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檔案】
李春芬(1912—1996),地理學家。江蘇興化人。193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1943年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獲加拿大第一個地理學博士學位。1946年任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長、副校長,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地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地理教育委員會通訊委員等職。畢生從事地理教育,對區域地理和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專著《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和《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於1991年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辭海·世界地理分冊》《世界各國知識圖典》《上海地名辭典》等大型工具書,發表《秘魯200裏海洋權的地理分析》《區域地理:問題和展望》《地理學的傳統與近今發展》等多篇論文。
李春芬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和區域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
1912年10月10日,李春芬出生於江蘇興化白駒鎮。祖父習武,曾舉武秀才。其父李拱辰改業中醫,經營中藥鋪為生。李春芬幼年入私塾,12歲時轉讀小學,1927年入興化縣立初級中學。三年後,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省立南通中學普通科。在南通讀書的幾年裡,他親見張謇興實業、辦教育的壯舉,讀書人的心裡悄悄地種下了興邦強國的種子。
1933年,李春芬同時被武漢大學和中央大學錄取,擇中央大學外語系入,次年轉入地理系。1937年畢業後留校任地理系助教。抗戰爆發,遷校陪都。彼時的重慶沙坪垻,日機常常夜間來襲。李春芬便伴著燭光苦讀中外地理名著。兩年時間,瀏覽學術著作20餘冊,並留下了其中8部專著的詳細筆記,就此打下了紮實的學術基礎。
1939年,他以地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中英庚款第七屆留英公費生,卻因歐戰爆發暫緩赴英。其間,庚款委員會指定李四光和黃國璋兩位教授為其導師,進行學術準備。1940年,李春芬轉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受教於國際著名地理學家泰勒(Griffith Taylor)。
1943年6月,多倫多大學90多歲的老校長親手將加拿大第一張地理學博士學位證書頒給了一個年輕的中國人,他便是李春芬。
為此,一張俊朗的東方學人的面孔便留在了多倫多《明星報》的版面上。至今,這個故事依舊是中加地理學家碰頭時,寒暄之初的不二素材。
同年秋,李春芬赴美國哈佛大學地質地理系從事博士後研修,師從地理學家惠特萊錫(D.Whittlesey)。 1944年,李春芬就任美國內政部地名局專業四級區域地理學家。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是這份讀書人的擔當,讓李春芬毅然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回到了滿目瘡痍的祖國。1946年,應竺可楨校長之邀,李春芬任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開授地學通論、北美地理、地理學史、聚落地理等課程。憶初識恩師時的情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陳吉餘曾道:「還在遵義的時候,聽說李先生要就任浙大教授,大家都對他仰慕不已,翹首以待。1946年下半年先生回國,我也從貴州復員杭州,遂即前往探訪。先生以當年地理學發展趨勢相告,以國外研究成果相示,囑以紮實學習、認真工作相勉。」
杭州解放前夕,一路潰敗的國民黨瘋狂迫害愛國師生的民主運動,李春芬毅然應浙大學生自治會之邀,為其發行的紀念冊《求實橋》撰寫首篇教師文章,其追求真理的勇氣與浩然正氣令人欽佩。
一口氣籌建了三個地理系(科)
新中國成立之際,百廢待興,學界亦然。對於學人而言,是挑戰,更是報國之時。
李春芬一口氣先後主持籌建了三個地理系(科):1949年杭州解放,浙大史地分家,李春芬受命擔任地理系主任。新系成立,諸事周全,親自任教,開設新課,系務和教學不遺餘力,浙大地理系蒸蒸日上。1951年,李春芬兼任浙江師範專科學校地理科主任。
1952年院系調整,浙大地理系調整至新設立的華東師範大學。於是,李春芬再任華東師大地理系主任。
建系之初,李春芬和他的團隊可謂白手起家。房子一間,藏於校園一角;圖書寥寥,只堆了半個書架;雖授地理,卻一幅裱好的掛圖也沒有。
教書育人做學問,為師者肯定是最寶貴的財富。科系初創,需要配備的師資甚多,李春芬一一聘請,一方面盡力延聘胡煥庸等名師「加盟」,另一方面著手聘請兼職教授以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添置圖書設備,他親自過問,事必躬親,事無巨細。
師範教育特別重視課堂教學,每門課都需有教學大綱,每堂課需有教案,教師必須認真備課。李春芬以身作則,教材逐年添加新的內容,教案、備課一絲不苟,堪稱教師表率。
很快,地理系的工作便有了起色。1954年,保加利亞地理學家畢遂柯夫教授來到華東師大地理系參觀,他感慨道:即便在歐洲大陸,這樣的地理系也是不多見的。
作為系主任,他要求每一部門打好基礎,加強野外實習,達到學以致用的要求。他帶領全系400餘位師生在長江三角洲開展地理調查,研究成果豐富了中國地理科學內容。1956年,根據美國建設特色地理系的經驗,李春芬提出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向科學進軍的陣地和突破口,並大力支持建系之初隨之來滬的陳吉餘開拓河口海岸這一嶄新的研究領域。
針對國家需求,設置專門研究機構。1957年,由華東師範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聯建的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河口研究室成立,陳吉餘任研究室主任。如今它已發展成為實力雄厚的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60年後,在第四屆「地理學與中國全球戰略高層論壇」暨首屆「春芬論壇」上,言及恩師,96歲高齡的陳吉餘院士數次激動地說道:「師恩難忘。」正是在先生的指導和影響下,陳吉餘選擇了水文地理研究方向,並留在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研究所服務60餘年。李春芬多次派陳吉餘野外調研,陳吉餘說:「李先生非常重視課堂理論與野外實踐相結合,地理研究要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華東師大地理系初現規模後,李春芬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他在全國率先開設聘有蘇聯專家的自然地理教師進修班,招收自然地理研究生班。
改革開放後,李春芬成為了國內第一位區域地理專業博士生和博士後導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
掌舵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的26年時間裡,李春芬傾注畢生精力,帶領全系師生,將地理學培育、壯大成為全國一流學科。將華東師大地理系的招牌越擦越亮,直至將其建設成為我國地理學、尤其是世界地理研究的重鎮,依舊未曾放慢前進的步伐。
而後,李春芬歷任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及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長等職。
他熱愛地理科學事業,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地理學會工作。自1963年起,李春芬長期擔任中國地理學會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作為我國世界地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20餘年間他提倡區域地理學科基本問題的探索和研究,筆耕不輟,發表學術論文《區域地理:問題與展望》《我國世界地理研究的現狀和今後的任務》《如何提高世界 (區域)地理的教學質量》《中國世界區域地理的研究概況》(英文)等,從理論層面廓清世界地理發展的方向。
作為我國世界地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他組織全國地理工作者,協力完成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辭海·世界地理分冊》大型工具書和《世界鋼鐵地理叢書》《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兩套世界地理系列著作,為學科建設鞠躬盡瘁。
作為我國世界地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李春芬積極創辦學術期刊。直至上世紀70年代,國內尚無屬於世界地理研究者自己的學術園地。1980年,李春芬創辦《世界地理集刊》,並親任主編。至此,世界地理學人終於有了發表、交流研究成果的學術平臺。1992年該刊物經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批准,獲得正式期刊刊號,並更名為《世界地理研究》。
李春芬還曾擔任上海市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地理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教育部中學地理教材顧問、高等學校理工科教材地理組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理學組成員,為繁榮我國地理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8年,花甲之年的李春芬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79年9月,他終於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榮光與夢想,對於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求索與奮鬥的李春芬來說,這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做學問,就要做出一流的成果
「做學生,就要做一流的學生;做學問,就要做出一流的成果;辦地理系,就要辦一流的地理系」,李春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的研究涉及自然地理、理論地理、城市地理、農業地理、區域地理等學科領域,尤以世界區域地理的成果最為卓著。在其出版的學術著述中,區域地理作品數量約佔2/3,其中以世界地理為主。
1919年,在地理學分類體系圖中,著名地理學家費尼曼(N.N.Fenneman)將區域地理置於地理學的核心位置。上世紀30-40年代,此觀點盛行一時,被學界廣泛接受。受此影響,多倫多大學留學期間,李春芬便將「加拿大西安大略格蘭德河中遊河谷的區域地理研究」設定為他博士論文的選題。自此,區域地理就成為了其畢生砥礪深耕的主要方向。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李春芬對我國世界地理研究做了系統反思。他認為,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就事論事的現象描述,缺乏提綱挈領的綜合構思,因而缺乏整體感。
以對立統一學說為指導,李春芬提出了「地理環境結構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理論體現了地理環境是多樣性的統一體,反映了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區域性兩大特點。且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區域性兩大特點是不能分割的,兩者密切結合,相互依存。一方面,綜合性立足於地區,離開地區就不是地理學的綜合;另一方面,區域性也離不開綜合性,即離不開區域內部各組成要素的相互聯繫。
「一個洲的獨特性,一方面體現了該洲的整體性,同時也是有別於其他各洲的特殊性;這有別於其他各洲的特殊性,又體現了整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李春芬的兩部專著 《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科學出版社,1962年)和《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均以該理論作為貫穿始終的主線,這對於以現象描述為主的傳統世界地理研究模式是顛覆性的歷史突破。
通過對厄爾尼諾現象的動態分析,李春芬揭示了地理環境中「一個要素的變化可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以致地理環境總體特徵的變化」,從而進一步闡釋了地理環境內在緊密聯繫的整體性。
李春芬一貫重視基礎教學。一來,基礎教學是學生學好後繼課程和提高課程的前期準備;二來,授之以漁。推開自學的大門,學生方能行至高遠。作為系主任,他身體力行,親設基礎課程,講授地學通論長達六年之久,並開設地理名著選讀、精講芬奇(Vernor Clifford Finch)的 《地理學原理》(Elements of Geography)等課程。即便後來講授的各洲自然地理,也具有一定的基礎教學屬性。
在研究生教育培養中,李春芬親自開設專業文獻課,從組織材料到教學流程,均採用「系列化」和「循序漸進」的方法。他為學生選取的三篇地理文獻,在內容上相互聯繫,在層次上則呈遞進的階梯,其教授方式有明顯差異。對於第一篇文獻,李春芬逐句講解,選段翻譯,親加評述,並要求學生寫作全文摘要;對於第二篇文獻,李春芬只做概要介紹,再由學生閱讀後,寫作心得體會;對於第三篇文獻,則全由學生自學,編寫報告,最後師生討論,進行總結。對此,為學生者——華東師範大學湯建中教授的體會是:這種「系列化」 「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十分有助於學生的能力提高,讓人深受教益。
「一個人做學問,從一個詞、一個字就能看出他的功底。」
地理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解釋、解決問題,才是李春芬做學問不變的初心。
「李春芬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陳吉餘院士曾說:「李先生在地理科學方面,其學術淵博,可謂難見其項背。先生的地貌學修養,作為學生,深感敬仰。人文地理方面我曾聽過先生的聚落地理,確是自然、人文地理綜合的體現。先生更以畢生之力,開拓外國地理的研究,以應對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需求;先生著書立說,以應當前國際形勢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科學基礎。先生從地理學的地域觀點出發進行綜合分析,對一些國際問題有著獨特的見解。」
20世紀中葉,區域地理研究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知識的積累和傳播上面,面向問題的目標導向不清、深入探討問題的研究動力不足,以致學科發展的滯後性逐漸顯現。為此,李春芬明確指出,只有從問題出發,學術成果才有現實意義,地理學研究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如此,區域地理學科振興方能實現。
早在1948年,針對矛盾集中且尖銳的中東問題,李春芬便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地理因素看聖地紛爭》,明確指出了巴勒斯坦問題的本質——內在矛盾和外在因素糾葛在一起造成的,癥結在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歸根結底是土地和經濟的問題,絕非單純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對照中東地區的現狀,重讀先生的文章,不禁讚嘆作者見解之深刻,讓人透過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
「一個人做學問,從一個詞、一個字就能看出他的功底。」李春芬如是說。
上世紀70年代,為了捍衛國家主權,保護和發展民族經濟,發展中國家紛紛大聲疾呼「各國有權合理確立領海和管轄範圍」,一時間海洋權益成為國際熱點。為此,李春芬發表了《拉丁美洲國家為保護本國海洋資源而鬥爭》《秘魯200裏海洋權的地理分析》等學術論文。前文因緊密配合了當時行將召開的國際海洋法會議而備受關注,旋即被《北京周報》譯成英文刊發。後文則將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有機結合在了一起,分析了秘魯深厚的鳥糞層與眾多的海島、豐富的漁業資源、近岸的洋流循環與乾旱的氣候之間的緊密聯繫,強調了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對於發展秘魯民族經濟的重要性。通過闡釋秘魯洋流的生物界限與200海裡的高度吻合,科學論證了200海裏海洋權的合情與合理,也為自然地理學如何與人文地理學相結合、區域地理研究如何面向實際等問題樹立了典範。
李春芬面向問題研究世界地理的理念、方法和實踐,對於今日的學科建設依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為地理學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同時也賦予地理學特別是世界地理學科新的重大歷史使命。中國地理學者應當充分發揮地理學區域性和綜合性的學科優勢,深化世界國別和區域研究,推動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深度融合,不斷為我國國際合作打下學理基礎,把學科水平推升到一個新高度。
李春芬常常告誡他的學生:「研究學問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裡巴人;既要細水長流,也要緊趕時勢。」
如此通達,唯大師也。
作者:劉迪
編輯:劉迪
責任編輯:楊逸琪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