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植物園研究:微塑料被動物攝食後,表面重金屬解吸附率大
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於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然而,雖然已有研究對重金屬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特性進行了研究,但對於微塑料在不同環境下重金屬的解吸行為仍有很大的未知。
-
武漢植物園研究:微塑料被動物攝食後,表面重金屬解吸附率大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微塑料(MPs)對人類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這是一類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廣泛存在於水體和陸地環境中,可作為各種有毒汙染物(如金屬離子)的載體。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間接攝入體內並在食物鏈上傳遞和富集,對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在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系統探索了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過程,發現了傳統微塑料與可降解微塑料對農藥吸附特徵的顯著差異,揭示了可降解微塑料在土壤中有機農藥的積累和運輸中的重要作用。 微塑料(Microplastics)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其個體微小容易吸附環境中其他汙染物形成複合汙染,並可沿食物鏈傳遞,因此其對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日益引起關注,相關研究成為環境科學和環境生態學的研究熱點。農膜和地膜的廣泛使用,導致大量塑料碎片進入農田土壤,與有機農藥的共存有可能會對農業生態系統產生潛在危害。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在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研究方面取得...
,該研究系統探索了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過程,發現了傳統微塑料與可降解微塑料對農藥吸附特徵的顯著差異,揭示了可降解微塑料在土壤中有機農藥的積累和運輸中的重要作用。 微塑料(Microplastics)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其個體微小容易吸附環境中其他汙染物形成複合汙染,並可沿食物鏈傳遞,因此其對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日益引起關注,相關研究成為環境科學和環境生態學的研究熱點。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微塑料被動物攝食後 表面重金屬解吸附率大
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於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 然而,雖然已有研究對重金屬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特性進行了研究,但對於微塑料在不同環境下重金屬的解吸行為仍有很大的未知。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德國科學家Rillig是世界上最早關注土壤微塑料汙染的學者之一,他指出微塑料進入土壤後,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會影響土壤性質、土壤功能及生物多樣性。隨後,一些學者進行了相對深入的研究,發現土壤中的微塑料對水分、養分的運輸和作物生長均有不良影響。關於土壤塑料汙染今年已有綜述論文,他們比較全面地論述了相關的研究進展,總體比較宏觀。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海洋微塑料汙染作為新型環境問題受到全球重視。相對地,土壤特別是農用地微塑料汙染尚未引起廣泛關切。文章綜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來源、積累、降解、遷移及其生態環境和食物鏈的潛在風險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了相關的加強研究和監管對策建議。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13 武漢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煙臺海岸帶所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與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連禎、研究員駱永明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與機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微塑料可通過新生側根間隙進入可食作物》(Effective uptake of submicrometre plastics by crop plants
-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海洋和淡水體系中微塑料汙染和生態效應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眾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體環境中大量而廣泛存在,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對水生生物的生存與健康造成較大威脅,這些研究為世界範圍內開展水汙染防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土壤呼吸是陸地生態系統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產生深遠影響。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氣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氣中的甲烷,減緩全球變暖,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變化能夠通過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對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產生影響。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40多年來,武漢植物園針對我國華中地區兼具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植物區系特點,在植物分類學、地植物學、植物生態學、植物遺傳學、資源植物學等方面,為我國生物學基礎研究、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已成為我國在區域植物資源研究方面獨具特色、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的植物學研究機構。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荷蘭、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和瑞典也已經發出聲明,表示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應禁止在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中使用微塑料。微塑料汙染對我國近海生態系統構成了重要威脅,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外交壓力。然而,目前對微塑料在我國近海海洋環境中汙染的現狀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有害影響的認識仍比較缺乏;對海洋微塑料汙染的監測、控制和管理也缺乏有效技術和措施。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符哲琦 攝 中新網上海4月24日電(記者 陳靜)每年全球有大量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為此,多國海洋塑料汙染研究領域的70名專家學者和環保人士24日匯聚上海,共同聚焦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生態效應等熱點話題。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近日,由英國赫爾大學和赫爾約克醫學院共同牽頭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海產品中,貽貝、牡蠣和扇貝受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研究所涉及的動物種類包括軟體類、甲殼類、魚類和棘皮類 4 種動物,研究人員對檢索到的研究成果進行細化分析,並對其中發現的微塑料的平均值、標準差和範圍進行整理。該研究創建了一個定製化的誤差風險(risk of bias,RoB)評估工具,從研究設計、取樣、分析和報告四個方面,對研究進行了標準化的系統評估。
-
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安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