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在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2-13 北京食藥聯盟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農田環境研究室團隊在環境領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 6.792)相繼發表了題為「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orption kinetics and isotherms of fipronil on nondegradable forbid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以及「Strong sorption of two fungicides onto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 with emphasis on the negligibl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的研究文章,該研究系統探索了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過程,發現了傳統微塑料與可降解微塑料對農藥吸附特徵的顯著差異,揭示了可降解微塑料在土壤中有機農藥的積累和運輸中的重要作用。

  微塑料(Microplastics)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其個體微小容易吸附環境中其他汙染物形成複合汙染,並可沿食物鏈傳遞,因此其對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日益引起關注,相關研究成為環境科學和環境生態學的研究熱點。農膜和地膜的廣泛使用,導致大量塑料碎片進入農田土壤,與有機農藥的共存有可能會對農業生態系統產生潛在危害。

  質標中心農田環境研究室研究團隊針對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問題,選取四種典型傳統不可降解微塑料(PE、PS、PVC和PP)和兩種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和PBS),系統探索了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過程,發現了傳統微塑料與可降解微塑料對農藥吸附特徵的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兩種可降解微塑料的吸附能力遠大於其他不可降解微塑料(PBS > PLA > PP > PE > PS > PVC)。

圖1 傳統微塑料與可降解微塑料對典型農藥的吸附特徵

  此外,不同於傳統不可降解微塑料,可降解微塑料的吸附能力幾乎不受各種環境因素(ph值,鹽度,溶解有機質)的影響。

圖2 環境因素對微塑料吸附典型農藥的影響

  該研究結果凸顯出可降解微塑料吸附大量有機農藥的巨大潛力及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相對穩定的吸附能力,揭示了可降解微塑料在土壤中有機農藥的積累和運輸中的重要作用,為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的環境行為和健康風險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鞏文雯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質標中心陸安祥、梁剛、徐笠及李冰茹參與了部分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院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日期:2020-11-16

相關焦點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在微塑料-有機農藥複合汙染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標中心農田環境研究室團隊在環境領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 6.792)相繼發表了題為「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orption kinetics and isotherms of fipro
  • 武漢植物園微塑料複合汙染的生態風險研究取得進展
    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廣泛存在於水體和陸地環境中。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間接攝入體內並在食物鏈上傳遞和富集,對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微塑料的表面經常與重金屬等汙染物發生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汙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於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玉米南方銹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DNA指紋及分子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分子育種團隊在國際主流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題為「Identification forbid Fine Mapping of RppM, a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ce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本文針對近幾年來國內外關於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行綜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微塑料對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2)微塑料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3)微塑料與土壤動物的相互作用。最後,本文對未來關於土壤微塑料研究的重點方向進行了展望。
  • 化學方法預處理農藥廢水的現狀及研究方法進展
    農藥生產廢水是一種典型的高濃度有機廢水,成分複雜,其中含有一部分化學物質結構較為穩定、難以被微生物降解 [5] 。因此農藥生產廢水處理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農藥生產廢水有機物的質量濃度高;農藥生產過程中合成廢水的 COD 可高達幾萬 mg/L,有時甚至高達幾十萬 mg/L 以上。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按照汙染物性質,土壤複合汙染分為有機複合汙染、無機複合汙染和無機–有機複合汙染。根據土壤中汙染物來源,土壤複合汙染分為同源複合汙染和異源複合汙染。與水土汙染相比,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與滯後性,因此被稱為「看不見的汙染」。土壤具有汙染物的源與匯功能,包含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在內的所有汙染的90%最終都要進入土壤,因此,土壤汙染是生態惡化的一個縮影。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基因組編輯團隊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再獲新進展
    12月16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DNA指紋及分子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基因組編輯團隊在Frontiers系列新期刊Frontiers in Genome Editing上發表題為「Genome engineering in plant using an efficient CRISPR-xCas9 toolset with an expanded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海洋微塑料汙染作為新型環境問題受到全球重視。相對地,土壤特別是農用地微塑料汙染尚未引起廣泛關切。文章綜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來源、積累、降解、遷移及其生態環境和食物鏈的潛在風險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了相關的加強研究和監管對策建議。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
    關於土壤微塑料汙染 你知道多少?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近年來,海洋和淡水體系中微塑料汙染和生態效應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眾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水體環境中大量而廣泛存在,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對水生生物的生存與健康造成較大威脅,這些研究為世界範圍內開展水汙染防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完成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與破譯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宣布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與破譯,該研究成果於2012年11月25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影響因子為35.53)上在線發表。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鮮食糯玉米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育方面...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JCR 分區Q1)上發表題為「Sequence polymorphism of the waxy gene in waxy maize accessions forbi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waxy allele
  • ...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複合有機汙染場地土壤高效強化化學氧化...
    2019年1月25日,南開大學牽頭承擔的2018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土壤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 「複合有機汙染場地土壤高效強化化學氧化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專項主管首先介紹了「場地土壤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集中啟動會的情況,並傳達了近期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對項目的組織實施提出總體要求,要求項目牽頭單位承擔起主體責任,加強對項目參與單位的監督與協調;項目組要提高責任意識,注重技術創新性、明確研發增量和技術的實用性,同時要充分發揮諮詢專家的作用,為推進場地有機汙染修復技術進步、助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做出實質性貢獻
  • 人體47處被檢出微塑料,或成健康研究下一個熱點
    去年,世衛組織的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人體不太可能吸收大於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計對較小顆粒的吸收也有限。極小的微塑料顆粒的吸收和分布可能較高,但這方面的數據極其有限。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微塑料會對人體帶來什麼影響,但是這項技術將有助於發現人體內的塑料並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揭示塑料汙染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謝華/姜全團隊合作解析桃扁平果形調控機制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謝華/姜全團隊在桃高質量基因組組裝和基於結構變異圖譜解析桃扁平果形遺傳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論文「Genome structure variation analyses of peach reveal population dynamics forbid a 1.67 Mb causal inversion for fruit shape」於2021年1月5日在國際權威期刊《Genome Biology》(IF= 10.806)正式在線發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增強教授團隊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三廢」對土壤的汙染日益嚴重,而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由於具有隱蔽性、累積性和難降解性而備受關注。目前針對土壤重金屬汙染修複方法有客土法、鈍化法和生物修復法等,其中生物修復法因具有環境友好、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而備受關注。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團隊開發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汙染物修復菌劑,對三種有機磷農藥降解產物:4-硝基酚(甲基對硫磷產物)、3-甲基-4-硝基酚(殺螟松產物)和2-氯-4-硝基酚(異氯硫磷產物)複合汙染土壤開展了微生物修復,修復菌劑在8-16天能完全降解三種硝基酚汙染物(50 ppm)。此外,分子生態學研究表明生物增強不會影響土著微生物生態系統(Scientific Reports)。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