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嘯,這些災難,在我們的認知範圍中,當然算「天災」——這些都是自然災害。然而,如果懂得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識,我們就會明白,地震和海嘯這些災害對人類產生破壞性的結果,其實,他們的發生,並不僅僅是意外,其實,也有部分原因來自於人類。
比如,2004年12月發生了印度洋海嘯,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3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這次大海嘯共造成約29萬人死亡或失蹤、超過100萬人無家可歸。
根據《地理學與生活》作者所說,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人們沒有在印度洋建立海嘯預警系統。而且,據報導,泰國氣象委員會還曾經做過一個決定:出於對旅遊業的關照,而不發布可能的海嘯預警。此外,還有科學家說,對泰國以及印度的紅樹林沼澤的砍伐,增加了海嘯的破壞力。
所以,地理學,一直在研究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地理往?往大了說,可以構建多元思維模型,巴菲特的好搭檔查理·芒格說的,要學習各學科的知識,搭建多元思維模型,可能突然有一天,會產生lollapalooza效應。往小了說,以後看新聞的時候,旅遊的時候,對於這個世界,會有更多更深層次的認知。
《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1975年,第一次想要編寫此書的時候,作者發現,很多大學的地理學系,會同時開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或者文化地理學等不同的課程。然而,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在通識課的時候,只會選擇一門課程,一本教材,所以,作者就想要編寫一本涵蓋地理學各個方面的通識教材,作為入門教材。
這本書的作者分別是:
阿瑟·格蒂斯 Arthur Getis,與人合著多本地理學教科書和兩本地圖模式分析專著。任《地理分析雜誌》聯合主編和《地理分析》與《區域科學論文集》編委多年。
朱迪絲·格蒂斯 Judith Getis,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美國中學地理學計劃的原作者之一。
傑爾姆·D.費爾曼 Jerome D. Fellmann,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職。教學與科研興趣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領域,特別是城市與經濟地理,以及地理文獻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今天,我們翻開《地理學與生活》,來了解一些基礎的地理學知識,看看這些東西,和我們的生活,有多大的關聯。
地理學研究什麼
我們對於地理的錯覺,在於覺得地理學就是關於地球,地圖的空間的知識。然而,地理學不僅僅是研究不同的事物處於何種空間,還有空間所容納的事物。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過程。
在1964年5月出版的《地理》雜誌中,威廉·D. 帕提森對於地理學的分類做了一個闡釋,提出了四種傳統:地球科學傳統,文化—環境傳統,區位傳統,區域分析傳統。
地球科學傳統,earth science tradition,這個傳統,把地球當作人類的棲息地進行研究的分支,主要研究環境。比如,自然地理學中的地貌,氣候與天氣。
文化—環境傳統,culture-environment tradition,人類是如何感知他們所處的環境,將注意力集中於文化層面。比如,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等。
區位傳統,locational tradition,也會被稱為空間傳統(spatial tradition)。這裡有個比喻,如果地質學是巖石,歷史是時間,社會學是人類,那麼,地理學就是地球空間。探索人類與支持人類的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空間格局。比如,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等。
區域分析傳統,area analysis tradition, 地球上很多事物,都具有空間規律性,內在的相似性。傳統的區域,指的是,利用某種指標,在地球表面劃分出一定的範圍的空間單位。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濟的發展,區域不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在相互協作與競爭的動態格局。
《地理學與生活》這一本書,all in one,把涵蓋的所有的關於地理學的知識,都放在書裡了。看起來龐雜的地理學科和知識,也是按照這四個傳統進行歸類,才得以完成。
經濟地理學中的五個產業
1845年-1849年,因為馬鈴薯枯萎病,愛爾蘭出現了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馬鈴薯枯萎病由馬鈴薯晚疫病的真菌引發,愛爾蘭的氣候溫暖潮溼,適合這種真菌滋生。
這件事對後來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接收了100萬移民,為修建運河鐵路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而且,玉米作為主食,也進入愛爾蘭,並經過愛爾蘭,進入歐洲其他地區。在此之前,主食都比較的單一。
這一系列的「天災」以及人為的因素,相互影響,最終對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再次驗證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看似各自獨立,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的。
經濟地理學(economic geography)研究人們如何謀生,以及謀生方式如何因地而異,以及經濟活動在空間中如何相互聯繫。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經濟活動的分類,按照經濟活動複雜性和難度的增加,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初級活動,第二產業活動,第三產業活動,第四產業活動,第五產業活動。
經濟活動的分類,一種方法是,按照經濟活動複雜性和難度的增加,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初級活動,第二產業活動,第三產業活動,第四產業活動,第五產業活動。
(1)初級活動,從土地上收割,或者擷取的活動。這個階段,和大自然的接觸最為頻繁,通常意義上的食物和原材料的生產,狩獵和採集,放牧和種植業,都屬於初級活動。
以農業為例,即使是初級活動,也包含了不同的階段,比如自給自足的階段,以及後來的商品農業。
在自給農業階段,所有成員靠自己種植糧食,很少有為了交換產品而進行生產。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
粗放型指的是使用大量的土地面積,採用較少的人力資源,投入少量的勞動力,當然,產出也少,人口密度也低。比如,遊牧業,他們定期遷徙。
在集約型農業中,是指在小塊土地上耗費大量的勞動力,產出高,人口密度也高。
在商品農業中,生產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需求,農業特徵變成了專業化。在自由市場經濟上,根據市場價格和生產成本,農民進行選擇,生產能夠帶來最大回報的農產品。
1826年,德國人杜能提出了農業區位的理論模式,簡單來說,他提出了一個杜能環。
以城市為圓心,周邊地區的土地,會因為城市職能,生產不一樣的產品。距離城市比較近的郊區,生產易腐爛、價格高,運輸成本高的農產品,比如蔬菜和牛奶。距離城市更遠的農場,用來生產不容易變質,運輸成本低,需求小的農產品。比如穀物種植。
(2)第二產業活動包括製造業,加工業,建築業和能源生產。指的是,改變原料的形態,或者將原料結合在一起,成為更有價值的商品。
在工業時代,德國經濟學家韋伯提出了最低成本理論,他用三個因素解釋一家製造業企業的最佳區位:相對交通成本,勞動力成本和集聚成本。
集聚指的是為了共同的利益,人和生產活動,聚集在一起。他們公用生產設施,能夠產生集聚效應。韋伯說,交通成本是決定區位的主要因素。
後來,有學者提出了替代原理(substitution principle),在工業生產中,可以用一種投入的增加,來取代另一種投入的減少。或者,在增加交通成本的同事,大幅度減少租金。通過替代效應,很多不同的地區,都可能成為最優製造業區位。
(3)第三產業包括零售和批發貿易,個人和專業服務。為初級產業和第二產業提供服務,以及為社會和個人提供商品和服務。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製造業等第二產業為經濟支柱被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所取代,已經完成這樣的轉變的發達國家,也就是進入了後工業化。
服務業在經濟中所佔份額越大,社會一體化程度和相互依賴程度就越高。然而,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含義寬泛,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個人零售業務,到高等級的以知識為基礎的專業性的服務活動,都是寬泛意義上的第三產業。
所以,為了識別第三產業中的差異,將第三產業限制在低層次的活動,主要滿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的職能。
(4)第四產業活動,從事教育,政府,管理,信息加工和研究的專業人士提供服務組成。
第四產業可以看做服務業的高級階段。需要用到專門的知識技能,溝通能力或者管理才能。這些知識產業部門,從事信息的生產,存儲,檢索或者發布。
(5)第五產業中,指的是各種大型機構中高層決策工作。代表著專業的,高收入專門人才,如頂級公司執行官,政府官員,從事研究的科學家。
最後
《地理學與生活》是入門級別的科普讀物,書裡有很多知識,都是高中地理學的知識點,讀起來並沒有很高的門檻。地理學知識特別實用,無論是出門旅行,還是看新聞,甚至思考問題的時候,了解一些地理學知識,無疑會增加很多思考的維度,以及趣味性。
通過地理學的知識,我們更加明白「地球村」這個詞,全球化的浪潮之後,整個世界其實是一體的,相互聯繫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