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和Nature等多項研究揭示環境對人壽命的影響

2020-12-02 生物谷

2018年3月8日/

生物谷

BIOON/---你今年忘了母親的生日嗎?振作起來:你的家譜如今可能包括1300萬人的生日。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生物學家Yaniv Erlich和他的同事們利用眾包數據構建了一個將1300萬人關聯在一起的家譜(family tree)[1]。這個家譜被認為是同類中最大的經過驗證的資源---平均跨越了11代人。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3月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scale family trees with millions of relatives」。

圖片來自Columbia University。


Erlich團隊分析了這個家譜中的人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並計算出如果個人之間存在密切的親緣關係,他們是否更有可能在相似的年齡死亡。該團隊得出結論:在這些人中,

遺傳

僅解釋了大約16%的壽命差異。大部分差異都歸因於其他的因素,比如人們在哪裡生活和如何生活。

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

遺傳

流行病學家Braxton Mitchell說,「這是一次真正的旅行。這是利用大量公開可用的數據集開展有趣的研究的一個很好例子。」

健康長壽和繁榮昌盛

科學家們已猜測環境比基因對人們的存活時間產生更大的影響。但是Erlich估計,基因發揮的作用要比科學家們想像中的更少。

一些研究,比如Mitchell團隊在200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2],已估計了基因決定著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們壽命差異。

猶他大學醫學院遺傳學家Lisa Cannon-Albright說,Erlich的發現證實了極其龐大的家譜的力量。她說,「這些資源將成為未來

遺傳

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Erlich說,「好」的基因可能會使一個人的壽命平均延長五年。一些環境因素對壽命產生更大的影響,比如,吸菸能夠減壽十年。

遺傳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使用家譜來研究

遺傳

因素如何影響疾病風險等許多性狀。但是,將包含大量人員的家庭記錄資料庫匯集在一起是比較困難的,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 Erlich的研究是如今正在進行中的將數字記錄匯集到非常龐大的家譜中的多項研究[3][4]之一;一些人已鑑定出與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相關的基因[5]。

數據洪流

Erlich的研究使用了來自在線家譜工具Geni.com的數據。他是位於以色列耶呼達市的Geni.com母公司MyHeritage的首席科學官。

這種分析利用了大約8600萬人的數據,這些人的記錄是由Geni.com用戶上傳的。這些人要比包含在23andme公司構建的最大消費者基因檢測資料庫[5]中的人數多了一個數量級。

加州舊金山分校的計算

基因組學

家Atul Butte說:「這些參與者人數如此眾多實在太令人瘋狂了。你僅能夠通過眾包(crowdsourcing)獲得這樣的數據集。這真地很令人印象深刻。」

Erlich團隊利用這些數據分析Geni.com上登記的人員的遷移和婚姻模式。比如,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1750年之前,這個資料庫中的大多數美國人和歐洲人都嫁給了離他們的出生地最多10公裡的人。到1950年,大多數美國人和歐洲人不得不到離他們的家鄉至少100公裡的地方才能找到配偶。

換言之,你的父母很可能比他們的祖先到離家更遠的地方組建自己的家庭。你至少能夠做到的就是記住他們的生日。(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Colossal family tree reveals environment’s influence on lifespan參考資料:1.Joanna Kaplanis, Assaf Gordon, Tal Shor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scale family trees with millions of relatives.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01 Mar 2018, doi:10.1126/science.aam9309

2.Braxton D. Mitchell, Wen-Chi Hsueh, Terri M. King et al. Heritability of life span in the Old Order Amish.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102, 346–352 (2001), doi:10.1002/ajmg.1483

3.Fernanda Polubriaginof, Rami Vanguri, Kayla Quinnies et al. Estimate of disease heritability using 7.4 million familial relationships inferred from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bioRxiv, Posted May 24, 2017, doi:10.1101/066068

4.Lisa A. Cannon-Albright PhD, Sue Dintelman MS, Tim Maness BS et al. Creation of a national resource with linked genealogy and phenotypic data: the Veterans Genealogy Project. Genetics in Medicine, 15:541–547 (2013), doi:10.1038/gim.2012.171

5.Perry G. Ridge, Celeste M. Karch, Simon Hsu et al. Linkage, whole genome sequence, and biological data implicate variants in RAB10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silience. Genome Medicine, 9, 100 (2017), doi:10.1186/s13073-017-0486-1

6. Erika Check Hayden. The rise and fall and rise again of 23andMe. Nature, 550, 174–177 (12 October 2017), doi:10.1038/550174a

相關焦點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這一研究闡釋了在氮化物超導體上直接生長高質量半導體異質結的可能性,為整合具有宏觀量子效應的超導體和光電性能的半導體材料奠定了基礎。   5、Nature:在類似於空氣的環境中具有較長   循環壽命的鋰-氧電池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RNA剪接的發現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步履維艱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奧秘,期待早日揭示這個複雜過程的分子機理。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第1期
    本研究將不含鈣離子的海蝸牛Slo1結構和與鈣離子結合的Slo1結構進行比較,揭示了鈣離子感受器門控環構象變化與膜內部通道結構及電壓感受器之間的結構耦合。該位點的基因突變可能影響聚合酶活性,並進一步影響病毒活力。FluPol上的CTD結合位點可以作為抗病毒藥物研發對象。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合影 本文圖均為 中新網 圖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中國科學院23日發布消息稱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上) 2017年2月第2期
    Zucolotto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23圖片來源:sciencedaily.com(導讀 Takeko)  太陽星雲及其磁場的壽命難以確定。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
    中科院 供圖  中國科學院8月23日發布消息稱,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首次實現被認為是經典「長壽蛋白」的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並進一步研究揭示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這些發現有助於研究壓力對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廣泛影響,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南極的臭氧層空洞也一直影響著南半球的大氣環流。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及其後續修正案禁止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
  • 研究人員揭示個體腦網絡差異的基因和環境影響
    腦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釋這些個體差異的來源,這些知識對於理解和幹預個體行為至關重要。總體上,個體差異來源於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遺傳和環境各自對腦的功能如何產生以及具體多大影響是一項科學難題。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這些發現有助於研究壓力對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廣泛影響,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articles/s41586-020-2073-71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
  • Science系列期刊七月八月代謝研究匯總
    最後,食物供應變化實驗證明了肝細胞內在生物鐘機制和攝食環境間的層級結構。總之,這些研究揭示了肝細胞生物鐘在營養信號的生理協調和控制節律性代謝的細胞間通訊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光照、溫度、溼度等均會發生周期性變化,自然界大多數的生命活動也呈現出與此一致的生物節律,包括晝夜節律、月節律和年節律。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而且環境對人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會持續4~6個月。相關研究3月1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種類眾多,其分布無處不在。同樣,人類也擁有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人體胃腸道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人體能夠從外部環境中獲取微生物。反之,人體也不斷釋放自身的微生物進入外部環境。但是,環境與人類腸道菌群之間微生物交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仍未得到很好的理解。
  • Science+Nature丨「那些花兒」——溶酶體內的胺基酸
    撰文 | 岷眉責編 | 酶美生物機體在自然界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應激狀況,演化出一系列複雜精密的感受能量狀態變化調節自身代謝的分子機器。mTORC1複合體是細胞合成代謝的調控中心,生長因子,葡萄糖和胺基酸水平的改變都能影響mTORC1複合物的活性,進而控制下遊底物激活和細胞生長。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網站主頁:https://www.nature.com/Nature子刊名單及連結地址:https://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Nature子刊簡介:TitlesIntroduction in ChineseNature Nature
  • 發表眾多Nature及Science等頂級期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由於性騷擾...
    iNatureRomo Trujillo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神經科學家,研究感知,工作記憶和決策。他發表了150項研究成果,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頂級期刊;是Neuron和其他期刊的編輯委員;並且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近期由於性騷擾,而受到大學的紀律處罰,不得已從大學辭職。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Science:研究揭示細胞是走迷宮高手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2020年8月28日,來自英國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Seeing around corners: Cells solve mazes and
  •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3:00:10 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Iigo Martincorena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