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五千年前,華夏始祖將野生大豆馴化,變成今天的「五穀」之一。而今,一項被稱為「大豆回家」的基因組研究計劃在其故鄉中國取得突破。

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基因組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選擇模式》在線發表,並將作為封面故事刊登於下期的《自然—遺傳學》雜誌。

這項研究主要由港深兩地科學家合作完成,並在世界上首次對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全基因組進行了大規模遺傳多態性分析。

「重測序」開啟大豆差異化魔盒

「這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獲得野生和栽培大豆群體基因組數據。」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之一、華大基因研發部門副總裁徐訊博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研究人員運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對17株野生大豆和14株栽培大豆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總共發現了630多萬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建立了高密度的分子標記圖譜。

SNP是指基因序列中單個鹼基的不同。倘若把大豆看做是一部印滿「文字」的書籍,那上述的31株品種就可以看做是該書的不同版本,而SNP則像每個版本書中個別「文字」的差異。

這種差異通常不會造成「歧義」,但有時候,一「字」之差就讓不同版本的書籍意義相左。在大豆中,大約1000多個「文字」中就存在1個「文字」的差異。這些SNP細小的差別,就可能導致某品系的大豆與眾不同,或產量高於同類,或產量嚴重不足。

為了打開SNP的「潘多拉魔盒」,目前普遍使用「重測序」的方法。該方法是指通過核酸測序儀,對已知基因序列的基因組再進行一次測定,並對單個或者多個品種進行分析,得到SNP、PAV(獲得和缺失變異)等遺傳信息的技術。

當前,隨著測序成本的降低,「重測序」已經成為動植物育種研究中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而今年1月份,第一張豆科植物完整基因組序列圖譜的公布,使得大豆「重測序」成為可能。

在「重測序」基礎上,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自主研發的SOAP denovo軟體,分別對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測序數據進行組裝拼接,除得到大量SNP外,還發現了栽培大豆獲得或丟失的野生大豆基因。

「大量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差異揭示了大豆基因組在馴化過程中發生變化的機制,使重新找回人為耕種選育中流失的優秀基因成為可能。」文章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漢明博士強調。

林漢明等還發現,大豆基因組與其他作物植物有所不同,其在較高程度的基因連鎖現象、重組交換頻率極低。因此,分子標記育種可能會比基因圖位克隆擁有更多優勢。

「尋找對產量和抗逆緊密連鎖的SNP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另外,我相信,國內其他大豆專家也會利用我們的數據對手中的大豆材料作進一步研究。」林漢明談了未來的想法。

聚焦野生大豆種質資源

該研究還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即與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擁有更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這表明人類的耕種篩選很有可能導致栽培大豆生物多樣性的狹窄,對可持續種植帶來負面影響。

此外,隨著生存環境的減少,野生大豆有效群體在減少,它提示中國急需保育野生大豆種質資源。

據了解,野生大豆在世界上分布非常狹窄,僅限於東亞的非乾旱溫帶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庫頁島、千島等。而我國除新疆、青海、海南三省外,均有野生大豆的身影,目前收集的野生大豆種質6000餘份,佔世界總量的9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野生大豆的家鄉。

正因如此,國外想方設法獲得我國野生大豆資源。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國從中國引進的大豆種質資源達6000多份,並從我國的野生大豆資源中鑑定出帶有高產基因的標記,在全球101個國家申請專利。

野生種質資源極其珍貴。「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沒有野生稻資源,要在水稻優良品種培育上有大的突破非常困難。

野生大豆為何如此寶貴?面對記者的疑問,徐訊說:「部分野生大豆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在澇窪、鹽鹼、乾旱、瘠薄土壤都能生長。此外,野生大豆還有一些其他優良性狀,如抗蟲害、胺基酸種類豐富等。如果利用這些野生大豆和現有大豆雜交,將可能培育出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好的新品種。」

然而,當前我國栽培大豆育種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卻恰恰是種質資源的貧乏。在已經育成品種中,也存在著血緣關係近、性狀單一等弱點。

這不得不歸咎於野生大豆有效群體不斷地減少。據了解,我國乃至世界的野生大豆資源均面臨危險處境。

今年9月,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站附近發現200多畝瀕危野生大豆,引起農業科學家的極大關注。然而,這片生長在寧洛高速公路旁的野生大豆得以保存,竟是因為該地沒有農業生產,野生大豆出苗後未遭人為因素破壞。

林漢明等從基因水平的大規模分析得出的結論更是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前,從國家戰略高度保護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已時不我待。

大豆故鄉話合作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並曾一直是世界大豆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然而自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大豆後來居上,種植面積、產量已升至世界首位。2005年,我國大豆總產量不足世界總份額的10%,單產不及美國的70%。

更為嚴峻的是,我國大豆生產總量只能滿足國人需求的1/3。目前,中國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約佔全球總出口量的一半,不得不受制於人、看人臉色。

同時,中國大豆在科研和生產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雖然我國同樣擁有許多優秀的大豆育種專家和科研人員,但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的大豆研究文章卻主要在海外完成。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研人員在中國本土完成,我在感情上是很愉快的。」林漢明很滿足。

據了解,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辛世文的支持下,林漢明研究組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合作開展大規模的大豆基因組「重測序」工作,希望中國人自己在大豆的故鄉完成這項重要計劃。

林漢明1997年1月從國外回香港中文大學工作,通過合作與交流,他逐步認識到大豆對於中國的特殊意義。此次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攜手,打破了地域及文化差異的界限,終於由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對大豆基因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項貢獻雖然可以世界共享,但對中國大豆研究更具幫助。據了解,基因組的數據需要配合遺傳群體的性狀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由於該項目中的種質資源並未公布,因此,中國專家比海外專家能更有效地利用研究數據。

大豆將真正回家。

相關焦點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糧飼兼用作物,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大豆育種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單產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目前大豆品種的遺傳基礎狹窄,匱乏的基因源成為制約栽培大豆育種研究的關鍵。項目牽頭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邱麗娟研究員認為,通過十餘年大豆核心種質構建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發現,對於高度自交的作物--大豆,一個基因組無法準確代表其物種基因的整體情況,泛基因組能夠有效解決這樣的問題。
  • 大豆從我國走向全世界 有對「雙胞胎」基因很關鍵
    孔凡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大豆有個特點,對光周期極其敏感。比如北京的大豆品種,不經過改良,拿到廣東來是無法種植的。大豆為何對光敏感?如無法解答此問題,大豆品種的育種、推廣將會受到限制。」在基因組學大數據的助力下,孔凡江團隊的研究工作節節推進。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然而,除了遺傳變異,表觀遺傳也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關於表觀遺傳變異在作物馴化改良中的作用還鮮有報導。
  • 中國科學家繪成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圖譜
    這項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的基因組構建,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將引領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相關研究成果6月17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和基礎。傳統的基因組學研究將不同鹼基以線性的形式存儲於染色體上,並且多基於一個參考基因組來獲取一個物種的基因信息。
  • 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 6月17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將引領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然而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多樣性主要受土壤環境因素影響。前人的研究均是在大尺度上通過廣泛採集土壤樣品,即利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較大的土壤樣品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大豆根瘤菌分布的土壤環境因子。然而土壤對根瘤菌的影響是緩慢的,只有長期的影響才會使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群落結構組成發生顯著變化,在同一地區、同一母質上發育的土壤上,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種植制度會引起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那麼土壤中根瘤菌的遺傳多樣性是否亦發生變化?如果發生變化,是受什麼土壤環境因子驅動的?
  • 田誌喜團隊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
    在種質資源的群體變異與性狀挖掘研究中,通常需要藉助一個參考基因組,通過將重測序數據比對到參考基因上來鑑定個體間的遺傳變異。這種變異鑑定方法受制於參考基因組序列及其與檢測個體間的相似性,參考基因組沒有的基因組序列和個體間差異較大區域的信息將無法在群體中鑑定。同時,大片段的插入、缺失、拷貝數等變異類型也無法有效鑑定。
  • The Scientist:近期最熱門基因組測序成果 Top5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小豆與其他已知豆類基因組的進化關係,結果顯示小豆與菜豆親緣關係最近。研究人員測序分析了49份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栽培小豆的基因,證實半野生小豆與栽培小豆的關係近 於野生小豆,說明半野生小豆是小豆馴化過程中的初始農家品種。小豆不同於大豆等其他豆科作物,脂肪含量非常低,平均僅為0.59%,而總澱粉含量較高,平均為 57.06%。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解決了一個爭議 大約5000年前,栽培大豆起源於我國,北緯30°—45°黃淮海區域的野生大豆馴化為今天的栽培大豆。用大豆加工的食品在我國飲食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豆腐和醬油等豆製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遺產之一。 過去的研究表明,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高溫短日照作物,成熟期是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 河南桐柏被聯合國確定為野生大豆國際保護區
    中新網鄭州九月九日電 記者今日從河南省南陽桐柏縣獲悉,該縣近日已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確定為野生大豆國際保護區。野大豆(Glycine soja)是一種非常重要和稀缺的科研育種種質資源,中國是野生大豆的起源地,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野生大豆資源分布在中國境內。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在大豆光周期功能基因組學和大豆花器官改造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目前,實驗室的四個研究重點主要包括大豆光周期調控開花的分子機理、大豆產量品質形成的功能基因組學、大豆抗逆的分子遺傳機制、大豆抗逆的分子遺傳機制。  「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大豆品種設計育種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一個新的重要基地。」劉寶輝說。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儘管當前,青海、寧夏、甘肅、陝西等地都已經廣泛開展了秦艽的人工栽培,並且取得一定進展[7-8],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但由於野生秦艽質量好,開採成本低等特點,每年仍有大量野生資源遭到破壞,因而造成其資源日益減少和遺傳多樣性的降低[9]。目前,已有研究發現包括大豆、水稻等廣泛種植的作物在內,栽培種的遺傳多樣性顯著低於野生種[10-11]。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梁慧珍等定位24個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狀基因—新聞—科學網
    河南省農科院梁慧珍等定位24個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狀基因   本報訊 日前,在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和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人才計劃資助下,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梁慧珍等人定位了24個大豆根系相關性狀的QTL(數量性狀座位)位點。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等在DNA甲基化參與調控大豆與大豆胞囊線蟲...
    DNA甲基化(DNA methlation)是一種表觀遺傳標記,在植物生長發育及響應各種生物或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調控作用。研究表明,胞囊線蟲侵染會引起寄主植物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改變(Rambani et al., 2015; Hewezi et al., 2017;Rambani et al., 2020),基因功能研究揭示,某些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狀態變化直接參與植物與胞囊線蟲互作的調控(Hewezi et al., 2017;Rambani et al., 2020)。
  • 香港中文大學林漢明課題組揭示鹽脅迫下大豆幼苗的轉錄組變化
    為全面分析鹽脅迫下的轉錄組重編程,研究人員對鹽處理後不同時間(0h, 1h, 2h, 4h, 24h和48h)大豆幼苗的葉和根進行了轉錄組測序。通過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能夠揭示出基因表達的重要中心及關聯。作者重點對植物激素信號轉導途徑及其可能的交互作用進行了分析。參與碳和氮代謝的基因也存在差異表達。
  • Genome:首次報導microRNA介導大豆對大豆疫黴菌的抗性
    Genome:首次報導microRNA介導大豆對大豆疫黴菌的抗性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邢邯教授與竇道龍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
  • 芝麻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完成
    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張秀榮研究員領銜的芝麻與特色油料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與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芝麻高密度單倍型圖譜構建、主要農藝性狀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