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自交不親和到自交親和的轉化機制

2020-11-05 園藝研究


植物在進化過程中通常會採取幾種策略來防止自交,從而促進異交,限制近親繁殖的有害影響。被子植物避免自交受精最常用的方法是SI(Self-incompatibility)系統。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SI向SC(Self-compatibility)的轉變是開花植物進化過程中最常見和最普遍的轉變之一。薔薇科植物超過200種,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果實價值,其中大多數表現出配子體的SI系統,桃(Prunus persica (L.))是其中已知的少數幾個具有SC系統的物種。目前,桃中SI系統完全不可逆丟失的進化過程尚不清楚。因此,解析桃從SI到SC的轉化機制對於解析SI系統的完全和不可逆轉的喪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突尼西亞大學西班牙自然產品和農業生物學研究所亞熱帶和地中海園藝研究所Donia Abdallah等人合作的題為Self-compatibility in peach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patterns of diversity surrounding the S-locus and analysis of SFB allele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研究了薔薇科植物中桃由SI轉化為SC的原因。以具有SI系統的李為對照,通過觀察24個自花授粉桃的生長狀況,確定了桃具有SC表型。在桃和其他李屬植物中,與SI系統直接相關的基因位於6號染色體上,利用配子體自交不親和位點(S-locus)和Prunus-TE-F2連鎖圖中自交不親和位點兩側的9個SSR標記探索了該區域的多樣性模式。通過對桃6號染色體基因組DNA進行LD分析,發現桃的自交不親和位點與周圍的SSR位點之間沒有顯著的LD,說明該物種的自交不親和位點缺乏NFDS(negative frequency dependent selection)

此外,作者獲得並鑑定了桃中SFB的等位基因(SFB1, SFB2),與李相比,桃的SFB1等位基因缺HVb區,而桃的SFB2等位基因缺乏V2、HVa和HVb區。蛋白質二級結構分析表明,桃的SFB2和李的SFBa主要區別在於SFB2中發現具有附加的α螺旋(α-8和α-9螺旋)。並且通過對這四種蛋白結構的c-末端比較,發現SFB1(α-10螺旋)和SFB2(α-10螺旋)上還存在額外的α-10螺旋結構,推測桃的SI系統丟失是由於c-末端區域的功能缺失突變所致。

通過對SFB1等位基因多態性和分歧性的分析以及MK試驗(PA/PS≈fA/fS)表明,SFB1等位基因似乎是中性進化的。此外,在SFB2中觀察到的非同義位點的負D值增加(Da> Ds)揭示了異質效應的特徵,並證實了一個強有力的正在進行的淨化選擇的特徵。根據所獲得的結果,作者推測SFB2等位基因在SFB1形成之前就開始多樣化,最有可能是在桃形態形成之後不久。


Fig. 1 Pollen grai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tube growth.


Fig. 2 Linkage disequilibrium extent at the end of the sixth LG.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0-00392-z




關於園藝研究

Horticulture Research 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現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英文期刊,是Nature旗下唯一的園藝領域專刊。所有關於園藝作物基礎和理論研究都可以投稿。Horticulture Research 科睿唯安JCR2019影響因子:5.404,位於園藝一區(第1/36名),植物科學一區(第16/234名),遺傳學一區(第24/177名)。2019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基礎版):位於園藝小類一區,植物科學小類一區,農林科學大類一區(Top期刊)。

相關焦點

  • 每日摘要:柑橘中自交不親和到自交親和的演化(Nature Plants)
    自交不親和(self-incompatibility,SI)是有花植物中防止自花受精和近親繁殖的重要機制。最廣泛使用的SI機制是利用S-核糖核酸酶(S-RNases)和S-locus F-boxes基因SLFs作為S決定因子。在柑橘中,SI是一個世傳的性狀,柚子(Citrus maxima)是自交不親和,而柑桔(Citrus reticulata)及其雜種是自交親和的。
  • 【CSIR】再說茶樹自交不親和
    茶樹作為多年生植物,表型變異豐富,異花授粉,孕育期長,高度近交衰退,自交不親和等造成其遺傳背景的極大雜合性,進而遺傳改良進展緩慢,
  • 茶樹為什麼自交不親和?
    關於SI有兩個經典的已知機制:配子體自交不親和(GSI)和孢子體自交不親和(SSI)。在GSI系統中,花粉不親和由S等位基因控制,花粉和雌蕊具有相同的S等位基因進而觸發不親和反應;在SSI系統中,不親和則是由花粉雙親的S等位基因引起。GSI在許多物種中都有發現,而SSI最典型的發生在十字花科中,二者都有雄性或者雌性決定的條件分別受不同的顯性基因控制。
  • 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
    但是二倍體馬鈴薯普遍存在自交不親和的現象,限制了自交系的創製。要實現「優薯計劃」,首先需要解決自交不親和的難題。克服自交不親和的傳統方式是利用來自野生馬鈴薯中的自交不親和抑制基因(S-locus inhibitor, 簡稱Sli),但是Sli基因被導入栽培種後會產生長匍匐莖、高龍葵素含量等一系列不良的農藝性狀,增加了遺傳改良的難度。
  • 清華大學黃善金組揭示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微絲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
    自交不親和性是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生殖隔離機制,通過阻止自交促進異交保證植物的遺傳多樣性,有利於植物進化和適應環境。在作物遺傳改良和雜種優勢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根據遺傳控制特性,自交不親和性可以分為配子體自交不親和和孢子體自交親和兩種類型。罌粟的自交不親和性屬於配子體自交不親和。
  • 筆記:介導自交不親和的SRK基因
    >自交不親和性的研究進展】當「自我」花粉落在柱頭上時, SCR與SRK同源二聚體互相識別, 並使SRK胞內域 自磷酸激活, 從而啟動SI反應(Ivanov等2010; Iwano和Takayama 2012), 這就是SI反應的上遊信 號識別過程【SRK-SCR轉基因擬南芥自交不親和性的研究進展】自交不親和 ( Self-incompatibility,
  • 梨樹為何不願「近親結婚」 花粉管中暗藏梨自交不親和性的秘密
    記者3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發現了梨自交不親和性反應信號轉導機制,解開了植物世界的進化篩選法則,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許多植物經過漫長的進化與自然篩選,逐漸演化出了自交不親和性,抑制自交、促進異交,從而使得自然界更為豐富多彩。」
  • 寧波大學揭示桃果實酸性轉化酶及其抑制子調控蔗糖代謝和冷害機制
    前期研究發現低溫誘導桃果實酸性轉化酶(vacuolar invertase, VIN)PpVIN2表達量快速上升,促進蔗糖的快速分解,造成細胞膜穩定性下降,降低桃果實抗冷性。轉化酶抑制子(Invertase inhibitors, INHs)是高等植物中蔗糖代謝的重要調節因子,可以抑制轉化酶的活性從而維持蔗糖含量,在番茄和馬鈴薯中已經有相關研究報導。
  • 自交和自由交配的區別
    、小麥等兩性花植物,其自花授粉的過程就稱為自交;而像玉米、黃瓜等單性花植物來說,自交是指同株異花授粉。所以自交的概念適用於植物,含義是自花授粉或雌雄同株的異花授粉。  對動物而言,大多數為雌雄異體,雖有像蚯蚓等雌雄同體的低等動物,但為防止物種衰退現象,它們也通常進行異體受精。因此,在動物種群中,若沒特殊說明,自交的含義是指基因型相同的雌雄異體交配。
  • 異型花柱植物自交發育信號首次發現
    異交向自交的轉變,通常被認為是被子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的整體趨勢。在被子植物中,約有10%—15%的物種呈高度自交,已有的研究證據表明這些星散分布的自交物種多數是從其異交的祖先類群中經過多次獨立分化而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和王紅研究組多年來關注異型花柱植物種群生態學和進化遺傳學研究,發展了具異型花柱的滇丁香屬、報春花屬等日趨成熟的研究模式。
  • 自交、隨交、自交並逐代淘汰隱性個體和隨交並逐代淘汰隱性個體的概率推算
    解析試題分析:(1)連續自交和隨機交配的F1代的Aa的基因頻率都是1/2,所以Ⅰ和Ⅳ符合,但是如果隨機交配不淘汰隱性個體,後代雜合子都是1/2,連續自交的結果是純合子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雜合子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所以Ⅰ是隨機交配的結果【可推:曲線Ⅰ的縱坐標是1/2】,Ⅳ是自交的結果。
  • 科研|異型花柱植物自交發育信號首次發現
    異交向自交的轉變,通常被認為是被子植物交配系統演變的整體趨勢。在被子植物中,約有10%~15%的物種呈高度自交,已有的研究證據表明這些星散分布的自交物種多數是從其異交的祖先類群中經過多次獨立分化而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和王紅研究組多年來關注異型花柱植物種群生態學和進化遺傳學研究,發展了具異型花柱的滇丁香屬、報春花屬等日趨成熟的研究模式。此前,該團隊周偉副研究員等在交配系統演化及其生態和遺傳效應等熱點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多個有害突變導致馬鈴薯自交衰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李晨)自交衰退在異花授粉植物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進行連續多代自交後,會出現生理機能的衰退,表現為生長勢減弱
  • 科研進展 | 謝華/姜全團隊合作解析桃扁平果形調控機制
    日,我院謝華/姜全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Genome Biology》(IF= 10.806)正式在線發表研究論文「Genome structure variation analyses of peach reveal population dynamics forbid a 1.67Mb causal inversion for fruit shape」,兩團隊在桃高質量基因組組裝和基於結構變異圖譜解析桃扁平果形遺傳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基因組測序揭示結構變異影響桃農藝性狀形成的機制
    研究團隊以336份桃種質資源為材料,通過全因組深度重測序鑑定到20多萬個結構變異。在此基礎上,解析了桃基因組的結構變異特徵,發現高達98%的基因上有結構變異的發生;開展了果實成熟期、果實形狀、近核處顏色等26個農藝性狀的全基因組結構變異關聯分析,發掘了多個農藝性狀的關鍵基因及其遺傳變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