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首次解碼顎口線蟲線粒體基因組

2020-12-06 環球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朱興全研究員領導的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為顎口線蟲的分子流行病學、群體遺傳學和系統分類學研究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據悉,顎口線蟲是重要的人獸共患寄生線蟲,但對其分子生物學研究甚少。蘭州獸醫所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利用傳統的測序法解碼了棘顎口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棘顎口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呈環狀。與其它線蟲相比,棘顎口線蟲的線粒體基因排序發生了顯著的重排。此外,該研究還基於12個線粒體蛋白質編碼基因構建了多種動植物線蟲的系統發育樹。基於所構建的系統樹,研究還探討了顎口下目在線蟲綱中的位置,發現顎口下目與蛔蟲下目親緣關係最近。沈銀書

相關焦點

  • 世界上首次解碼顎口線蟲線粒體基因組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朱興全領導的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最新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
  • 顎口線蟲,專找黃鱔?| 果殼 科技有意思
    顎口線蟲屬於線形動物門下面的顎口科顎口屬。用顯微鏡觀察,它們呈略顯粗短的線形體型,頭部這一端膨大成球狀,上面長滿了形似小刺的結構,模樣頗為猙獰。鄂口線蟲在顎口屬內還可以分成10多個不同的種。出現在中國的顎口線蟲多為其中的3個種:剛刺顎口線蟲、棘顎口線蟲和陶氏顎口線蟲。這3個種都能感染人類,使人患上鄂口線蟲病。
  • 市檢驗檢疫局: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市檢驗檢疫局: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2011年5月18日 上海檢驗檢疫局昨天透露,近期該局連續從共計9批次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這是自2006年底深圳口岸從進口黃鱔中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時隔5年後,全國口岸首次在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 全國口岸首次在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對人類健康有較大危害
    人民網上海5月17日訊 記者今天從上海檢驗檢疫局了解到,該局近期連續9批次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進口的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這是2006年底深圳口岸從進口黃鱔中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時隔5年後,全國口岸首次在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 吃不太熟的水產品 小心顎口線蟲找麻煩
    全球醫院網導讀:一名年輕女子出現皮膚蕁麻疹,隨後高燒、咳嗽,CT顯示雙肺多發斑片影,隨即被轉至醫院呼吸科,最終被確診為顎口線蟲病,也就是體內感染了一種叫顎口線蟲的寄生蟲,服用腸蟲清一周後,該女子病情明顯好轉。
  • 上海進口黃鱔檢出顎口線蟲 嚴重時可致癲癇(圖)
    (資料圖)   抽檢黃鱔來自印尼菲律賓可致病   穗進口黃鱔多來自印尼但未檢出   上海檢驗檢疫局近期連續從9批次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這是內地口岸首次在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顎口線蟲病對動物和人類健康均有較大危害,嚴重時可導致癲癇、肢體癱瘓和腦疝。記者昨日了解到,廣州口岸的進口黃鱔大多來自印度尼西亞。
  • 進口黃鱔檢出高危顎口線蟲 南方旅遊生魚片鱔片少吃
    顎口線蟲在腹部皮下遊走的軌跡顎口線蟲  進口黃鱔檢出高危顎口線蟲  全國唯一能檢測出顎口線蟲病的機構就在杭州  最近兩年接待了40多例患者  上海檢驗檢疫局近日對外披露,該局近期連續從9批次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 10斤黃鱔找到250條顎口線蟲 帖子「黃鱔體內要命的寄生蟲」嚇壞網友
    原標題:10斤黃鱔找到250條顎口線蟲 帖子「黃鱔體內要命的寄生蟲」嚇壞網友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Happy張江」  成都疾控:目前成都未接到人感染顎口線蟲病例 吃黃鱔等水產品必須燒熟
  • 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首次測定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梁愛萍研究組首次獲得了蠟蟬總科昆蟲——碧蛾蠟蟬Geisha distinctissima (Hemiptera: Flatidae)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結果顯示: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是一個15,971 bp 的閉合環狀分子,整個基因組的A+T含量為75.1%,其基因內容、基因順序和基因結構都與果蠅Drosophila yakuba相同。所有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均以ATR或者ATT作為起始密碼子。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利用典型的TAA或TAG作為終止密碼子,其餘四個蛋白質編碼基因(cox1, atp6, cox3, 和nad4)使用不完全終止密碼子T。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第一版《解碼生命》出版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過去的年歲裡,後續進展令人眼花繚亂,人類正在認識自我的徵程上大步前進,因此又到了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的時候。
  • Science:史上首次!揭示為何父本線粒體在受精後不會遺傳給後代
    談及線粒體遺傳時,為何母體基因是以犧牲父本基因的代價來發揮統治力呢?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美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針對這個長期存在生物學秘密,描述了他們在卵子被受精後立即對父本線粒體DNA進行密切監控,研究了它為何隨後被摧毀。他們發現精子線粒體DNA在進入胚胎中後,在自噬體(autophagosome)開始接觸和切割它之前,就已開始自我摧毀。
  • 既然是淡水魚,對於闊節裂頭絛蟲、肺吸蟲、肝吸蟲、顎口線蟲有沒有...
    X 既然是淡水魚,對於闊節裂頭絛蟲、肺吸蟲、肝吸蟲、顎口線蟲有沒有檢驗
  •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主持制定的農業行業標準《小麥孢囊線蟲檢測技術...
    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召開農業行業標準審定會,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主持制定的行業標準《小麥孢囊線蟲檢測技術規程》通過審定。來自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項目參加單位和審定專家20多人參加審定會。全國農技中心科技體系處周陽處長主持審定會,植保所科研處處長張禮生研究員出席會議並致辭。
  • Nature :董夢秋發現線粒體的「超氧炫」頻率可以預測線蟲的壽命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藉助程和平課題組在2008年發現的線粒體超氧探針cp-YFP,直接觀察單個線粒體內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自發的、爆發性的生成,即線粒體「超氧炫」現象。已知細胞內超氧炫的頻率與線粒體呼吸、ATP合成、鈣信號、基礎活性氧水平等緊密相關,那麼在衰老過程中,線粒體超氧炫怎麼變化呢?
  • 長生秘密線蟲基因改良後壽命延長5倍繁殖減少20%
    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通過調整線蟲體內DNA中的幾個關鍵基因,其壽命延長5倍,這是一個巨大的「生命質變」:一條普通線蟲僅能存活3-4周,但當抑制DAF-2和RSKS-1這兩種特殊基因時,它能夠存活幾個月時間。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育種技術正在從「技術加經驗」的育種模式,轉向基於基因測序的新型育種模式。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人才強校 | 彩萬志教授課題組在昆蟲線粒體基因組裂化的進化研究中...
    線粒體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半自主性細胞器,為細胞的活動提供能量,還參與細胞分化、細胞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等過程,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線粒體基因組。其起源與進化一直是近年來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 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閆建斌團隊首次鑑定出裸子植物中的性別染色體
    中國農科院基因組所閆建斌團隊首次鑑定出裸子植物中的性別染色體來源variation in Ginkgo biloba」的研究論文,首次鑑定了裸子植物中的性別染色體,並探究了銀杏Y染色體特異區域包含的基因。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解碼人類基因組:人類基因組計劃後17年,X染色體被解碼了
    分鐘圖源:unsplash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結束了13年長跑,成功測序人體90%以上的基因,但其餘部分仍難以解碼。而近期發表於Nature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確定從端粒到端粒的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此成就能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多種遺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