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人類譜系圖公布!科學家發現,人類長壽竟與基因關係不大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研究人員公開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譜系圖——橫跨五個世紀,涵蓋約 1300 萬人,他們通過親緣或婚姻關係相互連接著。

這份譜系圖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基因與長壽間的特定聯繫,還揭曉了祖先們選擇婚姻配偶的原因。

「這項研究成果令人震撼,是眾包 (crowdsourcing) 思維應用於科學研究的典型範例。」昆士蘭大學遺傳學家 Peter Visscher 評論道。

未來,這份譜系圖有望幫助科學家研究更多遺傳病的遺傳機制。

建立譜系圖

七年之前,哥倫比亞大學的計算遺傳學家、MyHeritage.com 公司現任首席科學家 Yaniv Erlich 正式啟動這項研究。

起因是他收到遠方堂侄的一封郵件,其中介紹了一個人們自發分享譜系圖的網站——Geni.com。他當即決定寫信給網站的首席技術官,獲準下載了數千萬的用戶數據,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地、出生和死亡年月、近親屬的相關信息 (不包含 DNA 數據)。

圖丨哥倫比亞大學的計算遺傳學家、MyHeritage.com 公司現任首席科學家 Yaniv Erlich

對於研究者來說,要建立起這樣一張規模浩大的家族譜系圖,實在是相當冗雜且乏味。通常他們需要先從各個教堂、法院搜集記錄,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記錄都記載於古舊的紙張,要用這樣的記錄來追蹤遠距離親緣關係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然而,回報是豐厚的,因為通過追蹤人們的親緣關係,我們可以縱覽文化和經濟趨勢,以及遺傳學變化和人口變遷。對於那些將系譜圖與遺傳、健康相關數據相結合的研究者來說尤為如此。

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New York Genome Center)的遺傳學家Joanna Kaplanis與其同事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更簡單的辦法來匯總所需的龐大數據集:將任務「眾包」(crowdscource)給各大公眾系譜網站。該團隊從系譜網站Geni.com收集了個人數據,每一份數據都包括了個人的姓名、其與數據集內其他人的關係,以及諸如出生時間、出生地、是否婚嫁、是否死亡之類的其他信息。

該網站的軟體能檢測每個用戶的譜系圖分支與其他譜系圖是否有重合,然後將這些小譜系圖合併為更大的譜系圖。這一功能結合起研究者們的分析處理,研究者們最終將這些數據匯集成 530 萬份譜系圖,其中最大地連接了 1300 萬、從 1650 年至 2000 年的 11 代人,絕大多數為歐洲血統,包括著名遺傳學家 Sewall Wright、演員 Kevin Bacon 等。

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曾將數據和美國佛蒙特州 80000 例死亡案例中的教育背景相匹配 (其中 1000 例也出現在 Geni.com 的資料庫),試圖證明對譜系學研究感興趣 (並上傳數據的) 人往往家境殷實、學識廣博。遺憾的是,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其中的關聯。

經過曠日持久的數據挖掘後,Erlich 的團隊於四年前公開了這份譜系圖的初稿。時至今日,譜系圖不斷完善,囊括了多達8600 萬個用戶節點。

通過對這份譜系圖的觀察研究,專家們還從中總結出了不少有關人口增減的動態走向,例如在美國南北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年男性的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直到進入 20 世紀尤其是二戰以後,新生兒的出生率和存活率才開始上揚。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也越來越廣泛,在這份譜系圖上就明確地標出了世界歷史上的主要遷徙事件,例如 1620 年英國清教徒抵達了美洲大陸,登上了如今的麻薩諸塞州,以及 1788 年英國殖民者開始將囚犯流放到澳大利亞,等等。

圖丨上述譜系圖中有70000個親屬, 通過婚姻(紅色)和共同的祖先聯繫在一起

長壽基因?也許並沒有

此次這份譜系圖還另闢蹊徑,得出了另外一項較為重要的評估成果——我們的壽命與基因的關聯程度究竟為多少,科學家們給出的答案是:16%。在北歐地區,這一數字為 25%(研究剔除了雙胞胎樣本)。

這意味著,自我們每一個個體出生以後,我們能活多長時間主要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和我們自己的行為,基因對於我們壽命的影響反而變得更小了。

以往的猜測中常常認為,遺傳基因對於人的壽命可能有很重要的影響,而今的研究結果卻表明,這種論調言過其實。

研究人員調查了譜系圖中各個研究對象的壽命——即實際壽命和預期壽命。譜系圖中關係複雜,聯繫眾多,研究者排除同一家庭生活下的環境影響,從中尋找由遺傳基因主導的那部分模式。

「我們的分析結果表明,以往的研究高估了長壽的遺傳性,」他們在文中寫到,「因而,我們也許應該降低對從基因組數據中預測壽命的預期。」甚至說,我們根本不應該寄希望於發現與長壽直接相關的基因。

丹麥歐登塞雙胞胎登記處的負責人 Kaare Christensen 對此評論道,「北歐地區長期和平的環境使得人們的意外死亡減少,(長壽)基因就開始起作用了。」不過,他也指出,僅僅憑藉雙胞胎的數據來支持這項研究還是會多少有些不足夠。

而那個 16% 的研究數字也意味著,尋找傳說中能夠「延年益壽」的長壽基因對於科學家來說還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起碼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難上很多。

基因與婚姻的關係

領導此次研究的 Erlich 團隊還提出了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項目——「我的摯愛,你在哪?」(who and where is the love of your life),用以探究歷史中基因與我們的婚姻之間的微妙關聯。

他們發現,在 18 世紀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和 10 公裡外「五服內」的家族表親結婚,而從 1850 年代開始,人們婚姻之間的遺傳關係就減少了,專家們往往會認為,出生距離和交通工具的發展結束了近親結婚。不過,對於這一現象,還出現另外一種解釋,文化和文明已經無法接納這種行為了。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理解基因是如何在一定範圍的地理區域內傳播的,」Erlich 說。不過,這份譜系圖畢竟還只是基於人們的親緣關系所編織的「人際網絡」,一切的分析和應用還是太流於表面,並沒有實際上的基因數據的支持。而為了徹底地探究出其中的奧秘,Erlich 的團隊已經開始使用一個名為 DNA.Land 的網站對譜系圖進行再分析。

其大致的操作過程是,志願者們利用 23andMe 和 MyHeritage.com 等公司的基因分析服務獲取自己的 DNA 數據信息,將這些信息上傳到 DNA.Land 上,並填寫一份健康調查問卷,然後 Erlich 的團隊基於這些數據開始構建基因數據集,同時,這些數據集也會向其它研究人員共享。

不難想像,這些數以萬億計的活著的、死去的人類個體的遺傳信息疊加在一起,足以讓研究人員們確定遺傳因素在疫病、身高等性狀中所發揮的作用。

正如冰島的 deCODE Genetics 公司結合 DNA 和健康數據為全國國民打造的譜系圖一樣(冰島全國人口約為 32 萬),這 1300 萬人的龐大譜系圖將會成為科學家們處理人類生育和遺傳問題的「強大資料庫」。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弓頭鯨特殊基因 或可助人類延長壽命
    科學家發現弓頭鯨特殊基因 或可助人類延長壽命 中國日報網 2015-01-05 16:01:33 世界上最長壽的哺乳動物
  • 臺灣科學家發現長壽基因
    據臺灣臺視新聞網5月3日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生物專家通過對老鼠的研究發現了一種長壽基因,這個長壽基因的專業名稱叫做Cisd2在針對老鼠的實驗當中,如果該基因蛋白質增加到一定程度,八成老鼠可以活到36個月(老鼠的平均壽命為20個月),相當於人類活到110歲。
  • 臺研究發現長壽基因 小鼠增壽1.4倍人類應用尚早
    中國臺灣網5月3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聲稱找到調控壽命長短的Cisd2基因,進一步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提升長壽基因蛋白的量,使實驗中的小鼠存活達36個月,較一般老鼠增加1.4倍,相當於人類的110歲。更重要的是,這些「長壽鼠」仍精力充沛毫無老態。未來若能找出補充Cisd2基因的物質,人類也可望長生不老、永保青青。
  • 全基因組關聯的meta分析研究確定了多種長壽基因
    但是,在世界範圍內人類平均期望壽命真正出現增長,也就是在醫學有了真正發展的近一兩個世紀的事情。根據科學家對雙胞胎的研究,人類壽命的遺傳性約為25%。遺傳性被認為是長壽家族的財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為了探尋基因與人類壽命的關係,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數項全基因關聯分析的研究。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發現...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 發現疾病相關基因141456個外顯子組和基因組序列的匯總(圖a)。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 人類極限壽命是多少歲?科學家通過基因研究,得出一數值難以想像
    而近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百歲以上的老人都有一種基因突變。彭祖是我國史上一個著名的長壽之人,有人將他的壽命與大椿(上古時期的一種樹)相比,他撰寫了我國第一部養生學著作《彭祖經》。 彭祖除了是我國的長壽始祖、養生始祖,還有烹飪鼻祖,中華武術文化的鼻祖。
  • 「起底」影響人類衰老和長壽的基因座,血鐵水平竟也參與調控?
    該報告確定了影響3種衰老表型的10個基因組位點,其中5個為首次報導。這些基因座中的大多數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豐富了先前強調的DNA損傷、細胞凋亡和體內穩態反應等衰老途徑,並發現血液中的鐵代謝也影響著人類的衰老。
  • 科學家發現人類和豬的確最具相似性
    近日,科學家們展開了對豬的基因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研究。他們發現,豬具有適應性強、易受食物誘惑並且很容易被馴養的特點,而這些和人類的習性竟十分相似。據了解,目前這項研究結果已經刊登在期刊《自然學報》(the journal Nature)上。
  • 德國科學家確認FOXO3A基因能夠助人長壽
    阿根廷《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2月7日文章,題:德國科學家發現全球範圍內都存在長壽基因  德國基爾大學醫學院的一項調查表明,人體DNA中存在一種名為「FOXO3A」的基因能夠助人長壽,而與年輕人相比,這種基因存在於百歲老人體內的情況更加普遍。
  • Nature子刊:「起底」影響人類衰老和長壽的基因座,血鐵水平竟也...
    該報告確定了影響3種衰老表型的10個基因組位點,其中5個為首次報導。這些基因座中的大多數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豐富了先前強調的DNA損傷、細胞凋亡和體內穩態反應等衰老途徑,並發現血液中的鐵代謝也影響著人類的衰老。
  • 科技名詞|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1年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其研究內容還包括創建計算機分析管理系統,檢驗相關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進而通過轉錄物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相關技術對基因表達譜、基因突變進行分析,可獲得與疾病相關基因的信息。
  • 【新發現】墮胎藥竟可延長果蠅的壽命,人類有望「長生不老」了!
    美國科學家意外發現,這種墮胎藥竟可增加果蠅和蠕蟲的壽命,那麼人類長壽的路還遠嗎? 美國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夫文理學院於7月10日發表在《老年醫學雜誌:生物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墮胎藥米非司酮藥物竟可以延長實驗室研究中使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果蠅和蠕蟲的壽命,表明該發現可能適用於其他物種,包括人類。
  • 中科院發現長壽基因,恰當幹預70歲仍能活蹦亂跳
    就像剝洋蔥那樣,科學家正在一層一層揭開衰老的神秘面紗。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聯合蔡時青科研團隊發現兩個抗衰老靶標基因BAZ2B、EHMT1,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NMN深層修復基因,探索人類長壽未來
    NMN深層修復基因,探索人類長壽未來經研究表明,NAD+既是修復細胞的原料,也是細胞核與負責能量合成線粒體間關鍵聯絡因子,其含量與人體內具有延長壽命和抑制老化作用的基因活動有關,它存在於所有的活細胞中,可以有效的調節細胞衰老凋亡的速度。
  • 人類是被改造的?科學家發現一種「聰明基因」,它是人類專屬
    雖然我們與大猩猩有著98%以上的相似基因,但是大猩猩卻沒有進化成人類,而人類卻成了地球上的最高霸主,這個問題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去探索。就在前段時間科學家曾經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人類之所以進化成了高等生物,是因為在我們的體內有一個專屬聰明基因。
  • 攻克175,人類長壽技術大盤點!
    技術一:改寫DNA美國加州生命公司是谷歌旗下的一個秘密長壽研究機構。招募的科學家包括辛西婭·凱尼恩,她已經成功地通過基因工程使蛔蟲的壽命比普通蛔蟲長10倍。在這項研究中,她令部分蛔蟲的DAF-2基因癱瘓,無法正常工作。有趣的是,DAF-2基因更容易在活到100歲的人身上突變。
  • 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長壽蛋白FOXO3獲得優質人類血管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在Cell Stem Cell雜誌發表題為「FOXO3-engineered human ESC-derived vascular cells promote vascular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通過靶向編輯胚胎幹細胞中的長壽基因
  • 耗時七年,史上最大的壽命基因分析研究終於完成,結果卻有些「出人...
    耗時七年,史上最大的壽命基因分析研究終於完成,結果卻有些「出人意料」 2020-04-24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長壽的秘密在哪裡?鯨魚知道答案
    露脊鯨基因的研究或許可以讓科學家找到延長人類壽命的關鍵。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通過研究北極露脊鯨的遺傳模式,研究人員在其體內發現了與抵制癌症和修復DNA損傷相關的獨特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