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校 | 何紹貞、劉慶昌教授課題組在甘薯蔓割病抗性機理研究中...

2021-01-15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網訊 近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農業農村部甘薯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何紹貞/劉慶昌教授課題組題為「IbBBX24 Promotes the Jasmonic Acid Pathway and Enhances Fusarium Wilt Resistance in Sweet Potato」的研究論文,揭示了B-box鋅指蛋白IbBBX24通過調控茉莉酸途徑增強甘薯蔓割病抗性的分子機理。據悉,這是該雜誌首次發表甘薯的研究論文。

 

甘薯(2n=B1B1B2B2B2B2=6x=90)是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由尖孢鐮刀菌甘薯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Fob)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嚴重影響了甘薯的產量,降低了甘薯的營養價值。所以提高甘薯蔓割病抗性成為甘薯品種改良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目前甘薯對蔓割病的抗性機制尚不清楚。

先前的研究表明,植物中B-box轉錄因子家族參與調控植物的多個生命過程,如開花、種子萌發、避蔭反應、非生物脅迫響應以及植物激素信號轉導等,但是B-box鋅指蛋白在植物應對生物脅迫中的功能知之甚少。該研究團隊從甘薯抗病材料中克隆得到IbBBX24,並對其功能進行了探索。IbBBX24的表達在抗蔓割病甘薯材料中受到Fob和MeJA的顯著誘導。過表達IbBBX24基因能夠顯著提高轉基因甘薯的茉莉酸含量,並增強其蔓割病抗性且不引起產量下降,而RNAi沉默植株的抗性顯著降低。

 

研究團隊對蔓割病菌處理後的過表達及RNAi沉默甘薯株系進行了RNA-seq和ChIP-seq分析。結果表明,IbBBX24能夠結合在茉莉酸信號轉導途徑關鍵基因IbJAZ10 和IbMYC2的啟動子上,抑制IbJAZ10但激活IbMYC2的表達。此外, IbBBX24可以直接與IbJAZ10相互作用,從而減輕IbJAZ10對IbMYC2活性的抑制作用。因此, IbBBX24可以在轉錄水平及蛋白水平上調控茉莉酸信號轉導途徑的關鍵信號分子,從而通過茉莉酸途徑增強甘薯的抗病性。

 

由於植物與病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較為複雜,此研究結果表明,MeJA處理能夠直接抑制Fob的生長,且在Fob培養液中未檢測到茉莉酸相關代謝物(JA、JA- ile和MeJA),推測Fob不會通過產生類似茉莉酸的代謝物而幹擾甘薯體內的JA信號通路。該研究為培育抗病性增強但產量不降低的甘薯新品種提供了候選基因。

何紹貞教授和劉慶昌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歡博士和張鉛博士研究生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物學院李繼剛教授、農學院王向峰教授和翟紅教授參與了該研究的指導工作,李繼剛教授參與了部分論文的撰寫和修改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責任編輯:馬文哲

相關焦點

  • 人才強校 | 張小蘭教授課題組黃瓜果長調控新進展在Plant Cell發表
    本網訊 近日,我校園藝學院張小蘭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Functional Allele of CsFUL1 Regulates Fruit Length through Repressing CsSUP and Inhibiting Auxin Transport in Cucumber」的研究論文(DOI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不飽和碳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
    本網訊 日前,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在不飽和碳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聯烯碳的不對稱烯丙基化反應,為構建具有良好立體選擇性的兼具軸手性和中心手性元素的四取代聯烯化合物提供了簡潔、高效的合成方法,相應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人才強校 | 張毅副教授團隊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
    、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ASIP)基因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長2809個核苷酸,只含有完整LINE-1轉座子的5』-UTR區域,但仍行使ASIP基因新的強啟動子功能,使白水牛皮膚ASIP基因的表達量提高了近10倍,且LINE-1轉錄序列與ASIP基因編碼外顯子形成白水牛特有的融合轉錄本。
  • 人才強校 | 彩萬志教授課題組在昆蟲線粒體基因組裂化的進化研究中...
    本網訊 近日,著名進化生物學期刊《Systematic Biology》(IF5year: 14.501)正式發表了我校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彩萬志教授課題組題為「Mitochondrial Genome Fragmentation Unites the Parasitic Lice of Eutherian Mammals」的研究論文(Syst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課題組成功克隆新的玉米單倍體關鍵誘導基因...
    本網訊 我校陳紹江教授研究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中再次取得突破:團隊歷經10餘年不懈努力,在國際上率先克隆了首個非Stock6來源的玉米單倍體誘導關鍵基因ZmDMP,這是該團隊繼克隆關鍵誘導基因ZmPLA1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這一關鍵基因的克隆為理解單倍體高頻誘導的成因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江蘇師大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C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 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 人才強校 | 劉東暉副教授課題組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本網訊 近日,理學院劉東暉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Multifunctional β-Cyclodextrin MOF-Derived Porous Carbon
  • 陳衝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發表鈣鈦礦太陽...
    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穩定性測試結果近日,我校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校特聘教授陳衝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 Plant Physiology|瀋陽農業大學汪澈教授課題組揭示細胞骨架調節根毛生長機理
    近日,瀋陽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汪澈教授課題組在Plant Physiology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手性中環化合物的合成中取得新進展
    本網訊 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近期在中環化合物合成中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通過鈀催化的不對稱串聯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高效構建了手性九元雜環化合物,為中環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期刊《ACS Catalysis》 (2019, 9, 1645?
  • 甘薯燃料乙醇生產過程中發酵醪高粘度問題研究獲突破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發展甘薯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產業,但甘薯發酵醪液為粘度大(大於10萬mPa.S)、流動性差的非牛頓流體(一般的發酵液粘度小於100mPa.S),採用傳統工藝發酵,發酵醪傳質傳熱困難,會嚴重影響乙醇發酵效率。為解決此問題,目前多採用加水稀釋原料來降低粘度、增加其流動性的方法,一般添加與原料1:1的水。
  • 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l chalcogenide hollow polar bipyramid prism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s for Na-S
  • PNAS|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Synaptojanin1(SJ1),也稱為PARK20,是一種磷酸肌醇磷酸酶,集中在與內吞膜運輸有關的突觸中。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
  • ...甘薯,染色體,上海,基因組,楊俊,起源,植物園,辰山,祖先,克分子...
    原標題:你知道甘薯的起源嗎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海辰山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聯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研究所和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Plants》上共同發表了揭示甘薯起源的重要論文。
  • 帕金森病新發現: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 川大林煒教授課題組「綜述」:聚氨酯材料表面抗菌功能化研究進展
    但是,聚氨酯材料自身並不具備抗菌性,因此尋求合適的方法將合適的抗菌成分引入到聚氨酯基體中來構建持久抗菌的塗層材料,進而實現物體表面的抗菌功效,一直是相關應用領域研究學者的研究關注點。國內外學者在該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發了多種抗菌聚氨酯材料。
  • 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揭示在腦膠質瘤中靶向EGFR的新方法
    近日,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發現來自於EGFR基因的14、15外顯子的環狀RNA環狀circ-EGFR在腦膠質瘤幹細胞系(BITC)中顯著高表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低表達circ-EGFR患者預後更好,提示其作為一個促癌基因的可能性。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反應的機理對於深度了解化學反應、設計新型化學反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即使是簡單的化學反應,其反應機理很可能相當複雜。例如對於最基礎的SN2反應機理,目前仍存在爭議,尚無定論。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的難點之一是:在宏觀實驗中,與反應路徑相關的信息往往淹沒在系綜平均之中,無法觀測。而在單分子層面監測化學反應可以克服以上缺點,成為研究機理的潛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