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十四大原理

2021-01-15 網易

  原理1:區位選擇與放棄

  原理2:區位選擇是一種空間優化

  原理3:差異性的度量和解釋受到尺度和規模的影響

  原理4:熱力差異是地表差異的基礎

  原理5:外驅動力對地理環境的形成與演變具有重要影響
原理6: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種基本自然過程
原理7:兩地間的相互作用隨其距離的增加而減小
原理8:地方的創造和發展建構了地球表層上差異化的關於人的世界
原理9:人口遷移、產品貿易與地表上的差異性互為因果
原理10:人的個體或群體對空間上利益的競爭是人地關係的第一要義
原理11:地球表面的絕大多數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為人的個體或群體在其佔據的空間內所掌控
原理12:空間臨界點
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類活動的外部性是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起點
原理14:個人之間觀念的差異,地區之間、國家之間利益的差異是人們在對地球資源、環境的利用與保護方面發生分歧或對立的基本因素

  1區位選擇原理1.1原理1:區位選擇與放棄

  
地理學的一個根本性的論題是:何事發生在何地,以及為什麼?即地理學的「3個W」(what, where, why)。地理學家試圖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現象。「人們面臨區位選擇」是對地理學「3個W」中關於人的活動那部分進行分析的起點。因為對某一區位的選定是以放棄在其他區位的利益為代價的,所以,地理學家在對這個問題分析時,必須設置分析的背景,即人們面臨在哪些區位之間進行選擇。
設想要建設一座水庫,如果壩址已定,比如三峽大壩,接下來還有很多問題:壩高是多少,不同的壩高的淹沒範圍,淹沒地區的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人文地理狀況,移民數量和職業結構等;不同壩高的社會利益,包括發電、防洪和航運。這些都是水庫建設選擇的背景。
地理學家為了使他們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設計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中。比如,馮·杜能[12]為了分析市場和與市場的遠近對土地利用的影響,設定各種農業產品的生產是在與市場中心的不同距離上進行選擇。在韋伯[13]的工業區位論中,廠址首先是在燃料地、原料地與市場地之間選擇,然後是在運輸成本最小和勞動成本最低之間選擇,最後是在生產和運輸成本最低與廠商集聚導致成本的降低之間進行選擇,以反映生產要素的分布和工廠區位選擇本身對工廠區位配置的影響。在克裡斯塔勒[14]的中心地方論中,商品是在不同等級的中心地體系中的選擇,以反映企業的必要生存空間對產品生產位置的作用。以地理學家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學派[15]則強調經濟體是在有差異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空間中進行選擇,即強調所謂的經濟體在社會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區位選擇的背景、或區位選擇的情景設計,或者說,思考人們面臨什麼場面的區位選擇,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原理,本文將它概括為「人們面臨區位選擇,或區位的選擇與放棄」。

  1.2原理2:區位選擇是一種空間優化

  
區位選擇不僅僅是選擇一個地點,重要的是選擇與這個地點相關的在其他地點上的自然、經濟和社會要素。比如,個人住房地點的選擇,與住房類別、戶型相關,也與住房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治安有關,與住房與工作地點、服務設施,包括醫院、學校、幼兒園等的距離相關。港口選址,既要看備選地點的通航條件、停泊條件和築港條件,也要考察它的經濟腹地條件,同時還有他與其它港口,比如樞紐港和普通港的關係,以求得最佳方案。在經濟特區的選擇上,中國就比較成功,比如深圳、珠海和廈門的選擇,就充分地利用了這三個城市分別與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比鄰,且在社會文化上的密切關係。在前面的例子中,壩高的增加可能導致淹沒面積的擴展和移民數量的增多,但可能會增加防洪、發電和航運效益,社會應該選擇最佳的方案,以求得最大淨利益。
韋伯[13]的工業區位分析充分地體現了「區位選擇是一種空間優化」這個思想。首先是工業區位儘可能地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場地。然後是儘可能地接近運輸最佳點和勞動成本最低點。最後是工業集聚到一個因集聚而導致成本降低和因移出運輸與勞動最佳點引發成本增加的最佳平衡點。工業區位多種成本要素的綜合分析,其要義是將工業分成若干個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配置到最有利的位置,這也成為當代跨國公司的主要戰略之一。

  2地表差異性原理2.1原理3:差異性的度量和解釋受到尺度和規模的影響

  
地理空間如果對個體或群體沒有差異性,就不存在所謂的「區位選擇」問題。差異性的度量顯然是要從對人的意義上看,但在地理空間中,尺度和規模[4]既影響對差異性的度量也影響對它的解釋,進而言之,地理學的尺度和規模原理十分考究地理變量的選擇。
尺度和規模原理的基本要點是,不同尺度和規模的地理現象,它的作用機制和對它的解釋具有顯著的差別。比如,小範圍的下墊面的植被覆蓋變化對大氣環流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對城市氣候來講也許就不可忽視。可是,對城市氣候變化的分析,不僅要考慮小尺度的下墊面所發生的變化,而且要考慮整個氣候空間模式的變化對城市氣候是否具有實質性的影響。在人的世界中,如果是在國際進行選擇,就必須在全球的尺度來分析,如果是在一國城市之間選擇,則應該在國家的尺度上看,可是如果是在城市內部進行選擇,就可以大大地縮小範圍。然而,範圍的縮小並不意味著簡單,因為考慮的角度有所差別。比如,在國家間選擇,主要是考慮政治、文化、發展機會和收入;在一國的城市之間,關心的主要是收入和發展機會,而在城市內部,也許對地點與服務設施和就業的距離、房價上的因素的權衡就十分重要。
尺度和規模原理還涉及地圖的使用,對城市氣候和城市土地利用而言,地理學家應使用較大比例尺地圖,可是對於城市體系和氣候區劃研究而言,較小比例尺的地圖也許足矣。

  

  2.2原理4:熱力差異是地表差異的基礎

  
地表差異性產生的自然基礎之一是地表的熱力差異,它在地球表層的作用無處不在。
大氣環流、水循環和生物循環是地球表面上直接與太陽能相關的幾個聯繫十分緊密的自然過程[5,6,16~18]。首先,太陽能的短波輻射透過大氣層到達地面,被地表吸收後其溫度升高。地表又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傳遞能量,一部分被大氣吸收,一部分射向太空。由於海陸間的比熱有別,海洋的大於陸地的,因而海陸之間的溫度不同,其上空大氣膨脹的高度也不等,造成大氣上部的壓力不同而產生流動,進而下部的壓力也不同,這樣就發生了海陸之間的大氣環流。海陸之間對水分蒸發和吸收的差異以及降水導致了海洋從空中向陸地輸送水分。生物通過陽光、水分和其它營養元素而生長,並進行著生物循環。這些過程中各個環節物質的量變和質變,以及熱力學的環境效應十分重要,比如溫室氣體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海岸帶和江河湖泊的水生物化學效應等。去掉太陽能這一項,以上這些均不存在,它們是地球表面對太陽能做出反應的第一個綜合體。熱力差異不僅是大氣環流、水循環形成的動力之一,也是形成地表多樣性景觀的主導因素。

  熱力差異的作用可以發生在不同地理尺度,並出現在不同的地理現象中。在全球尺度上,比如海陸之間熱力差異引致的大氣環流和水循環;中等尺度上,高山和山前平原之間的熱力差異引發的晝夜之間的風向變化;在較小尺度上的山風和谷風;中國北方山區陰坡和陽坡的熱力差異產生了因蒸發差異導致的水分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組合和長勢。地球上從赤道向兩極,從山底到高山頂,由於熱力差異而形成的土壤、植被類型的分帶和分層現象,在地理學中被分別稱作緯向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而在海陸之間由於熱力差異導致的降水的差異進而形成的土壤、植被類型變化稱為經向地帶性[19]。

  2.3原理5:外驅動力對地理環境的形成與演變具有重要影響

  
來自地表以外的一些因素對地理環境的形成與演變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主要是:地殼運動、日地月之間的相互作用。
地殼運動既是地貌的內營力基礎,又是形成地表複雜多樣景觀的重要地質因素[5,6,16~18]。儘管地理學不研究地殼是如何運動的,但卻關注地殼運動的地理環境效應。比如印度洋板塊推動青藏高原隆起,對於地理學家而言,我們雖然不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機制,而把它看成是既定的事實,但關心它隆起而引發的地理環境變化,比如對中國地貌、氣候、水文的意義。
像地殼運動一樣,可以類比的是日地月系統的地理環境效應。比如:日地月相對位置引發的潮汐,是生活在海邊的人們關注的重要的環境現象;地轉偏向力在河流地貌、海洋流、大氣環流中的作用等,對於相同運動方向的物體在地球的南北半球卻有著不同的效應,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流(交通運輸)。換言之,地殼運動、日地月系統的環境效應也是分析地表差異性的重要出發點。
一個很好的案例是關於香港的發展。地轉偏向力是河流擺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注入珠江的諸水系也不例外。這些水系匯入珠江後,也會擺動,由於曲流的慣性作用在伶仃水道西側形成堆積區,東側則相反,甚至成為侵蝕區。潮汐引發的沉積在珠江口東岸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總體來講相對較小[20],因而維持了在那裡的良好港灣條件。所以,當輪船的噸位越來越大時,澳門的港口條件逐漸失去優勢,香港的通航和貿易條件越來越好,為其後來發展為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4原理6: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種基本自然過程

  
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是基本的地表過程[5,6,16~18],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礎,土壤侵蝕則是土地生產力損失的直接因素,而搬運和堆積卻是河口地貌、衝積平原、洪積扇等形成的基本因素。所以,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是地貌形成的外營力因素。進一步講,地貌會在不同尺度上對氣候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水和生物的分布。因此,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在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上的解釋力是十分重要的。
值得關注的是,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滲透在各種地理環境問題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季風氣候,在中國北方春季,風蝕對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土壤的破壞不可輕視,可是在南方山區,水蝕卻是最重要的。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僅僅造成了當地土壤價值的流失,而且在注入黃河後,在河道的堆積形成了中下遊河床的加高,在中國稱之為「地上河」和「懸河」。可是,在黃河入海口大量的泥沙堆積為填海造地又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2.5原理7:兩地間的相互作用隨其距離的增加而減小

  
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即影響兩地發生作用的其他因素不變,地理空間的任何兩地之間的相互作用隨其距離的增加而減小。
距離的衰減作用既表現在自然地理過程中,也表現在人文地理學諸領域。在自然地理學中,距離往往通過物質運動過程中的能量消耗,產生相互作用的降低。在人文地理學中,距離往往通過交通成本、或中間幹預機會起作用,削弱兩地的交流,因而距離衰減成為地理學的一條定律[4,19]。
由於距離衰減作用,對任何均質的空間,只要某一物質或事物先佔據了某一位置,空間就被異化了。對這一物體或事物越接近,受它的影響就越大。
在經濟地理學中,距離衰減作用被分解為:經濟體對距離和對其他方面投入的替代性,經濟要素對距離的敏感性的差異性。將這個原理髮揮得淋漓盡致的是「單中心模型[21]」。該模型提出城市的工業和居住競標地租分別是單位土地工業和居住活動的所得減去其投入後的剩餘,由於對交通和對其它投入的替代性,它們都隨著與市中心的距離的增加而減少。然而,單位土地上工業與居住活動關於交通成本的敏感性不同,前者小於後者,這樣就造成了增加單位距離而引起的地租減少幅度的差異:工業活動的減少幅度較小,而居住的減少幅度較大。結果是,工業地租競標曲線的傾斜度較小,居住地租競標曲線的傾斜度較大。在接近中心,工業競標地租較小,而在較遠的地方,居住競標地租較小。土地市場會對上述情況做出反應,將土地租給付出最多報酬的活動。最終,居住活動佔據中心附近,工業活動在居住活動周邊。
在自然地理中,距冷高壓越遠,空氣運動的能耗總量越多,冷高壓對當地氣候的作用越小。同樣的情形是:花粉的傳播、地震的破壞作用、汙染物的擴散、沙塵暴的擴展等,都因為在這些地理現象中,事物從發生的源地向四周運動時消耗了能量。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洪積扇的形成。當水流與夾雜在其中的其它固體物質一起從山前的出口向外湧出時,隨著距離的增加,總體上看水流的衝力在減少,大的顆粒首先留下,然後是較小的,最後是黏土。這樣在洪積扇的邊緣就形成了隔水層,能夠攔截來自於山區的地下徑流,可供動植物的生長之需。

  2.6原理8:地方的創造和發展建構了地球表層上差異化的關於人的世界

  
滲透在地理分析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論點是,地表的差異性不僅來源於自然界,人類活動會對地球表面的差異性做出反應,可以自生差異性,或加強或減輕源於自然界的差異。
當今最有影響的就是全球化和區域化。海洋為世界範圍的貿易提供了交通的自然基礎[22],可是只有在大輪船時代它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而且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是它的價值得以發揮的現實條件。比如大西洋沿岸的貿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順應了上個世紀發展的需要,那時它們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區域大部分被邊緣化了。可是當今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卻預示了這個區域作為世界中心的地位,顯然中國極其重要。你也許注意到了,美國可以左右開弓,位置多麼顯赫。
關於社會經濟系統自身能夠產生重要的差異性,眾所周知的就是工業革命的出現和傳播[1]。它發生在島國英吉利,使大英帝國成為資本主義的火車頭。其他國家工業化的渠道有二:一是模仿,二是與英國進行貿易。可是這兩者都與距英國的遠近密切相關,因為模仿和貿易都需要付出交通代價,前者涉及人員交流成本,後者涉及產品運輸成本。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文化的親和力,它也與在空間上對英國的接近性有關。事實上,工業革命正是這樣,從英國首先傳到鄰近的西歐,然後向中歐和北美擴散,島國日本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這是當今世界基本格局的原始因素。社會因素引發的,在地理因素的幫助下,近現代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發展差異性被創造出來了。
人類自生差異性的基本事實就是關於「地方」的創造和發展所導致地方之間的差異。所以地理學家用「地方」這個術語作為分析地表關於人的世界差異性的載體[1,3,4,23,24],它是人類活動在空間上的一個特定的地域或位置。任何一個「地方」在地球表面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具有地理位置和大小,自然環境和文化內涵。地理位置通常用一個地方與其他地方的相對距離與方向來表示,尺度的選擇十分重要。自然環境是對人有重要價值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如氣候、土地、水資源和礦產。文化通常包含:人們的生計特徵,如從事農林牧漁,還是工商文教科研行政;人們的對地方的認同方面,比如語言、價值觀、建築風格、服飾和風俗等;社會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組織形式諸等方面的內容。一個地方可以由多個地方來組合,以反映更大尺度上地球表面作為人的住所的意義。
「區域」是地理學家分析地表差異性的另一個術語,它具有位置、範圍和邊界以及等級。區域可以是地方的細分,也可以是地方的組合。當它是地方的一部分時,通常表達地方的一個或幾個(比如成因、功能和景觀諸等方面的)屬性在這個範圍的一致性以及與其他部分的區別性。可是當區域由多個地方組成時,它通常表示這些地方在一個或幾個方面具有的一致性以及與其他地方的區別性。地理學家正是這樣以相互關聯著的,不同尺度的地方和區域來表達和分析地球表面關於人的世界的空間組織。

  2.7原理9:人口遷移、產品貿易與地表上的差異性互為因果

  
遷移和產品貿易(地域分工)是人類對空間差異性的一個重要反應,也是塑造差異性的主要因素,它具有深刻的原因和過程。
遷移發生的基本因素是推力和拉力,起因於自然環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諸多方面[1,3]。應該說推力和拉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但我們往往可以依據各方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區分遷移是由推力還由有拉力所主導。比如:伊拉克難民逃往他國,可以說是伊拉克戰爭這個推力主導的;美國政府放寬移民限制而引發遷移的增加就是拉力主導的。遷移還可以分為強迫的和自願的:當年黑奴被販賣到美洲就是強迫的,而英國殖民者到美洲卻是自願的。
遷移同時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目前關於遷移的解釋有:空間互動,人力資本,預期收入假設,兩部門理論,家庭決策理論,信息與網絡理論,遷移找尋理論,不完全信息、動態和多次遷移理論等,但遷入區與遷出區之間的差異性是其基礎。
產品貿易也是區域差異的結果。兩地貿易的基本條件是它們之間關於某種商品的價格差不小於它們之間的運輸代價。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價格差?是它們之間的相對成本差。如果一地的某種生產要素的數量相對較多,同時某種產品對這種要素的需求也較密集,那麼該地生產這種產品的成本就比較低,它的價格也較低,反之亦然。這是地區資源相對豐裕程度產生的貿易基礎[25]。可是地區之間的生產技術也會有差異,顯然對於任何一種產品而言,只要兩地的生產技術有差別,在生產要素相同分布條件下,技術先進的必然生產成本低。生產技術先進性差異的地理基礎是什麼?一為地區的創新力,二是技術的空間擴散。當代對創新的研究發現,如果企業集聚,它們的創新會在相互之間得到比較好的借鑑、吸收和模仿。如果你怕自己的技術被別人利用,你選擇離開集聚區,但你會落後,因此,產業發生了集聚,地理因素再一次對生產和貿易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經濟地理學家看來,地區競爭力或地區生產成本的降低是它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制度等諸多因素綜合結果,因此,從社會網絡結構研究地區的生產、貿易和競爭力也十分重要。

  3空間競爭和相互依存3.1原理10:人的個體或群體對空間上利益的競爭是人地關係的第一要義

  
有機體個體或群體的一個基本特性就是對空間的競爭。空間競爭反映關於空間利益的爭奪,如對某地石油資源、土地、消費市場的佔據。空間競爭滲透於地理空間的各個角落,是地理景觀形成的一個基本機制。在自然地理中動植物對生存空間的競爭,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雜草對人工草的排擠,另一個是「佔山為王」的老虎對自己領地的捍衛。像拉採爾那樣的地理學家[11,26],認為國家是一個有機體,也會像生物那樣對生存空間進行競爭。在人文地理中,古代部落首領的領地,古今宗主國和附屬國的依存,現代國家間的結盟都體現了對空間的競爭,而企業的區位競爭在當今世界則比比皆是。
重要的是,空間競爭是人類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進行區位選擇的主要方式和過程,因而就成了理解和解釋社會文化景觀形成,尤其是經濟景觀形成的基本原理。當今,大多數經濟要素的配置經由市場競爭來進行[21,27],所以,對空間市場競爭的分析和理解十分關鍵。
空間市場的明顯特徵是它具有空間維度,加入這個特性,它既影響個體的競爭策略,同時影響其區位選擇。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下,個體無法影響市場價格,把它看成是給定的,能做的是使成本最小化。這樣一來,選擇成本最小的區位,以及在已定區位上的產出優化是最佳的策略。杜能、韋伯的古典農業區位論和工業區位論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如果廠商能夠通過區位選擇影響市場份額或市場價格,戰略區位問題也許會出現。比如,在霍泰林的線型空間市場競爭中,佔據中央區位將會獲得大份額的市場。如果企業不在中央區位布局,市場對它將是不利的,這導致經濟可能會在那裡集中。
出現在中心地方論中的是關於空間的壟斷競爭型市場分析。由於交通距離的存在,每一個廠商在它的市場區內享有壟斷權,但同時面臨來自周邊廠商的競爭,因此,各個廠商的市場力是有限的,在市場區範圍儘可能大和空間彌合性的原則下,蜂巢狀的空間市場結構出現了。由於不同類別企業的門檻範圍的差別,最終形成了有等級的蜂巢狀的空間市場體系。然而,在當代關於同類商業的空間集聚式模式研究中,消費者為節約挑選引起的交通成本的購物行為是導致商家集聚的基本因素。如果一些同類商家集聚起來,分散布局的將失去吸引力,因為消費者為了挑選的便利將不去孤立布局的商家那裡。
關於商品的壟斷競爭模型為當代產業集聚研究開闢了新的路徑。在那裡,新貿易理論被延伸到了經濟地理學中,如同俄林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研究一樣。在壟斷競爭模型中,如果企業集聚起來,將會分享大的勞動力市場的優勢,降低勞動成本;企業的技術革新會因為相互的接近而外溢,使每一個企業均受益。另外半成品的供應也顯得方便,節約了運輸成本。這些都是來自於企業外部的好處,稱為外部經濟。這樣一來,企業會因地方的生產規模的增加而降低成本,外地的要素會因集聚區的高效率而向此地集中,但此時分散力也在增強,比如地價和交通成本等。

  3.2原理11:地球表面的絕大多數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為人的個體或群體在其佔據的空間內所掌控

  
空間競爭反映了人的個體、群體之間的一種空間關係。但所有的個體或群體佔據的空間是有限的,地球表面的絕大多數要素的相互作用都不能為這些個體或群體在其佔據的空間內所掌控,它們要按照支配它們運動的法則行事。其結果是通過影響人們的競爭環境對人類活動起作用。鑲嵌、依附、互動和相互依存是人地關係的另一類表現。人類塑造的景觀是他周圍環境的一部分,二者存在緊密的關係。比如,北京城鑲嵌在華北平原的西山和軍都山腳下,是按照人們的需要而建設的。在這裡,鑲嵌意味著將北京城與它周圍的土地拼在一起,以符合人的意志。可是,我們知道大氣和降水以及其他一些地理因素在北京城內和城外之間仍舊按照它們的法則進行活動,使北京城仍然處在環境因素的包圍之中。先有這塊土地,後有北京城,後者是一個人工製品,依附於前者,但對前者具有顯著的影響。如果沒有西山和軍都山給養的水資源,沒有它們作為屏障攔截來自西北方向的寒流,也許就沒有北京城,正是這一方水土養育了這一方人,培育了這座歷史名城。但北京城與它的周圍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互動。它限制了工業在其上風上水方的發展,卻給其下風下水的地域帶來了嚴重的汙染。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例證,反映了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最基本關係。
在自然地理中,先有巖石圈,其次是大氣和水圈,然後是生物和土壤。這個先後順序表現出了自然地理環境的依附關係。可是,良好的土壤是動植物生長的基礎,繼而言之,是生物圈處於良好狀態的基礎。生物圈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碳庫,通過對大氣中碳的調整而調整氣候。所以,現存的地球表層是一個有著相互作用的相互依存體系。人類的競爭會在不同尺度上觸動自然界中的一些要素,其後果是必然要引發這個相互依存的體系的響應,也許消化,也許放大人對地球的觸動。所以,地理學家從互動的角度的分析十分重要。

  4原理12:空間臨界點

  
地理空間中許多臨界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地理分析中的基本思考方法。比如海岸帶、雪線、城鄉交錯帶、農牧交錯帶、市場區邊界、吸引範圍邊界、勢力圈邊界(勢力均衡點)等。雪線意味著雪與水的氣溫邊界在那裡,雪線的變動暗示著溫度的空間變動;城鄉交錯帶兆示城鄉影響力在那裡的均衡,地租與地用在那裡勢均力敵;農牧交錯帶意味著對糧食和畜產品的需求與土地適宜性在那裡的較量達到了平衡,在這個交錯帶一旁的農區,土地對糧食的適宜性佔據了優勢,而在相反的一側,則是對畜牧業的適宜性居於上風;在市場區、吸引範圍和勢力圈的邊界上,消費者(或被吸引者)對相鄰中心的光顧(依附)概率趨於0.5(處於中立),這是市場(或核心區)之間競爭的結果,而邊界之外的區域則分別倚重於其中一方。海岸帶是當今人類社會關注的焦點,表面上看它是大陸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帶,但其背後隱藏著大氣、水、生物和人類等幾大圈層的相互影響,是在一定時期內這幾大圈層之間互動的一種均衡狀態在海陸交接處的表現。
在臨界點,突變現象比較常見,其中許多具有重要意義,是地理分析中的基本切入點之一。比如在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這個綜合體中,經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地表和大氣的溫度已基本趨於穩定。現在人類將藏於地球內部的大量化石燃料用作能源,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原先存在於這個綜合體中的碳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多為地球升溫創造了機會,因為它吸收了更多的來自於地表的長波輻射。大氣溫度的升高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效應:一方面可能增加降雨,另一方面必然增加蒸發。如果後者的效應大於前者的,那麼,半乾旱地區的生態將面臨更加嚴重的缺水威脅,可能超越某一個臨界值而發生災變。

  5人類活動的外部性及其協調性5.1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類活動的外部性是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起點

  
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存在這樣的情形,個人或群體的活動對他人或群體產生了一些影響,這些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但對於正面的影響,受益者沒有給予回報,而對於負面的影響,受害者卻沒有得到補償,這種情形稱作外部性[15]。外部性是產生環境問題的基礎原因。比如:在個體上,乘坐小汽車的人,因為汽車的尾氣危害了他人而沒有付出代價,它會只顧個人的利益而不實施減汙措施。當然,其他人會仿效。可是,如果收取合理的汙染費,一方面可能會有尾氣處理器安裝在汽車上,另一方面可能減少汽車數量,或減少行車裡程。在區域尺度上,山區的村民在治理水土流失上的勞動如果得不到切實的回報,也許下一步的開荒行動會緊跟其後。在全球尺度上,發達國家在早先的工業化進程中汙染了環境,可是並沒有付出代價,如果現在反而要求發展中國家為保護環境做出努力,同時對援助承諾不兌現,全球尺度的環境問題也將難以得到全面治理。所以,地球表面人類活動的外部性是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基本出發點。
人類活動還有很多正的外部性。比如在城市裡人們的集聚導致了新思想的良好傳播,加快了新的生產方法、新技術的生產。

  5.2原理14:個人之間觀念的差異,地區之間、國家之間利益的差異是人們在對地球資源、環境的利用與保護方面發生分歧或對立的基本因素

  
由於個人觀念的差異,區域之間、國家之間利益的差異使得人們在對地球資源和環境的利用與保護方面發生一些分歧或對立[15]。為了人類共同的利益,必須在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區域之間、國家之間尋找利益平衡點,使各個區域或國家都得到發展,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處在良性演變之中。
問題的關鍵點是各個區域所處發展階段的差別,它是導致區域之間對資源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理念差異的基礎性原因。另外,區域間人們收入來源的差異,具體地講是產業結構的差異產生了利益上的差異。比如中國發達地區對土地作為二、三產業的需求要遠高於落後地區,從而將保護耕地的責任推給了後者。但落後地區也需要發展,生產糧食在自給以外,對於生產更多商品糧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對耕地保護的積極性也不高。一些發達國家將自己的廢棄物運往發展中國家進行處理,就是借用了發展階段有別對環境保護需求不同這個「缺口」。

  6結論和討論

  
可以從地理學的研究中精煉出十四大原理。其中原理1和原理2是關於區位選擇的基本要義,即存在眾多可以選擇的區位,對任何一個的選定都是以放棄在其他區位上的利益為代價的,而且在每一個區位的利益不僅僅表現在該地點上,還包括與其相關的在其他地點的好處,區位選擇的法則是應選取可獲最大利益的區位。這些旨在說明人們如何做區位選擇。原理3~原理9是關於地球表面差異性的要點,包括自然力、社會作用力和分析的尺度等方面。地表差異性與區位選擇存在著相互作用。原理10和原理11是關於人地關係分析的基本觀點。人地關係既是人與人之間對空間相關利益的競爭,同時又在不同的尺度上表現出人的活動與其環境的鑲嵌和互動,對環境的依附以及一些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地理因素通過影響人們的競爭環境對人類活動起作用。原理12是關於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它貫穿於地理分析的各個層面。原理13和原理14是關於地球表面開發保護政策的出發要點,協調發生在不同尺度上人們利益的不一致性是其核心。
本文是將原理按照「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規律的基礎的規律,或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一般因果律」來理解的。所以本文重視這些原理在經典的和現代地理研究中的普遍意義,而不僅僅是在當前或某些時段。關於空間、區位、地方和區域這些術語,本文強調它們在地理分析上的意義但不是如何被定義。地理學家以空間、區位、地方和區域為框架將地球表面作為人類的家鄉來解剖,並從形成它們的因素在地表的作用力的變化,即「生理學研究」,來分析地球表面作為人類的家鄉的演變。原理13和原理14是關於人類之家的「病因學」基礎的人文部分。
地理學的研究問題會與其他學科的有一些交叉,比如資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本文概括的原理13和原理14就是良好的例證,但地理學的獨到視角是從不同地理尺度上進行的系統分析,這是地理學家所要堅持的共識。

  歷史課堂內外

  我們立足中學歷史課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眾歷史素養!課件和試題每天免費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專題歸納】高考地理一定會考的十四大原理,一輪複習必備!
    原理12:空間臨界點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類活動的外部性是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起點原理14:個人之間觀念的差異,地區之間、國家之間利益的差異是人們在對地球資源、環境的利用與保護方面發生分歧或對立的基本因素  1區位選擇原理1.1原理1:區位選擇與放棄  地理學的一個根本性的論題是:何事發生在何地,以及為什麼?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因此,自然和人類—按李特爾的說法是「自然和歷史」—是兩個永遠結合在一起的條件,地理學家的思考應當時時地向著這兩者之間。  在以德國的拉策爾和法國的布拉什這兩位為學派創立人的人文地理學,一直在沿著這條道路向前發展。他們的學說和教誨幾乎傳布到所有的國家。在他們的啟迪下,到處都湧現一些有助於推廣這門新科學和滲透著這些原理的論著,以及超越學術領域而至一般文化領域的課程。
  • 2015教師招聘考試:經濟地理學複習資料(一)
    一1、20世紀前的經濟地理學的相關研究,可分為史志描述、商業地理和經濟地理學三個階段。2、國內最古老的經濟地理文獻是:《山海經》和《禹貢》。研究企業組織的變化:經濟地理學研究加速向著多部門、多區域、跨國經營和全球性經營發展。研究思維方法的變化:當今的經濟地理學研究,多為各種研究尺度、各種類型的企業組織研究方法、各種研究思維方法兼蓄並存。4、★學科體系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經濟地理學具有如下分支學科。
  • 《地理學與生活》:梳理古老地理學龐雜分支,可讀性強的經典之作
    地理學總是受到文、理分科的困擾,這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1975年,美國和加拿大的學校也只得將地理學課程切割開來,分別開設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學校並沒有一種通論課程,可以讓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地理學。直到《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出現,才解決了這一難題。這本書是世界地理學界的經典之作,三位作者也都極為出色。
  • 何為歷史地理學
    ,認為這才是歷史地理學未來發展的方向,因為歷史地理敘述應當重視過程,相比於地理變化,更加重視變化著的地理。鑑於日本學界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本體論、目的論等方法論方面的著作,菊地利夫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出版了這部集大成的理論著作——《歷史地理學方法論》。這部著作在多個領域具有開拓意義,可謂是日本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石。書中一方面總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一般基礎理論的變遷,另一方面,以地理學這一學科的發展為線索,敘述了歷史地理學的構成、基本概念、邏輯結構等。
  • 2016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聯合學術年會在長春召開
    9月24日至25日,2016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聯合學術年會在長春召開。來自全國各地1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及研究生1000餘人出席了大會。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十三五』時期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協同創新」和「面向世界和服務國家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發展」。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張國友主持,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長高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吉林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張平宇,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正方,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方創琳先後致辭。
  • 地理學的兩個世界
    在中國的王朝地理學中包含理念世界,只是這個理念世界不像希臘數理世界那樣出身高遠,而是由經驗層面向理念層面的躍升,「九州」觀念就是這樣的例子。同樣是「九州」這個概念,可以分身為兩個世界的代表,一個在現實世界,是《禹貢》的敘述,另一個在理念世界,如《呂氏春秋·有始覽》的敘述。「九州」是先秦時期形成的重要地理概念。
  • 現在是歷史地理學最好的時代
    1934年,顧頡剛先生與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時,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為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當時急需的是地理學的技術手段和思想資源。抗戰中,史念海先生在重慶與顧先生討論歷史地理學該如何發展,顧先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向地理學學習。顯然出於同樣的考慮,抗戰後侯仁之先生留學英倫,學的就是源自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
  • 健身知識:盤點冬季減肥十四大誤區
    原標題:盤點冬季減肥十四大誤區 你究竟躺槍了沒? 減肥是每個愛美女孩子的夢想,但是大家要採用正當的方式,健康安全的減肥,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出減肥的十四個誤區,各位MM在減肥的時候可要小心哦,要避免這些錯誤的減肥方法。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地理學泛指關於我們生活的地球的學問,地理學孕育了很多學科,如水文學、土壤學、氣象學、地質學、植物學,這些學科日益專業化最後獨立成新的專門學問。甚至于于現在的環境科學、旅遊科學、城市規劃等等學科都有著著深深的地理學烙印。但是問題出來了:「在由地理學衍生而來的各門學科都獲得其存在的合法性以後,地理學獨立存在的合法性在哪裡?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複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簡介)1、地理學報簡介:《地理學報》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
  • 地理學與生活:了解一些有趣的地理小知識,提高認知力
    《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1975年,第一次想要編寫此書的時候,作者發現,很多大學的地理學系,會同時開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或者文化地理學等不同的課程。
  • 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作為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的交叉,生物地理學旨在了解歷史因素和環境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生物多樣性對快速全球變化的響應,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 各高校的地理學都有什麼特色?
    1 新疆大學 新疆大學的地理學很有特色,主要體現在沙漠方面的研究以及沙漠綠洲生態環境的研究方面。新疆大學擁有「綠洲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與環境建模自治區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另外新疆大學的碩博士點也比較齊全,擁有地理學,生態學碩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環境科學以及環境工程的碩士點。
  • 科學網—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並致辭。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講座一開始,傅伯傑院士就概括了地理學的內涵與特點。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我的美國導師曾寫過一篇地理學與存在主義,驚動了法國的波伏娃。有一本書可以代表美國人文地理學中「人味」的深度,即《人本主義地理學》(The Humanistic Geography,編者是萊、賽明思),這是本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代表著一個時代。
  • 2015最受歡迎的考研專業:人文地理學專業
    二、就業前景  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係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 【中國科學報】聚焦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應用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與生物地理」,由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旨在為促進中、外學者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威脅,如何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挑戰。」
  • 2007大學研究生院地理學A++級二級學科學校名單
    下表是地理學一級學科所屬的3個二級學科A++級學校名單。0705地理學 07理學 59☆ 2北京師範大學 A++070501自然地理學 >0705地理學 07理學 59☆ 0705地理學 07理學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