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在即?中科院發現長壽基因,恰當幹預70歲仍能活蹦亂跳

2020-11-30 騰訊網

就像剝洋蔥那樣,科學家正在一層一層揭開衰老的神秘面紗。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聯合蔡時青科研團隊發現兩個抗衰老靶標基因BAZ2B、EHMT1,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衰老是個大型工程,很多人僅是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卻無從得知它最初是從哪裡開始的,因此找到衰老標記成為關鍵。在該項研究中,神經遞質被認為擁有很大潛力,中科院研究員以神經遞質為衰老指標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篩選,找出了59個候選基因,而後又通過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找出BAZ-2和SET-6兩個基因(線蟲體內),對照人類同源基因分別是BAZ2B、EHMT1。

實驗發現,人為地去降低這兩個基因的功能,可延緩衰老,可使小鼠不僅擁有更"苗條"的身材,還能緩解老年痴呆症提高認知能力。因此,科學家認為,BAZ2B、EHMT1有潛力作為以作為抗衰老藥物靶點的基因,是實現"健康衰老"又一新線索。

一.顛覆傳統認知:衰老或是疾病,具有可塑性

什麼是衰老?在傳統觀念中,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衰老同樣無法幹預,尤其是在歷代權貴求而不得的歷史背景下類似觀念愈髮根深蒂固。然而現代科學卻對傳統觀念發起了挑戰,越來越多科學家認為衰老是老年疾病的"根源",一旦衰老到來,身體將如潰決的堤岸,大量疾病潮水般湧來,控制衰老被認為是解決老年期健康問題的關鍵。

"衰老具有可塑性",從上世紀3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大批的線蟲、小鼠實驗證實,恰當幹預衰老可延長人類壽命、提高健康生活質量,不斷突破的科研成果給予科學家對抗衰老極大信心,在他們看來,衰老可控甚至能被阻止。

哈佛Paul F. Glenn衰老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大衛·辛克萊便是其一,辛克萊堅持認為衰老就是疾病,而且是最大的疾病,甚至呼籲國際將衰老定性為疾病。通過實驗發現β-煙醯胺單核苷酸(NMN)能幫助老年小鼠延長壽命近三分之一的辛克萊接受哈佛校報專訪時表示,"我們延長的是30%的青春,而不僅僅是30%的壽命,被延壽的動物直到生命晚期,癌症、老年痴呆、心臟病都沒發生,壽命不僅被延長而且更健康。"

據哈佛教授辛克萊發在《細胞》雜誌上的報告,年齡增長會導致體內長壽蛋白輔酶Ⅰ(NAD+)功能衰退,從而引發新陳代謝失調、機體器官病變等衰老症狀。通過補充β-煙醯胺單核苷酸來活化提升NAD+含量,進而活化長壽蛋白被認為是抗衰老有效措施之一。"生病前預防收益最大",為此,這位瘋狂的哈佛教授每天服用β-煙醯胺單核苷酸來抗擊衰老,甚至認為自己一定能活到150歲,和曾曾孫談抗衰老心得。

51歲的哈佛教授大衛·辛克萊

同哈佛教授一樣,中科院研究者同樣認為衰老可被幹預,在科研論文中,靶向衰老、藥物治療類似字眼頻頻出現,顯然大批科學家們正在用談論疾病那樣的話術談論衰老。如同治療癌症那樣,在100年前,科學家絕不會像現在這樣大規模展開針對性研究,他們更多的是無能為力,可如今伴隨著癌症研究成果的頻出,人們愈發自信。實際上,對待衰老就如同百年前人們對待癌症一樣,應保持樂觀及前瞻性。

二.長生≠不老,70歲仍活蹦亂跳不無可能

關於衰老,不少人還存在一定誤區,他們認為"長生等於不老,長壽意味著健康",甚至一味去延長生命長度卻忽視了生命質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某些長壽基因雖然能延長壽命,但在認知功能退化等方面並無幫助,也即"長壽≠健康"。

典型例子如澳門賭王何鴻燊,據港媒爆料,賭王早在2009年就因摔跤住進了ICU,因腦部受傷嚴重,此後靠注射86萬一支的天價"補腦針"維繫了10幾年的生命至今,雖已至99歲高齡,可健康狀況並未因此大幅改善,甚至有網友認為賭王已淪為幾房妻室擺拍爭奪家產的"擺拍工具"。

對於"長生"與"不老"的關係,中科院袁潔表示"相比在風燭殘年中維持體弱多病的生命,人們更希望老年時期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實現老而不衰",如在50歲時擁有30歲的容貌,70歲時還能像40歲那樣活蹦亂跳。不過這可能嗎?

92歲仍活躍於視野之中的李嘉誠似乎回答了這一問題。前不久李嘉誠乘坐私人飛機飛往紐西蘭運送防護用品回國捐贈時,精神狀態明顯好於在輪椅上等著被拉起的同齡老人;2019年,李嘉誠還被拍到與小33歲的女友攜手同遊日本。實際上早在幾年前,就有媒體曝出李嘉誠拿出2500萬美元服用並投資β-煙醯胺單核苷酸前體。與國內生物科技公司"基茵港"通過全酶法工藝產出的β-煙醯胺單核苷酸補劑有所不同的是,李嘉誠這款產品售價貴了10-20倍,被賣出了天價,一年服用費用高達156萬,並非普通人所能承擔。

前不久,李嘉誠飛紐西蘭籌集物資

三.再過100年,人類能長生不老嗎?

"人類壽命的每一輪增長都和科技進步有關,人類長壽的主要推動力是科技。下一個飛躍,很可能來自輔酶類抗衰老技術。"師從於中國微生物學泰鬥焦瑞身研究員、港中文大學生物學教授、世界生物催化劑領軍人物的基茵港創始人王駿接受《今日中國》採訪時表示。王駿教授創立的基茵港是全球首家兼唯一一家通過"全酶法"產出β-煙醯胺單核苷酸的企業,旗下產品"艾沐因"更是因此在上市之初就被京東、天貓國際官方採購售賣。

王駿教授與基茵港科研團隊

僅是現階段,衰老研究就已取得不小突破:中科院找出兩個衰老靶點基因,哈佛發現β-煙醯胺單核苷酸可健康延壽30%,基茵港量產上市β-煙醯胺單核苷酸補劑,南京大學聯合Buck衰老研究所通過調控長壽調控因子延長壽命500%,美國Libella公司正在開展端粒治療人體臨床實驗……樂觀估計,百年之後,人類有望戰勝衰老,達到真正的"長生不老"。

這是個很好的時代,如同億萬富翁讓米歇爾·貝斯尼爾所言"我們已經如此輕蔑死亡,把它等同於一個醫生可以修復的故障"。

相關焦點

  • 地球環境不允許出現永生?科學研究表明,長壽物種的結局都很慘!
    人類無法實現永生,很可能與地球環境有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從古至今,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在人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可以獲得永生。在西方,不少國家的人為了實現永生,出現了鍊金術。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也都清楚,為何人類用盡方式都無法實現永生呢?隨著醫療手段的進步,人類目前的壽命,從以往的二三十歲延長到七八十歲。從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後,我們的飲食逐步健康起來,營養也更加均衡,各種微量元素的攝入,讓我們的壽命不自覺地延長。只不過想要達到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類無法實現永生,很可能與地球環境有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臺灣科學家發現長壽基因
    據臺灣臺視新聞網5月3日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生物專家通過對老鼠的研究發現了一種長壽基因,這個長壽基因的專業名稱叫做Cisd2在針對老鼠的實驗當中,如果該基因蛋白質增加到一定程度,八成老鼠可以活到36個月(老鼠的平均壽命為20個月),相當於人類活到110歲。
  • 全球最長壽的5種生物,而第一名可以永生了,長大返童再長大!
    人類自古以來都擁有著長壽的夢想,我們為此發展醫藥技術,甚至是基因技術來改造自己的身體,祈求活的更長,更好。然而人類的長壽夢想在其他動物那裡,就顯得平淡無奇!那些動物們隨隨便便就達到了人類渴望的夢想!最長壽的昆蟲大家都知道,昆蟲的壽命是很短暫的,一般壽命也就是幾天。
  • 龍蝦能活一百多歲,那它們會永生嗎?
    如果不是被送上餐桌,它們能活一百多歲。但再頑強也抵不過衰老,目前還沒有什麼物種能真正永生。作者 | [中]李卓思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命科學研究部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青春年少,寵物卻「英年早逝」,蛐蛐活不過冬天,倉鼠壽命兩年,貓狗年月稍長,但也抵不過歲月時光。
  • 堅信永生終將實現,俄未來學家每日記錄腦數據,執行壽命逃逸計劃
    一個非常富有的人可能會資助與他健康問題有關的研究領域,或者為尋找最有效的延壽幹預措施提供資金。  會員資格  ——成為能接觸到新技術群體中的一員十分重要,這樣能獲得新技術的效果反饋,並且從群體中獲得動力。  生物黑客  ——這是通過自我實驗來建立能夠實現永生的個人專屬工具。
  • 永生為何無法實現?越長壽的動物,身體構造就越簡單?
    長壽的動物,比如象龜,它最高可以活到175歲,也有壽命極短的物種,比如蜉蝣,蜉蝣從生到死,不過一天時間。至於人類,人類的平均壽命現在已經超過了70歲,相比幾千年前的古代,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在世界上存在更長的時間,最好永生不死。因為我們的意識告訴我們,人一旦死去,就什麼都完了,無論你生前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也不管你有多大的遺憾沒有實現,死亡就是結束一切的終止符。為什麼動物無法實現永生呢?
  • 為何這條鯊魚是人類發現的最長壽脊椎動物?
    世界長壽動物排行榜出現了位次變化,因為研究人員剛剛確定,格陵蘭鯊魚的年齡至少達到了272歲,這使其成為已知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即擁有脊骨或脊柱的動物)。 格陵蘭鯊魚的壽命超過了其他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長壽動物,比如弓頭鯨和陸龜。這項刊載於《科學》雜誌的研究發現指出,格陵蘭鯊魚這種大型肉食性鯊魚的存活時間甚至可以遠遠超過272年。
  • NATURE重大突破:世界首例長壽基因編輯猴模型在中科院誕生
    早在1999年,人們就發現Sir2基因具有延長釀酒酵母壽命的作用,因此被稱為"長壽基因"。該研究首次結合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人類幹細胞模型及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可調控靈長類動物出生前發育程序的關鍵分子開關,為研究人類出生前發育遲緩症候群提供了重要的模型體系。此外,該研究首次揭示了靈長類和嚙齒類動物在衰老調節通路方面的差異,為開展人類發育和衰老的機制研究,以及相關疾病的幹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如果突破了人體基因密碼,人類壽命達到一千歲,世界會變成怎樣?
    永生,是人類一直嚮往的秘密。無論是西方傳說,還是東方神話,都充滿了人類渴望永生的故事。但事實上,即使如今科學如此發達,我們依然沒有達到永生,就連長壽也是可望不可即,目前被認可的最長壽的老人,是來自法國,享年122歲。如何突破達到1000歲,就要先搞清楚為什麼人類會衰老。
  • 燈塔水母可以永生,是不是有一天,人類也可以逃脫「生死魔咒」?
    除開人類,在整個動物界,說起最為長壽的動物,人們往往會想到龜,畢竟民間流傳著「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的說法,當然烏龜並不能真的活到萬年。目前,人類發現的最為長壽的龜是一隻亞拉伯象龜,它也只活到250歲。
  • 格陵蘭島神秘的400歲鯊魚掌握著長壽的基因秘密
    正文翻譯:Mysterious 400 year old sharks in Greenland could hold the genetic secret to long life格陵蘭島神秘的400歲鯊魚掌握著長壽的基因秘密
  • 沒有人能夠永生,3000歲值得期待
    永生是美好的願景,古有帝王將相苦苦追尋,今有科學家潛心研究,但終究要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面前低頭一、人的壽命極限知多少?15.15得到的時間,大約等於一個孩子從出生再到11歲,而11歲正是一個人一生中身體最脆弱的時間,因為兒童時期結束,青春期尚未到來,在11歲乘以15.15就等於167年三種算法得到的人類極限壽命都在110歲到170歲之間這樣的結果讓人有些沮喪,畢竟人類達不到傳說中的長壽,人體的極限壽命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短二、沒有人能夠永生,死亡是永恆的歸宿1、
  • 生物為什麼不能永生,竟是因為有性繁殖!
    138歲,巨紫球海膽和阿留申平鮋可超過200歲,格陵蘭睡鯊能活到400歲,北極蛤的壽命極限是507歲。因為癌細胞內高活性的端粒酶能填補因細胞分裂而丟失的端粒。然而,由於癌細胞不能分化成組織器官參與機體建設,它的無限增值還會奪取正常細胞所需的養料,因此癌細胞的永生是以生物體的迅速死亡為代價的。在理想生長條件下,對稱分裂的細菌和酵母能實現生物學上的永生。
  • 有形皆壞,基因科學絕不可能讓人類「永生」!
    作者:陳全林一位研究生與我談及目前的基因編程科學,可能會促進人類的永生。我對此有不一樣的看法。我的思考如下:靠基因技術而要人類永生,是不可能的。因為,基因技術只解決人類的有形的肉體問題,解決不了無形的真氣運行、靈性轉世與命數局限問題。而這三個問題都涉及「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形上」問題。但凡有形,最終離不了「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所以,沒有所謂人類的永生。但凡涉及古人宗教所言的永生,都是靈性靈體境界的事情。
  • 甚至永生嗎?
    目前在世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人,蘇珊娜116歲 據悉,2015年7月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公司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一張照片。照片中是目前在世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人蘇珊娜,而她手中拿著金氏世界紀錄「世界最老人瑞」的證書。蘇珊娜出生於1899年7月6日,現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 能活多久關係到全人類的命運!
  • 美學者發現長壽秘密,動物壽命延長2.3倍,人類將打破壽命天花板?
    Gladyshev團隊,在《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Lifespan Extension》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選取8隻狀態相似的小鼠作為實驗對象,藉助現有多種長壽幹預手段對實驗小鼠進行RNA—seq分析,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在壽命幹預下
  • 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幹預策略
    雖然TUBB8突變能解釋30%左右的卵子MI期阻滯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原因不明,表明存在其他新致病基因。同時針對患者突變卵子進行了非基因編輯的分子幹預,逆轉了疾病表型,為未來患者的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在本研究中,團隊成員在四個卵子MI期阻滯家系中發現了TRIP13基因的不同純合/複雜合錯義突變。
  • 人類能長生不老嗎?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永生的方法,只要修好他
    人類一直在尋找長壽方法,人類擁有至高無上的智慧,但仍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在古代,當秦始皇掌權時,他開始尋找滿世界以尋求永生,但他死後沒有找到所謂的不朽,由此可見,長壽是不可能的實現。我們卻可以找到長壽的方法。
  • 臺研究發現長壽基因 小鼠增壽1.4倍人類應用尚早
    中國臺灣網5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聲稱找到調控壽命長短的Cisd2基因,進一步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提升長壽基因蛋白的量,使實驗中的小鼠存活達36個月,較一般老鼠增加1.4倍,相當於人類的110歲。更重要的是,這些「長壽鼠」仍精力充沛毫無老態。未來若能找出補充Cisd2基因的物質,人類也可望長生不老、永保青青。
  • 到2050年幫助人們實現永生的10種技術(第1部分)
    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死亡的恐懼是推動人類渴望永生的兩個主要動機。從遠古時代開始,無數代人就開始尋求了解長壽的秘訣,並因此了解永生。結果,預期壽命一直在穩定增長,這表明科學幹預措施有可能顯著延長人類壽命。隨著科學繼續揭開人類生活的奧秘,出現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能否達到可以利用對科學的理解來永遠延長生命的地步?如今,它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未來主題。激進生命擴展聯盟負責人詹姆斯·斯特羅爾(James Strohl)說:「如果選擇,今天活著的數百萬人將看不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