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七年,史上最大的壽命基因分析研究終於完成,結果卻有些「出人...

2021-01-09 澎湃新聞
耗時七年,史上最大的壽命基因分析研究終於完成,結果卻有些「出人意料」

2020-04-24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馬猴 時光派

@馬猴

亞利桑那大學

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

朋友,幹了這杯缸中腦

2013年9月1日,當代最重要的遺傳學學者之一,Trudy Mackay和她的團隊以果蠅為模型,展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壽命基因研究,試圖把所有和壽命有關的基因全都扒個底朝天。2020年3月5日,Mackay團隊公開了這項耗時近7年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雖然基因差不多鑑別全了,但是這些基因影響壽命的方式,和大家此前所預想的完全不同[1]。

這項研究於2020年3月5日發表在科研期刊《PLOS Biology》上

這項研究的初衷是探索基因、環境和性別這三個變量對果蠅壽命的影響。為了讓三者能夠順利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在18°(低溫)、25°(室溫)和28°(高溫)三種不同的溫度環境下(溫度是對果蠅壽命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之一)養育了70209隻不同性別,攜帶有不同基因變異的果蠅,並且逐一記錄了這些果蠅的壽命。通過這種方式,輔以極其複雜的統計運算,研究人員從果蠅中成功的鑑別出了1008種對壽命有影響的基因。

好消息是,這些基因中有663種與人類同源,換句話說,它們對果蠅壽命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在對其中的15種基因進行簡單的功能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基因的主要功能涉及神經發育,維護認知功能和運動能力。

接下來就是壞消息了,後續的數據分析顯示,這些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從程度到方向,全都取決於具體的環境。同一種基因,在低溫環境裡有延壽效果,但放進高溫環境裡就會大幅削減果蠅的壽命,而且反之亦然。

不僅僅是環境,性別也一樣。同一個基因能讓雌性果蠅長命百歲,而攜帶它的雄性果蠅就註定要早早歸西,同理,雄性果蠅的「長壽基因」對雌性果蠅來說也是不幸的根源。

15中被測試的基因在不同的環境中對不同的性別造成的壽命影響也完全不同

更絕望的是,同一種基因對於壽命還能打出環境和性別的「組合拳」:一種基因,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特定的性別有延壽效果,換一種環境和性別的組合,可能延壽效果變弱了,也可能直接就變成反效果了。總而言之,與此前大家預想的特定基因直接決定壽命完全不同,這項研究顯示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具有高度的情景依賴性(context-dependent)。

時光派點評

是不是看的一頭霧水?這篇文章確實從內容到結論都對讀者極其的不友好,不僅絕大多數的篇幅都用來描述讓人頭疼的統計運算方式,而且整個研究的思路朝向也帶著一種莫名的違和感。但是沒關係,接下來筆者帶著大家換個角度來重新思考一遍。

這項研究的思路和結果顯得出人意料的原因,在於我們對一種名為「突變累積」的衰老遺傳學理論的不正確認識。「突變累積」認為基因對壽命的影響源自於有害的突變,在生長的過程中這些有害突變不斷積累,形成了衰老和病理,最終導致壽命的終結。這一理論容易被錯誤的理解為,基因的作用都是固定的,長壽基因只要沒有受損或者表達受到限制,就一定會幫助果蠅長壽。

但這項研究結果支持的恰恰是與這種錯誤理解直接對立的「拮抗性多效」理論(antagonistic pleiotrophy)。這條理論認為,同一種基因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只在特定的情況下對生命體有益,比如一種基因能使果蠅更多的產熱,那自然就能使攜帶它的果蠅在低溫環境下更好的生存,在高溫環境中早夭,而且由於產熱會消耗大量的營養資源,這會加重雌性果蠅在生成卵子時的生存負擔,對雄性果蠅則幾乎沒有影響。

帶著這種思路回頭重新看看這項研究,會不會覺得一切都合理了很多?不過這也引申出一個現在生活中的小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簡易基因檢測,只需要一點唾液或者血液樣本,就能告訴你自己有沒有「長壽」基因、「能喝酒」基因、「睡覺香」基因等等?想想「拮抗性多效」理論,想想這項研究的結果,再想想這種測試的內容,你覺得它靠譜嗎?基因型與表現形式的關係比我們期望的更加複雜,想要了解自己會不會長壽,單單是一張寫滿基因序列的報告是遠遠不夠的。

參考文獻

[1]. Huang W, Campbell T, Carbone MA, Jones WE, Unselt D, Anholt RRH, et al. (2020) Context-dependent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Drosophila life span. PLoS Biol 18(3): e300064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0645

原標題:《前沿快訊:耗時七年,史上最大的壽命基因分析研究終於完成,結果卻有些「出人意料」》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壽命基因分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大人類譜系圖公布!科學家發現,人類長壽竟與基因關係不大
    在北歐地區,這一數字為 25%(研究剔除了雙胞胎樣本)。這意味著,自我們每一個個體出生以後,我們能活多長時間主要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和我們自己的行為,基因對於我們壽命的影響反而變得更小了。以往的猜測中常常認為,遺傳基因對於人的壽命可能有很重要的影響,而今的研究結果卻表明,這種論調言過其實。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發
    為什麼有些人更易患癌?哪些地區、民族的人喝酒厲害?這些可能都與某些特定基因相關。首次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結果發表於國產期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衛慶介紹,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4月30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史上最大精準醫學臨床試驗開始招募病人
    【新聞事件】:歐巴馬總統在今年一月的國情諮文講話中提出將要扶持精準醫學的研究。今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宣布史上最大精準醫學臨床試驗開始招募病人。這個實驗將招募1000病人,將同時研究20多個藥物(包括已上市和尚在臨床研究階段的藥物)在20幾個基因突變或過度表達人群(包括EGFR、HER2、MET、 BRAF、NF1、GNAQ、GNA11、TSC1/2、 PTEN、Patch、NF2、ALK、ROS、FGFR)的療效。
  • 百歲老人長壽是由基因決定?專家:生活環境或才是關鍵影響因素
    「時光派「用心科普抗衰老知識,想了解更多就馬上關注吧~本文作者:@馬猴,亞利桑那大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2013年9月1日,當代最重要的遺傳學學者之一,Trudy Mackay和她的團隊以果蠅為模型,展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壽命基因研究,試圖把所有和壽命有關的基因全都扒個底朝天
  • PLoS Biol:科學家識別出影響機體壽命的關鍵基因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克萊姆森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果蠅基因組壽命進行了量化變異研究,相關研究結果或為能研究老年人的長壽提供新的見解。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果蠅特殊的品系及其衍生出的雜交種群來研究在三種不同溫度下(18、25和28度)飼養的雄性和雌性果蠅的壽命變化。研究人員揭示了與果蠅壽命增加相關的基因和基因突變體,並在不同環境、雄性和雌性果蠅機體中確定這些基因和突變體是否相同,一種突變體會被引入種群中,而自然選擇法則表明,具有有利特徵的變異會存活下來並遺傳給後代,而具有有害影響的變異則不會。
  • 全基因組關聯的meta分析研究確定了多種長壽基因
    此項研究成果有助於人類識別長壽生物遺傳標誌物。相關研究成果8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 Commun雜誌上。從埃及法老貢獻出自己的屍體做木乃伊期望肉體不死靈魂總有一天會回來,到秦始皇為了實現自己的不死夢想派上千名童男童女去東海為他尋求不死仙藥,上至王宮貴胄,下至百姓黎民,自古以來人類對於長生的追求都沒有止步。
  • 科學家通過研究基因,終於給出確切數字
    科學家通過研究基因,終於給出確切數字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尤其是在古代時,人的平均壽命僅僅只在40多歲。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壽命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從40歲到了平均壽命高達70歲以上。而這顯然不是人類的極限,因為已經有人活過了100歲。且已經是非常普遍的數值了。
  • Science和Nature等多項研究揭示環境對人壽命的影響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生物學家Yaniv Erlich和他的同事們利用眾包數據構建了一個將1300萬人關聯在一起的家譜(family tree)[1]。這個家譜被認為是同類中最大的經過驗證的資源---平均跨越了11代人。
  • 影響小鼠壽命的基因也會影響人嗎 我科學家:差異非常大
    光明日報北京8月31日電(記者齊芳)小鼠是生物學家們最常用的實驗動物,那麼在小鼠身上的那些讓人激動的發現,能「照搬」到人類身上嗎?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敲除「長壽基因」SIRT6的食蟹猴模型,發現這個在小鼠身上起關鍵作用的「長壽基因」在靈長類動物中卻發揮著非常不同的作用。
  • 影響小鼠壽命的基因也會影響人嗎 我科學家:差異非常大-光明日報...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敲除「長壽基因」SIRT6的食蟹猴模型,發現這個在小鼠身上起關鍵作用的「長壽基因」在靈長類動物中卻發揮著非常不同的作用。    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說:「基於小鼠的衰老研究為我們研究人類衰老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線索,但這一發現提示我們,這樣的研究結果如果要用在延緩人的衰老上,可能需要重新審視。」
  • 首次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國人基因庫結果發表於國產期刊
    為什麼有些人喝酒臉紅,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患癌。其實,這些都與體內某些特定基因有關。不同地域人群的變異特徵與人口遷徙相關王衛慶教授介紹,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DNA樣本進行了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人類的壽命極限是多少?科學家通過基因研究,竟然給出了這個數值
    然而科學家經過人類的基因進行研究之後,返現人類的壽命根本不只有這麼一點。 首先一點,我們人類屬於哺乳動物,科學家們通過人體的新陳代謝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人體的壽命是根據身體的新陳代謝進行估算的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基因編輯嬰兒壽命不及常人?突變基因...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化生物學家魏心珠等通過對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40多萬人的數據(基因分型與健康數據)分析發現,CCR5突變會縮短壽命,突變者在76歲之前死亡的風險會增加20%以上,並且研究結果與哈迪-溫伯格平衡存在顯著偏差,也佐證了該突變的危害效應。
  • ...疫苗人體試驗初步結果,喝酒臉紅的人易患胃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
    《自然》:終於搞清了新冠病毒會怎麼搞亂細胞通路,而它的弱點也暴露了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者提取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的蛋白質組,並做了分析。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謂是把細胞通路「搞得一團糟」,影響了包括蛋白翻譯、RNA剪接、碳代謝以及核酸代謝等多個方面。但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從中找到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 人類壽命的上限是多少?三種計算方法得出的結果都讓人有點失望
    前兩種都主要是根據統計學得來的推論,我們可以將它們一併了解,簡而言之,這類方法就是先大量收集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在生命周期裡的各種數據,然後再對其進行非常細緻地比對和分析,從而找出其中與壽命有著明顯對應關係的因素,最終就可以利用這種對應關係計算出人類壽命的上限
  • 我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剛剛,北京傳出大消息:在基因科學領域,中國集結號吹響了! 央視曝光:我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這是我國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實施的首個重大國家計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是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天下創新,唯快不破!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3期:英國專家警告消費級基因檢測結果未必...
    英國基因專家近日在《英國醫學雜誌》周刊上撰文警告說,目前市場上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基因檢測可能會給消費者帶來誤導:當這種檢測結果提示「健康風險」並不意味著消費者肯定會患上某種疾病,而「令人安心」的好結果同樣並不可信。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
  • Nature:構建出英國最大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庫,揭示出常見基因變異
    2017年5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包括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在內的聯盟構建出英國最大的高質量的源自健康人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iPS細胞)庫。這個iPS細胞庫包含上百種幹細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