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遺傳所程祝寬課題組創製水稻無融合生殖遺傳材料

2021-02-25 BioArt植物

近期,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程祝寬課題組題為 A strategy for generating rice apomixis by gene editing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水稻中4個減數分裂和單倍體誘導相關基因進行編輯,創製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遺傳材料。

無融合生殖是一種特殊的植物無性繁殖方式。通過無融合生殖,植物可以產生與母本基因型相同的克隆種子後代。在作物中導入無融合生殖可以實現F1雜交優勢及任何複雜基因型在世代間的固定。儘管無融合生殖在上百種被子植物中被發現,但在栽培作物中卻缺乏穩定的無融合生殖現象的報導。在自然植物物種中發現了一系列參與形成無融合生殖的遺傳位點,但目前還沒有將它們運用到栽培作物中,來實現無融合生殖的繁殖方式。

該研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水稻中OsSPO11-1、OsREC8、OsOSD1以及OsMATL同時進行敲除,獲得四突變體AOP(Apomictic Offspring Producer)。OsSPO11-1、OsREC8和OsOSD1是參與水稻減數分裂過程的三個重要功能元件。其中,OsSPO11-1參與減數分裂DSB的形成,是染色體同源重組起始的關鍵。OsREC8是姊妹染色單體間黏連複合物的關鍵組分,而OsOSD1是實現減數分裂從第一次分裂過渡到第二次分裂的關鍵組分。同時敲除這三個基因可以導致水稻減數分裂細胞同源重組消失,姊妹染色單體提前解離,並導致第二次減數分裂消失,從而實現從減數分裂到有絲分裂的轉變,形成二倍體的克隆配子。對四突變體 AOP 的減數分裂細胞進行染色體行為觀察,發現其減數分裂過程確實轉變成了有絲分裂過程。進一步運用免疫螢光細胞學實驗觀察,發現指示同源重組的關鍵細胞學標記γH2AX、OsMER3和HEI10在 AOP 中均沒有信號,說明同源重組在突變體中確實沒有發生。螢光原位雜交實驗表明,AOP 形成的小孢子是二倍體細胞。這些結果均表明 AOP 確實產生了二倍體的克隆配子。通過上述觀察,OsMATL的突變對二倍體克隆配子的形成沒有影響,OsMATL在水稻中突變後可以使得突變體在自交或作為父本進行雜交時具有2%-6%的誘導單倍體的能力。通過組合Osmatl和上述三個減數分裂基因的突變,可以實現二倍體克隆配子轉變為二倍體克隆後代,從而實現無融合生殖。

程祝寬課題組的博士生謝恩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程祝寬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技部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ipb.12785

相關焦點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
    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無融合生殖:如何從「1」到「多」—新聞—科學網
    84;右圖:無融合生殖雜交水稻。 他們選擇秈粳雜交稻品種春優84作為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模式品種。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他們在春優84中同時敲除 PAIR1、REC8、OSD1 和 MTL 四個內源基因,獲得了可以發生無融合生殖的水稻材料,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得到了雜交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合基因型的固定。這意味著雜交種未來或可留種。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科學網—無融合生殖:如何從「1」到「多」
    84;右圖為無融合生殖雜交水稻。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他們在春優84中同時敲除PAIR1、REC8、OSD1和MTL 四個內源基因,獲得了可以發生無融合生殖的水稻材料,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得到了雜交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合基因型的固定。這意味著雜交種未來或可留種。 這兩項成果受到國際科學界和作物育種界的廣泛關注,為雜交種自我繁殖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闢了利用無融合生殖固定雜種優勢研究以及作物育種發展的新方向。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找到水稻硒轉運有效途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課題組和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張聯合,在一項研究中找到了提高水稻根中硒向莖葉轉運的有效途徑,為富硒水稻品種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 2017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主要從事水稻分子育種新方法、有利等位基因發掘、分子育種與分子遺傳資料庫和功能基因組學等研究,積累了以高代回交導入係為代表的大量分子育種材料,在國際的水稻遺傳育種領域具有較為廣泛的聯繫和影響。課題組承擔了包括國際合作 「蓋茨基金」、國家「自然基金」、「863」、「重大專項」等在內的研究項目。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產量高
    2021年1月6號,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課題組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水稻的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與當地土壤的適應性相關。
  • 遺傳發育所在紡錘體組裝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程祝寬課題組利用圖位克隆的方法,在水稻中克隆了植物中首個Bub1同源基因BRK1(Bub1-related kinase1)。brk1突變體營養生長正常,但在減數分裂後期I姊妹染色單體提前分離,最終導致完全不育。BRK1具有保守的TPR和激酶結構域,而缺失了GLEBS結構域。
  • 遺傳發育所儲成才課題組實現水稻施氮肥少而產量高...
    面對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長期以來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因此,對於未來的可持續農業而言,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至關重要。
  • 稻屬基因組與生殖相關的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
    .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明生課題組在稻屬基因組中揭示生殖相關的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來源 | 遺傳發育所禾本科植物生殖發育階段的花葯中大量表達21nt 和24nt的phasiRNA,分別由miR2118和miR2275誘導。phasiRNA合成通路關鍵基因的突變均影響水稻花粉育性,與兩系法雜交水稻密切相關的光敏不育位點pms1和pms3近來也發現是phasiRNA的產生位點,說明這些小RNA在水稻生殖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上海植生所林鴻宣研究組 (Song等, 2007) 通過圖位克隆法分離了控制粒寬和粒重的QTL—GW2,其編碼一RING型的E3泛素連接酶,通過將底物輸送到蛋白酶體降解來負調控細胞分裂。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實驗室 (Liu等,2017) 和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的李雲海實驗室 (Duan等, 2017) 幾乎同時克隆了粒寬和粒重的主效QTL—GW5 (GSE5) 。
  • Nature|儲成才團隊揭示水稻低氮適應性的遺傳基礎
    因此,闡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遺傳基礎,培育在低N條件下仍可高產的作物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021年1月7日,儲成才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的機制。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圖1 水稻遺傳育種經歷的3次飛躍。A:半矮杆基因sd1利用以及半矮稈水稻品種培育促成「第一次綠色革命」;B:不育系和恢復系配製雜種促進雜種優勢的利用;C:抗逆、養分高效利用和理想株型等有利基因的發掘促進綠色超級稻的培育。水稻遺傳育種的歷程就是一個育種理念變遷的過程。我國水稻遺傳育種經歷了3次大的飛躍(圖1),每次飛躍都離不開重要基因資源的發掘和利用。
  • 融合遺傳與顆粒遺傳的對比
    今天開始必修2的學習,第1個知識點就是達爾文所提出來的融合遺傳,與孟德爾提出來的顆粒遺傳的對比,這也是學生較難理解的一個知識點。融合遺傳的特點是,親本雜交,親本的遺傳物質在子代中混合,永遠無法再分開,子代性狀介於雙親之間。
  • 中科院微生物所劉俊研究組在水稻識別稻瘟菌侵染機制方面獲得重要...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稻瘟菌的危害是影響水稻高產、穩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劉俊課題組在前期的研究中發現,稻瘟菌侵染水稻時可以分泌眾多的蛋白到水稻的質外體中。因此,稻瘟菌侵染過程中分泌的蛋白就有可能被水稻細胞膜上分布的受體識別。通過對稻瘟菌分泌蛋白的分離和轉基因分析,該課題組發現了一個分泌蛋白MoChia1可以強烈地激活水稻的免疫反應,具有PAMPs物質的典型特徵。MoChia1是一個幾丁質酶,廣泛存在於真菌中,參與真菌的細胞壁修飾。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2019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在該所成立60周年之際,編著了《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以下簡稱《築夢科學》),便是科研機構「善於總結歷史」的一個典範。 若談到總結歷史,一些科研機構(研究所、高校等)常規做法,便是老掉牙的老三篇——「溯源、徵程、成就」,所友、校友讀起來都覺得索然無味,遑論他人。
  • 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2019-03-01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該研究對經過不同單鹼基編輯系統轉化的56棵T0代水稻植株與21株對照植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進一步序列統計分析發現,經過單鹼基編輯系統處理後,基因組內的插入或刪除(indels)突變的數量與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變化,但是BE3與HF1-BE3,無論是在有無sgRNA的情況下,均可在水稻基因組中造成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且大部分為C>T類型的鹼基突變。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日前,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異三聚體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調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論文資深作者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的傅向東(Xiangdong Fu)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氮是促進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佔植物乾重的1.5-2%以及植物總蛋白的16%,是胺基酸、蛋白質、核酸、葉綠素、激素等的組成成分。氮肥是農業生產中需要量最大的化肥品種,它對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的質量有重要的作用。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