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楊博士等揭示TFL1-FD的靶標基因和FT的競爭機制

2020-10-15 BioArt植物

Nature Comm | 朱楊博士等揭示TFL1-FD的靶標基因和FT的競爭機制


植物發育是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生物學主題之一,不僅受到體內外因素綜合調控,而且和動物相比能較大程度影響植物形態。對高等植物而言,開花是其一個重要的發育特徵,也是植物從營養形態到生殖形態的一個質變過程。搞清楚頂端分生組織全能性細胞如何受精確調控而分化並保持花序分生組織和側生分生組織特性是如何人為改變植物地上部分形態建成的關鍵一步 【1】


高等植物中有三個進化上保守的重要基因在開花時間調控,花序形態構成和花朵成型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他們依次是成花素FLOWERING LOCUS T (FT),抑制成花素TERMINAL FLOWER 1(TFL1) 和LEAFY (LFY)擬南芥FT受長日照誘導在蓮座葉中生成,經過長距離運輸至頂端分生組織(SAM)並轉變其特性為花序分生組織(IM)而促進開花 【2】。花序分生組織進一步分化形成側生分生組織(AM)和花朵。FT的同源家族基因TFL1與其功能正好相反:抑制開花,並保持分生組織(SAM,IM和AM)的營養發育特性【1】。此外,TFL1 和 FT 作為共轉錄因子(co-TF)需要與 bZIP 轉錄因子 FD 形成蛋白二聚複合體才能作用於下遊靶標基因【1】。LFY作為下遊花序發育和花朵發育的重要基因,起到承接TFL1 和 FT發育信號的關鍵作用。


圖一: Nat Commun論文「TFL1-FD的靶標基因和FT的競爭機制」【3】

2020年10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朱楊博士後和Doris Wagner教授課題組利用多組學技術以及各種分子遺傳手段,研究發現植物開花時間基因,花序和花朵發育基因,多條植物激素通路以及染色質調控元件等受到TFL1和FT競爭性調控而決定精確調控植物發育形態【3】。此外,對下遊重要靶標基因之一LFY的深入研究發現,在營養生長階段,TFL1-FD 特異性識別LFY第二個外顯子上的G-box基序並在分生組織中抑制LFY的表達,從而保持分生組織的營養特性【3】。當受到外部長日照條件刺激,並在合適的生長階段時,FT被特異性得顯著上調並與FD形成複合體,對604個TFL1靶標基因進行特異性識別和差異性上調表達量,從而把營養分生組織轉變成生殖分生組織 【3】。該研究領域特別重要,近期Markus Schmid【4,5】和George Coupland【6】課題組也重點進行了研究。


圖二: TFL1和FT通過LFY改變植物形態及其廣義競爭模型【3】。


本文第一作者朱楊,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師從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俞皓教授。朱楊博士通過分子和(表觀)遺傳,生物技術和多組學分析等模塊主要研究功能基因在植物發育中的作用;2021年將學成歸國建立實驗室,面向模式植物和作物。歡迎感興趣的同行朋友微信ZhuYang_HZ聯繫和交流!


推薦閱讀:

[1] Zhu Y and Wagner D. (2019) Plant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The Formation, Activity, and Fate of Axillary Meristems.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2] Zhu Y, Liu L, Shen L, Yu H. (2016) NaKR1 regulates long-distance movement of FLOWERING LOCUS T in Arabidopsis. Nature Plants

[3] Zhu Y, Klasfeld S, Jeong CJ, Jin R, Goto K, Yamaguchi N and Wagner D. (2020). TERMINAL FLOWER 1-FD complex target genes and competition with FLOWERING LOCUS T.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Collani S, Neumann M, Yant L, Schmid M. (2019) FT Modulates Genome-Wide DNA-Binding of the bZIP Transcription Factor FD. Plant Physiology

[5] Goretti D, Silvestre M, Collani S, Langenecker T, Méndez C, Madueño F, Schmid M. (2020) TERMINAL FLOWER 1 Functions as a Mobile Transcriptional Cofactor in the Shoot Apical Meristem. Plant Physiology

[6] Romera-Branchat M, Severing E, Pocard C, Ohr H, Vincent C, Née G, Martinez-Gallegos R, Jang S, Andrés F, Madrigal P, Coupland G. (2020)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he Arabidopsis Florigen-Interacting bZIP Transcription Factors FD and FDP. Cell Reports


個人網站:

http://yangzhu.mystrikingly.com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782-1

相關焦點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責編 | 王一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
    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研究發現黃瓜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CP家族的轉錄因子—TEN調控黃瓜卷鬚發育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基因內部結合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為深入認識株型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卷鬚發育使得庫容增大、競爭養分,需及時去除卷鬚,促進黃瓜健康生長坐果。人工去除卷鬚費時費工,因此培育適合輕簡化栽培的無卷鬚品種,成為黃瓜株型改良的重要方向。該團隊前期研究克隆了控制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EN,並揭示了黃瓜卷鬚同源器官是側枝。
  • 蛋白基因組學再登Cell:首次全面揭示小兒腦癌發生機制和治療靶標
    儘管針對小兒腦癌的發病機理在基因、表觀遺傳以及RNA層面展開了諸多研究,但是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上的有效療法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近些年來質譜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蛋白質組學應用的不斷成熟為很多疾病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而進一步整合基因、轉錄、蛋白和蛋白翻譯後修飾的多組學數據能更好的全面認識腫瘤,也為腫瘤未來的精準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自然》雜誌報導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在本項研究中,蔡時青研究組與江陸斌研究組合作,結合秀麗隱杆線蟲、小鼠兩種模式動物和人類大腦基因表達資料庫尋找抗衰老靶標基因,解析衰老的調控機制。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可以獨立生活的微小動物(成蟲體長僅1毫米), 其遺傳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作為該領域目前最具有研究和應用前景的 PD-1/PD-L1 抑制劑,在治療前列腺癌上卻遇到了挑戰,尚難獲成功。因此,如何把前列腺癌這類對免疫治療無強烈反應 的「冷」腫瘤變「熱」,從而改善以 PD-1/PD-L1 抑制劑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效果;或是通過發現新的治療靶點、採用聯合用藥而實現增強免疫治療將是未來晚期前 列腺癌治療的方向之一。
  •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3-09   今日
  • Cell:不育治療新靶標!揭示EFCAB9引導精子進入卵子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關鍵分子,它協調這些鈣離子通道開啟和關閉,從而激活精子並協助引導它們進入卵子。當通過基因編輯移除編碼這種分子的基因時,雄性小鼠讓更少的雌性小鼠懷孕,而且懷孕的雌性小鼠產生較少的幼仔。他們報導,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雄性小鼠的精子活力較低,並且在實驗室中讓較少的卵子受精。
  • 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圖片來自Cell,doi:10.1016/j.cell.2017.06.0122017年7月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來自嗜熱裂孢菌(Thermobifida fusca)的I型CRISPR複合體的近原子解析度的圖片,揭示出它的作用機制的關鍵步驟
  • RNAi篩選揭示曼氏血吸蟲寄生蟲治療靶標
    RNAi篩選揭示曼氏血吸蟲寄生蟲治療靶標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6 13:56:36 美國UT西南醫學中心James J. Collins III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趙章武團隊研究揭示miRNA let-7對果蠅生物節律的調控機制(圖文)
    該研究在果蠅中證實了miRNA let-7調控晝夜節律,並進一步揭示了其調控環路。  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自然環境的晝夜波動和季節變化,深刻地影響著地球生物的生命活動,使幾乎所有的生物體在生理和行為上都表現出晝夜節律。而晝夜節律作為最常見的一類生物節律,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 dsRNA介導昆蟲基因幹擾的專一性脫靶效應規律揭示
    2021年1月4號,RNA領域國際權威期刊雜誌RNA Biology(IF=5.35)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韓召軍教授課題組在昆蟲基因幹擾(RNAinterference
  • Nature:揭示基因調節的新型分子機制
    ,其中信使RNA(mRNA)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其也是蛋白質翻譯的模板;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識別mRNA的一種新型分子機制,這對於揭示雄性和雌性生物機體中不同的基因調節方式非常關鍵。
  • 創新藥研發中的靶標偏差及解決之道
    隨著生命科學理論日漸完善,人們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加深,藥物研發逐漸趨於合理設計。藥物合理設計的起點是了解疾病機制,確定可成藥的靶標(target)。藥物靶標一般指人體和病原體中可以與藥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包括酶、受體、離子通道、轉運蛋白、核酸等。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治療靶標,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核酸(DNA/RNA)-蛋白相互作用。不同類型的藥物與靶標之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作用方式(圖表1)。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2015-10-09 昆明動物研究所 BAP1最早被認為是一個BRCA1相互作用蛋白,近年來BAP1在腫瘤中研究報導甚多,它的基因突變頻繁發生在葡萄膜黑色素瘤、間皮瘤和腎癌等腫瘤,從這些遺傳數據推測BAP1可能是一個抑癌基因,但是在乳腺癌BAP1很少突變,BAP1功能研究結果很不一致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基因編輯大牛揭示鹼基編輯器的作用機制
    2020年7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短短八年內,CRISPR-Cas9已經成為基礎研究和基因治療的首選基因組編輯器。但CRISPR-Cas9也催生了其他潛在的強大DNA操縱工具,從而可能幫助修復導致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突變。
  • 我國科研團隊揭示靶標PD-L1降解機制和靶向分子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葉佳琪 袁蕙芸 本報 王春國內腫瘤免疫療法創新研究傳來新消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許傑研究團隊揭示了腫瘤免疫治療的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