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報導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2021-01-21 央廣網
《自然》雜誌報導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2020-02-27 15:27: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2月2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今天凌晨,《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合作完成。

圖注(A)BAZ2B和EHMT1在衰老大腦中的表達水平(來自兩個不同資料庫的結果)。(B)BAZ2B和EHMT1的表達量與阿爾茲海默氏症病情呈正相關。(C)年輕和年老的WT、Baz2b+/-和Baz2b-/-小鼠的體重。(D)年輕和年老的野生型(WT), Baz2b雜合(Baz2b+/-), Baz2b敲除(Baz2b-/-)小鼠在新位置識別測試中的位置識別能力。(E)表觀遺傳因子調節線粒體功能和衰老工作模式圖。 研究人員提供

  衰老是生物體隨時間推移各項生理功能逐漸退化,最後死亡的生理過程;衰老也是一些慢性疾病,如阿爾茲海默氏症、癌症、糖尿病最大的風險因素。健康長壽是人類美好夢想。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有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壽命,對長壽的生物學機理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延長壽命應以延緩老化,保持健康的行為和認知能力為前提,最近研究表明延長壽命不一定延緩衰老過程中的行為能力和認知功能退化。因此,如何實現老年人口在延長壽命的過程中保持健康的狀態,減少失智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是亟待解決的,也是極具挑戰的重要問題。

  蔡時青研究組前期工作闡明了長壽基因不一定延緩衰老過程中動物的行為退化,發現提高神經遞質可改善老年動物行為能力(Yin et. 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4),老年時期神經遞質功能不同是個體之間存在衰老速度差異的重要原因(Yin et. al. Nature, 2017)。

  在本項研究中,蔡時青研究組與江陸斌研究組合作,結合秀麗隱杆線蟲、小鼠兩種模式動物和人類大腦基因表達資料庫尋找抗衰老靶標基因,解析衰老的調控機制。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可以獨立生活的微小動物(成蟲體長僅1毫米), 其遺傳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秀麗線蟲生活周期短的特點,以神經遞質功能變化為指標,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篩選、尋找調控衰老的基因,獲得了59個候選基因。通過構建這些候選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發現其中兩個表觀遺傳調控因子BAZ-2和SET-6位於該調控網絡的關鍵節點,並且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降低BAZ-2和SET-6功能顯著提高老年線蟲的神經遞質水平,延緩衰老過程中線蟲的行為功能退化。BAZ-2和SET-6人的同源基因分別為BAZ2B和EHMT1。在人類大腦中,BAZ2B和EHMT1的表達量隨衰老逐漸增加,且與阿爾茲海默氏症病情進展呈正相關。另外,降低Baz2b的功能可以提高老年小鼠的認知功能,並緩解小鼠隨年齡體重增加的現象。這些結果表明BAZ2B和EHMT1是重要的調控衰老進程的因子,是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衰老過程中線粒體功能下降是組織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研究人員發現,BAZ-2/BAZ2B和SET-6/EHMT1通過調控線粒體功能改變衰老進程。BAZ-2/BAZ2B和SET-6/EHMT1結合線粒體功能相關基因的啟動子區域,改變組蛋白的表觀遺傳修飾,進而調控這些基因表達。降低BAZ-2/BAZ2B和SET-6/EHMT1功能提高線蟲或小鼠大腦的線粒體功能,這是老年線蟲/小鼠維持較高行為能力的重要原因。此外,通過分析人類大腦基因表達資料庫,研究人員發現在阿爾茲海默氏症病人的大腦中BAZ2B和EHMT1表達量和線粒體內關鍵蛋白的表達量呈顯著負相關,提示BAZ2B和EHMT1在人腦中也可以調控線粒體功能。

  老年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在衰老的大腦環境下,理解大腦衰老的調控機制對於防治這些腦疾病至關重要。該研究結合多種模式動物,使用多種方法從不同層面解析衰老的調控機制,揭示了神經系統衰老的基因調控網絡;闡明了BAZ2B在認知衰老中的作用,發現了BAZ2B這一全新的抗衰老靶點,為延緩大腦衰老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作用靶標。

  該項工作由博士研究生袁潔、常思源、尹世剛、劉至洋和程秀在蔡時青研究員與江陸斌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腦智卓越中心蔡時青研究組的劉喜娟、江強、高革等其他成員積極參與,並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實驗動物平臺、分子細胞技術平臺和光學成像平臺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發現在長期記憶中新的關鍵參與者
    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發現了在人的長期記憶中一個新的關鍵參與者。在記憶鞏固過程中,在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中,至少發生兩個不同的過程。興奮性神經元參與創建記憶痕跡,而抑制性神經元則阻止背景噪音並允許進行長期學習。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缺失突變,可能是...
    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由蔡時青帶領的科研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江陸斌研究組歷時多年合作,在衰老問題上有了新突破:他們發現了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並據此闡明了認知衰老的調控機制,為實現「健康衰老」提供了新的線索。這項成果的論文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 英科學家發現新的「痛覺基因」
    最近,一個由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識別出一種新基因PRDM12,對痛覺神經的產生和形成至關重要,可作為藥物標靶,有助於開發出緩解疼痛的新方法
  • Nature:中英科學家研究證明黑木耳含「抗癌基因」,確實可以防癌抗衰老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研究團隊的科學家最近對我國東北地區的3個主要黑木耳品種進行了基因測序。
  • 研究發現腎癌相關重要缺陷基因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月19日報導,英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與三分之一以上腎癌相關的缺陷基因,該項發現被譽為腎癌研究20年來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將幫助研究人員了解腎癌的發展機理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個新的麻風病易感基因
    10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通過對10531個病例及健康對照者的研究,發現2個新的麻風易感基因,並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其中1個和傳染病有關。這是繼2009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關聯分析方法率先發現7個麻風易感基因之後,在該領域取得的又一原創性成果,標誌著我國在麻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繼續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中科院發現長壽基因,恰當幹預70歲仍能活蹦亂跳
    就像剝洋蔥那樣,科學家正在一層一層揭開衰老的神秘面紗。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聯合蔡時青科研團隊發現兩個抗衰老靶標基因BAZ2B、EHMT1,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新冠肺炎新型基因,新的治療方法有了
    近日,科學家發現新冠肺炎新型基因,或能研發出新的治療方法。一、科學家發現新冠肺炎新型基因,新的治療方法有了!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研究者通過對英國2700名患者DNA的分析,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與健康的志願之間,存在5個特殊基因的差異[1]。利用這項發現,研究人員可以開始有針對性地,預測某些藥物作用於患者的治療效應,縮小了藥物測試範圍。
  • Cell子刊:我國科學家成功利用CRISPR/Cas9靶向CCR5基因產生HIV抵抗力
    圖片來自WikiCommons, AJC12017年8月7日/生物谷BIOON/---一小部分人攜帶著基因CCR5(該基因編碼一種在免疫細胞表面上發現的受體)純合突變,這種純合突變抑制HIV侵入這些免疫細胞。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又發威!科學家發現白血病關鍵基因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更加高效地對基因進行編輯,由於癌症的發生伴隨著大量DNA突變的積累,該技術曾多次被利用進行癌症研究。「我們使用CRISPR技術在白血病細胞中進行全基因組篩選,一次阻斷數千個基因。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它使我們能夠識別大量促進白血病生長的基因,並發現可以針對這種疾病的新弱點,」藥理學和醫學系教授、資深作者Tannishtha Reya博士說。
  • 劉光慧團隊利用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抗衰老的全新靶標KAT7
    因此,延緩或逆轉細胞衰老可能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病症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在該篩選中,研究人員挖掘了敲除後可減輕細胞衰老的基因,包括KAT7,一種組蛋白乙醯轉移酶,它在兩種早衰hMPC模型中都被列為首選抗衰老基因。 KAT7的失活降低了組蛋白H3賴氨酸14的乙醯化,抑制了p15INK4b的轉錄,緩解了hMPC的衰老。
  • 中英科學家發現黑木耳含「抗癌基因」
    據新華社記者從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最近對我國東北地區的3個主要黑木耳品種進行了基因測序。
  • 黑木耳含「抗癌基因」被中英科學家發現了,研究的黑木耳涉及到蛟河黃松甸
    【中英科學家發現黑木耳含「抗癌基因」涉及的三種黑木耳來自蛟河黃松甸!】
  • 科學家發現長命百歲秘密:擁有"瑪士撒拉"基因
    埃利納及其研究團隊描繪出的「瑪士撒拉」基因圖譜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 ,科學家最新調查研究結果揭示,能否達到長命百歲這一人人羨慕的目標,和您的生活習慣可能關係不大。科學研究者通過對百歲及九十多歲老人群體,及其長輩家庭成員基因研究發現,部分老人體內含有的這種「瑪士撒拉」基因是他們可以長壽的關鍵因素。  科學家認為,這種「瑪士撒拉」基因不但可以幫助長壽老人抵禦不良習慣對身體造成的傷害,而且還可以有效抵禦老年人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瑪士撒拉」基因可以讓這些老年疾病的發病時間延緩30年左右。
  • 《自然 通訊》雜誌報導交醫沈少明博士等在PTEN研究上的新發現!
    PTEN是一個強效的抑癌基因。PTEN基因編碼的經典產物——PTEN蛋白的脂質磷酸酶功能廣為人知。但是,隨後的研究顯示,PTEN蛋白的「腳手架」功能並不依賴其磷酸酶活性,並且對於其抑癌作用同樣不可或缺。
  • 科學家發現潛在抗衰老藥物
    如何抵抗衰老,如何緩解衰老引起的相關疾病或症狀,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衰老表現為細胞、組織、器官水平上慢性和進展性的功能失調,導致機體對外界的不良刺激的抵抗力減弱,因此更易罹患各種疾病。因此,袁泉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將目光聚焦於潛在的抗衰老分子——α-酮戊二酸,探究其在衰老相關骨質疏鬆中的作用和分子機制。該課題組發現,相比年輕小鼠/大鼠,老齡小鼠/大鼠的αKG循環水平明顯下降,而飲水中添加α-酮戊二酸能有效提高老齡小鼠和老齡大鼠αKG血清含量。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為玉米、水稻抗病育種提供有效途徑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取得重大研究據悉這一成果將為水稻、玉米以及其他作物抗紋枯病遺傳研究與改良提供靶標。華大基因CEO尹燁:以基因科技普惠民生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華大成立20周年之際,華大基因CEO尹燁發表文章稱:「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是我們一直秉承的使命。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上海發現一例英國輸入病例 基因序列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在對英國輸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基因測序監測中,發現1例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為B.1.1.7亞型,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該病例為中國籍,在英國留學,12月13日自英國出發,12月14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
  • 神經傳遞重要靶標GABA-A受體結構確定
    原標題:神經傳遞重要靶標GABA-A受體結構確定 英國《自然》雜誌27日在線發表一項最新藥物發現:美國科學家報告了γ-氨基丁酸A型受體(GABA-A受體)的結構。GABA-A受體可調節各種醫用藥物和毒品的作用,也是神經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