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課題組成功克隆新的玉米單倍體關鍵誘導基因...

2020-11-27 中國農業大學

本網訊 我校陳紹江教授研究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中再次取得突破:團隊歷經10餘年不懈努力,在國際上率先克隆了首個非Stock6來源的玉米單倍體誘導關鍵基因ZmDMP,這是該團隊繼克隆關鍵誘導基因ZmPLA1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這一關鍵基因的克隆為理解單倍體高頻誘導的成因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研究成果以「Mutation of ZmDMP enhances haploidinduction in maize」為題,於2019年6月10日在植物學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上發表。

玉米是典型的利用雜種優勢農作物之一,由純合自交系組配的優良雜交種是玉米持續增產的基礎,因此,純系選育是玉米育種的核心技術。傳統方式選育純系需要8個世代以上的連續自交才能達到遺傳上的基本純合,而該課題研究的單倍體育種技術能夠在2個世代獲得純系,是目前純系創製速度最快方法之一。大大加快了育種進程。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並成為現代玉米育種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實現了傳統選系技術和育種模式的變革。

在單倍體育種技術中,雜交誘導是首個關鍵技術環節,優良的誘導性能是決定其在育種實踐上能否應用的關鍵,因此,解析單倍體誘導特別是高頻誘導的遺傳基礎是探索誘導之謎和提升單倍體育種效率的關鍵,也是植物學界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該課題組經過長期研究,已經證明磷脂酶基因ZmPLA1序列上的4個鹼基插入所導致的基因功能缺失是單倍體誘導能力產生的關鍵(Liu et al.,2017)。然而,ZmPLA1基因並不能完全解釋高頻誘導現象。因此,對qhir8的定位克隆對於闡明單倍體高頻誘導的遺傳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單倍體誘導基因克隆的難點在於需要大量的雜交誘導籽粒的鑑別篩選。在qhir8精細定位和克隆過程中,該課題組利用其選育的兩個誘導系CAUHOI和CAU5組配的群體進行圖位克隆。先後從2萬多個F2單株中篩選出37個交換單株,以基因分型子代測驗的方法,將qhir8的候選基因區間縮小至318 bp,鎖定了編碼DUF679結構域膜蛋白(DUF679 domain membrane protein)的基因ZmDMP及其功能位點。該基因編碼205個胺基酸,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等方法驗證了該基因就是單倍體誘導的關鍵貢獻基因。研究結果表明,在ZmPLA1突變的基礎上,ZmDMP起始密碼子下遊的第131bp上T到C的單鹼基替換導致胺基酸的錯義突變,進而將單倍體誘導率提高2~3倍。將ZmDMP完全敲除則可進一步將單倍體誘導率提高5~6倍,呈現出顯著的倍增效應。非常值得關注的是,該研究還發現了ZmDMP基因敲除後具有獨立的誘導單倍體能力,這是首次在非stock6材料上發現獨立誘導現象。該發現將有望為下一步的高頻單倍體誘導系選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通過ZmDMP的表達模式和亞細胞定位分析發現,該基因與ZmPLA1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在成熟的花粉中表達和定位在細胞膜上。表明ZmDMP與ZmPLA1有可能在單倍體誘導的過程中參與相同的通路。

該研究克隆的非Stock6來源的玉米單倍體誘導關鍵基因ZmDMP不僅可為遺傳學與生殖生物學研究提供新的借鑑,而且在實踐上也將為基於分子標記輔助選育及基因編輯技術創建高頻的單倍體誘導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陳紹江教授課題組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研發及單倍體誘導的遺傳、生物學機制研究。在技術研究方面,先後突破了高效誘導、精準鑑別和高效加倍三大關鍵技術,創建了高效的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並實現了廣泛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2016年度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017年大北農科技獎植物育種獎。

課題組鍾裕、劉晨旭、祁曉龍和焦炎炎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紹江教授為通訊作者,國家玉米改良中心賴錦盛教授,金危危教授和劉文欣副教授等對本項研究提供了支持。研究得到了國家863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及現代玉米產業體系項目的資助。


責任編輯:潘彩清

相關焦點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本網訊 農學院陳紹江教授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的拓展應用上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學術動態 | 農學院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大田作物生產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植物學上可以分為單子葉和雙子葉作物兩大類,單子葉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麥和玉米等,雙子葉主要包括大豆、油菜、棉花及番茄、黃瓜等作物。無論是對於單子葉作物還是雙子葉作物,純系創製均是其育種過程的關鍵環節。單倍體育種技術可加速純系選育進程,且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可實現對自交系的快速定向改良,能夠極大地提高育種效率,是作物育種中的共性關鍵技術。
  • 中國農大陳紹江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大田作物生產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植物學上可以分為單子葉和雙子葉作物兩大類,單子葉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麥和玉米等,雙子葉主要包括大豆、油菜、棉花及番茄、黃瓜等作物。無論是對於單子葉作物還是雙子葉作物,純系創製均是其育種過程的關鍵環節。單倍體育種技術可加速純系選育進程,且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可實現對自交系的快速定向改良,能夠極大地提高育種效率,是作物育種中的共性關鍵技術。
  • 人才強校 | 張小蘭教授課題組黃瓜果長調控新進展在Plant Cell發表
    本網訊 近日,我校園藝學院張小蘭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Functional Allele of CsFUL1 Regulates Fruit Length through Repressing CsSUP and Inhibiting Auxin Transport in Cucumber」的研究論文(DOI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雜交小麥生產。在使用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其本質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但這一項操作讓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成本居高不下。
  • 人才強校 | 何紹貞、劉慶昌教授課題組在甘薯蔓割病抗性機理研究中...
    本網訊 近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農業農村部甘薯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何紹貞/劉慶昌教授課題組題為「IbBBX24 Promotes the Jasmonic Acid Pathway and Enhances Fusarium Wilt Resistance in Sweet Potato」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自然-遺傳學》屬於遺傳學領域的頂尖雜誌,五年影響因子達到31。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資助。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 中科院遺傳所程祝寬課題組創製水稻無融合生殖遺傳材料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水稻中4個減數分裂和單倍體誘導相關基因進行編輯,創製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遺傳材料。無融合生殖是一種特殊的植物無性繁殖方式。通過無融合生殖,植物可以產生與母本基因型相同的克隆種子後代。在作物中導入無融合生殖可以實現F1雜交優勢及任何複雜基因型在世代間的固定。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為玉米、水稻抗病育種提供有效途徑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取得重大研究,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得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型基因產物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匡漢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報導了生菜中控制結球性狀基因LsKN1的克隆,並在分子水平上闡述了LsKN1調控生菜結球的作用機制。萵苣屬於菊科,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由野生萵苣Lactuca serriola馴化而來,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之一。
  •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來源: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8-24   今日/總瀏覽:1/1485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復旦大學王紅豔課題組與中科院生化細胞所李勁松課題組合作,利用「人造精子」技術培育全雌性半克隆小鼠,僅耗時半年就成功驗證神經管畸形的強致病基因位點。那麼與傳統二倍體基因組發育而成的模式動物相比,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發育而成的小鼠有哪些特殊的研究優勢?又將為重大遺傳病研究和細胞重編程發展產生怎樣的強大助推力?讓我們到李勁松博士團隊培育的特殊「女兒國」中一探究竟!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目前,玉米雜交制種主要通過人工或機械去雄,費時費力且成本高昂,因此雄性不育系是玉米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基於細胞質不育的三系法在玉米雜交制種中也有應用,但由於不育系是細胞質遺傳的,存在遺傳資源有限、育性不穩定等問題。因此,採用生物技術手段以利用雄性不育基因開發新的雄性不育體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比如萬向元教授團隊之前所建立的玉米多控不育(MCS)系統。
  • 我國克隆首個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基因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陳化榜研究組與周奕華研究組及薛勇彪研究組合作,在玉米單向雜交不和基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現象的基因ZmGa1P,並對其不親和機理進行了探究。該成果於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
  • 人才強校 | 彩萬志教授課題組在昆蟲線粒體基因組裂化的進化研究中...
    本網訊 近日,著名進化生物學期刊《Systematic Biology》(IF5year: 14.501)正式發表了我校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彩萬志教授課題組題為「Mitochondrial Genome Fragmentation Unites the Parasitic Lice of Eutherian Mammals」的研究論文(Syst
  • 科學家成功克隆決定番茄果實硬度的新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品質分子改良課題組克隆了番茄中果實硬度關鍵調控基因FIS1,並揭示了該基因在番茄果實硬度形成中的功能,解析了赤黴素通路介導的番茄果實硬度的調控機制,為改良果實硬度提供了新的位點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