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

2020-09-07 BioArt植物

Nature Commun | 我國科學家完成「龍井43」基因組組裝和群體重測序,助力茶樹基因組學研究


責編 | 奕梵


茶樹(Camellia sinensis)起源於中國而風靡於世界,世界茶飲料消費人口已超過三分之二。茶樹在我國分布廣泛,種質資源豐富,六大茶類各具特色,而有關茶樹進化的研究尚少。


2020年9月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題為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合作團隊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研究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研究團隊首先以我國著名的茶樹品種『龍井43』(C.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Longjing 43)為材料,利用自主開發的WTDBG三代組裝軟體結合Hi-C等技術,克服了其基因組高度雜合、重複序列比例高(>80%)等複雜基因組組裝難題,完成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組裝。其基因組大小為3.26 Gb, scaffold N50達到143.85 Mb,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在單鹼基水平和scaffold水平都達到了較高的準確性,獲得了33556個高質量的注釋基因。


研究發現『龍井43』與抗病、風味代謝和自交不親和相關基因家族發生擴張,與抗逆等相關基因發生正選擇。基於組裝的高質量基因組,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39份有代表性的茶樹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研究結果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此外,茶樹近緣種群是茶變種(C. sinensis var. sinensis)和阿薩姆變種(C. sinensis var.assamica)的祖先,馴化過程中二者的選擇方向存在差異,茶變種在馴化過程中與風味相關的萜烯類代謝基因和抗病相關基因受到選擇強於阿薩姆變種茶樹。


中國小葉種茶樹中與萜烯代謝相關的基因受到選擇,並且這些基因在芽和葉中表達量較高。


據悉,今年適逢『龍井43』這一全國綠茶主產區推廣面積居於前列的無性系茶樹品種育成60周年。該研究結果解釋了『龍井43』質優、抗逆的分子本質,具有較好的紀念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研究員對研究團隊和該項工作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到:「感謝茶葉所楊亞軍老所長帶領的參加該項目研究的全體茶葉科研人員長期艱苦工作,正是你們持續的研究積累和對新建的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阮珏為代表的年輕科研人員的信任,團結協作,勇攀高峰,才有了今日之龍井43基因組研究之碩果,而龍井43則是中國現代茶葉最典型代表!我很高興,也很感動,龍井43的茶葉基因組必將奠定現代綠茶育種基礎,促使綠茶育種產生新的飛躍!


『龍井43』(中茶所供圖)


該論文的共同一作為茶葉所王新超研究員、基因組所博士研究生馮虎、基因組所常玉曉研究員、茶葉所馬春雷副研究員、茶葉所王麗鴛研究員和茶葉所郝心願副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為茶葉所楊亞軍研究員、基因組所阮珏研究員、茶葉所陳亮研究員和昆明動物所王國棟研究員。基因組所李阿倫、崔鵬研究員、王曉波、艾成、趙勝和吳志超,茶葉所成浩研究員、王璐副研究員、金基強副研究員和韋康研究員,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劉本英研究員和李友勇副研究員也參與了研究工作。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農業基因組協同創新項目、浙江省茶樹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項目、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和雲南省創新研究團隊等項目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228-8

相關焦點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完成組裝
    本報訊(記者李晨)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完成。該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從組裝「龍井43」染色體基因組入手,我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18日電 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
  • 我國科學家在龍井茶樹品種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北京時間9月8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新華社昆明6月19日電(記者白靖利)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目前基因組數據已經面向全世界公開下載使用。科學家們還研究發現了多種防控草地貪夜蛾的有效「武器」。雲南農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通力合作,與國內各省區及美國樣本互動,共產出1.5太(TB)的基因組測序原始數據,目前已經完成了一雌一雄兩個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大小分布達到542.42兆和530.77兆。「無論是基因組完整性還是基因集的完整性都超過了目前已有版本。」
  • 我國科學家揭示栽培茶樹進化史
    「龍井43」資料圖片據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官方網站消息,近日,由農科院茶葉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農科院茶葉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我國科學家揭示茶樹基因秘密
    近日,科學家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並揭示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科學家繪出了栽培茶樹進化路線圖
    科技日報記者 瞿劍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首次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解釋了「龍井43」質優、抗逆的分子本質
  • 中國科學家歷時4年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分子植物》。據中國農科院麻類所研究員劉頭明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年播種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
  • 我國科學家在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董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日前揭示了茶樹群體的系統發生關係,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為茶樹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茶是世界性飲料。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完成最新版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及注釋
    基於此版樹鼩基因組數據,姚永剛課題組建立了首個樹鼩基因組資料庫(TreeshrewDB v1.0, http://www.treeshrewdb.org/),實現了樹鼩基因組數據的自由訪問和共享,很好地促進了樹鼩研究領域的發展。由於二代測序讀長過短等技術局限,第一版樹鼩基因組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拼裝的基因組中缺口(Gaps)多達223607個,其中位於基因編碼區的缺口有2091個。
  •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精選 | 基於第三代測序的赤點石斑魚基因組的從頭組裝
    納米孔測序在降低測序成本和時間上具有較大潛力,但僅憑藉納米孔測序的長讀長數據進行基因組組裝的研究目前僅限於果蠅、線蟲等少數模式動物。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藉助納米孔測序和Hi-C測序技術,利用長讀長數據完成了我國重要經濟魚類赤點石斑魚的基因組的從頭組裝。▉  原文信息
  • 中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我國率先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僅用25天,從害蟲採樣到論文發表,我國首次在全球完成對這種外來入侵者染色體級別的基因測序與組裝。  「草地貪夜蛾基因組的解讀和深層次回答,對進一步研究其亞型、耐藥性和長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學院院長楊煥明18日在昆明表示,入侵生物的耐毒性與遺傳機制、確定入侵中國的樣本類型、遷飛路線、基因防禦技術、雜食性遺傳機制等研究與應用,都離不開高質量參考基因組。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而今,一項被稱為「大豆回家」的基因組研究計劃在其故鄉中國取得突破。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基因組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選擇模式》在線發表,並將作為封面故事刊登於下期的《自然—遺傳學》雜誌。
  • 基因組測序是什麼
    基因組測序正在弄清楚基因組中DNA核苷酸或鹼基的順序-組成生物體DNA的As,Cs,Gs和Ts的順序。人類基因組由超過30億個這些遺傳字母組成。如今,大規模的DNA測序-雄心勃勃的項目(例如對整個基因組測序)所必需的規模-大多是由高科技機器完成的。就像您的眼睛掃描字母序列來閱讀句子一樣,這些機器「讀取」 DNA鹼基序列。
  • HiFi reads,挑戰基因組組裝不可能
    相對於CLR組裝的高深度(100X subreads),HiFi模式直接用高準確度的HiFi reads進行基因組組裝,較低的測序深度(25X)即可獲得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因用於基因組組裝的數據量較小,組裝過程中所需的計算資源也較少。而且,由於HiFi reads本身具有較高的準確度,不再需要用二代數據對三代組裝的基因組進行校正(圖1),大大縮短了組裝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