逸才 | 四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
    改革開放使人文地理學的地位得到了應有的確認,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也因此而得到了新的動力。1990年,譚其驤先生因勢利導,指出:「歷史人文地理將是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為繁榮的分支之一,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將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 河北專接本地理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考試內容及招生計劃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1、專業介紹地理科學: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地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地理學基本實踐和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初步具有從事地理科學的研究能力;了解地理科學最新進展和地理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的基本能力;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 會議通知 | 2020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術年會(第一號)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逆全球化、數位化正日益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些變化對人文地理學科的發展和創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影響下,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中國人文地理學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在服務「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發展戰略和回應社會重大關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何為歷史地理學
    ,認為這才是歷史地理學未來發展的方向,因為歷史地理敘述應當重視過程,相比於地理變化,更加重視變化著的地理。所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14年把陸續刊載的譯文匯集成冊,正式出版了《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這是一件嘉惠學林的好事。一般認為,日本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譜系,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小牧實繁為代表的京都學派,而另一個,則是由內田寬一為代表的大塚學派。菊地利夫正是內田寬一的弟子。京都學派以考古學為支撐,以研究與上古史、古代史相關的歷史地理問題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