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研究發現長壽基因 小鼠增壽1.4倍人類應用尚早

2020-12-04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聲稱找到調控壽命長短的Cisd2基因,進一步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提升長壽基因蛋白的量,使實驗中的小鼠存活達36個月,較一般老鼠增加1.4倍,相當於人類的110歲。更重要的是,這些「長壽鼠」仍精力充沛毫無老態。未來若能找出補充Cisd2基因的物質,人類也可望長生不老、永保青青。

  長壽基因被發現 小鼠增壽1.4倍

  臺灣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昨天在高齡醫學研討會中,發表了這項新發現。研究團隊去年在長壽基因染色體中發現Cisd2蛋白,並證實少了Cisd2基因的小鼠會變成「早衰鼠」,壽命減半,首度成功破解生物老化口令。在國際期刊《基因與發育》發表之後,備受矚目。

  蔡亭芬表示,Cisd2的基因蛋白量會隨年齡遞減,使線粒體(細胞能量工廠)破損,導致老化;如果能維持在一定的量,就可延緩肌肉神經退化,提升老年的活力及生活質量。

  此次新發現是運用基因轉殖技術,增加小鼠體內Cisd2蛋白量五成,追蹤轉殖鼠36個月仍有80%存活,較一般老鼠平均存活24至26個月,足足增加1.4倍壽命。

  換算成人類,目前臺灣女性平均壽命達80歲,未來可望延長到112歲。蔡亭芬說,一般老年小鼠體內Cisd2蛋白量會衰退到出生時的30%,但長壽鼠因轉殖補充蛋白,體內長壽基因蛋白仍有80%活性。因此表現得聰明活潑又可愛,肌力測試不輸壯年,反應也像年輕小鼠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一點兒都不顯老。

  陽明研究團隊去年曾使用抗氧化劑提升小鼠體內Cisd2的活性,代謝功能變好。一般7、8月大的雄鼠才有生育力,但活性好的小鼠12個月還能讓雌鼠受孕,精力十足。

  蔡亭芬表示,人類長壽基因蛋白量在中年以後快速下降,女性更年期後衰退最明顯,若能補充抗老藥物,維持長壽基因活性,不只可延長壽命,體能還維持中壯年般活力旺;這項研究下一步將進行人體白血球細胞實驗。

  藥物延壽「還很遠」 社會問題難解決

  臺灣老年醫學會陳慶餘理事長、陽明大學醫學院李建賢院長都肯定這項研究,但也質疑,人類如果長生不老,世界會是怎麼樣?陽明團隊發現長壽基因之鑰,醫界表示肯定,但真正要找到延長壽命的藥物,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榮總將參與陽明這項研究,了解長壽與老化的關聯與機轉。目前的研究還在動物實驗,要找到調控長壽基因的新藥成分,到臨床上市「還有一大段路」,而且未來的應用方式應是在出生後調控基因活性,醫學倫理上的爭議較不大。

  陳亮恭認為,隨著人類壽命延長,衝擊整個社會文化,歐洲不少有錢人花重金做各種抗衰老治療,推測都可活到120歲。現代人65歲左右退休,如果人人活到120歲,對政府財政和整個社會資源將是沉重負擔。(中國臺灣網)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相關焦點

  • 美學者發現長壽秘密,動物壽命延長2.3倍,人類將打破壽命天花板?
    人類自然壽命到底有多長?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根據對哺乳動物壽命的觀察與研究,推論人的自然壽命應為其生長發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是20~25歲,這樣人類的壽命應該是100~175歲。另一種推算方式是計算體細胞的分裂次數,人類細胞一生可分裂50次左右,據此推算,壽命至少達120歲。
  • 永生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 人類正在研究的五大增壽技術。
    以上不是科學幻想,都是正在進行研究的技術。可喜的是,巨量的資金正在進入這個領域。根據人類的歷史經驗,足夠的時間加上足夠的資金投入再加上可以期待的回報,技術問題一定是可以解決的。目前人類在六個方向朝著永生前進。
  • 哈佛重磅發現,1%基因表達或決定人類99%的壽命,百歲時代來了?
    人類自然壽命到底有多長?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根據對哺乳動物壽命的觀察與研究,推論人的自然壽命應為其生長發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是20~25歲,這樣人類的壽命應該是100~175歲。另一種推算方式是計算體細胞的分裂次數,人類細胞一生可分裂50次左右,據此推算,壽命至少達120歲。
  • 長壽輔酶被發現,小鼠存活期延長超2倍,可應用於人類?
    這正和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小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臨床精神病學》上發表論文的觀點不謀而合:人類對生活意義的尋找和確立,有利人體健康的同時還有助於理想預期壽命的實現,而60歲是生命意義出現的高峰期。    有意思的是科學家還專門為此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中對1042名年齡區間在21歲—100歲之間的志願者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有明確生活目標,能感受到生活意義的人更加樂觀
  • 中國科學家顛覆長壽基因認知 提出胎兒期死亡新解釋
    1999年,科學家在最簡單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中發現了具有延長壽命的Sir2基因。此後,在小鼠等嚙齒類動物中,Sir2的同源基因SIRT6同樣被發現有此魔力。自此,SIRT6被科學界奉為經典的「長壽基因」,成為人類掌控衰老速度的一個熱門突破口。
  • 中科院發現長壽基因,恰當幹預70歲仍能活蹦亂跳
    在該項研究中,神經遞質被認為擁有很大潛力,中科院研究員以神經遞質為衰老指標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篩選,找出了59個候選基因,而後又通過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網絡找出BAZ-2和SET-6兩個基因(線蟲體內),對照人類同源基因分別是BAZ2B、EHMT1。
  • 探索長壽之「謎」
    威爾丁博士還舉了個實際的例子:普通小鼠的心跳次數是每分鐘600次,呼吸頻率是每分鐘100次,兩項重要指標幾乎都是人類的2倍,而小鼠壽命也只有23年。相比之下,大象的心率和人類差不多,平均壽命也和人類差不多。
  • 西媒:研究發現X染色體或讓女性更長壽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導西媒稱,根據1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一條X染色體可能是女性更加長壽的「秘訣」,因為它包含了許多與大腦相關的基因,這對人類生存極為重要。據埃菲社12月17日報導,這份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提交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擁有的第二條X染色體可能是女性更加長壽以及具備其他一些生理優勢的原因所在。該研究稱,男性的Y染色體包含的與大腦相關的基因較少,因此對生存的重要性沒那麼大。
  • 影響小鼠壽命的基因也會影響人嗎 我科學家:差異非常大
    光明日報北京8月31日電(記者齊芳)小鼠是生物學家們最常用的實驗動物,那麼在小鼠身上的那些讓人激動的發現,能「照搬」到人類身上嗎?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敲除「長壽基因」SIRT6的食蟹猴模型,發現這個在小鼠身上起關鍵作用的「長壽基因」在靈長類動物中卻發揮著非常不同的作用。
  • 臺灣科學家發現長壽基因
    據臺灣臺視新聞網5月3日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生物專家通過對老鼠的研究發現了一種長壽基因,這個長壽基因的專業名稱叫做Cisd2在針對老鼠的實驗當中,如果該基因蛋白質增加到一定程度,八成老鼠可以活到36個月(老鼠的平均壽命為20個月),相當於人類活到110歲。
  • 為了長壽,人類甘願做小白鼠
    分子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細胞治療等醫學技術,正為探索人類永生、長壽,帶來更多基於科學的可能。 藥品研發、醫療技術、膳食補充劑,三條道路上,都有試水者。科學家們越來越相信,延緩人的衰老速度,健康活到110歲,甚至120多歲都有可能。 衰老是不是疾病?
  • 影響小鼠壽命的基因也會影響人嗎 我科學家:差異非常大-光明日報...
    本報北京8月31日電(記者齊芳)小鼠是生物學家們最常用的實驗動物,那麼在小鼠身上的那些讓人激動的發現,能「照搬」到人類身上嗎?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敲除「長壽基因」SIRT6的食蟹猴模型,發現這個在小鼠身上起關鍵作用的「長壽基因」在靈長類動物中卻發揮著非常不同的作用。    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說:「基於小鼠的衰老研究為我們研究人類衰老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線索,但這一發現提示我們,這樣的研究結果如果要用在延緩人的衰老上,可能需要重新審視。」
  • 小鼠模型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所以,轉化醫學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就是將臨床問題,通過實驗室基礎研究與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相結合,再將研究成果最終轉化到臨床實際應用的過程。如何應用小鼠模型發高質量文章?應用小鼠模型開展臨床前相關研究,是實現基礎研究轉化至臨床應用的重要橋梁,而要想建立如此至關重要的連接橋梁,構建人源化小鼠模型是臨床前研究必不可少的強有力工具。
  • Cell:活性更強的長壽基因SIRT6意味著更長的壽命?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多的證據表明長壽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SIRT6的基因。他們發現基因SIRT6在具有更長壽命的物種中負責更高效的DNA修復。這一發現揭示了開發抗衰老乾預措施的新靶標,可能有助於阻止年齡相關性疾病。
  • 攻克175,人類長壽技術大盤點!
    你是否期待健康長壽,活到175歲?身體健康,免疫力強,寶刀未老,青春永駐,這些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和追求的目標。在人類追求長壽的道路上,誕生了哪些偉大的科技,下面我們來個歷史性的大盤點。技術一:改寫DNA美國加州生命公司是谷歌旗下的一個秘密長壽研究機構。招募的科學家包括辛西婭·凱尼恩,她已經成功地通過基因工程使蛔蟲的壽命比普通蛔蟲長10倍。在這項研究中,她令部分蛔蟲的DAF-2基因癱瘓,無法正常工作。有趣的是,DAF-2基因更容易在活到100歲的人身上突變。
  • 研究稱:食量減少1/3,壽命延長20年,是真的嗎?挨餓使人長壽?
    長壽與健康一直是人類永不過時的追求。因此,國外還有研究了一些動物,例如小鼠、猴子、蒼蠅等,研究表明,少吃可以增壽。說同樣這樣的道理也是適應於人類的。吃七分飽剛好可以保證營養的攝入,只要是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就會有助於改善健康,延長壽命。
  • 史上最大人類譜系圖公布!科學家發現,人類長壽竟與基因關係不大
    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曾將數據和美國佛蒙特州 80000 例死亡案例中的教育背景相匹配 (其中 1000 例也出現在 Geni.com 的資料庫),試圖證明對譜系學研究感興趣 (並上傳數據的) 人往往家境殷實、學識廣博。遺憾的是,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其中的關聯。
  • NATURE重大突破:世界首例長壽基因編輯猴模型在中科院誕生
    早在1999年,人們就發現Sir2基因具有延長釀酒酵母壽命的作用,因此被稱為"長壽基因"。由於SIRT6在功能上連結著表觀遺傳穩態、基因組穩定性和代謝調控,因此SIRT6被認為是經典的"長壽蛋白",並成為人們試圖延緩衰老的重要靶標。然而,迄今為止幾乎所有SIRT6作為"長壽蛋白"的證據均來源於小鼠和其他低等模式生物,而SIRT6能否在靈長類動物中發揮類似的功能尚不清楚。
  • 換血、意識上傳……NMN之前,人類為了長壽有多拼?
    發現「人類平均壽命愈發世代趨同,最大壽命幾乎不變」的統計學家曾指出,超百歲老人的長壽與經濟發展、醫療衛生都不相關 去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以「一名患者在接受糞便微生物移植治療時引發嚴重細菌感染導致死亡」警告,緊急叫停了糞便移植相關臨床試驗,迅速澆滅人們此前因「延長早衰小鼠15%壽命」而興起的對糞便移植抗衰增壽的激情。
  • 小鼠模型在研究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曾指出,自1967年以來,至少有39種新的病毒病原體被發現,包括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和SARS病毒。同時,大流感、瘧疾和結核病等傳統疾病不斷產生變種、增加抗藥性,由於人類衛生保健制度發展仍不完善,這些傳統疾病繼續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