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強校 | 張毅副教授團隊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
該研究利用多種組學手段,對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ASIP)基因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長2809個核苷酸,只含有完整LINE-1轉座子的5』-UTR區域,但仍行使ASIP基因新的強啟動子功能,使白水牛皮膚ASIP基因的表達量提高了近10倍,且LINE-1轉錄序列與ASIP基因編碼外顯子形成白水牛特有的融合轉錄本。
-
人才強校 | 張小蘭教授課題組黃瓜果長調控新進展在Plant Cell發表
本網訊 近日,我校園藝學院張小蘭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Functional Allele of CsFUL1 Regulates Fruit Length through Repressing CsSUP and Inhibiting Auxin Transport in Cucumber」的研究論文(DOI
-
趙興波教授課題組在基因組測序中取得方法性進展
本網訊 近日,生物信息學著名雜誌《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F: 9.101)發表了動物科學技術學院趙興波教授團隊線粒體基因組測序研究的重要成果:「Mitochondrial DNA Enrichment Reduced NUMT Contamination in Porcine NGS analyses」。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課題組成功克隆新的玉米單倍體關鍵誘導基因...
本網訊 我校陳紹江教授研究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中再次取得突破:團隊歷經10餘年不懈努力,在國際上率先克隆了首個非Stock6來源的玉米單倍體誘導關鍵基因ZmDMP,這是該團隊繼克隆關鍵誘導基因ZmPLA1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這一關鍵基因的克隆為理解單倍體高頻誘導的成因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首次測定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梁愛萍研究組首次獲得了蠟蟬總科昆蟲——碧蛾蠟蟬Geisha distinctissima (Hemiptera: Flatidae)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結果顯示: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是一個15,971 bp 的閉合環狀分子,整個基因組的A+T含量為75.1%,其基因內容、基因順序和基因結構都與果蠅Drosophila yakuba相同。所有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均以ATR或者ATT作為起始密碼子。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利用典型的TAA或TAG作為終止密碼子,其餘四個蛋白質編碼基因(cox1, atp6, cox3, 和nad4)使用不完全終止密碼子T。
-
人才強校 | 何紹貞、劉慶昌教授課題組在甘薯蔓割病抗性機理研究中...
本網訊 近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農業農村部甘薯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何紹貞/劉慶昌教授課題組題為「IbBBX24 Promotes the Jasmonic Acid Pathway and Enhances Fusarium Wilt Resistance in Sweet Potato」
-
天津大學仰大勇教授課題組JACS:納米界面上的基因線路區室化促進...
本站訊 在生物體內,功能上具有關聯性的基因通常被限制在特定的區室中進行高效的級聯基因表達。例如,在真核細胞中,染色體根據基因功能相關性被分割成多個染色體域;線粒體DNA上排列著一系列編碼呼吸鏈複合物的基因,並被包裹在線粒體中。因此,研究基因DNA區室化效應(compartment effect)對級聯基因表達的影響可為了解細胞構築與功能之間的關係提供重要啟示。
-
食肉目鼬科及基因家族相關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院士課題組捷報頻傳,在食肉目鼬科分子系統學研究及基因家族相關性進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雜誌
-
研究分析線粒體基因在分子鐘運用中局限性
通過分子鐘估算分歧時間是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的常用手段。在實際運用中,分子標記的替換飽和常因得不到充分的模型擬合而誤導結果。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此外,研究人員還成功組裝出蜀恢498完整的線粒體序列,指出了日本晴線粒體序列中存在的錯誤,並進一步發現了目前日本晴基因組參考序列中摻雜了許多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序列,相關結果對於日本晴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的數據提供了補充和修正。
-
蝴蝶基因組 大小差異高達6.4倍之多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趙若蘋)蝴蝶因其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並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線粒體基因在複製過程中相當保守,尤其是在細胞減數分裂期間不發生重排,只是位點突變率高,所以特別適合用做系統進化分析,有利於檢查出物種間在較短時期內基因發生的變化,已經成為遺傳進化研究中方便而得力的信息來源。而且,因為精子細胞含有非常少的細胞質,使得男性的線粒體DNA不能遺傳給後代,而女性卵細胞中的線粒體DNA則會傳遞給後代。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從進化上說,斑馬魚的祖先與人類祖先在4億年前「分道揚鑣」,其歷經的差異進化時間遠長於小鼠與人類的一億年的差異進化時間。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不飽和碳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
本網訊 日前,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在不飽和碳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聯烯碳的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為構建具有良好立體選擇性的兼具軸手性和中心手性元素的四取代聯烯化合物提供了簡潔、高效的合成方法,相應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本網訊 農學院陳紹江教授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的拓展應用上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
-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目前已知的水平基因轉移主要發生在原核生物以及單細胞真核生物中,對這些類群生物的進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平基因轉移現象在多細胞真核生物中被發現,尤其是在被子植物不同細胞器之間,如線粒體(mitochondrion)基因組中常存在大量來自葉綠體(plastid)基因組的水平基因轉移。然而,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進化上十分保守,極少發現水平基因轉移,目前僅在兩種真雙子葉植物中有報導。
-
世界上首次解碼顎口線蟲線粒體基因組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朱興全領導的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最新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
-
中國農科院首次解碼顎口線蟲線粒體基因組
近日,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朱興全研究員領導的家畜寄生蟲病創新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碼了顎口下目線蟲的線粒體基因組,為顎口線蟲的分子流行病學、群體遺傳學和系統分類學研究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據悉,顎口線蟲是重要的人獸共患寄生線蟲,但對其分子生物學研究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