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與生活:了解一些有趣的地理小知識,提高認知力

2020-12-05 唐格拉爾說說說

地震,海嘯,這些災難,在我們的認知範圍中,當然算「天災」——這些都是自然災害。然而,如果懂得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識,我們就會明白,地震和海嘯這些災害對人類產生破壞性的結果,其實,他們的發生,並不僅僅是意外,其實,也有部分原因來自於人類。

比如,2004年12月發生了印度洋海嘯,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9.3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這次大海嘯共造成約29萬人死亡或失蹤、超過100萬人無家可歸。

根據《地理學與生活》作者所說,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人們沒有在印度洋建立海嘯預警系統。而且,據報導,泰國氣象委員會還曾經做過一個決定:出於對旅遊業的關照,而不發布可能的海嘯預警。此外,還有科學家說,對泰國以及印度的紅樹林沼澤的砍伐,增加了海嘯的破壞力。

所以,地理學,一直在研究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地理往?往大了說,可以構建多元思維模型,巴菲特的好搭檔查理·芒格說的,要學習各學科的知識,搭建多元思維模型,可能突然有一天,會產生lollapalooza效應。往小了說,以後看新聞的時候,旅遊的時候,對於這個世界,會有更多更深層次的認知。

《地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1975年,第一次想要編寫此書的時候,作者發現,很多大學的地理學系,會同時開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或者文化地理學等不同的課程。然而,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在通識課的時候,只會選擇一門課程,一本教材,所以,作者就想要編寫一本涵蓋地理學各個方面的通識教材,作為入門教材。

這本書的作者分別是:

阿瑟·格蒂斯 Arthur Getis,與人合著多本地理學教科書和兩本地圖模式分析專著。任《地理分析雜誌》聯合主編和《地理分析》與《區域科學論文集》編委多年。

朱迪絲·格蒂斯 Judith Getis,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美國中學地理學計劃的原作者之一。

傑爾姆·D.費爾曼 Jerome D. Fellmann,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職。教學與科研興趣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領域,特別是城市與經濟地理,以及地理文獻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今天,我們翻開《地理學與生活》,來了解一些基礎的地理學知識,看看這些東西,和我們的生活,有多大的關聯。

地理學研究什麼

我們對於地理的錯覺,在於覺得地理學就是關於地球,地圖的空間的知識。然而,地理學不僅僅是研究不同的事物處於何種空間,還有空間所容納的事物。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過程。

在1964年5月出版的《地理》雜誌中,威廉·D. 帕提森對於地理學的分類做了一個闡釋,提出了四種傳統:地球科學傳統,文化—環境傳統,區位傳統,區域分析傳統。

地球科學傳統,earth science tradition,這個傳統,把地球當作人類的棲息地進行研究的分支,主要研究環境。比如,自然地理學中的地貌,氣候與天氣

文化—環境傳統,culture-environment tradition,人類是如何感知他們所處的環境,將注意力集中於文化層面。比如,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等。

區位傳統,locational tradition,也會被稱為空間傳統(spatial tradition)。這裡有個比喻,如果地質學是巖石,歷史是時間,社會學是人類,那麼,地理學就是地球空間。探索人類與支持人類的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空間格局。比如,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等。

區域分析傳統,area analysis tradition, 地球上很多事物,都具有空間規律性,內在的相似性。傳統的區域,指的是,利用某種指標,在地球表面劃分出一定的範圍的空間單位。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濟的發展,區域不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在相互協作與競爭的動態格局。

《地理學與生活》這一本書,all in one,把涵蓋的所有的關於地理學的知識,都放在書裡了。看起來龐雜的地理學科和知識,也是按照這四個傳統進行歸類,才得以完成。

經濟地理學中的五個產業

1845年-1849年,因為馬鈴薯枯萎病,愛爾蘭出現了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馬鈴薯枯萎病由馬鈴薯晚疫病的真菌引發,愛爾蘭的氣候溫暖潮溼,適合這種真菌滋生。

這件事對後來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接收了100萬移民,為修建運河鐵路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而且,玉米作為主食,也進入愛爾蘭,並經過愛爾蘭,進入歐洲其他地區。在此之前,主食都比較的單一。

這一系列的「天災」以及人為的因素,相互影響,最終對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再次驗證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看似各自獨立,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的。

經濟地理學(economic geography)研究人們如何謀生,以及謀生方式如何因地而異,以及經濟活動在空間中如何相互聯繫。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經濟活動的分類,按照經濟活動複雜性和難度的增加,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初級活動,第二產業活動,第三產業活動,第四產業活動,第五產業活動。

經濟活動的分類,一種方法是,按照經濟活動複雜性和難度的增加,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初級活動,第二產業活動,第三產業活動,第四產業活動,第五產業活動。

五種類型

(1)初級活動,從土地上收割,或者擷取的活動。這個階段,和大自然的接觸最為頻繁,通常意義上的食物和原材料的生產,狩獵和採集,放牧和種植業,都屬於初級活動。

以農業為例,即使是初級活動,也包含了不同的階段,比如自給自足的階段,以及後來的商品農業。

在自給農業階段,所有成員靠自己種植糧食,很少有為了交換產品而進行生產。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

粗放型指的是使用大量的土地面積,採用較少的人力資源,投入少量的勞動力,當然,產出也少,人口密度也低。比如,遊牧業,他們定期遷徙。

在集約型農業中,是指在小塊土地上耗費大量的勞動力,產出高,人口密度也高。

在商品農業中,生產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需求,農業特徵變成了專業化。在自由市場經濟上,根據市場價格和生產成本,農民進行選擇,生產能夠帶來最大回報的農產品。

1826年,德國人杜能提出了農業區位的理論模式,簡單來說,他提出了一個杜能環。

杜能環

以城市為圓心,周邊地區的土地,會因為城市職能,生產不一樣的產品。距離城市比較近的郊區,生產易腐爛、價格高,運輸成本高的農產品,比如蔬菜和牛奶。距離城市更遠的農場,用來生產不容易變質,運輸成本低,需求小的農產品。比如穀物種植。

(2)第二產業活動包括製造業,加工業,建築業和能源生產。指的是,改變原料的形態,或者將原料結合在一起,成為更有價值的商品。

在工業時代,德國經濟學家韋伯提出了最低成本理論,他用三個因素解釋一家製造業企業的最佳區位:相對交通成本,勞動力成本和集聚成本。

集聚指的是為了共同的利益,人和生產活動,聚集在一起。他們公用生產設施,能夠產生集聚效應。韋伯說,交通成本是決定區位的主要因素。

後來,有學者提出了替代原理(substitution principle),在工業生產中,可以用一種投入的增加,來取代另一種投入的減少。或者,在增加交通成本的同事,大幅度減少租金。通過替代效應,很多不同的地區,都可能成為最優製造業區位。

(3)第三產業包括零售和批發貿易,個人和專業服務。為初級產業和第二產業提供服務,以及為社會和個人提供商品和服務。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製造業等第二產業為經濟支柱被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所取代,已經完成這樣的轉變的發達國家,也就是進入了後工業化。

服務業在經濟中所佔份額越大,社會一體化程度和相互依賴程度就越高。然而,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含義寬泛,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個人零售業務,到高等級的以知識為基礎的專業性的服務活動,都是寬泛意義上的第三產業。

所以,為了識別第三產業中的差異,將第三產業限制在低層次的活動,主要滿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的職能。

(4)第四產業活動,從事教育,政府,管理,信息加工和研究的專業人士提供服務組成。

第四產業可以看做服務業的高級階段。需要用到專門的知識技能,溝通能力或者管理才能。這些知識產業部門,從事信息的生產,存儲,檢索或者發布。

(5)第五產業中,指的是各種大型機構中高層決策工作。代表著專業的,高收入專門人才,如頂級公司執行官,政府官員,從事研究的科學家。

最後

《地理學與生活》是入門級別的科普讀物,書裡有很多知識,都是高中地理學的知識點,讀起來並沒有很高的門檻。地理學知識特別實用,無論是出門旅行,還是看新聞,甚至思考問題的時候,了解一些地理學知識,無疑會增加很多思考的維度,以及趣味性。

通過地理學的知識,我們更加明白「地球村」這個詞,全球化的浪潮之後,整個世界其實是一體的,相互聯繫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相關焦點

  • 《地理學與生活》:梳理古老地理學龐雜分支,可讀性強的經典之作
    高中地理課程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大部分,知識覆蓋面很廣,從太陽高度角,到大氣的熱力環流、巖石的三種分類,再到人口增長的三種模式、工業的五種主導型...地理雖然是人文學科,但有些內容顯然應該屬於自然科學。高考之後,文科生更會驚奇地發現,想繼續學習地理很難,因為大學的地理專業基本只招收理科生。地理學總是受到文、理分科的困擾,這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 讓地理科普更有趣
    從地理的視角探索中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中國地域廣大,景觀豐富,擁有冰川、湖泊、河流、海洋、黃土、巖溶等多種地貌類型。同時,中國大地上的人類活動也是廣泛的,不同時期的不同人群都在這片土地上繁衍,並創造出中華文明。所有這些都是今天中國的組成部分。
  • 學校裡枯燥的地理知識,用漫畫學起來竟然如此有趣,匹配90%中小學教材
    ,量身定製出九個貼合主題的漫畫主人公形象,每本書開篇先由主人公進行自我介紹,讓孩子迅速被帶進主人公所處的情境之中,跟隨它一起在冒險中學習有趣的地理知識。而家園則是一個頂著雞冠頭擁有火熱外表和內心的小可愛。 每個主人公都極具鮮明的特色,讓漫畫看起來更生動有趣。
  • 孩子智商高低與認知力有關!3個方法提高認知力!
    家長朋友們,今日份的數學思維題來啦~幼兒園小、中、大班,幼小銜接班的孩子都可以參與答題哦~小朋友,統計一下購物單,這次購物一共花了多少錢答案:解析:孩子智商高低與認知力有關!這3個提高認知力的方法值得借鑑提到認知力,很多家長的理解是對讀書、畫畫和認字的具體能力。
  • 旅遊小知識:有三個充足的理由說明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地理學
    旅遊小知識:有三個充足的理由說明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地理學文/世界旅遊全資訊有三個充足的理由說明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地理學。第一,地理學是唯一一個關注於了解不同地區自然現象和文化現象為什麼不同和怎樣不同的學科本書每一章都旨在向讀者提供塑造地球面貌的許多過程的基本知識:例如,第3章向讀者介紹使地貌發生撓曲、褶皺和斷裂、產生火山、引發地震和海嘯的構造力;第7章對文化地理學的討論,將為讀者提供一個了解文化中技術、社會和意識形態成分的框架,以及認識到一個使文化隨時間發生變化的力量。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與傳統的地理學有所不同,段義孚的人文主義地理學並不研究客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現象,而是以人的生存作為核心,研究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重在探究人直接經驗的生活世界和環境的社會建構,強調人性、人情、意義、價值和目的,關注人的終極命運,進而發現人類在生態整體中的定位以及人類與環境的本質關係。
  • 唐曉峰談人文地理與地理學史:舊事不在城南,意義便消解大半
    而對一個在中國生活而有著直接經驗的人,寫出類似程度的概述,會容易一些。當然,繼續敘述,也要貫穿地理學上的問題意識。段義孚在敘述景觀變化時,要講造成景觀變化的社會原因(重要的是經濟、人口),讀這個部分就很像是讀歷史。在中文版序言的結尾,段義孚有些感慨,他寫道:「至於城市裡的樣子,我到酒店外面散步,看見一個小區裡有一小塊綠地,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公園安全嗎?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講座一開始,傅伯傑院士就概括了地理學的內涵與特點。
  • 什麼是地理?地理是什麼?地球的一些道理。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又怎麼能跟我不去了解她呢?地理便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渠道,那麼什麼是地理呢?來自於百度百科的一部分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 8個有趣的地理小知識,學到就是賺到
    地理不僅是一門學科,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地理涉及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廣闊很多!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地理小知識,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讚哦!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級行政區是印度的北方邦,在這個邦裡長住的人口多達2億多,比我國的一個省還要多人!
  •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地理學科的四大傳統
    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組特別強調了從地理學科維度、中國地理課程百年發展維度,以及國際地理教育比較等維度,對學術領域的地理學科和課程領域的地理學科進行了深入研究,進一步明確了地理學科的使命、目標、思想方法和手段,並結合高中地理課程的特點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要求,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確立為地理核心素養。[3][4]全國各地多個版本的課程標準《地理》教科書得以再一次修訂。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自希羅多德以來,許多旅行者描述了這差異;自修昔的底斯以來,許多歷史學家和倫理學家把它們作為哲學思考的基礎。但是,把它們建成一門科學,即對它們尋求解釋的想法,直至很晚近的時候才有,差不多到18世紀末才開始出現。在那時以前,對那些被我們現在歸入人文地理學名下的事實,即地球表面上人類生活方式和聚居方式的研究,只是一種單純的描述。
  • 大類學子有話說|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它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看待我們生活的地球、來研究地球上的自然與人文的變遷過程與機理。大類培養讓我們初步了解整個學科的內涵,找到我們的興趣點,為我們大二選學院、選專業提供決定的依據。這樣使我們先形成整體學科觀念,再針對興趣點深入學習。
  • 豆瓣評分9.0《地理學與生活》:巴西人為什麼每年焚燒熱帶雨林?
    說起地理學,我們可能會聯想到這些知識——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中國位於東半球、北半球;……這些都是地理學科的實際問題,它們能於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空間位置,但在讀完厚厚的《地理學與生活》後,我們會發現,地理學的範疇絕不僅僅是地名、氣候、經緯度。
  • 重要活動|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
    為了打造高質量、多功能、國際化的品牌學術活動,經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從2018年起將中國地理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更名為「中國地理學大會」,英文名稱為「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 簡稱CCG」。2018年中國地理學大會在西安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地理科技工作者出席了大會。 2019年,恰逢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
  • 何為歷史地理學
    ,認為這才是歷史地理學未來發展的方向,因為歷史地理敘述應當重視過程,相比於地理變化,更加重視變化著的地理。書中一方面總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一般基礎理論的變遷,另一方面,以地理學這一學科的發展為線索,敘述了歷史地理學的構成、基本概念、邏輯結構等。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最初的對地表特徵的描述,還是現代地理學對地理現象進行理論化和規律性的總結,其本質都是關於地理空間的研究。可以說,空間概念是地理學的基本概念。
  • 在生活中流傳的7個有趣冷知識 其實都是錯誤的
    相信無論小時候在學校的課本裡,又或者家長老師的耳濡目染的傳授下,對於一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有趣冷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可是,如果小編要說,你們掌握的這些所謂正確知識,其實很多都是錯誤的,對此相不相信呢?今天就來聊聊在生活中流傳的7個有趣冷知識 但其實全都是錯誤的!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什麼是臨界知識?有一定的認知效率,並且在認識問題上,能看得清背後的實質,能解釋問題的現象。我們可以提高認知效率來提高認知深度,進而達到掌握臨界知識。認知深度不同的人,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都不同,掌握臨界知識可以讓你在工作和學習中更自如應對。臨界知識底層思維與方法我們學習臨界知識需要有2個底層思維,一是綠燈思維;二是以慢為快。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受限於方法,我們對微生物所驅動的生態功能動態的預測仍十分有限,未來的研究需藉助純菌株分離培養和全基因組測序等方法來填補這些知識空缺。本綜述系統總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進展與知識空缺。
  • 禮讚大師|李春芬:以畢生之力開拓世界區域地理研究
    專著《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和《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於1991年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辭海·世界地理分冊》《世界各國知識圖典》《上海地名辭典》等大型工具書,發表《秘魯200裏海洋權的地理分析》《區域地理:問題和展望》《地理學的傳統與近今發展》等多篇論文。 李春芬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和區域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