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地理學中的非表徵與再物質化研究進展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文化地理學中的非表徵與再物質化研究進展

  "Non-representational","Re-Materializing"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作者簡介:王敏,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廣州 510631; 江榮灝,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香港 999077; 朱竑,廣州大學華南人文地理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廣州 510006 王敏(1981- ),女,廣東澄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文化地理與城鄉規劃。E-mail:wminmin@m.scnu.edu.cn 朱竑(1968- ),男,通信作者,甘肅臨夏人,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社會文化地理與旅遊地理。E-mail:zhuhong@gzhu.edu.cn

  原發信息:《地理科學進展》(京)2019年第20192期

  內容提要:文化地理學以往對表徵和話語的過度重視,引起了部分學者對「非表徵」和「再物質化」的思考,呼籲關注日常生活中即時的、動態和無法被表徵捕捉的實踐和情緒,並重視物質實體的展演性、流動性、情緒塑造和符號交換的意義,引發和促進了新文化地理學對於情感、身體、實踐、展演和日常生活等議題的關注。論文對「非表徵」和「再物質化」的概念和核心理論進行了梳理,並對「身份、認同及空間的構建」「情感與空間氛圍」「身體與展演及意義」以及「權力與網絡」4個相關議題進行了討論,以期促進國內文化地理學對感知的、即時的和物質性的空間要素進行關注,並對新文化地理研究方法進行創新。

  Because the new cultural geography has been overemphasizing representations,symbols,and discourses,some scholars argue for the deployment of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and re-materializing,aiming to shed more lights on everyday life,immanence,practice,and affect,which are transient,progressing,and difficult to be presented by textual representations.The new paradigm also suggests to highlight the performativity,mobility,affective atmospheres,and meanings of symbolic exchange of matters and materiality,thus encouraging new cultural geography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topics of emotion,body,practice,performance,and everyday lif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s and essential concepts of non-representation and re-materializing,and discusses the related issues,including body,identit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affection and atmosphere of space; body,performance,and its meaning; and power and network.This study tried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of Chinese researchers to the embodied,perceived,and immediate geographical elements,and promote innovations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關鍵詞:非表徵/再物質化/新文化地理學/對話/研究方法/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re-materializing/new cultural geography/dialogue/research methods

  標題注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871127,41630635,41701149);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2018B030312004)。[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871127,41630635 and 41701149;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No.2018B030312004.]

 

  引用格式:王敏,江榮灝,朱竑.2019.新文化地理學中的非表徵與再物質化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38(2):153-163.[Wang M,Jiang R H,Zhu H.2019.「Non-representational」,「re-materializing」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Progress in Geography,38(2):153-163.]DOI:10.18306/dlkxjz.2019.02.001

  作為新文化地理學誕生的重要標誌,Jackson的《Maps of Meanings》一書從文化政治的角度討論了各類社會群體和權力關係如何通過符號與話語生產的方式爭奪文化意義(Jackson,1989),以及文化意義如何被呈現和傳達,這作為社會群體「重新呈現世界」方式的「表徵」開始成為文化地理學的重要概念。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Hall(1997)將文化實踐活動看作是社會表徵系統運作的結果,其中充滿著不平等的生產、交換和協商的過程,表徵即創造意義,通過語言和各種符號的形象表述使事物的意義逐漸複雜化。然而,新文化地理學者開始意識到,「表徵」作為語言文本的系統進程,其意義在記錄與閱讀的傳遞過程中可能會偏離原意,社會建構論也預設了文本優先於生活經驗和物質性的存在,難以深入地涵蓋日常經驗(Thrift,1996)。文本的權威性也因此受到質疑(周尚意等,2016)。許多能創造空間意義的「事物」與直接的、動態的體驗相關聯,不一定能間接地被表徵與構建(Lorimer,2008)。由於認為表徵中埋藏著有待發掘的最終意義,文化地理學者開始關注在日常路徑、身體動作、實踐技術和情感情緒中非預期地形成的生活意義(Lorimer,2005)。「非表徵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隨之於20世紀末逐漸成為文化地理學的重要思潮(Cadman,2009),並開始注重分析平凡的日常經驗、人類身體與情感的經歷,日常地理複雜的時空屬性以及日常生活的物質化和技術化進程(Thrift,2008)。同時,後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後現象學等思潮開始在人文地理學中興起,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客體的自主性存在以及人體與環境互動的現象經驗重新得到了人文地理學的關注(Ash etal,2016)。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新文化地理學的領軍人物之一,出於對新文化地理研究對文本、符號、話語與表徵等非物質性領域的反思,Jackson(2000)在《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的創刊號上倡導新文化地理學的「再物質化」,亦稱「重返物質主義」(re-materialization),呼籲重新認識物質性,引發了文化地理學者對於物質形式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思考。

  基於此,由於表徵的強勢地位而造成研究中日常生活、身體與情感等方面研究的缺失與偏離,以及日常生活和物質層面逐漸受到重視,逐漸形成了以「非表徵」和「重返物質主義」為主的兩大文化地理學新的演進動向,在不斷拓展新文化地理學研究多樣性的同時,也開始催生新文化地理學在方法論和理論層面的變革。本文嘗試對上述兩個概念及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梳理,以期促進國內外文化地理學者能夠更好地交流。

  1 「非表徵」理論與「再物質化」思潮的興起及其核心概念

  1.1 「非表徵」理論

  「非表徵」一詞最早由Thrift提出,其後指出非表徵不是一個理論,而是一種值得實踐的思考方式(Thrift,1996,2000)。非表徵理論以實踐和展演作為認識論(Thrift etal,2000;Vannini,2015),提倡從個體的持續身體參與和展演中挖掘非預期的和不斷被轉化的社會文化意義(Lorimer,2005),並強調身體與情感、情緒的空間塑造力量(Thrift,2008)。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觀點——人原本已經「在世界中存在」(being in the world),即人對於世界的「信任」隱含在具體生存活動之中,被認為是非表徵地理學的重要淵源(Cadman,2009;吳增定,2013)。首先,身體現象學的代表人物Merleau-Ponty提出的身體性概念認為,世界是被感知的世界,只有從身體這一角度出發,才得以向外理解空間性(引自陶偉等,2015)。其次,「表徵」傾向強調文本對真實世界的代表性,而預設文化象徵系統和話語秩序存在於特定實踐情景外,忽視了不斷湧現於身體動作、實踐和行為習慣中的能動意義(Anderson et al,2008)。因此,非表徵理論強調「湍流」(outflow)式的生活,呈現世界的永不止息,關注每時每刻都處在持續形成過程(becoming)中的日常生活事件(Vannini,2015)。而在以往的空間科學和社會建構主義學說中,地理事物的運動本質和趨勢以及生活的「主觀能動性」,都是較為容易被忽視的因素(Andrews,2014)。針對社會科學的再現觀對社會結構以及微觀與宏觀的界限的過分強調,非表徵理論提倡「關係性的思考」(relational thinking),強調事物是協同進化、共同創造和相互關聯的共同體,突顯關聯網絡的重要性(Anderson et al,2008)。再者,表徵能否捕捉到日常生活中具體而細微及稍縱即逝的日常生活和情緒體驗也飽受質疑。非表徵理論更強調具身化的情感,並認為,情感可對鮮明的引導力量進行生產(Thrift,2008),個體的感覺(affect)具有傳染性,從而影響其他個體,形成集體的情感環境和難以描述的強烈情感氛圍(Thrift,2004;Andrews etal,2015),並涉及身體與物件、生活、瞬時現象、事件和技術的眾多互動關係(McCormack,2006)。

  1.2 「再物質化」思潮

  無獨有偶,除非表徵理論外,人文地理學者對「非人類」(non-human)的探索也引發了「再物質化」思潮。隨著部分學者呼籲重新認識物質性和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客體(Thrift,2008),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文社會科學中「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的概念開始興起:物質實體不僅在個體、社區及社會中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實踐中無處不在,還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中具有文化意義和價值(Lury,1996)。「再物質化」思潮提倡認真對待物質性,將地理分析從文本、符號學和話語方法轉向文化在真實物體(actual object)中的物質表現(Jackson,2000;Philo,2000;Lees,2002;Kearnes,2003)。首先,「再物質化」思潮關注的內容是物質流動中的實踐意義,即物質如何流動,重新發展了物質的流動性意義,不再關注分析文化物質的傳播和擴散。其次,多元的物質景觀是微觀日常生活的重要展現,且不停滯於某一固定時空中。通過創造性地使用物質客體,並根據特定的話語和實踐進行設置,可使社會意義嵌入其中(Lury,1996)。再者,物質如何塑造地方氛圍,亦是文化地理學者的關注所在。因而,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和物質對人情緒的作用也是「再物質化」思潮的聚焦點,物質地理學指導之下的研究經常涉及身體、情感和情緒等主題。

  總體而言,上述兩大思潮皆是對以往新文化地理研究過分強調文本和話語的反思以及對非人類世界(non-human)的探索,其所強調的並非「放棄」表徵,而是「不只是」(more than)表徵,由此我們方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窺探人地關係以及空間意義的形成機制。這兩大思潮所指的社會是具有關聯性和物質性的,社會乃由複雜多元的物質客體所構成(Anderson et al,2008)。不僅是更為關注各種事物的聯繫所在,「非表徵」思潮也考慮各種「物質客體」(object)在社會現象形成、組構和在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Anderson et al,2008)。正如Lorimer(2005)所指出,「非表徵理論」已推動研究者更為關注「超人類的」和「超文本的」地理學。較於「非表徵」思潮,「再物質化」更多聚焦於物質實體,物質不再只具有功能性,而且具備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和社會文化力量(Anderson,2004)。此外,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新文化地理學對於空間感知的探討不限於對符號化的剖析,學界開始關注主體對空間的感知、表達和構建。空間中的景觀也不再只被視為視覺化的象徵物體和表徵系統,而是習慣下展演和實踐的體現(Macpherson,2010;Wylie,2006)和持續性的過程(process),其意義在人與景觀的互動之中生成。

相關焦點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牛肝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物種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但由於化石缺乏、物種界定困難和難以完整取樣,對真菌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昆明植物所須彌紅豆杉的譜系地理學研究最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連明博士在國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的資助下,對須彌紅豆杉的譜系地理學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進展如下:1. 項目組通過對須彌紅豆杉的生存狀況及資源現狀的深入調查,發現人為因素可能是導致該物種瀕危的主要原因;2. 通過對須彌紅豆杉43個居群815個個體進行了葉綠體trnL-F片段的測序與分析,共鑑定出29種葉綠體單倍型。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武漢植物園在薔薇科山莓草屬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如何理解北溫帶高山,特別是東亞區系中中國-喜馬拉雅植物的進化、遷移和擴散,對探究東亞植物的來源和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選取具有薔薇科北溫帶高山特徵成分的廣義山莓草開展了親緣地理學研究。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 訪談︱張偉然:歷史地理學80年,研究技術引領學科發展
    為了研究軍事地理,「文革」中陝西軍區曾專門給他提供一輛小吉普,那些軍事要塞,大多是別人根本看不到的地方,他想看哪裡看哪裡。到後來80年代招研究生了,他還帶著研究生到處跑。《河山集》前四集特別是二、四兩集裡面那些工作,沒有深厚的野外功夫,完全是做不出來的。譚先生身體差一點,再加上他主持編圖事情多,跑野外跑得沒那麼勤快;但在上海和太湖流域,也跑過不少。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1934年創刊,是反映我國地理科學研究水平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也是我國地理類優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同時,這個問題的解讀和理論上的突破,還能夠與歷史語言地理學、古人類學等學科的相關結論互相印證。而櫛蠶是一類非常罕見的無脊椎動物,亦可稱天鵝絨蟲、黏液蟲等,隸屬有爪動物門。現生櫛蠶包括2科(櫛蠶科Peripatidae和南櫛蠶科Peripatopsidae)54屬186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包括非洲中部、馬來半島、美洲中部、澳洲等地,中國無分布。
  • 新聞 | 第一屆中國生物地理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召開
    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145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大會圍繞「中國生物地理學的進展與展望」的主題,旨在總結和交流近年中國生物地理學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方法、技術進展和應用新成果,研討中國生物地理學問題的全球意義,以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生物地理學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等社會需求的重要作用。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在人文地理學發展中也起到了「雙刃劍」的作用。一方面,在大學中設置地理系講授人文地理學課程,在成立的地理學會和建立的地理研究所中設立人文地理學研究領域、組織人文地理學調查研究,使人文地理學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與整個地理學,乃至整個地學在中國早期得以同步發展。
  • 現在是歷史地理學最好的時代
    1934年,顧頡剛先生與譚其驤先生發起成立禹貢學會時,提出要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為現代的歷史地理學,當時急需的是地理學的技術手段和思想資源。抗戰中,史念海先生在重慶與顧先生討論歷史地理學該如何發展,顧先生指出當務之急是要向地理學學習。顯然出於同樣的考慮,抗戰後侯仁之先生留學英倫,學的就是源自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
  •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亞北美間斷的研究在極多的被子植物中開展。裸子植物由於起源較早,因此可能為探討東亞北美植物區系的地理聯繫提供更好的案例。儘管以前也開展了榧樹屬的研究,但缺點是取樣不全,且用以分析比較的都是基因片段。因此榧樹屬下的系統關係相對模糊。
  • 《秦嶺神樹》青銅樹或許有致幻的能力,物質化力量本身就是騙局
    劇中老癢在最後告訴吳邪青銅樹可以讓人擁有一種物質化的超能力,這種力量可以讓你擁有一切,現在大多數的觀眾似乎也認同了這種說法,畢竟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洗腦能力是很強的。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或許老癢又騙了吳邪呢!按照之前老癢的行事作風,他能把吳邪一路騙到秦嶺,那在最後再騙他一次又有什麼關係呢?
  • 《地理學與生活》:梳理古老地理學龐雜分支,可讀性強的經典之作
    高中地理課程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大部分,知識覆蓋面很廣,從太陽高度角,到大氣的熱力環流、巖石的三種分類,再到人口增長的三種模式、工業的五種主導型...地理雖然是人文學科,但有些內容顯然應該屬於自然科學。高考之後,文科生更會驚奇地發現,想繼續學習地理很難,因為大學的地理專業基本只招收理科生。地理學總是受到文、理分科的困擾,這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導 讀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一文是《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發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而特邀的學科發展綜述論文, 文中自然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和方向的進展由陳發虎、傅伯傑等相關學科的領軍科學家完成
  • 2019省考申論範文:構築物質化時代的精神家園
    在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中,想要快速提升申論寫作能力,必然要看一些高質量的範文,了解行文脈絡以及方向等等,中公教育專家在此以共享為主題,為大家做一下示範。我們不得不反思:在物質化時代,構建精神家園任重而道遠。共享——物質化時代的精神追隨。
  • 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在乾旱地區,泉水和村莊位置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在高山地區,在稀少的、坡向好的小片沃土和人類住所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繫。從文明發展為觀點來看,在位於陸半球中心的歐洲和孤懸在遼闊海洋中的澳大利亞之間,不是有著深刻的差異嗎?半島和島嶼,難道不有助於形成某些民族和國家的特性嗎?葡萄牙之所以與西班牙分離,難道不能部分地用它西方面向大洋,東方與西班牙隔著崎嶇山地及荒涼峽谷來解釋嗎?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環境理論與生態系統方向的指導思想是將地理學三個新方向結合起來,從地球表層物質體系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及其演化規律來說明地球表層的現狀和過去。因此,環境與生態系統在本科生課程中作為一門核心課,內容包括物理演化、化學演化、生物演化和生態系統四大部分,教學時數為180~240小時,以課堂講授為主;在研究生課程中,將它分為三門課,即環境學、生物系統學、生態系統學。
  • 何為歷史地理學
    大塚學派,則是側重實地調查,提倡研究地理現象的歷史背景。鑑於日本學界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的關於歷史地理學的本體論、目的論等方法論方面的著作,菊地利夫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出版了這部集大成的理論著作——《歷史地理學方法論》。這部著作在多個領域具有開拓意義,可謂是日本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