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為什麼自交不親和?

2021-02-10 茶言觀茶

        自交不親和(Self-incompatibility, SI)是阻礙包括茶樹在內的絕大多數園藝作物育種進程的主要限制因素。關於SI有兩個經典的已知機制:配子體自交不親和(GSI)和孢子體自交不親和(SSI)。在GSI系統中,花粉不親和由S等位基因控制,花粉和雌蕊具有相同的S等位基因進而觸發不親和反應;在SSI系統中,不親和則是由花粉雙親的S等位基因引起。GSI在許多物種中都有發現,而SSI最典型的發生在十字花科中,二者都有雄性或者雌性決定的條件分別受不同的顯性基因控制。

        目前茶樹中的SI機制還不清楚,前期有研究表明茶樹的SI可能是late-acting self-incompatibility system (LSI), in that self-pollinated pollen tubes elongated through the style but failed in fertilization。LSI是一個新的SI系統,但是其分子機制還不清楚。此外,有研究者通過轉錄組分析認為茶樹的SI可能也屬於GSI系統。在本研究中,作者繼續對茶樹的SI進行探索。

        作者以兩個十年生的茶樹品種「Fudingdabai"和」Yulv"為材料,進行如下四種授粉方式:『Fudingdabai』(♂) × 『Fudingdabai』 (♀), 『Yulv』 (♂) × 『Yulv』 (♀), 『Fudingdabai』(♂) × 『Yulv』 (♀), and Yulv』 (♂) × 『Fudingdabai』 (♀)。分別在授粉後8、24、48、72 h對授粉和未授粉的雌蕊取樣進行RNA提取用於轉錄組測序分析;同時對不同授粉形式的花粉管生長情況以及雌蕊上的離子組分進行了檢測(鈣離子通常作為自交不親和的指示物)。

        結果顯示兩個品種的花粉活力相似,而雜交能夠促進花粉管生長;而雌蕊離子組分中,鉀離子含量最多,其次依次是鈣離子、鎂離子、五價磷離子,自花授粉後鈣離子含量增加而雜交授粉後鈣離子濃度降低,鉀離子則正好相反,表明鈣離子和鉀離子信號在茶樹自交不親和中有著特殊作用。未授粉和授粉的雌蕊中共鑑定到990個差異表達基因,而自交和雜交後48 h的雌蕊中共鑑定到3個共有的差異表達基因,它們分別編碼UDP-糖基轉移酶基因(UGT74B1)、線粒體鈣單向轉移蛋白2(MCU2)和G型凝集素S受體類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G-type RLK),表明它們在茶樹自交不親和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

相關焦點

  • 【CSIR】再說茶樹自交不親和
    茶樹作為多年生植物,表型變異豐富,異花授粉,孕育期長,高度近交衰退,自交不親和等造成其遺傳背景的極大雜合性,進而遺傳改良進展緩慢,
  • 龍井茶為什麼好?科學家繪出了栽培茶樹進化路線圖
    該研究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龍井43」基因組大小為3.26Gb,scaffold N50達到143.85Mb,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在單鹼基水平和scaffold水平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準確性,獲得了33556個高質量的注釋基因。研究發現,「龍井43」與抗病、風味代謝及自交不親和相關基因家族發生擴張,與抗逆等相關的基因發生正選擇。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完成組裝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完成。該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筆記:介導自交不親和的SRK基因
    >自交不親和性的研究進展】當「自我」花粉落在柱頭上時, SCR與SRK同源二聚體互相識別, 並使SRK胞內域 自磷酸激活, 從而啟動SI反應(Ivanov等2010; Iwano和Takayama 2012), 這就是SI反應的上遊信 號識別過程【SRK-SCR轉基因擬南芥自交不親和性的研究進展】自交不親和 ( Self-incompatibility,
  • 我國科學家在龍井茶樹品種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北京時間9月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 清華大學黃善金組揭示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微絲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
    自交不親和性是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生殖隔離機制,通過阻止自交促進異交保證植物的遺傳多樣性,有利於植物進化和適應環境。在作物遺傳改良和雜種優勢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根據遺傳控制特性,自交不親和性可以分為配子體自交不親和和孢子體自交親和兩種類型。罌粟的自交不親和性屬於配子體自交不親和。
  • 華中農大揭示了茶樹重組交換模式和種質資源間複雜親緣關係
    ,且自交不親和。該研究對135個精細胞進行分離和測序,並開發構建遺傳圖譜的流程,成功地將茶樹基因組進行了分型(圖1)。基於分型結果,對茶樹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重組交換模式進行了探究,發現茶樹的交換熱點在基因組中近似隨機分布,而且相較於玉米,茶樹表現出更強的交換抑制現象。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 從組裝「龍井43」染色體基因組入手,我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18日電 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 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
    8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克服了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 桃自交不親和到自交親和的轉化機制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SI向SC(Self-compatibility)的轉變是開花植物進化過程中最常見和最普遍的轉變之一。因此,解析桃從SI到SC的轉化機制對於解析SI系統的完全和不可逆轉的喪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每日摘要:柑橘中自交不親和到自交親和的演化(Nature Plants)
    自交不親和(self-incompatibility,SI)是有花植物中防止自花受精和近親繁殖的重要機制。最廣泛使用的SI機制是利用S-核糖核酸酶(S-RNases)和S-locus F-boxes基因SLFs作為S決定因子。在柑橘中,SI是一個世傳的性狀,柚子(Citrus maxima)是自交不親和,而柑桔(Citrus reticulata)及其雜種是自交親和的。
  • 茶樹為什麼多生「南」而不生「北」?
    【為什麼茶樹多生長在南方呢?】人們現在知道的茶樹,根據植物學劃分,屬灌木或小喬木,是由山茶目、山茶科和山茶屬演化而來的,而茶樹的祖先則可以追溯到新生代第三紀至第四紀之間。當時的茶樹並非只生存於我國的西南山區,相反,它們遍布大陸各地。
  • 為什麼說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雲南的普洱市有一棵「茶樹王」,樹幹高13米,經考證已有1700年的歷史。近年來,在雲南的思茅鎮,人們又發現了兩棵樹齡為2700年左右的野生「茶樹王」,需要兩人才能合抱。在這片森稱中,直徑在30釐米以上的野生茶樹有很多。
  • 茶花是不是茶樹的花
    茶樹開的花茶樹(Camellia sinensis),也就是用來做茶葉的茶樹,開的花相對來說不那麼容易見到。它開花白色,小小的,約一元硬幣大,掩藏在墨綠葉片中比較容易被忽略。比起前面三種觀賞茶花,茶樹開的花可真是單薄。因此很少被用作觀賞,城市園林綠化裡一般不會種它。而且由於茶樹花會消耗植物體的大量養分,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所以茶園養護時往往會人工摘除花朵。
  • 茶樹是如何進化的?我國科學家揭示茶樹基因秘密
    那麼,在過去數千年中,茶樹是如何進化的呢?近日,科學家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茶樹的野生近緣種,也就是茶樹的祖先,在長期的進化和傳播過程中,進行了兩個方向的分化。王新超介紹,一種是大葉種茶樹,一種是中小葉種茶樹,在被人類不斷馴化的過程中,兩類茶樹種群逐漸分化出不同的特徵。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合作團隊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研究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植物的故事】茶樹
    茶樹是一種小型樹,雖然叫茶樹,但和茶一點關係也沒有,枝條長長,花為白色,它的生命力旺盛,即使被砍斷,也能維持生命一段時間,精油是萃取其枝條及葉片,呈透明無色,香味很像松油及尤加利。澳洲的原住民在很久以前就認識茶樹的好處,當世人都還當它是野草時,他們就懂得用茶樹的葉子治療感染的傷口!二戰期間,士兵和水手都配給一些精油,隨身帶著,用於治療熱帶感染和發炎的傷口,毒蛇咬傷時也可做為解毒劑。茶樹是芳香療法中的新角色,但它受歡迎的程度與曰俱增,因為茶樹刺激免疫系統的效果非常好。澳洲、美國和法國都在研究茶樹抗感染、抗黴菌的效力,特別是用來治療各種皮膚病的效力。
  • 武夷山的茶樹,來源於哪兒?
    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於上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樹栽培和茶葉生產已有四、五年千的歷史。
  • 茶樹的一些基礎知識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我國茶樹品種主要性狀和特性的研究,並照顧到現行品種分類的習慣,我們將茶樹品種按樹型、葉片大小和發芽遲早三個主要性狀,分為三個分類等級,作為茶樹品種分類系統。各級分類標準如下:第一級分類系統稱為&34;。分類性狀為樹型,主要以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而定。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