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在薔薇科山莓草屬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被子植物由於地質歷史的變遷,呈現出多種現代分布格局。高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植物特別是草本往往形成一些高山-北極分布模式,使得它們的分布式樣呈典型的天空島模式。如何理解北溫帶高山,特別是東亞區系中中國-喜馬拉雅植物的進化、遷移和擴散,對探究東亞植物的來源和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選取具有薔薇科北溫帶高山特徵成分的廣義山莓草開展了親緣地理學研究。在前期形態分類、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系統與進化學科組博士生張華傑在研究員王恆昌指導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多次廣泛取樣,並逐步收集歐洲等地區材料,結合北美已有數據,基於多個葉綠體分子標記,進行了居群的譜系分析。研究顯示,首先,這一廣布的複合群具有較高的遺傳分化和明顯的譜系地理結構,單倍型系統發育和網狀分析表明,三個大的分支中,最早分化出的集中在青藏高原東南,第二支在亞洲廣泛間斷分布,第三支則包含北極歐洲和北美。分子鐘估算山莓草起源於中新世末期,物種的分化集中在第四紀更新世。生態位模型表明物種在寒冷的末次盛冰期經歷了居群的擴張,在氣候相對溫暖的間冰期發生了收縮。青藏高原的譜系較早分化且具有多樣性。物種於第三紀中新世起源,全球氣候變冷時期,向東擴散,通過白令陸橋向北美傳播,向西沿著高山山脈向歐洲擴散,並通過北大西洋路橋向北美傳播,形成一個在北半球的雙向傳播路線,隨後在第四紀的冰期循環期間,經歷居群多次的擴張和收縮。北半球的高山山脈為山莓草提供了冰期的避難所,也為擴張提供了條件。而長距離擴散和地理隔離對其歐亞北美間斷分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一研究比較清晰地揭示我國西南部高山是某些被子植物草本重要的搖籃。最後,作者通過生態位模擬,對物種70年後的維持式樣進行了預測,顯示全球氣候變化格局下,物種在分布區有明顯萎縮的趨勢。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和中科院戰略先導A項目資助(grant to王恆昌),副研究員孫延霞協助指導。張華傑為第一作者,馮濤為共同一作。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Phylo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of Sibbaldia procumbens s.l (Rosaceae) 為題發表在期刊Froniters in Genetics

 

1: 廣義山莓草單倍型在北半球的地理分布圖 

 

2:廣義山莓草單倍型構建系統進化樹,分子鐘估算分化時間。

    被子植物由於地質歷史的變遷,呈現出多種現代分布格局。高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植物特別是草本往往形成一些高山-北極分布模式,使得它們的分布式樣呈典型的天空島模式。如何理解北溫帶高山,特別是東亞區系中中國-喜馬拉雅植物的進化、遷移和擴散,對探究東亞植物的來源和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選取具有薔薇科北溫帶高山特徵成分的廣義山莓草開展了親緣地理學研究。在前期形態分類、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系統與進化學科組博士生張華傑在研究員王恆昌指導下,對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多次廣泛取樣,並逐步收集歐洲等地區材料,結合北美已有數據,基於多個葉綠體分子標記,進行了居群的譜系分析。研究顯示,首先,這一廣布的複合群具有較高的遺傳分化和明顯的譜系地理結構,單倍型系統發育和網狀分析表明,三個大的分支中,最早分化出的集中在青藏高原東南,第二支在亞洲廣泛間斷分布,第三支則包含北極歐洲和北美。分子鐘估算山莓草起源於中新世末期,物種的分化集中在第四紀更新世。生態位模型表明物種在寒冷的末次盛冰期經歷了居群的擴張,在氣候相對溫暖的間冰期發生了收縮。青藏高原的譜系較早分化且具有多樣性。物種於第三紀中新世起源,全球氣候變冷時期,向東擴散,通過白令陸橋向北美傳播,向西沿著高山山脈向歐洲擴散,並通過北大西洋路橋向北美傳播,形成一個在北半球的雙向傳播路線,隨後在第四紀的冰期循環期間,經歷居群多次的擴張和收縮。北半球的高山山脈為山莓草提供了冰期的避難所,也為擴張提供了條件。而長距離擴散和地理隔離對其歐亞北美間斷分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一研究比較清晰地揭示我國西南部高山是某些被子植物草本重要的搖籃。最後,作者通過生態位模擬,對物種70年後的維持式樣進行了預測,顯示全球氣候變化格局下,物種在分布區有明顯萎縮的趨勢。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和中科院戰略先導A項目資助(grant to王恆昌),副研究員孫延霞協助指導。張華傑為第一作者,馮濤為共同一作。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Phylo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of Sibbaldia procumbens s.l (Rosaceae) 為題發表在期刊Froniters in Genetics上。
 
圖1: 廣義山莓草單倍型在北半球的地理分布圖 
 
圖2:廣義山莓草單倍型構建系統進化樹,分子鐘估算分化時間。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13 武漢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系統上,儘管形態和分子的證據都支持榧樹屬的單系性,但屬下的系統關係仍存在爭議。  東亞北美間斷的研究在極多的被子植物中開展。裸子植物由於起源較早,因此可能為探討東亞北美植物區系的地理聯繫提供更好的案例。儘管以前也開展了榧樹屬的研究,但缺點是取樣不全,且用以分析比較的都是基因片段。因此榧樹屬下的系統關係相對模糊。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二)科研水平顯著提高,各項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隨著植物園創新工作的不斷進行,植物園的各項創新研究與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特別是在植物資源保育、水生植物生物學研究及內陸水體植被研究、農林複合生態等基礎性研究上實現了優勢的突破,取得了一些原始科學創新成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植物園的科學普及功能的發揮上,植物園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 MPE:李捷等唇形科香茶菜屬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實驗室餘香琴博士在李捷研究員的指導下,對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進行了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學研究。通過對香茶菜屬植物集中分布地——橫斷山脈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科學考察,同時與日本東北大學的Masayuki Maki教授和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Alan J.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張倩和助理研究員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呼吸,造林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土壤呼吸增加。
  • 武漢植物園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Foundation species across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China」為題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B類專項(XDB3100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31670441)等項目的資助。  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幹擾,我國已成為生物多樣性喪失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時,保護生物學家通常只重視那些瀕危或者稀少的物種,而個體數目較多的物種因為普遍且豐富,較少受到保護和管理機構的關注。
  • ...菊科絹毛苣屬、肉菊屬與合頭菊屬的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2007CB411601)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625004, 40930209, 31000101)等項目的資助下,對分布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地區的絹毛苣屬(Soroseris)、肉菊屬(Stebbinsia)與合頭菊屬(Syncalathium)植物進行了分子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學研究
  • 牛肝菌生物地理學研究獲進展
    物種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但由於化石缺乏、物種界定困難和難以完整取樣,對真菌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
  • 版納植物園在生物質溶解、水解和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版納植物園生物質能源研究組方真研究組發現,當木粉和水加入微量的鹼性鹽後快速加熱至高溫高壓時,木粉在1.5秒內能完全溶解於高壓熱水中。若立即冷卻該均相水溶液,通過沉澱而得到微米木顆粒。如果該溶液繼續加熱至更高溫,木粉能完全均相水解為糖類來生產酒精。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廣布於世界各地,分為9個亞科、約100個屬2000多個種,已發現的所有類群至少在幼蟲階段都可發光。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全球變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顯著影響,但全球變化如何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目前仍然未知。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版納園外來植物飛機草入侵歷史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飛機草 (Chromolaena odorata) 是世界公認的多年生入侵性雜草, 原產於中、南美洲,現已擴散至非洲、亞洲、大洋洲和西太平洋(601099,股吧)群島的大部分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是世界上危害嚴重的100種有害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嚴重威脅著入侵地本地植物的生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 生物醫藥 - 中國高新網 - 中國...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
  • 武漢植物園在植物葉片質外體pH調節和應對細菌侵染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質外體是植物感受和適應環境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前沿區域。
  • 武漢植物園微塑料複合汙染的生態風險研究取得進展
    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廣泛存在於水體和陸地環境中。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間接攝入體內並在食物鏈上傳遞和富集,對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於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
  • 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分布限制的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博士生楊愛紅在副研究員姚小洪和研究員黃宏文的指導下,以孑遺植物鵝掌楸為研究對象,採用自主開發的葉綠體基因組微衛星以及核基因組微衛星分子標記(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Yang et al., 2012),在了解古氣候變化對物種地理分布的影響的基礎上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作出了重要貢獻。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深層土壤碳、氮礦化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田秋香在研究員劉峰的指導下,對中亞熱帶(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不同層次土壤進行培養實驗,分析不同溫度下土壤碳、氮礦化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同時利用此外,微生物功能群落多樣性可影響土壤中有機碳、氮的礦化,但同時土壤中有機碳和氮的有效性的動態變化可進一步引起土壤中微生物功能群落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