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 終究是讓人認識自己

2021-01-09 北青網

    主題:看見中國——人文地理大師段義孚《神州》新書分享會

    時間:2019年3月2日下午三點至五點

    地點:彼岸書店·牡丹園店

    嘉賓:唐曉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周尚意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

    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

    為什麼讀《神州》,讀中國地理

    理解自己,理解他者,理解自然

    周尚意:《神州》原文書名是「China」,可以定義為寫法獨特的「中國地理」。該書英文副標題中包含「景觀」(landscape),也是地理學最基本的術語,所以這是一本以景觀為核心的地理書。

    作者段義孚先生是英美兩國科學院雙料院士。跨文化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對空間的何種理解才是我們人性當中最需要的,也是人類知識產生不斷積累之後,能夠沉澱下來的東西。《神州》這本書特別好的是,選用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歷史資料。譯者趙世玲老師把所有文言的部分全部翻出來了。例如《神州》書中引用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其英文引自一位英國作者翻譯的唐詩。段義孚先生想用這首詩,展現長安的景觀——「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其實,只有懂中文的人,才能把詩中的意境讀出來。

    《神州》翻譯成中文,利於中國人理解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我們為什麼讀《神州》,為什麼讀中國地理?第一,理解自己;第二,理解他者,第三,理解自然。

    唐曉峰:《神州》實際上是講述世界各國(或地區)一套景觀叢書中的一本,主編邀請不同國家的人來寫不同地方,請段義孚先生寫中國。

    在長期歷史中,因為中國社會歷史文明的特點,中國被塑造成了和其他文明不一樣的世界,形成了不一樣的景觀。比如中國的院子,考古學家從周代遺址中就發現了非常明顯的院落遺址。把那個遺址圖拿過來一看,和我們今天看到的院子非常像。怎麼西周那麼早的時候這種院子就成形了,還有門前的影壁?段義孚先生說中國是房子中間圍出一個院子,而西方是院子中間圍了一個房子。在段義孚先生的腦子裡經常閃現出不同文明景觀的對照畫面。

    我們看這本書,知道中國景觀是什麼樣子,還應該追問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景觀?為什麼中國是房子中間圍著院子,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看到特別好的回答。段義孚先生有一個感慨,中國的很多景觀特點到了二十世紀還保留著,中國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穩定的、有著非常深久傳統的文明。

    對有些地理景觀,我們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段義孚先生用他獨特的眼光會發現一些特殊問題。比如,他看中國古代山水畫,山上的樹木不是那麼茂密,不是一片森林把山體遮住,而是巖石裸露得非常清楚,上面點綴幾棵突顯而別致的樹。段義孚先生於是追問中國山上的樹哪裡去了?他把地表植被的變化過程作為景觀史的重要部分加以討論。這個變化過程很多是因為人的幹預造成的。我們看看八達嶺地區的長城,如果拿出1920年代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光禿禿的山上延伸著的長城。而今天長城漸漸藏在樹裡了,植被的恢復使長城和樹木混在一起了。這個環境的變化不是小事情。

    中國文明不光是語言、京劇、飲食

    還有被文明充分雕塑了一番的中國大地

    唐曉峰:西方地理學術發展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景觀概念流行。這種敘述方法在過去地理學的著作中是不常見的。這本書略一看,像一本歷史書,從新石器時代講起,一直講到今天。但實際上,這本書是幾千年的景觀演變史。景觀的歷史是只有地理學家才會選擇的角度。

    讀這本書會幫助我們了解,在中國歷史上,景觀方面發生過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麼意義。我們的歷史地理著作很多,有人口、經濟、政區、文化、城市、農業等多方面的專著。這本書則是景觀方面的專著。段義孚先生建立的學術體系不是依賴行政區劃,而是直接依賴大地,以大地的自然地理區劃為基礎。

    中國景觀有什麼樣的歷史地理內涵?其內涵乃是中國文明的具體表現。中國文明不光是語言、京劇、飲食,還有被文明充分雕塑了一番的中國大地。比如剛才周老師提到的那首詩,唐長安城的街區就像棋局、菜地一樣,這樣的形態在西方古代大城市裡很少見。在西方古代大城市裡,方方正正的城市幾乎沒有,所以外國人看到中國的城市如此整齊沒有不吃驚的。這是中華文明的歷史地理給我們留下的具有特色的東西。

    還有詩歌散文對大地景觀的描述。古代詩歌散文的景觀描述是一份珍貴的地理文化遺產,我們由此能夠體會到非常優美或震撼的意境。但這類詩歌散文是很難翻譯成外文的,翻譯成外文,意境都沒了,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譯成英文就沒有了神韻。所以,我們欣賞風景的時候,有我們另外一個文化系統的配合和支持,而這種欣賞只有我們懂,我們有大量的文學作品支持我們欣賞中國的風景,只有中國人有這樣的福氣。

    提問:最近這些年,中國的建築風格似有統一化的趨勢,無論東西南北。這樣的趨勢是不是值得我們去讚賞和推崇的事情?

    周尚意:在人類景觀建設過程當中,趨同和趨異是並行的。比如人類從不住房子到住房子;房子從不保暖到保暖;從沒有空調到有空調。這些都是趨同。

    而趨異的動力來自兩方面,一個是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產生的差異,比如在朝向上,山區的民房並不都是坐北朝南的;另一個來自歷史文化和審美,來自精神層面,比如像清真寺的朝向,宗教教義決定了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大殿中軸指向麥加,這種景觀特點與其他的寺院、道觀不一樣。

    不同的動力會永遠存在,因此景觀一定是會有趨異的。我們不用擔心世界各地景觀會一樣,需要擔心的是,從下向上的那種表達權利被剝奪。譬如,房地產開發商為了節省設計成本,用一張設計圖紙蓋許多房子,這是利益驅動。而老百姓可能沒有自己建造房屋的權利。

    段義孚先生的人文地理學

    一切從「仁」開始

    唐曉峰:在中國古代,不同區域,人文景觀(比如建築)就不一樣,人的行為、建築等等和環境特別貼近。段義孚先生說,寫中國的人地和諧關係很好寫,因為傳統時代中國人在這個方面特別突出。還有美國一位地理學家葛德石,他寫過一本中國地理的書,也認為中國人和大地關係十分緊密。這話一方面是說我們過去落後,但這確實是生態特點。蓋房子都是就地取材,黃土高原就是挖窯洞,平原是茅草房,山區則用石頭。每個環境裡有其特定的資源,造出來的東西當然和環境非常接近。

    現代化以後開始趨同了。很多學者指責現代化踐踏了地方文化。現代化很多觀念是要統一化,一個計量單位、一種方法、一種規矩、一種模式全世界通用。現代化有很多一致的建設指標,各種現代化物質文化在向全世界推行的時候,經常奉行一個標準。對現代化進行批判的時候,這些都是被指責之處。

    但是這個問題要兩方面看。一方面我們為了交流,要統一。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儘量保持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民族特色特別強的地方,進入現代化的時候問題最尖銳。怎麼既保持他們的傳統又實現現代化,這是個兩難問題。比如北京最早的皇家園林叫魚藻池,到底保不保留?建別墅可以賺大錢;但這是文物,要花錢保護。你到底站在哪一頭?

    周尚意:2017年4月我去美國看段義孚先生,他在聊天最後寫了一個漢字,說這個字在中國文化裡很重要,理解中國文化,先從這個字開始。這個字就是「仁」。它體現了人性的二重性,或者說複雜性、辯證性。人文主義地理學就是從這個「仁」字開始。

    回到《神州》的核心詞「景觀」。景觀是地表上具有空間固定性的東西。景觀除了它的外形特點以外,最主要的是其表達的意義。比如華夏的先民沒有在華北地區找一個最俊秀的山峰作為北嶽。華夏文化中五行的哲學思想,決定了五嶽的位置。至於是否是形態最雄偉的山峰,中國文化並不太在意。

    段義孚先生這本書,強調的是景觀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中華文化在景觀上的意義展現。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我們就可以認識世界,並指導實踐。若我們理解中國文化中哪些是好的,就知道皇家園林是否需要保留,我們未來建的房子需要設計成什麼樣子。

    中國景觀中除了對方位有意義界定之外,對數字也有定義。前面提到白居易的詩,其中「五門」、「十二街」都是虛數。中國文化當中許多數字都被賦予了意義,並體現在景觀上。比如天安門前的金水橋是五座,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這都有意義。中國城市中軸線也被賦予了意義,西方城市也有中軸線,但是有明確意義不多。比如巴黎的那條中軸線,沒有一以貫之的意義。中國城市還講究與山水的整合,我們看到北京城雖然是在平原之上的,但是水系對城市格局依然有重大影響。南京城的格局更是體現了這點,常有人用「虎踞龍盤」形容南京的山水氣勢。

    我們今天理解的中國大地

    一定和明天理解的不一樣

    否則人性不能提升

    周尚意:段先生在書中五次提到了《周禮》。《周禮·考工記》規定都城的文字是:「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我們今天熟悉的北京城核心部分,竟然就是按照《周禮》這樣的規制建造的。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理念,在這塊土地上被實踐出來,而且保留至今。

    更值得誇耀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天安門廣場建築群的建設還把這樣的格局保留和創新。政治中心從紫禁城移到了天安門廣場,對應左祖右社的格局,是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再看這個城市的山水格局,原來城市的六海水脈,一直延伸到北邊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龍符號的水體;那裡的仰山與故宮北面的景山組合在一起,寓意敬仰天地。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符號的繼承和發展。

    2015年段義孚先生寫《回家記》(2017年出版),就更多地從他的主體性,意向地看到的中國景觀、中國地理。他還強調感悟性。感悟性就是人們在不斷審視世界的過程中,用身心的思考和理解。我們今天理解的中國大地,一定和明天理解的不一樣,否則人性不能提升。將段義孚先生的《回家記》與《神州》做比較,可以看到他感悟後的差別。他說十歲離開中國,寫《神州》基本上是基於文獻寫就的。可是當他75歲回到中國,回去寫《回家記》,那些文字多是基於他對具身經歷的感悟。

    提問:段義孚先生十歲離開中國,這使他有一種置身事外看中國地理的視角。如果一直在中國生活,是不是身在其中就不能發現很獨特的東西?

    周尚意:人都是從兩個途徑了解世界,一個是直接經驗,一個是間接經驗。今天媒體和教育的發達,使得地理邊界對我們間接認識世界的影響沒有那麼重要。但是有了媒體和教育,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也一定是片面的。

    段義孚先生是否從中西對比當中獲得一些靈感?這個肯定是。他提到了兩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其一是「懸擱」。在跨文化理解時,人們需要把自己原來的那些成見、「基底」懸隔起來。譬如我自己已經有一個認識世界的框架,我用我的認識框架理解他者,可能就看不到別人的思維邏輯和有價值的東西。每個人把自己徹底「懸擱」起來是很難的,傾聽他者是特別重要的。

    除了懸擱,段義孚先生還提到一個詞叫「相遇」。相遇包括人與人,想法與想法,人與自然,甚至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這些相遇會促進我們的思考。

    站在一個地方可以將山海盡收心底

    這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景觀意義體驗

    周尚意:2018年底,我帶北京四中的學生去什剎海做社會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聽什剎海的各種聲音,然後說聲音的意義,這對應「地景」(landscape),稱為「聲景」(soundscape)。學生們寫出的聲音意義比較淺,例如,他們聽到了在湖面砸冰的聲音,那是人們冬泳前的準備。從這個聲音延展出來什麼意義?人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冒著風險冬泳?這些思考都沒有。

    在這些孩子開展活動之前,我給他們講了一個什剎海景觀的意義。這個景觀是「銀錠觀山」,其意義是,置身紅塵,但是內心嚮往著自然。這個景觀通過構建一個視覺廊道,讓人們真的能在城裡看到西山,從而將自然與文化連接在一起,站在這個景觀地點,人們感悟人生要追求什麼。什剎海更好的景觀意義不是通過「觀看」體會到的,而是通過空間想像生成的。明代官員多來自南方,他們站在什剎海湖畔,放眼荷塘,浮現的意象是南方的家鄉,因此什剎海旁邊原來有一個碼頭,名為憶江南。站在一個地方我們可以將山海盡收心底,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景觀意義體驗。

    如果讓我寫《中國地理》,我會採取「一縱一橫」的框架。

    「一縱」是透過景觀看到四層——自然層、生計層、制度層、意識形態層。舉個例子,中國的北方許多鄉村修渠修溝,溝渠就是北方鄉村普遍存在的景觀。中國在季風區(自然層),農業多受旱澇災害,靠渠供水、靠溝排洪是有效途徑(生計),組織社會力量建水利(制度層)才能建設一個公共使用的設施。再進一步看,制度層還與意識形態相關,比如在趙州橋所在地河北趙縣,那裡有個敬龍神的龍牌會,龍牌會就與當地水利組織是一體的。會首各村輪流做,從而保證各村在分水時沒有絕對優勢權,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我們不把四層內容整合起來,地理就太簡單了。中國地理一定是四層結合在一起構成的中國區域特點。

    段義孚先生在《神州》中還提到,中國人特別喜歡在路邊種樹,實際上這種活動與產權制度有關係。此外,還和審美、精神活動有關。這讓我聯想到,中國有一個南方村落,村口小橋安置兩個蟾蜍形的頂橋石,意為驅蚊;在庭院種一棵桂花樹,一株玉蘭樹,意為「金玉滿堂」,而中國人不會把梅花種在墓園。

    「一橫」的視角,實際上是區域尺度關係。例如一些城市的發展,不僅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主要還與腹地空間聯繫有關。段義孚先生本書的描寫也體現了這種空間關聯。英國有一個經濟地理學家,叫梅西(Doreen Massey),她說每個地方的意義實際上是在區域網絡中定義的,如果不能理解全網絡,就不能理解這個地點的意義。有意思的是,每個人有各自的思維坐標原點。美國人從他們的坐標原點開始理解世界,中國人從中國人的坐標原點理解世界。我一直在北京,不可避免地從北京這個坐標原點了解世界。

    人文地理學是中國人在空間中

    延展出的思維方式

    反過來,形成我們特殊的中國人的內心世界

    唐曉峰:我們怎麼寫中國地理中的天、地、人、物?這是人們永遠在想和做的事情。每一代中國人都要對天、地、人、物做解釋。這件事情非常複雜,在歷史中是存在變化的。

    前幾年,我們有個非常流行的詞叫「天人合一」,這似乎是中國人在想天地大問題時非常獨特的說法,是中國很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實際上,這也是有歷史過程的。天地合在什麼東西上?今天我們直接把天人合一變成對大自然的理解,建立和諧的天人、天地關係,這種關係具有科學生態意義。古人未必想到這個東西,在不同時代合在不同的東西上——在最古老的時期人們信仰神的時候,天地是合在對神的信仰上;然後從神的信仰脫出來,走上了對道德的崇拜,於是天地改合在道德上;今天是合在科學上。所以回答這個問題,要看哪個時代,不同時代的人,理解不一樣。

    還有很多更抽象、更形而上的東西。如果你打開中國古代地理書,看到最先談的是什麼?是分野,講天上的星座如何對應地上的區域。這套東西現在講得很少。在古代思想中,天上的星宿發生變化,會對地理有影響。古人對大地的理解中,仰仗很多天文知識。這個也可以說是天人合一。

    在古代流行分野思想,每個區域都對應天上的特定星座。你們家鄉屬於哪個星座,翻開縣誌一看,總是先寫這個。不過,這個分野體系只對應華夏世界,不管周圍的蠻夷世界。這是中國古人最重要的地理觀念之一,就是華、夷兩個世界。華夏士大夫對周圍的蠻夷世界不關心,只關心自己的地方,反覆在裡面做地理文章——分出「九州」;然後又挑出五個最重要的山頭,稱作「五嶽」;又挑出四條最重要的河流「江、河、淮、濟」,叫「四瀆」。「五嶽四瀆」不是隨便說的,都有牌位擺在皇帝祭祀的地壇裡。

    古人對華夏世界的天地、江山、江河有很多建設,形成很多概念,老外可能很難理解這個套路。舉個例子,「江山」、「山水」、「江湖」,說來說去就是山水兩樣東西,但組成不同的詞,表達不同的意境。中國人都知道每兩個字代表什麼意義,不會用錯。皇帝坐什麼?皇帝一定坐「江山」,我們不會說皇帝坐「江湖」。「江湖」是什麼?「江湖」是大俠的世界。我們都說「山水」畫,不會說「江山」畫或「江湖」畫。

    周老師提到「銀錠觀山」,銀錠橋附近是古代北京城裡有名的市場,人們某一瞬間站到這個地方,往西山望去,心情為之一變,出現的是詩和遠方。實際上旁邊就是鬧市。但是中國人可以忽然轉化心境。全世界給風景立碑的主要是中國人,我們在每個風景區都能看到古人的題刻。在一個風景區看到題刻,覺得這個風景區成熟了;如果沒有這樣的題刻,我們會懷疑它是不是「野」地方。

    我們的文化向自然的滲透非常深。即使是非常荒野的地方,也被道教改造了,道教把人跡罕至、特別野的地方稱為「仙境」。中國大地就這樣被改造成了中國人可以理解、可以欣賞的寰宇世界。我們有一系列的表達方式,詩歌、繪畫、散文,把我們山川文化表達得淋漓盡致。認識中華文明,這些是絕對重要的。中國的歷史不光是對城市和生活方式做了加工,還對我們的環境、景觀都做了非常深入的加工。

    段義孚先生就是嘗試著講述中國文明對景觀的建設歷史過程。所以讀這本書,也是重新溫習我們祖先在這個大地上,從文化角度上做了一些什麼建設。

    我們這個大地是一個古老的,被文明充分澆灌的土地,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在這個文化當中受到非常深刻的薰陶。如果問,兩三千年前有什麼東西今天還活著?就是思想。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都凝聚在內心,只要你在中國長大,就必然有這樣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內心世界又不是孤立的,它和中國的山川大地密切結合在一起,身為中國人你就有這套東西。

    所以我們說人文地理學和人有特別密切的關聯性,地理學是讓人認識自己的非常重要的途徑。它是中國人在空間中延展出的思維方式,反過來,形成我們特殊的中國人的內心世界。

    整理/雨驛

相關焦點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與傳統的地理學有所不同,段義孚的人文主義地理學並不研究客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現象,而是以人的生存作為核心,研究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重在探究人直接經驗的生活世界和環境的社會建構,強調人性、人情、意義、價值和目的,關注人的終極命運,進而發現人類在生態整體中的定位以及人類與環境的本質關係。
  • 《地理學與生活》:梳理古老地理學龐雜分支,可讀性強的經典之作
    小鎮上的人,逐漸感到胸部劇痛、呼吸困難,數百人被送進醫院。直到一周之後,一場降雨才打破了這個惡性循環。如果能更多地認識大自然,它也可以轉化為一個聚寶盆。比如熱帶雨林,物種極為豐富。生活在那裡的部落族人,可以隨手用熱帶雨林的植物來治療蚊蟲叮咬、毒蛇咬傷、發燒頭痛。一種單瓣的長春花可以用來生產治療白血病和霍奇金氏病的藥劑。但是,我們對熱帶雨林的醫藥潛能,遠未充分挖掘。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它們是一些為旅行者導遊的資料彙編,一些常常穿插著許多使讀者心曠神怡的驚奇故事的報導,一些充滿歷史回憶的地名和距離的羅列。它們有時是一些考古學和系譜學的論述一些統計的和行政的基本知識。這類作品當然是為了滿足所有的人—甚至是最卑微的人—在聆聽談說外國人及異地風光時油然而生的好奇心。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一堆未經整理、未加解釋的,也就是沒有科學性的雜亂無章的知識。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人文主義地理學》一書最打動人的標籤就是作者——段義孚(Yi-Fu Tuan)。他是享譽北美和歐洲的地理學者,2001年獲得英國科學院院士稱號(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2002年獲得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稱號(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講座一開始,傅伯傑院士就概括了地理學的內涵與特點。
  • 新文化地理學中的非表徵與再物質化研究進展
    E-mail:wminmin@m.scnu.edu.cn 朱竑(1968- ),男,通信作者,甘肅臨夏人,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社會文化地理與旅遊地理。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新文化地理學的領軍人物之一,出於對新文化地理研究對文本、符號、話語與表徵等非物質性領域的反思,Jackson(2000)在《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的創刊號上倡導新文化地理學的「再物質化」,亦稱「重返物質主義」(re-materialization),呼籲重新認識物質性,引發了文化地理學者對於物質形式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思考。
  • 【明晚直播預告】博雅大家談:地理學為什麼如此重要?
    Q3: 美蘇冷戰時期,美國人如何利用地理投影坐標系來給國民暗示前蘇聯的威脅? Q4: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美國在中國東邊的觀點當年差一點釀成了中國開發北鬥衛星系統時的失誤?
  • 現在是歷史地理學最好的時代
    1934年,顧頡剛先生與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時,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為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當時急需的是地理學的技術手段和思想資源。抗戰中,史念海先生在重慶與顧先生討論歷史地理學該如何發展,顧先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向地理學學習。顯然出於同樣的考慮,抗戰後侯仁之先生留學英倫,學的就是源自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
  • 時代的一粒灰終究會落在自己頭上
    爭議日記方方日記在美國出版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爭議,其實我並沒太在意這個事,我在意的是方方本人真實動機,但動機是最難考證的,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認識方方,還可以從她平時言行中得出一個更靠譜的結論,可惜我們並不認識。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由於地理學缺乏了合法性,因此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地理學科本身的危機,歐美一流大學紛紛取消地理系,隨後中國的大學地理學系1980年代以來紛紛改名,很多人當時就大呼地理學完了。但是地理學就真的完蛋了嗎?答案的否定的。雖然有危機,但是危機危機,危險來臨的時候也孕育了新的生機。
  • 地理學的兩個世界
    現在,許多講中國古代城市史的人都引證這段話,異口同聲地說:中國古代的都城就是這個樣子。這個看法相當深入人心,好像已經不太容易改正了。吳良鏞先生早就說過,這不過是中國古代的「理想城」。也就是說,《考工記》講的東西,是掛在嘴上、畫在紙上的,不是建在地上的。考古學家已經發掘研究了幾乎所有中國古代的名都,嚴格來說,這些都城都不是《考工記》說的那個樣子。
  • 華東師大《人文地理學》中國大學MOOC課程第五期開課啦!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家園的學問,它主要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間分布和空間過程,旨在更好地協調人地關係和特定地方的人人關係。適應全球化和全球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學習、研究人文地理學,能更好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而適應人文社會科學的「空間轉向」,人文地理學也正成為理論創新的重要生長點。
  • 何為歷史地理學
    ,認為這才是歷史地理學未來發展的方向,因為歷史地理敘述應當重視過程,相比於地理變化,更加重視變化著的地理。鑑於日本學界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本體論、目的論等方法論方面的著作,菊地利夫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出版了這部集大成的理論著作——《歷史地理學方法論》。這部著作在多個領域具有開拓意義,可謂是日本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石。書中一方面總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一般基礎理論的變遷,另一方面,以地理學這一學科的發展為線索,敘述了歷史地理學的構成、基本概念、邏輯結構等。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方精雲院士以「植物化學計量特徵的生物地理學」為題,介紹植物化學計量的發展簡史,以及團隊近年來對全球尺度和群落尺度上對植物不同器官化學計量特徵與相互作用機理,以及生物地理因子對化學計量特徵的影響等研究成果。陳發虎院士以「夏河丹尼索瓦人與史前人類定居青藏高原的過程」為題,介紹了人類演化遷徙的時空歷程,探討人類如何定居青藏高原,和史前人類適應高原缺氧環境的遺傳和生理機制,及確定其源自丹尼索瓦人的結果。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因此,我亦把黃先生作為同一輩的老師,但只知其名,不見其人。我在學生時代第一次見到的黃先生,是背包裡裝著幾本厚厚的外文書,一坐下來便埋頭看書,邊抽菸、邊喝茶,很少理會別的,看樣子很嚴肅,可敬而不可及。 真正對黃先生學術思想的接觸和探討,是從上世紀50年代他提出地理學發展三個新方向之後才開始的。中大地理係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新研究技術的湧現大幅提升了我們對微生物群落時空分布格局的認識,也加深了有關土壤微生物生態功能的認知。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研究問題不斷呈現,仍有數方面認知空白亟待填補。本綜述概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並著重強調了明確微生物物種的概念,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以及採用分離培養法來確定微生物功能結構等幾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70年來中國人文地理學創新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1) 改革開放前的踐行「蘇聯模式」、經濟地理學一枝獨秀的發展階段——技術經濟分析方法顯著提升了學科的定量化水平;(2) 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文地理學全面復興、快速壯大的發展階段——人文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並重的學科格局基本成形,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理論成為學科發展的理論基石;(3) 進入21世紀以來人文與經濟地理學逐漸形成具有全球影響的學術特色的發展階段
  • 《回家記》:美國華裔地理學大師的尋根之旅
    作為一個人文地理學的工作者,我將從自我和文化的角度來描述這次旅行。  我一家人離開中國是在1941年,那年我才十歲。在1973年,我正式成為了美國公民。經常有人問起,我覺得哪裡才是真正的故鄉。我會輕描淡寫地回答說:「總的來說,是地球。」「不過到底是地球上的哪裡呢?」這個緊接著的問題意味著,肯定有那麼一個地方讓我最舒服、最嚮往,能形成最深刻的歸屬感。
  • 《人文地理學》趙榮第二版書應該這樣做筆記
    大多數學校都需要考到這本書,《人文地理學》趙榮第二版,目前的複習階段中,需要先把書本瀏覽一遍,然後結合資料或者輔導老師的講解,整理出自己的筆記和框架體系
  • 地理學的十四大原理
    即地理學的「3個W」(what, where, why)。地理學家試圖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現象。「人們面臨區位選擇」是對地理學「3個W」中關於人的活動那部分進行分析的起點。因為對某一區位的選定是以放棄在其他區位的利益為代價的,所以,地理學家在對這個問題分析時,必須設置分析的背景,即人們面臨在哪些區位之間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