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誌喜團隊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

2020-11-2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7日晚23時,《細胞》在線發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研究進展。

該研究突破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

它將引領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分析示意圖

傳統方法「心力不足」

「此研究方向的實踐目前剛剛開始。」田誌喜對《中國科學報》說,「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打破了傳統基因組對遺傳信息的線性記錄方式(ATCG按照鹼基序列順序排列到染色體),是一種結合了傳統基因組和圖論的新型基因組存儲方式。其優勢是突破了傳統基因組只能存儲一個個體遺傳信息的局限性,可以存儲、展示某類群中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信息,從而真正代表一個類群的遺傳信息,而非特定個體的遺傳信息。」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基礎。在種質資源的群體變異與性狀挖掘研究中,通常需要藉助一個參考基因組,通過將重測序數據比對到參考基因上來鑑定個體間的遺傳變異。

這種變異鑑定方法受制於參考基因組序列及其與檢測個體間的相似性,參考基因組沒有的基因組序列和個體間差異較大區域的信息將無法在群體中鑑定。同時,大片段的插入、缺失、拷貝數等變異類型也無法有效鑑定。

然而,這些基因組信息往往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單一參考基因組在揭示種質資源豐富變異的研究中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

2898份大豆種質資源地理分布與系統發育樹

讓數據獲得「第二次生命」

我國大豆需求量大,對外依賴嚴重。因此,加強大豆研究,提高大豆產能迫在眉睫。

此前,田誌喜團隊完成了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大豆品種——「中黃13」的黃金版大豆參考基因組的組裝和注釋。

然而,研究人員在對大豆種質資源的深度重測序和群體遺傳學分析中發現,不同大豆種質資源之間存在較大的遺傳變異,單一或少數基因組不能代表大豆群體的所有遺傳變異。

大豆基礎研究和分子設計育種亟需能夠代表不同大豆種質材料的全新基因組資源。

田誌喜等人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梁承志和朱保葛團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斌院士團隊、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黃學輝團隊等,對來自世界大豆主產國的2898個大豆種質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和群體結構分析,挑選出26個最具代表性的大豆種質材料,包括3個野生大豆,9個農家種和14個現代栽培品種。

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組裝策略,對26個大豆種質材料進行了高質量的基因組從頭組裝和精確注釋。

在此基礎上,結合已經發表的中黃13等基因組,開展了系統的基因組比較,構建了高質量的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挖掘到大量利用傳統基因組不能鑑定到的大片段結構變異。

深入分析發現,結構變異在重要農藝性狀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HPS基因的結構變異調控大豆種皮亮度變化;野生與栽培大豆CHS基因簇的結構變異是導致種皮顏色由黑色向黃色馴化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基因結構變異導致了其在不同種質材料中基因表達的差異。

此外,研究還鑑定到15個結構變異導致了不同基因間的融合,這為新基因的產生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高質量圖形結構泛基因組的構建不僅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同時為過去已經開展的大量重測序數據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分析平臺,將使得這些數據獲得「第二次生命」。

泛基因組及核心基因組分析

助力大豆「綠色革命」

上世紀60年代,以降低農作物株高、半矮化育種為特徵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使得全世界水稻和小麥產量翻了一番,解決了溫飽問題。

然而在過去的60年裡,大豆平均單產相對其他主糧作物而言尚無明顯突破,大豆生產亟須「綠色革命」。

該研究所選用的大豆種質材料不僅在遺傳多樣性上具有代表性,且具有重要的育種和生產價值。

其中滿倉金、十勝長葉、紫花4號等種質材料作為骨幹核心親本已各自培育出了上百個優良新品種;黑河43、齊黃34、豫豆22、皖豆28、晉豆23、徐豆1號等都是各個大豆主產區推廣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

專家認為,該基因組和相關的2898份種質材料遺傳變異的發布為大豆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源和平臺,將大力推進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助力實現大豆「綠色革命」。

雲南師範大學祝光濤教授認為,該研究是作物學研究領域群體數目最多、基因組組裝質量最好的泛基因組解析,從大數據的整合到重要生物學性狀的解析均達到了新高度。

作者:小柯生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5.023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 6月17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將引領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中國科學家繪成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圖譜
    這項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的基因組構建,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將引領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相關研究成果6月17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和基礎。傳統的基因組學研究將不同鹼基以線性的形式存儲於染色體上,並且多基於一個參考基因組來獲取一個物種的基因信息。
  •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讀懂糜子的「初心」
  • 基因組團跨界 打造植物固氮「超人」
    雖然植物的葉綠體被認為來源於藍細菌,但這一發現距離讓植物擁有固氮能力,還有著尚難預測的諸多挑戰。  「這一工作還沒有突破出『原核生物』的界限。自然界只有部分原核生物能夠進行生物固氮作用,中國農業大學陳三鳳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王憶平教授團隊分別在前幾年已經通過合成生物學等手段實現了讓大腸桿菌進行生物固氮,而且使用的固氮相關基因數量更少。」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遺傳》雜誌刊登文章,介紹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課題組、儲成才課題組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Scott A.Jackson教授等團隊,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行選擇過程中發現了能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研究組和儲成才研究組合作,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Scott Jackson等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鑑定到一個控制大豆種皮綠色的G基因。田誌喜研究組王敏、房超、劉羽誠與儲成才研究組李文振、徐凡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田誌喜、儲成才與Scott Jackson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中科院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爾雲間】解析同源四倍體基因組的組裝
    同源多倍體基因組一直以來是組裝界難以攻破的大boss,幸運的是,基於迄今可用的最佳技術(準確的CCS reads,Hi-C數據和allele-aware組裝算法),首次破譯了我國特有品種「新疆大葉」紫花苜蓿的四倍體基因組,成功地組裝出了所有等位基因染色體,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5月1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質體和線粒體是內共生起源的細胞器,在高等植物中有不同的遺傳特徵,相較於動態複雜的線粒體基因組,質體基因組的結構和序列更保守。在基部維管植物石松類卷柏科植物中,這兩種細胞器基因組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但是造成二者趨同演化的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研究組從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近期,研究團隊結合二代與三代DNA測序技術,揭示卷柏科植物存在結構變異複雜的質體與線粒體基因組。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
  • ...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產生新...
    中科院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首次!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細胞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團隊成員馬三垣副教授說,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6月6日,由雲南省科技廳主持,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進行認定,經專家組認真審查有關認定資料,聽取了團隊帶頭人李德銖的工作匯報。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 中國農科院首次解碼顎口線蟲線粒體基因組
    近日,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朱興全研究員領導的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為顎口線蟲的分子流行病學、群體遺傳學和系統分類學研究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據悉,顎口線蟲是重要的人獸共患寄生線蟲,但對其分子生物學研究甚少。
  • 世界上首次解碼顎口線蟲線粒體基因組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朱興全領導的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最新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
  • 昆明植物所完成六種木本竹子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組對木本竹子的研究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最近,該研究組選取1種熱帶竹子和5種溫帶竹子,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Illumina測定了這些種的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通過與已知的2種竹子葉綠體基因組序列比對發現,竹亞科植物的葉綠體基因組非常保守,具有良好的共線性和較低的分子進化速率,並證實了通過改良高鹽低pH法直接分離葉綠體DNA並測序這一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