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龍井茶樹品種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2020-09-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9月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茶樹在我國分布廣泛,種質資源豐富,六大茶類各具特色,而有關茶樹進化的研究尚少。研究團隊首先以我國著名的優良茶樹品種『龍井43』(C.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Longjing 43)為材料,利用研究團隊自主開發的三代組裝軟體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Hi-C)等技術,克服了其基因組高度雜合、重複序列比例高等複雜基因組組裝難題,完成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組裝。『龍井43』基因組大小為3.26 Gb,DNA框架(scaffold) N50達到143.85 Mb,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在單鹼基水平和scaffold水平都達到了較高的準確性,獲得了33556個高質量的注釋基因。研究結果發現『龍井43』與抗病、風味代謝和自交不親和相關基因家族發生擴張,與抗逆等相關的基因發生正選擇。基於組裝的高質量基因組,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39份有代表性的茶樹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研究結果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發現隨著栽培區域的擴張,增加了茶樹種群間的雜合性和廣泛的基因流;茶樹野生近緣種群是中小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茶變種)(C. sinensis var. sinensis)和大葉茶品種(植物分類上多屬於阿薩姆茶變種)(C.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祖先,馴化過程中二者的選擇方向存在差異,中小葉茶 (茶變種)在長期馴化過程中與茶葉風味相關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和抗病相關基因受到選擇強於大葉茶(阿薩姆變種)茶樹。

『龍井43』是來源於西湖龍井群體種的優良品種,以其發芽早、品質優、抗逆性強等優良經濟性狀而深受我國茶農歡迎,在我國綠茶主產區推廣面積居於前列。今年適逢『龍井43』發現60周年,該研究結果解釋了『龍井43』質優、抗逆的分子本質,具有較好的紀念意義。

文章共同一作為茶葉所王新超研究員、基因組所博士研究生馮虎、基因組所常玉曉研究員、茶葉所馬春雷副研究員、茶葉所王麗鴛研究員和茶葉所郝心願副研究員。文章共同通訊作者為茶葉所楊亞軍研究員、基因組所阮珏研究員、茶葉所陳亮研究員和昆明動物所王國棟研究員。基因組所李阿倫、崔鵬研究員、王曉波、艾成、趙勝和吳志超,茶葉所成浩研究員、王璐副研究員、金基強副研究員和韋康研究員,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劉本英研究員和李友勇副研究員也參與了研究工作。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農業基因組協同創新項目、浙江省茶樹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項目、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和雲南省創新研究團隊等項目資助。

圖1 『龍井43』基因組特徵和質量評估結果

圖2 重測序茶樹樣品分布及進化分析

圖3 茶變種和阿薩姆變種基因選擇揭示了不同的馴化方向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228-8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董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茶是世界性飲料。茶樹起源於中國,在我國分布廣泛,種質資源豐富,紅茶、綠茶、烏龍茶、黃茶、黑茶、白茶等6大茶類各具特色,但有關茶樹進化的研究卻很少。研究人員先以我國著名的優良茶樹品種「龍井43」為材料,克服其基因組高度雜合、重複序列比例高等難題,完成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的組裝。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 我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董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茶是世界性飲料。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完成組裝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完成。該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茶樹是如何進化的?我國科學家揭示茶樹基因秘密
    那麼,在過去數千年中,茶樹是如何進化的呢?近日,科學家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中國農科院茶葉所研究員王新超介紹,「茶樹的起源,目前科學界大部分都認為是中國。此前有印度起源說,但隨著科學家們在我國西南地區茶樹野生近緣種的發現,這一說法很難再站住腳。因為在中國發現了大量茶樹的野生近緣種,所以普遍認為起源於中國。」
  • 從組裝「龍井43」染色體基因組入手,我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18日電 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 我國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龍井43」資料圖片據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官方網站消息,近日,由農科院茶葉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農科院茶葉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
    Nature Commun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助力茶樹基因組學研究責編 | 奕梵茶樹(Camellia sinensis)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
  • 我科學家通過破譯性狀密碼 揭示茶樹起源演化軌跡
    新華社訊 (記者董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茶是世界性飲料。茶樹起源於中國,在我國分布廣泛,種質資源豐富,紅茶、綠茶、烏龍茶、黃茶、黑茶、白茶等6大茶類各具特色,但有關茶樹進化的研究卻很少。
  • 科學家繪出了栽培茶樹進化路線圖
    該研究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研究團隊首先以我國著名的優良茶樹品種「龍井43」為材料,利用研究團隊自主開發的三代組裝軟體結合高Hi-C等技術,克服了其基因組高度雜合、重複序列比例高等複雜基因組組裝難題,完成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組裝。
  • 今日科技話題:茶樹起源演化、玉兔二號、高分十一號02星、海底「樹葉」、新型發光真菌、胰島細胞皮下移植
    1我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
  • 世界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在昆啟動
    ——世界上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已在昆明正式啟動。 據介紹,首創開展的對雲南大葉茶的全基因組測序,是繼人類開展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血吸蟲基因組測序計劃、家蠶基因組測序計劃、黃爪基因組測序計劃、大熊貓基因組測序計劃等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計劃項目之後,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啟動的一項首次對樹木開展的全基因組測序。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首次最大的一次樹木基因組測序項目。
  • 關於茶樹品種分類命名
    根據自然情況下茶樹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茶樹可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根據葉片大小可分為特大葉類、大葉類、中葉類和小葉類。 葉片大,芽頭粗大,多數品種葉長在14釐米以上。芽葉中多酚類物質含量高。這類品種分布於溫暖溼潤的地區,適宜制紅茶,品質上具有滋味濃鬱的特點。 2.小喬木型 小喬木型茶樹屬於進化類型,分布於亞熱帶或熱帶茶區,抗逆性相比於喬木類型要強。植株較高大。分枝較稀,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在10~14釐米。
  • 文獻閱讀: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研究茶樹起源
    根據形態特徵,茶樹栽培種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阿薩姆種和中國種,這兩種茶在形態上具有很大差別。由於它們之間很容易授粉,因此產生了它們的雜交種:Cambod種。儘管認為茶樹起源地普遍被認為是印度,緬甸和中國接壤的地區(印度半島東南部、緬甸北部、中國西南部(西藏)的交界點,也有的認為是緬甸北部、越南和中國四川,這是我在其他資料上看到的),但尚不清楚中國和阿薩姆邦茶的具體起源地。所以作者嘗試利用葉綠體基因組來探究印度種茶樹的起源。
  • 湖南茶樹種質資源
    各種類型的茶樹在形態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水平上都表現出連續、漸進的演化趨勢(表1-2),茶樹品種分類主要依據生物學性狀和經濟性狀。-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又是茶樹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
  • 茶樹的一些基礎知識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我國茶樹品種主要性狀和特性的研究,並照顧到現行品種分類的習慣,我們將茶樹品種按樹型、葉片大小和發芽遲早三個主要性狀,分為三個分類等級,作為茶樹品種分類系統。各級分類標準如下:第一級分類系統稱為&34;。分類性狀為樹型,主要以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而定。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 安徽農業大學趙劍課題組在大豆和茶樹代謝生物學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大豆種子含有高達30-40%食用蛋白和20%左右的食用油脂。中國近幾年進口大豆量繼續攀升從6千萬噸到近一億噸。但古四倍體大豆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難度大,進展緩慢。安徽農業大學趙劍團隊一方面開展茶樹黃酮類等特徵性次生代謝研究,也在國家重點研發和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繼續支持下,開展與大豆營養品質形成機理相關的大豆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並在近2年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先後發表1篇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1篇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3篇Plant Journal, 和1篇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茶樹為什麼自交不親和?
    關於SI有兩個經典的已知機制:配子體自交不親和(GSI)和孢子體自交不親和(SSI)。在GSI系統中,花粉不親和由S等位基因控制,花粉和雌蕊具有相同的S等位基因進而觸發不親和反應;在SSI系統中,不親和則是由花粉雙親的S等位基因引起。GSI在許多物種中都有發現,而SSI最典型的發生在十字花科中,二者都有雄性或者雌性決定的條件分別受不同的顯性基因控制。
  • 武夷山的茶樹,來源於哪兒?
    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於上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樹栽培和茶葉生產已有四、五年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