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2020-10-16 BioArt植物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責編 | 王一


水稻、玉米、小麥等禾本科植物是主要糧食作物。在禾本科植物雄性生殖器官花葯中特異表達著一類小RNA—phasiRNA (phased small interfering RNA)。phasiRNA的前體由pol II 轉錄,經miR2118或miR2275靶向切割後,RDR6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6) 將切割片段轉化為雙鏈RNA,這些雙鏈RNA進而分別在DCL4或DCL3b的連續切割下生成首尾相連的一系列21-nt 或24-nt phasiRNA。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2020年10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程祝寬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21-nt phasiRNAs direct target mRNA cleavage in rice male germ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鑑定和分析了水稻雄性生殖細胞中的phasiRNA及其靶標,並闡明了21-nt phasiRNA通過切割mRNA調控靶標基因的作用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戚益軍研究組與程祝寬研究組合作,利用顯微攝取的方法分離收集了減數分裂I早前期、四分體時期和小孢子時期的雄性生殖細胞。通過低起始量小RNA測序,系統鑑定了生殖細胞中的phasiRNA,發現21-nt phasiRNA在減數分裂I早前期生殖細胞中豐度最高。此外,戚益軍研究組開發了低起始量降解組建庫測序的方法,該方法可用ng級總RNA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mRNA降解產物。運用此方法,發現435個蛋白編碼基因及71個轉座子可被不同序列的21-nt phasiRNA切割。這些靶標基因在碳水化合物生成及代謝通路中富集。在突變體rdr6-2 mel1-4中,21-nt phasiRNA的積累減少,部分靶標基因表達上調,表明21-nt phasiRNA可通過切割mRNA調控靶標基因表達。


圖註:a,處於不同發育時期的水稻雄性生殖細胞。i,減數分裂前的穗,標尺=0.2 cm;ii,經DAPI染色的減數分裂前花葯橫切面,標尺=30 μm;iii, 減數分裂I早前期的蟲狀細胞,標尺=50 μm;iv, 四分體,標尺=50 μm。b,用低起始量降解組測序鑑定水稻雄性生殖細胞中21-nt phasiRNA的作用靶標(3個例子)。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生殖細胞中phasiRNA的靶標和作用模式,是phasiRNA研究的一個突破性進展,同時為利用phasiRNA開發作物雄性不育系提供了新思路。


清華大學戚益軍教授與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程祝寬研究員為該論文共通訊作者,清華大學博士後姜鵬飛和博士生連璧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博士生付澤宇和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博士生劉長振、助理研究員沈懿參與了該研究的部分工作。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提供經費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034-y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
    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朱楊博士等揭示TFL1-FD的靶標基因和FT的競爭機制
    Nature Comm | 朱楊博士等揭示TFL1-FD的靶標基因和FT的競爭機制植物發育是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生物學主題之一,不僅受到體內外因素綜合調控,而且和動物相比能較大程度影響植物形態。對高等植物而言,開花是其一個重要的發育特徵,也是植物從營養形態到生殖形態的一個質變過程。搞清楚頂端分生組織全能性細胞如何受精確調控而分化並保持花序分生組織和側生分生組織特性是如何人為改變植物地上部分形態建成的關鍵一步 【1】。
  • 稻屬基因組與生殖相關的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
    .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明生課題組在稻屬基因組中揭示生殖相關的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來源 | 遺傳發育所禾本科植物生殖發育階段的花葯中大量表達21nt 和24nt的phasiRNA,分別由miR2118和miR2275誘導。phasiRNA合成通路關鍵基因的突變均影響水稻花粉育性,與兩系法雜交水稻密切相關的光敏不育位點pms1和pms3近來也發現是phasiRNA的產生位點,說明這些小RNA在水稻生殖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該研究通過生物信息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遺傳學手段,發現了第一個單子葉植物特有的、且能夠被病毒侵染特異誘導表達的宿主抗病毒基因AGO18,揭示了該基因在水稻與病毒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抗病機制,並進一步發現該基因具有廣譜抗病毒功能。水稻作為長期以來備受多種病毒侵害的重要糧食作物,在生產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
  • 陳月琴/張玉嬋課題組解析水稻生殖期phasiRNA調控減數分裂的機制
    有趣的是,在水稻等作物中,有一類特殊的小分子非編碼RNA phasiRNA在減數分裂前期短暫且大量地表達,但它們存在的意義還不清楚。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月琴教授/張玉嬋副教授課題組通過結合多組學分析以及一系列突變體功能分析實驗,解析了這一類生殖期phasiRNA在調控減數分裂前期基因表達變化中的重要功能及調控特性。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形成三元複合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且揭示了形成的CCT/NF-YB/YC三元複合物識別DNA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 into DNA Recognition by CCT/NF-YB/YC Complexes in Plant Photoperiodic Flowering」為題發表。
  • 研究發現水稻轉座子受馴化選擇和在抗病抗逆中的調節功能
    該項研究發現自然條件下一個活躍的反轉錄轉座子HUO(「活」),該轉座子廣泛存在於野生稻基因組中,部分存在於考古水稻樣本和農家種中,但在現代栽培稻中丟失。研究揭示HUO通過表觀遺傳學途徑影響基因組水平的功能基因,激活基因組的不穩定性/防衛反應,這些都有利於野生稻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題為「ζ-Carotene Isomerase Suppresses Tillering in Rice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Biosynthesis of Strigolactone and Abscisic Acid」的論文,揭示了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新型肺癌腫瘤靶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記者3月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項目的支持下,該所李功華博士在黃京飛研究員的指導下
  • 研究揭示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
    禾本科植物生殖發育階段的花葯中大量表達21nt和24nt的phasiRNA,分別由miR2118和miR2275誘導。phasiRNA合成通路關鍵基因的突變均影響水稻花粉育性,研究發現,與兩系法雜交水稻密切相關的光敏不育位點pms1和pms3也是phasiRNA的產生位點,這說明這些小RNA在水稻生殖發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重磅 | 復旦大學揭示肺癌的治療新靶標
    然而,RBM10及其調控的剪接事件在肺腺癌中功能、機制及臨床意義尚不明確。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勇波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王澤峰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孫藝華研究組合作,在EBioMedicine
  • 臺灣中央研究院餘淑美團隊揭示水稻糖含量調控機制
    保持體內的糖含量平衡對於植物的正常生長代謝和脅迫耐受具有重要作用,缺糖或有糖能夠啟動或關閉某些基因的表達,這是糖含量調控的主要機制
  • 水稻亞種間的生殖隔離有望被打破
    研究物種間生殖隔離的機制是進化生物學中的重要工作。水稻兩個亞種——亞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間的雜交不育受S1位點的控制。
  • 膜結合多聚核糖體在sRNA生物合成和功能發揮中的調控作用被揭示
    植物sRNA主要分為siRNA和miRNA兩大類,其中siRNA中包含了一類相位siRNA,即phasiRNA,這類siRNA與植物生長、發育、抗病及育性等密切相關。目前已知植物miRNA和siRNA可通過轉錄和轉錄後基因沉默發揮其調控作用,但是關於它們亞細胞定位的研究甚少,限制了人們對於sRNA作用機制與功能的理解。
  • 東北師大揭示一種新的轉錄複合體,調控水稻鹽脅迫響應
    Plant Cell | 東北師大徐正一課題組揭示一種新的轉錄複合體,調控水稻鹽脅迫響應責編 | 逸雲土壤鹽漬化是農業發展面臨的巨大阻力,約有8億多公頃的土地受鹽害的影響,大約佔全世界灌溉農業面積的20%。
  • 浙大系統地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
    浙江大學邊紅武課題組系統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責編 | 奕梵水稻作為單子葉植物的模式物種生長素共受體TIR1/AFB介導的信號傳導通路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過程【3-6】。生長素受體研究對於揭示生長素信號轉導途徑以及深入了解生長素參與植物諸多生理過程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