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進展 | 謝華/姜全團隊合作解析桃扁平果形調控機制
點擊上方「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選擇「置頂公眾號」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完成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與破譯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宣布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與破譯,該研究成果於2012年11月25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影響因子為35.53)上在線發表。
-
...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左進華團隊聯合英美科學家揭密蛇瓜基因組...
12月1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中心(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左進華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諾丁漢大學Donald Grierson教授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團隊、美國康奈爾大學BTI研究所費章君教授團隊聯合在農林科學Q1區Top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IF:5.404)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Snake
-
寧波大學揭示桃果實酸性轉化酶及其抑制子調控蔗糖代謝和冷害機制
然而,桃果實中轉化酶抑制子INHs對轉化酶VIN的調控作用尚不清晰。因此,解析桃果實酸性轉化酶PpVIN2及其抑制子調控蔗糖代謝和冷害的分子機制,有助於豐富桃果實冷害的發生機制,並為採後調控冷害和果樹品質改良提供理論基礎。
-
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如圖)。科研人員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
-
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制,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如圖)。科研人員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
-
桃自交不親和到自交親和的轉化機制
目前,桃中SI系統完全不可逆丟失的進化過程尚不清楚。因此,解析桃從SI到SC的轉化機制對於解析SI系統的完全和不可逆轉的喪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突尼西亞大學、西班牙自然產品和農業生物學研究所與亞熱帶和地中海園藝研究所的Donia Abdallah等人合作的題為
-
組蛋白H2A的單泛素化調控轉錄熱點染色質開關的分子機制
2021年1月12日,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周嶽課題組與西班牙植物生物化學和光合作用研究所Myriam Calonje研究員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2AK121ub in Arabidopsis associates with a less accessible chromatin state at transcriptional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玉米南方銹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DNA指紋及分子育種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分子育種團隊在國際主流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題為「Identification forbid Fine Mapping of RppM, a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ce
-
崔波到寧夏農林科學院調研
原標題:認真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 不斷提升我區農林科研質量水平 8月18日至19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崔波到寧夏農林科學院調研工作,自治區副主席曾一春參加調研。 崔波一行先後來到農林科學院作物所新基地、作物所本部、現代農業科研基地,仔細了解水稻、苜蓿新品種選育及玉米結構調整實驗研究,枸杞、瓜果、葡萄、果蔬種質創新及新技術展示示範,並召開座談會,聽取農林科學院改革工作推進情況匯報。崔波指出,近兩年來,農林科學院認真貫徹自治區改革意見精神,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內部機制更為科學,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鮮食糯玉米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育方面...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JCR 分區Q1)上發表題為「Sequence polymorphism of the waxy gene in waxy maize accessions forbi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waxy allele
-
基因組測序揭示結構變異影響桃農藝性狀形成的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皇家研究院及華中農業大學繪製了桃全基因組結構變異圖譜,並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在桃馴化、改良及農藝性狀形成中的重要角色,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基因組學重要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上。
-
基金委發布2019年與埃及合作項目初審結果—新聞—科學網
Cairo University 4 3191101622 尼羅河三角洲農田生態系統水-鹽-養分運移機理與調控機制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陳化榜研究員團隊聯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久然研究員團隊在Molecular Plant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ctivation of Mitochondrial orf355 Gene Expression by A Nuclear-Encoded DREB Transcription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機制是發展綠色、高效農作物病害防控技術的重要基礎。日前,美國科學院院士、杜克大學董欣年教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Gitta Coaker教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張杰研究員合作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題為「Plant Immune Mechanisms: from Reductionistic to Holistic Points of View」的展望綜述論文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